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煙盒舞广泛流传于云南彝族的尼苏支系,是一种集娱乐性、继承性、群体性、多元性等多种属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是云南彝族传统民间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蕴含着丰厚的艺术、民俗、历史等文化价值,折射出当地族群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积淀厚重的彝族传统艺术文化瑰宝。本文从烟盒舞的起源、发展及舞蹈特点、意义来探讨烟盒舞,重点讨论当前烟盒舞的传承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云南;民间舞蹈;彝族烟盒舞
一、彝族烟盒舞概述
1、彝族烟盒舞起源
烟盒舞是滇南彝族的民间舞蹈,因为跳舞时舞者双手要各拿一个竹皮或树皮制的烟盒弹跳起舞,所以有了烟盒舞这个名字。但是想把烟盒舞转型,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一是烟盒舞的历史悠久,很难找到最原始的对烟盒舞的记载。二是彝族民间的烟盒舞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列为“山野粗物”,所以很多书上都没有对它的记载,诗人们也很少在它们的诗词中提到烟盒舞。三是在以往侧重对舞蹈的研究,而忽略了烟盒舞的文化内涵。
2、烟盒舞特点
烟盒舞也被叫做“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有时人们会把“跳乐”当作舞蹈的总称,“跳弦”专指跳烟盒舞。但是无论是把烟盒舞叫做什么,它的伴奏乐器都是四弦,基本动作大致相同,“三步弦”是其基本步伐,大多是以模拟动物和劳动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如今我们已经在滇东南石屏、建水等县收集到了多个套路。
二、烟盒舞的传承发展
关于烟盒舞形成的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多数学者认为,烟盒舞的源头很早。元明时代初步形成,到了清朝,发展较为成熟。“元代逐步形成烟盒舞、海菜腔形态,明代完善、发展了烟盒舞、海菜腔,至今一千多年。”本文将烟盒舞的发展阶段以新中国成立为界线,分为建国前的烟盒舞和建国后的烟盒舞,分别加以说明。
1、建国前的烟盒舞
通过很多专家学者对烟盒舞历史变迁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得知,烟盒舞最初的名称并非“烟盒舞”。因其产生于彝族百姓中间,故它最初的称呼是用彝语称为“则比”。彝语的“则”有“鼓”的意思,“比”,可译为“跳”。根据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跳鼓”的意思。早期的烟盒舞,因参与者均是彝族,很多舞蹈套路,都是用彝语命名的。明朝时,汉族中央集权的政策渗入到彝族地区时,汉化的烟盒舞套路名称,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些舞蹈套路虽已烙上了汉族文化的印记,却依然保留着彝族的地域风格。
彝族是热情如火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也相对自由。然而,那时的封建礼教思想已根深蒂固。对于在玩场上以男女青年间互诉情话,甚至以此情定终身的活动,大多数长辈是反对的。何况,在烟盒舞的动作中,有很多是富有“挑逗”意味的,这在尊崇礼教文化、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是坚决不允许的。这种在封建礼教观念下对青年男女“吃火草烟”跳烟盒舞谈情说爱的偏见,直到建国以后才逐渐淡化。
2、建国后的烟盒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中央为了民族团结,将曾经对彝族同胞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正式改为“彝族”。同时,组织了一批文艺工作者,前往彝族村寨,积极发掘彝族人民中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经典歌舞。当大家看到彝族百姓用烟盒做舞具,同时手指弹击烟盒内侧,发出“哒哒”的清脆响声时,觉得这种舞蹈很生动有趣,于是便将它称为“烟盒舞”。从此以后,“烟盒舞”这个称呼,就流传开来。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部分民间艺人,把在民间跳的烟盒舞,经过加工,搬上舞台,使更多人了解烟盒舞。20世纪60年代开始,彝族聚居地区的汉族居民,和彝族同胞的交流日益密切,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艺术政策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也加入烟盒舞中。烟盒舞早已不再是彝族年轻人们“吃火草烟”时的娱乐活动,如今已经出现了彝汉共跳烟盒舞的情况。到了60年代末,烟盒舞从“吃火草烟”的社交活动中逐渐脱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种舞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使得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生产劳动之余,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带领爱好文艺的青年男女,深入学习彝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烟盒舞,慢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云南传统艺术的接班人。他们在习得传统风格烟盒舞的基础上,对这种艺术不断进行加工创造,逐渐成为云南各地文艺汇演的中流砒柱。
20世纪80年代,烟盒舞的发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峰。在民间,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都要跳烟盒舞助兴。
时至今日,烟盒舞逐渐褪去“原生态”的符号,成为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健身娱乐方式。
三、烟盒舞的传承策略
1、着力倡导草根艺人在原生地的自我传播
提倡用师承方式、村寨传承方式和社区传承方式进行自我传播。眼下很多烟盒舞艺人并不能把舞蹈当作他们的谋生技能,也没有因此在生活中得到尊重和回报,所以,我们要为保护民间艺人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对烟盒舞艺人的保护,除了要给他们相应的生活条件,还要为他们创造能够传承烟盒舞的经济条件。政府部门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使烟盒舞项目能够在商品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让民间艺人和当地群众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2、守护社区广场民族舞活态传承的文化阵地
广场舞又称叫“民族舞”或“健身舞”,它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舞蹈。因为其轻松悠闲,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其中,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浪潮。我认为跳广场舞,就是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并且传播了民族文化精神。我们要对其中那些没有进行专业舞蹈学习的领舞者,进行评级、考核、评定资质等级之类的有序管理,逐步规范和引导民族文化产业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最终,利用此社区广场民族舞文化阵地,实现活态传承民族舞蹈的最大化。
3、文化馆、站的指导性传播
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承担着对所处的县、市、乡、村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整理和研究的重任。工作个人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文化主管部门会定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培训。
4、艺术团队需要传承民族歌舞
专业艺术团队要不断学习,传承和发展民族歌舞,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组织艺术团队的人要在掌握原生态民族民间舞文化的精髓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我们要对传统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回报传统和民族。
四、总结
民族文化维系了该民族的生存,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烟盒舞就是名族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才华和品质,它一边传承了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边塑造了符合民族现代化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李秀慧. 石屏地区彝族烟盒舞发展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4.
[2]李永惠. 彝族烟盒舞的活态传承[J]. 四川戏剧,2014,09:137-141.
[3]刘囡囡. 从彝族“烟盒舞”中探究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97-98.
[4]朱艳,杨健科,赵冠明,段义龙. 滇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与流变[J]. 当代体育科技,2015,25:191-192.
[5]李静,赵妍. 浅析彝族烟盒舞的发展趋势[J]. 新校园(阅读),2015,08:64.
[6]龙倮贵,马岑晔. 试析彝族烟盒舞源流及其类型和风格[J]. 毕节学院学报,2011,01:25-31.
作者简介:(1995—),李思佳,女,汉族,重庆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西南民族大学舞蹈方向研究生,作品《绣球抛》在四川省新作舞蹈比赛取得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云南;民间舞蹈;彝族烟盒舞
一、彝族烟盒舞概述
1、彝族烟盒舞起源
烟盒舞是滇南彝族的民间舞蹈,因为跳舞时舞者双手要各拿一个竹皮或树皮制的烟盒弹跳起舞,所以有了烟盒舞这个名字。但是想把烟盒舞转型,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一是烟盒舞的历史悠久,很难找到最原始的对烟盒舞的记载。二是彝族民间的烟盒舞一直被封建统治者列为“山野粗物”,所以很多书上都没有对它的记载,诗人们也很少在它们的诗词中提到烟盒舞。三是在以往侧重对舞蹈的研究,而忽略了烟盒舞的文化内涵。
2、烟盒舞特点
烟盒舞也被叫做“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有时人们会把“跳乐”当作舞蹈的总称,“跳弦”专指跳烟盒舞。但是无论是把烟盒舞叫做什么,它的伴奏乐器都是四弦,基本动作大致相同,“三步弦”是其基本步伐,大多是以模拟动物和劳动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如今我们已经在滇东南石屏、建水等县收集到了多个套路。
二、烟盒舞的传承发展
关于烟盒舞形成的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多数学者认为,烟盒舞的源头很早。元明时代初步形成,到了清朝,发展较为成熟。“元代逐步形成烟盒舞、海菜腔形态,明代完善、发展了烟盒舞、海菜腔,至今一千多年。”本文将烟盒舞的发展阶段以新中国成立为界线,分为建国前的烟盒舞和建国后的烟盒舞,分别加以说明。
1、建国前的烟盒舞
通过很多专家学者对烟盒舞历史变迁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得知,烟盒舞最初的名称并非“烟盒舞”。因其产生于彝族百姓中间,故它最初的称呼是用彝语称为“则比”。彝语的“则”有“鼓”的意思,“比”,可译为“跳”。根据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跳鼓”的意思。早期的烟盒舞,因参与者均是彝族,很多舞蹈套路,都是用彝语命名的。明朝时,汉族中央集权的政策渗入到彝族地区时,汉化的烟盒舞套路名称,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些舞蹈套路虽已烙上了汉族文化的印记,却依然保留着彝族的地域风格。
彝族是热情如火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也相对自由。然而,那时的封建礼教思想已根深蒂固。对于在玩场上以男女青年间互诉情话,甚至以此情定终身的活动,大多数长辈是反对的。何况,在烟盒舞的动作中,有很多是富有“挑逗”意味的,这在尊崇礼教文化、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是坚决不允许的。这种在封建礼教观念下对青年男女“吃火草烟”跳烟盒舞谈情说爱的偏见,直到建国以后才逐渐淡化。
2、建国后的烟盒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中央为了民族团结,将曾经对彝族同胞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正式改为“彝族”。同时,组织了一批文艺工作者,前往彝族村寨,积极发掘彝族人民中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经典歌舞。当大家看到彝族百姓用烟盒做舞具,同时手指弹击烟盒内侧,发出“哒哒”的清脆响声时,觉得这种舞蹈很生动有趣,于是便将它称为“烟盒舞”。从此以后,“烟盒舞”这个称呼,就流传开来。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部分民间艺人,把在民间跳的烟盒舞,经过加工,搬上舞台,使更多人了解烟盒舞。20世纪60年代开始,彝族聚居地区的汉族居民,和彝族同胞的交流日益密切,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艺术政策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也加入烟盒舞中。烟盒舞早已不再是彝族年轻人们“吃火草烟”时的娱乐活动,如今已经出现了彝汉共跳烟盒舞的情况。到了60年代末,烟盒舞从“吃火草烟”的社交活动中逐渐脱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种舞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使得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生产劳动之余,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带领爱好文艺的青年男女,深入学习彝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烟盒舞,慢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云南传统艺术的接班人。他们在习得传统风格烟盒舞的基础上,对这种艺术不断进行加工创造,逐渐成为云南各地文艺汇演的中流砒柱。
20世纪80年代,烟盒舞的发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峰。在民间,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都要跳烟盒舞助兴。
时至今日,烟盒舞逐渐褪去“原生态”的符号,成为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健身娱乐方式。
三、烟盒舞的传承策略
1、着力倡导草根艺人在原生地的自我传播
提倡用师承方式、村寨传承方式和社区传承方式进行自我传播。眼下很多烟盒舞艺人并不能把舞蹈当作他们的谋生技能,也没有因此在生活中得到尊重和回报,所以,我们要为保护民间艺人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对烟盒舞艺人的保护,除了要给他们相应的生活条件,还要为他们创造能够传承烟盒舞的经济条件。政府部门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使烟盒舞项目能够在商品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让民间艺人和当地群众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2、守护社区广场民族舞活态传承的文化阵地
广场舞又称叫“民族舞”或“健身舞”,它是一种自发的民间舞蹈。因为其轻松悠闲,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其中,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浪潮。我认为跳广场舞,就是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并且传播了民族文化精神。我们要对其中那些没有进行专业舞蹈学习的领舞者,进行评级、考核、评定资质等级之类的有序管理,逐步规范和引导民族文化产业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最终,利用此社区广场民族舞文化阵地,实现活态传承民族舞蹈的最大化。
3、文化馆、站的指导性传播
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承担着对所处的县、市、乡、村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整理和研究的重任。工作个人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文化主管部门会定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培训。
4、艺术团队需要传承民族歌舞
专业艺术团队要不断学习,传承和发展民族歌舞,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组织艺术团队的人要在掌握原生态民族民间舞文化的精髓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我们要对传统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回报传统和民族。
四、总结
民族文化维系了该民族的生存,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烟盒舞就是名族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才华和品质,它一边传承了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边塑造了符合民族现代化的年轻人。
参考文献:
[1]李秀慧. 石屏地区彝族烟盒舞发展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4.
[2]李永惠. 彝族烟盒舞的活态传承[J]. 四川戏剧,2014,09:137-141.
[3]刘囡囡. 从彝族“烟盒舞”中探究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97-98.
[4]朱艳,杨健科,赵冠明,段义龙. 滇南彝族烟盒舞的起源与流变[J]. 当代体育科技,2015,25:191-192.
[5]李静,赵妍. 浅析彝族烟盒舞的发展趋势[J]. 新校园(阅读),2015,08:64.
[6]龙倮贵,马岑晔. 试析彝族烟盒舞源流及其类型和风格[J]. 毕节学院学报,2011,01:25-31.
作者简介:(1995—),李思佳,女,汉族,重庆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西南民族大学舞蹈方向研究生,作品《绣球抛》在四川省新作舞蹈比赛取得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