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思品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通过近两轮的重庆市初中思品课程改革实践,我们不断的学习、反思、总结出要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开展多元化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让课程功能有效延伸。
一、在教学活动主体方面,应建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新课程新教材突出强调平等、和谐、民主、人道、互动的师生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以生为本,主动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放下架子,低下身子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虚心向学生学习,对在课程改革中的教师 “主体”地位的理解应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旧的教师主体的扬弃,确立新的主体观念
1.由讲授式主体向引导式主体转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2.由教师领导者主体向师生平等转变。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是思品课的教育理念之一。
(二)教师由教学中的仿造主体向创造主体转变
首先,从初中思品课的课程知识结构上看,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结构是前后呼应,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教材大量地选取了图片、故事材料、美文赏析等教学补充,但是否所有的材料都适合于本地的教学开展呢?这是个具体问题,教师应当自主地展开分析,运用合理的素材到教学中,满足自己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教材、教案中适合的材料要用好,对教材中没有的材料要补充,要 与当前的国家形式相结合,与本地的实际相联系,达到品德课教学的一定高度。
其次,在教学顺序上的安排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不能一味地使用教材的教学安排,而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简言之,新教材的使用,不是编者的一次性工作就可以做好的,我们每名教育者都应当主动地加入到教材的可用性和完善的工作中去,成为思品课程改革的创造者,而不是单一的仿造者。
二、在教学手段(媒体)方面,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
过去是一只笔、一张嘴、一本书这种单一的粉笔、口头语言进行教学,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以增强教育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气氛,这是无容致疑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避免课堂成为单纯的媒体展示。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是变化的,是不同的,我们在使用媒体的时候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具体的,千差万别的问题要提前作好精心的准备。运用多媒体补充素材,总结知识,丰富和活跃课堂。但不能单纯地将整堂课都包含在多媒体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过程中的培养——这是使用媒体教学活动的又是,但也必须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知识的结合,将多媒体、学生、教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适时地运用媒体,更多地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精练地加以教师引导。
(二)媒体教学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
很多老教师和条件较差的学校教师都在抱怨新教材对多媒体过多地依赖或自己对多媒体使用有困难。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地思考新课标解读,广泛地发现自己身边的媒体素材,就能够发现,多媒体教学是多样的,并不是一定要电脑才能够完成,诸如纸扇、茶杯、衬衣、皮带,报纸的剪纸等教学工具的展示或许起到了比多媒体投影更让学生共鸣的效果,所以,我们对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唯一的,要善于在生活中去发现,敢于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媒体手段去展现,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许还是更好的效果。
三、在课堂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会自我发展
新课程不仅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操作过程、评价过程;而且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
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模式主要有:
(一)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不偏袒学生。
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与研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在七年级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表扬“好,非常好,你很棒!”等评价可以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而逐渐到了八年级和九年级后,学生对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似乎失去的以往的重视,课堂纪律也有退步的迹象。
所以,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做到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不偏袒学生。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课堂评价的主体不应再是单一的教师口头或书面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应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着手,由教师、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家长参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构成。“把形成性评价與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这种将学生课堂情绪,“双基”能力与“发展”能力结合的评价模式能行之有效地真实反映学生的具体成长情况,通过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的改进和发展。
四、在课堂练习方面,重视多元途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延伸课堂功能
新课程新教材也会有练习,但练习不应该再是机械训练,而是注重感悟、体验、动手、践行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是概念观点类的练习也应该在具体的情景中去考察。
所以课堂内外的练习或检测,形式和手段应该多样,就是纸笔练习、检测也不要全是纯知识性的或者试题直接指向书本现成知识的老套路,练习(试题)应灵活多样,要突出开放性,让学生在做书面练习时也要有兴趣,有感想,人人都有自己的话可说,不感到讨厌,从而延伸课堂教育的功能。
注释: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讨论集[M].上海儿童书局,33-35.
[2]朱德全,等.教育学概论[M].西南大学出版社,2003:333.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一、在教学活动主体方面,应建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新课程新教材突出强调平等、和谐、民主、人道、互动的师生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以生为本,主动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放下架子,低下身子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虚心向学生学习,对在课程改革中的教师 “主体”地位的理解应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旧的教师主体的扬弃,确立新的主体观念
1.由讲授式主体向引导式主体转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2.由教师领导者主体向师生平等转变。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是思品课的教育理念之一。
(二)教师由教学中的仿造主体向创造主体转变
首先,从初中思品课的课程知识结构上看,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结构是前后呼应,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教材大量地选取了图片、故事材料、美文赏析等教学补充,但是否所有的材料都适合于本地的教学开展呢?这是个具体问题,教师应当自主地展开分析,运用合理的素材到教学中,满足自己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教材、教案中适合的材料要用好,对教材中没有的材料要补充,要 与当前的国家形式相结合,与本地的实际相联系,达到品德课教学的一定高度。
其次,在教学顺序上的安排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不能一味地使用教材的教学安排,而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简言之,新教材的使用,不是编者的一次性工作就可以做好的,我们每名教育者都应当主动地加入到教材的可用性和完善的工作中去,成为思品课程改革的创造者,而不是单一的仿造者。
二、在教学手段(媒体)方面,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
过去是一只笔、一张嘴、一本书这种单一的粉笔、口头语言进行教学,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以增强教育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气氛,这是无容致疑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避免课堂成为单纯的媒体展示。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是变化的,是不同的,我们在使用媒体的时候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具体的,千差万别的问题要提前作好精心的准备。运用多媒体补充素材,总结知识,丰富和活跃课堂。但不能单纯地将整堂课都包含在多媒体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过程中的培养——这是使用媒体教学活动的又是,但也必须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知识的结合,将多媒体、学生、教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适时地运用媒体,更多地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精练地加以教师引导。
(二)媒体教学是多样的而不是唯一的。
很多老教师和条件较差的学校教师都在抱怨新教材对多媒体过多地依赖或自己对多媒体使用有困难。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地思考新课标解读,广泛地发现自己身边的媒体素材,就能够发现,多媒体教学是多样的,并不是一定要电脑才能够完成,诸如纸扇、茶杯、衬衣、皮带,报纸的剪纸等教学工具的展示或许起到了比多媒体投影更让学生共鸣的效果,所以,我们对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唯一的,要善于在生活中去发现,敢于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媒体手段去展现,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许还是更好的效果。
三、在课堂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会自我发展
新课程不仅仅要注重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操作过程、评价过程;而且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
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模式主要有:
(一)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不偏袒学生。
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与研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在七年级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表扬“好,非常好,你很棒!”等评价可以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而逐渐到了八年级和九年级后,学生对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似乎失去的以往的重视,课堂纪律也有退步的迹象。
所以,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做到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不偏袒学生。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课堂评价的主体不应再是单一的教师口头或书面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应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着手,由教师、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家长参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构成。“把形成性评价與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这种将学生课堂情绪,“双基”能力与“发展”能力结合的评价模式能行之有效地真实反映学生的具体成长情况,通过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的改进和发展。
四、在课堂练习方面,重视多元途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延伸课堂功能
新课程新教材也会有练习,但练习不应该再是机械训练,而是注重感悟、体验、动手、践行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是概念观点类的练习也应该在具体的情景中去考察。
所以课堂内外的练习或检测,形式和手段应该多样,就是纸笔练习、检测也不要全是纯知识性的或者试题直接指向书本现成知识的老套路,练习(试题)应灵活多样,要突出开放性,让学生在做书面练习时也要有兴趣,有感想,人人都有自己的话可说,不感到讨厌,从而延伸课堂教育的功能。
注释: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讨论集[M].上海儿童书局,33-35.
[2]朱德全,等.教育学概论[M].西南大学出版社,2003:333.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