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期间,香港沦陷后,近千文化人被困香港,中共中央与南方局对滞留在香港的爱国人士与文化界人士处境十分关注。当时八路军驻扎香港办事处的负责人廖承志受到周恩来指示,连贯组织营救。经过精心组织,策划了正确的大营救的路线,成功大营救。而广东龙川老隆就是当时大营救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为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围绕大营救的历史概况和时代背景,通过查阅史料和实地调研,进一步探究广东龙川在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香港沦陷;文化名人;大营救;老隆城
[作者简介]骆发林(1980-),男,广东龙川人,中共龙川县委党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5-0024-03
香港沦陷于1941年,通过党中央统一部署,东江纵队将当时数百名滞留在香港的爱国人士与抗日文化名人营救出来。根据党中央和南方局的指引,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同志、与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共同部署营救工作。香港文化人大营救被茅盾称为“抗日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而龙川县的重镇——老隆镇作为营救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在营救行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①
一、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概况
(一)历史背景
1、香港沦陷,近千文化人被困香港
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12月爆发,同月25日日本攻克香港,当日军攻克香港之后,就将香港至九龙交通封锁,并实施宵禁,对抗日志士与爱国人士大肆搜捕,贴出告令,让香港的文化人士迅速到“大日本军指挥部”。日本的“南支派遣军”特务机关“大东亚共荣圈”也在报纸上登出相关信息:“请邹韬奋、茅盾先生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还有文化特务在电影院特意打出幻灯“请梅兰芳、蔡楚生、司徒慧敏到半岛酒店会晤”。②
日军在占领香港之后为什么要搜捕文化人?曾任深圳“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馆员的黎金良说过:日军对中国侵略遵循着一个想法,不但在武力上让中国臣服,还要让中国在精神上臣服。③据他了解,在1941年香港文化人主要是从重庆、上海、桂林等地到达香港。当年,让对国民党仍然抱有幻想的人们惊醒,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揭穿了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导致受到迫害,从而举家搬迁至香港。“皖南事变”后,了解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真面目,国民党元老如:何香凝、柳亚子等人联名至国民党中执委与蒋介石公开信,还有抗日文化人士茅盾等九人共同发表《我们对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这些活动让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更加仇视,此次“邀请”实则是不怀好意的“诱捕”。
在当时,数百名文化人士与爱国人士在港人员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的活动,日军在占领香港后将对外出口的交通、码头等进行封锁,同时实施宵禁,单靠自身的能力都很难逃出香港,只能坐以待毙。
2、中共中央急电,紧急开展“大营救”行动
中共中央与南方局政府对滞留在香港的爱国人士以及文化界人士十分关注。根据史料记载,可以了解到在日军攻占香港时,中共中央急电周恩来等人,让其设法保护帮助在港民主人士与文化界人士撤离,将其转移至东江抗日等游击区域,当时任命周恩来为中央南方局书记,曾多次急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等,让其必须坚决执行中央指令,不惜代价也要将在港被困的文化界人士、国际友人、爱国人士等营救出来,并对安全转移、撤离、经费等细节作出部署。
此次文化名人营救活动经历11个月,参与人数众多,如广东抗日游击队、数省地下组织等,共营救出在港文化人士800余人。其中,包括:茅盾、胡风、邹韬奋等等。
(二)大营救的路线
据深圳市历史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史料记载,周恩来陆续将电报发送至廖承志,让廖承志将在港文化界人士与民主人士等营救出来,在经过东江或者广州湾地区后转入后方,又对转移路线做出了完整的安排:除去东江、广州湾以外,还能去马来亚即现今的马来西亚地区,不過去东江游击等地区更好,不能留下隐患,也不能向南去或者是游击区,需转到内地先到桂林。
香港负责人廖承志立刻动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以及香港地下组织,布置了详细部署,规划了营救路线以及参与营救人员。他们历尽艰险,在经过短短半年时间,就通过陆、水等路线将被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以及爱国人士拯救出来,在经过游击区域之后进入大后方的安全地区。
1、走东线水路。从九龙走东线,经西贡、渡大鹏湾在沙鱼涌上岸,走坪山走惠州,以商行为掩护乘船到老隆,坐车到韶关,最后是经兴宁、梅县、大埔等前往闽西,或再转到苏北。本线路撤离人员包括爱国商人李伯球一家、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夫人上官德贤等。
2、走西线陆路。从九龙经荃湾,越大帽山达元朗,渡深圳河进梅林坳,到达白石龙。他们大多数人稍作休整之后,就先后从白石龙出发到惠阳坪山、淡水、惠州、老隆、韶关等地,最后安全地辗转回到后方。本线路撤离人员包括矛盾、邹韬奋、胡绳、于伶等。
3、走东面海路。乘民船经长洲岛渡海,从汕尾或马宫登岸,前往海丰,再转入内地。本线路撤离人员包括何香凝、柳亚子等。
4、走西部海路。经过长洲岛,过伶仃洋到澳门歧,然后乘船经三灶岛到台山石歧或者江门,再沿西江的肇庆、梧州、柳州,最后到达桂林;或者从澳门乘船到广州湾的湛江,经过钦州、灵山、柳州到达桂林或重庆。本线路撤离人员包括夏衍、金仲华、李秀文(叶挺夫人)等。
二、老隆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主要历史概貌
(一)老隆为何成为重要的中转站
一是龙川县重镇为老隆,其作为东江航运的终点,能够东去梅、兴、埔转到闽西、苏北等地区,西可到韶关,由此转至湖南川、贵、黔等地区。二是广九和粤汉铁路南段均被日军控制,而广东龙川尚未被日军所占领。三是龙川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因此,负责营救的廖承志和连贯最终选择广东龙川老隆作为中转站。 (二)老隆营救中转站的建立
当时,老隆尚是“国统区”。国民党顽固派已经得到消息,清楚将会有大量的文化人士与民主人士在香港通过东江游击区到老隆内地位置,就在车站、码头等交通重地设置关卡,同时派出特务,试图在旅店将其缉拿。这种危险的情况下,若是不依靠地下党组织的秘密工作方式,将会寸步那行。在此期间,营救人员抓紧机会,迅速在老隆、惠州等位置建立秘密中转站,从而让保护工作能够安全完成。此次就是廖安祥经理的惠州“源吉行”,与连贯掌握的“香港汽车材料行”和老隆“义孚行”。
老隆的中转站是连贯亲自掌握。中转站设在老隆城的“义孚行”和“香港汽车材料行”(均已损毁,现仅剩隔壁指挥站福建会馆遗址)里,地下党与这两家商行老板都具有统战关系,连贯是香港客商与股东,能够住在这里,并且中共东江后方特委也会协同连贯工作。此外,还有与乔冠华共同举办“香港中国通讯社”的郑展以及胡一声等人士。
老隆是从香港撤回大后方的必经之路。④通过走水路乘船,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共同从惠州达到老隆,通过这两个商行找到了郑展以及连贯,将其冠上“接待家属”“香港股东”“华侨”等名义,并妥善安排被营救人士的食宿。但是,国民党特务越来越紧的搜查下,为了减少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大部分人在此地只住宿两个晚上,就会通过乘坐中转站联系的车辆转移到韶关,而剩下的一小部分人士就会让胡一声护送,利用“商行”的名义,在经过兴宁之后转移到闽西或苏北。
(三)在老隆发生的大营救轶事
1、安全之地老隆城
经过曾经在香港开设过“东利运输公司”的廖安祥的努力,化身为“罗老板”的廖安祥通过“酒桌攻势”向国军高官们为自己的客户商人和伙计办下“难民证”。⑤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三),惠州开往老隆的“大部队”走出,在到达老隆时,就有连贯利用“义孚行”名义早早等候在那里,通过联系好的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将人士送至韶关,保护了他们的人身安全。但是,还有邹韬奋一人却在老隆滞留。
2、最后一名获救者——“李尚清”
在4月下旬时,通过交通员带回两人交到连贯在老隆的助手郑展手中,其中一人戴着眼镜,脸庞消瘦,在难民证上登记的名字是“李尚清”,职业是“香港商行股东”,这就是邹韬奋,知名报人、爱国人士。
在接到邹韬奋的第二天,连贯就派遣助手郑展联系能够到达韶关的汽车,但是,送走的人士只有两人,就是邹韬奋和与之同行的胡绳,黎金良介绍说,在当时情况下,邹韬奋被通缉,下达了格杀令,如果将其也根据其他文化人士转移的路线离开香港,将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并且,根据情报,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已经清楚邹韬奋离开了香港,特地命令特务机关对邹韬奋的行踪进行侦查,在各个关卡上也发布了相关照片,同时,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就是特务头子还下发了命令,若是发现邹韬奋可以直接处决。
陈启昌也参与到邹韬奋的营救行动之中,经过他的回忆可以知道,在最后的对策中,主要是停止行动,原地隐藏。陈启昌老家就在老隆梅县的江头村,村子在二次革命中曾经作为苏维埃村,群众基础较好。陈启昌是回国华侨陈卓民的儿子,在作为地下党回到家乡之后,就以“商行经理”的身份,与当地的衙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邹韬奋就在这期间跟着他,成为“患病休养”的“李尚清”在江头村居住。
郑展也回忆过,在9月25日时,他和冯舒将邹韬奋护送离开江头村,乘坐小船到达兴宁,并改乘连贯的另一个商行“侨兴行”所运输货物的汽车,去往韶关,每当遇到关卡检查时,就会让冯舒拿出通行证应付过去,并且称老板身体有恙,不能下车检查,而由于“侨兴行”与各军警关系较好,经常给予小恩小惠,就此蒙混过关。
在队伍到达韶关之后,为了将“尾巴”甩开,就在江边找到专门住宿的船住了一晚,在第二天的时候就登上了渌口的火车,经过渌口向苏北解放军而去,途径长沙,几经辗转,在1942年11月22日,邹韬奋成为了香港营救活动中最后的获救者,此次行动圆满成功。
3、先人后己,连贯一家在老隆重聚
在1942年4月下旬,在老隆坐镇的连贯意外看到了香港逃难而归的妻儿,顿时就将心中的石头放下了。
在香港营救活动起始时,连贯对于家人就有所考虑,由于任务繁重,在营救期间不能顾及妻兒,就先将两个十三、十四岁的儿女转移到东江游击队,并且给妻子韩雪明留下一部分钱财,说明自身有重要的任务,不能带领妻儿一起走,让妻儿在之后到老隆寻找连贯。而连贯在铜锣湾避风港开完会之后,其实就没有回到过家中。之后,韩雪明只能带着三个孩子与难民共同逃难,隆冬时期,长途跋涉,在快到惠州时,还遇土匪抢劫,走投无路。当时邹韬奋等一批被护送的“文化人”要坐船到老隆,韩雪明就硬着头皮向他们表明身份,恳求坐他们的船去老隆找连贯。
邹韬奋等人觉得有些奇怪,连贯等营救组织将此次行动安排的精密周到,每一中转站都有专门的人员接送,但是其家人们怎会出现流落街头的情况,怎么会有如此不合理的事情?等船到了老隆,见到连贯,这才证实这母子四人真的是连贯的家属,他们无不叹服,深受感动。
三、老隆在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经过不断的周折,从老隆到韶关的秘密交通线和掩护都打通了,地下党组织分别护送茅盾等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成功撤离,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这次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胜利,对发展巩固抗日统一战线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老隆地理位置重要,为中转大站
老隆有水路可南通惠州,西接韶关,东连兴宁、梅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日军全面侵华后,由于老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始终都未被日本占领。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老隆被选为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大批的香港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经深圳、惠州,最终来到龙川,经中央的部署和转运站的同志安排,分别将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通过不同路线跋涉千里,送至大后方。如老隆能够东去梅、兴、埔转到闽西、苏北等地区,西可到韶关,由此转至湖南川、贵、黔等地区。从老隆到韶关的护送工作由后东特委负责。为确保营救万无一失,当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负责人之一连贯在老隆坐诊,并通过后东特委与龙川地下组织的细心布置,严密部署,以福建会馆为中转站,开展系列营救措施。 (二)革命苏区出人出力,确保营救成功
龙川作为中央苏区县之一,向来有着深厚的革命生长土壤和浓郁的人文情怀。1942年1月下旬,东江后方特委党组织接到了廖承志传达的党中央的指示,便在连贯的主持下建立营救中转站。在整个营救过程中,东江后方特委党组织积极发展龙川人民,为从香港撤离回来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做好掩护工作。自1942年春节直至同年9月,此次历经半年时间,特委及龙川党组织顺利在国民党的中统特务的勘察下,在老隆到韶关路线上设置了4个检查扎,将香港文化精英以及爱国人士毫发无损的送到韶关,党下发的任务圆满完成。
(三)福建会馆为大营救留住记忆
位于龙川县老隆镇新华路有一所普通的房子,占地不大,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会馆,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中转站。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香港大营救”负责人之一的连贯就住在“福建会馆”,精心安排和指挥民主和文化进步人士的大转移行动。众多被困香港的著名人士,如:何香凝、夏衍、廖沫沙、矛盾等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300余人,穿过日寇的重重封锁线,乘船沿东江逆流北上,平安转移到中转站——龙川县老隆镇,并被安排在“福建会馆”附近的“义孚行”和“侨兴行”等店铺里。
据了解,1942年从老隆安全转移的进步人士有200多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小琪在其论著中说,在这个震惊中外的文化人大转移事件中,老隆作为重要的中转站,对文化人大转移的成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⑥
结语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轰轰烈烈的伟大壮举。这次大营救中所营救的文化名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均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重要栋梁,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大营救也为党救护了一批重要的文化精英。而广东龙川在此次历史大营救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更是与该县作为中央苏区县的革命历史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今天,更应传承好这一红色基因,为新时代龙川绿色崛起书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
[注释]
①朱光进.“香港文化名人”老隆大营救始末.南方网.[EB/OL].http://southcn.com.2015-08-04.
②张侃理.1942年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诸多名人[N].北京日报,2012-11-20.
③楊奇.历经近一年秘密大营救[N].南方日报,2015-08-26.
④王国梁.邹韬奋脱险走东江(下)[M].大营救,2014年8月.
⑤王维娜.廖安祥与“秘密大营救”[J].客家研究辑刊,2008(2).
⑥甘超强,刘伟东.龙川“福建会馆”——“香港大营救”重要中转站[N].南方日报,2008-03-21.
[关键词]香港沦陷;文化名人;大营救;老隆城
[作者简介]骆发林(1980-),男,广东龙川人,中共龙川县委党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5-0024-03
香港沦陷于1941年,通过党中央统一部署,东江纵队将当时数百名滞留在香港的爱国人士与抗日文化名人营救出来。根据党中央和南方局的指引,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同志、与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共同部署营救工作。香港文化人大营救被茅盾称为“抗日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而龙川县的重镇——老隆镇作为营救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在营救行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①
一、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概况
(一)历史背景
1、香港沦陷,近千文化人被困香港
太平洋战争于1941年12月爆发,同月25日日本攻克香港,当日军攻克香港之后,就将香港至九龙交通封锁,并实施宵禁,对抗日志士与爱国人士大肆搜捕,贴出告令,让香港的文化人士迅速到“大日本军指挥部”。日本的“南支派遣军”特务机关“大东亚共荣圈”也在报纸上登出相关信息:“请邹韬奋、茅盾先生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还有文化特务在电影院特意打出幻灯“请梅兰芳、蔡楚生、司徒慧敏到半岛酒店会晤”。②
日军在占领香港之后为什么要搜捕文化人?曾任深圳“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馆员的黎金良说过:日军对中国侵略遵循着一个想法,不但在武力上让中国臣服,还要让中国在精神上臣服。③据他了解,在1941年香港文化人主要是从重庆、上海、桂林等地到达香港。当年,让对国民党仍然抱有幻想的人们惊醒,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揭穿了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导致受到迫害,从而举家搬迁至香港。“皖南事变”后,了解到国民党顽固派的真面目,国民党元老如:何香凝、柳亚子等人联名至国民党中执委与蒋介石公开信,还有抗日文化人士茅盾等九人共同发表《我们对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这些活动让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更加仇视,此次“邀请”实则是不怀好意的“诱捕”。
在当时,数百名文化人士与爱国人士在港人员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的活动,日军在占领香港后将对外出口的交通、码头等进行封锁,同时实施宵禁,单靠自身的能力都很难逃出香港,只能坐以待毙。
2、中共中央急电,紧急开展“大营救”行动
中共中央与南方局政府对滞留在香港的爱国人士以及文化界人士十分关注。根据史料记载,可以了解到在日军攻占香港时,中共中央急电周恩来等人,让其设法保护帮助在港民主人士与文化界人士撤离,将其转移至东江抗日等游击区域,当时任命周恩来为中央南方局书记,曾多次急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等,让其必须坚决执行中央指令,不惜代价也要将在港被困的文化界人士、国际友人、爱国人士等营救出来,并对安全转移、撤离、经费等细节作出部署。
此次文化名人营救活动经历11个月,参与人数众多,如广东抗日游击队、数省地下组织等,共营救出在港文化人士800余人。其中,包括:茅盾、胡风、邹韬奋等等。
(二)大营救的路线
据深圳市历史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史料记载,周恩来陆续将电报发送至廖承志,让廖承志将在港文化界人士与民主人士等营救出来,在经过东江或者广州湾地区后转入后方,又对转移路线做出了完整的安排:除去东江、广州湾以外,还能去马来亚即现今的马来西亚地区,不過去东江游击等地区更好,不能留下隐患,也不能向南去或者是游击区,需转到内地先到桂林。
香港负责人廖承志立刻动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以及香港地下组织,布置了详细部署,规划了营救路线以及参与营救人员。他们历尽艰险,在经过短短半年时间,就通过陆、水等路线将被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以及爱国人士拯救出来,在经过游击区域之后进入大后方的安全地区。
1、走东线水路。从九龙走东线,经西贡、渡大鹏湾在沙鱼涌上岸,走坪山走惠州,以商行为掩护乘船到老隆,坐车到韶关,最后是经兴宁、梅县、大埔等前往闽西,或再转到苏北。本线路撤离人员包括爱国商人李伯球一家、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夫人上官德贤等。
2、走西线陆路。从九龙经荃湾,越大帽山达元朗,渡深圳河进梅林坳,到达白石龙。他们大多数人稍作休整之后,就先后从白石龙出发到惠阳坪山、淡水、惠州、老隆、韶关等地,最后安全地辗转回到后方。本线路撤离人员包括矛盾、邹韬奋、胡绳、于伶等。
3、走东面海路。乘民船经长洲岛渡海,从汕尾或马宫登岸,前往海丰,再转入内地。本线路撤离人员包括何香凝、柳亚子等。
4、走西部海路。经过长洲岛,过伶仃洋到澳门歧,然后乘船经三灶岛到台山石歧或者江门,再沿西江的肇庆、梧州、柳州,最后到达桂林;或者从澳门乘船到广州湾的湛江,经过钦州、灵山、柳州到达桂林或重庆。本线路撤离人员包括夏衍、金仲华、李秀文(叶挺夫人)等。
二、老隆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主要历史概貌
(一)老隆为何成为重要的中转站
一是龙川县重镇为老隆,其作为东江航运的终点,能够东去梅、兴、埔转到闽西、苏北等地区,西可到韶关,由此转至湖南川、贵、黔等地区。二是广九和粤汉铁路南段均被日军控制,而广东龙川尚未被日军所占领。三是龙川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因此,负责营救的廖承志和连贯最终选择广东龙川老隆作为中转站。 (二)老隆营救中转站的建立
当时,老隆尚是“国统区”。国民党顽固派已经得到消息,清楚将会有大量的文化人士与民主人士在香港通过东江游击区到老隆内地位置,就在车站、码头等交通重地设置关卡,同时派出特务,试图在旅店将其缉拿。这种危险的情况下,若是不依靠地下党组织的秘密工作方式,将会寸步那行。在此期间,营救人员抓紧机会,迅速在老隆、惠州等位置建立秘密中转站,从而让保护工作能够安全完成。此次就是廖安祥经理的惠州“源吉行”,与连贯掌握的“香港汽车材料行”和老隆“义孚行”。
老隆的中转站是连贯亲自掌握。中转站设在老隆城的“义孚行”和“香港汽车材料行”(均已损毁,现仅剩隔壁指挥站福建会馆遗址)里,地下党与这两家商行老板都具有统战关系,连贯是香港客商与股东,能够住在这里,并且中共东江后方特委也会协同连贯工作。此外,还有与乔冠华共同举办“香港中国通讯社”的郑展以及胡一声等人士。
老隆是从香港撤回大后方的必经之路。④通过走水路乘船,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共同从惠州达到老隆,通过这两个商行找到了郑展以及连贯,将其冠上“接待家属”“香港股东”“华侨”等名义,并妥善安排被营救人士的食宿。但是,国民党特务越来越紧的搜查下,为了减少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大部分人在此地只住宿两个晚上,就会通过乘坐中转站联系的车辆转移到韶关,而剩下的一小部分人士就会让胡一声护送,利用“商行”的名义,在经过兴宁之后转移到闽西或苏北。
(三)在老隆发生的大营救轶事
1、安全之地老隆城
经过曾经在香港开设过“东利运输公司”的廖安祥的努力,化身为“罗老板”的廖安祥通过“酒桌攻势”向国军高官们为自己的客户商人和伙计办下“难民证”。⑤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三),惠州开往老隆的“大部队”走出,在到达老隆时,就有连贯利用“义孚行”名义早早等候在那里,通过联系好的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将人士送至韶关,保护了他们的人身安全。但是,还有邹韬奋一人却在老隆滞留。
2、最后一名获救者——“李尚清”
在4月下旬时,通过交通员带回两人交到连贯在老隆的助手郑展手中,其中一人戴着眼镜,脸庞消瘦,在难民证上登记的名字是“李尚清”,职业是“香港商行股东”,这就是邹韬奋,知名报人、爱国人士。
在接到邹韬奋的第二天,连贯就派遣助手郑展联系能够到达韶关的汽车,但是,送走的人士只有两人,就是邹韬奋和与之同行的胡绳,黎金良介绍说,在当时情况下,邹韬奋被通缉,下达了格杀令,如果将其也根据其他文化人士转移的路线离开香港,将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并且,根据情报,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已经清楚邹韬奋离开了香港,特地命令特务机关对邹韬奋的行踪进行侦查,在各个关卡上也发布了相关照片,同时,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就是特务头子还下发了命令,若是发现邹韬奋可以直接处决。
陈启昌也参与到邹韬奋的营救行动之中,经过他的回忆可以知道,在最后的对策中,主要是停止行动,原地隐藏。陈启昌老家就在老隆梅县的江头村,村子在二次革命中曾经作为苏维埃村,群众基础较好。陈启昌是回国华侨陈卓民的儿子,在作为地下党回到家乡之后,就以“商行经理”的身份,与当地的衙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邹韬奋就在这期间跟着他,成为“患病休养”的“李尚清”在江头村居住。
郑展也回忆过,在9月25日时,他和冯舒将邹韬奋护送离开江头村,乘坐小船到达兴宁,并改乘连贯的另一个商行“侨兴行”所运输货物的汽车,去往韶关,每当遇到关卡检查时,就会让冯舒拿出通行证应付过去,并且称老板身体有恙,不能下车检查,而由于“侨兴行”与各军警关系较好,经常给予小恩小惠,就此蒙混过关。
在队伍到达韶关之后,为了将“尾巴”甩开,就在江边找到专门住宿的船住了一晚,在第二天的时候就登上了渌口的火车,经过渌口向苏北解放军而去,途径长沙,几经辗转,在1942年11月22日,邹韬奋成为了香港营救活动中最后的获救者,此次行动圆满成功。
3、先人后己,连贯一家在老隆重聚
在1942年4月下旬,在老隆坐镇的连贯意外看到了香港逃难而归的妻儿,顿时就将心中的石头放下了。
在香港营救活动起始时,连贯对于家人就有所考虑,由于任务繁重,在营救期间不能顾及妻兒,就先将两个十三、十四岁的儿女转移到东江游击队,并且给妻子韩雪明留下一部分钱财,说明自身有重要的任务,不能带领妻儿一起走,让妻儿在之后到老隆寻找连贯。而连贯在铜锣湾避风港开完会之后,其实就没有回到过家中。之后,韩雪明只能带着三个孩子与难民共同逃难,隆冬时期,长途跋涉,在快到惠州时,还遇土匪抢劫,走投无路。当时邹韬奋等一批被护送的“文化人”要坐船到老隆,韩雪明就硬着头皮向他们表明身份,恳求坐他们的船去老隆找连贯。
邹韬奋等人觉得有些奇怪,连贯等营救组织将此次行动安排的精密周到,每一中转站都有专门的人员接送,但是其家人们怎会出现流落街头的情况,怎么会有如此不合理的事情?等船到了老隆,见到连贯,这才证实这母子四人真的是连贯的家属,他们无不叹服,深受感动。
三、老隆在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经过不断的周折,从老隆到韶关的秘密交通线和掩护都打通了,地下党组织分别护送茅盾等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成功撤离,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这次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胜利,对发展巩固抗日统一战线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老隆地理位置重要,为中转大站
老隆有水路可南通惠州,西接韶关,东连兴宁、梅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日军全面侵华后,由于老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始终都未被日本占领。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老隆被选为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大批的香港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经深圳、惠州,最终来到龙川,经中央的部署和转运站的同志安排,分别将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通过不同路线跋涉千里,送至大后方。如老隆能够东去梅、兴、埔转到闽西、苏北等地区,西可到韶关,由此转至湖南川、贵、黔等地区。从老隆到韶关的护送工作由后东特委负责。为确保营救万无一失,当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负责人之一连贯在老隆坐诊,并通过后东特委与龙川地下组织的细心布置,严密部署,以福建会馆为中转站,开展系列营救措施。 (二)革命苏区出人出力,确保营救成功
龙川作为中央苏区县之一,向来有着深厚的革命生长土壤和浓郁的人文情怀。1942年1月下旬,东江后方特委党组织接到了廖承志传达的党中央的指示,便在连贯的主持下建立营救中转站。在整个营救过程中,东江后方特委党组织积极发展龙川人民,为从香港撤离回来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做好掩护工作。自1942年春节直至同年9月,此次历经半年时间,特委及龙川党组织顺利在国民党的中统特务的勘察下,在老隆到韶关路线上设置了4个检查扎,将香港文化精英以及爱国人士毫发无损的送到韶关,党下发的任务圆满完成。
(三)福建会馆为大营救留住记忆
位于龙川县老隆镇新华路有一所普通的房子,占地不大,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会馆,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中转站。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之一、“香港大营救”负责人之一的连贯就住在“福建会馆”,精心安排和指挥民主和文化进步人士的大转移行动。众多被困香港的著名人士,如:何香凝、夏衍、廖沫沙、矛盾等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300余人,穿过日寇的重重封锁线,乘船沿东江逆流北上,平安转移到中转站——龙川县老隆镇,并被安排在“福建会馆”附近的“义孚行”和“侨兴行”等店铺里。
据了解,1942年从老隆安全转移的进步人士有200多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小琪在其论著中说,在这个震惊中外的文化人大转移事件中,老隆作为重要的中转站,对文化人大转移的成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⑥
结语
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轰轰烈烈的伟大壮举。这次大营救中所营救的文化名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均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重要栋梁,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大营救也为党救护了一批重要的文化精英。而广东龙川在此次历史大营救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更是与该县作为中央苏区县的革命历史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今天,更应传承好这一红色基因,为新时代龙川绿色崛起书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
[注释]
①朱光进.“香港文化名人”老隆大营救始末.南方网.[EB/OL].http://southcn.com.2015-08-04.
②张侃理.1942年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诸多名人[N].北京日报,2012-11-20.
③楊奇.历经近一年秘密大营救[N].南方日报,2015-08-26.
④王国梁.邹韬奋脱险走东江(下)[M].大营救,2014年8月.
⑤王维娜.廖安祥与“秘密大营救”[J].客家研究辑刊,2008(2).
⑥甘超强,刘伟东.龙川“福建会馆”——“香港大营救”重要中转站[N].南方日报,200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