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付 强
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
作品曾多次参加展览并被相关专业机构及私人收藏。曾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奖,多次参与组织策划大型书法篆刻展览。编辑出版书法类作品集、论文集多册。
书法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在久被大家喜爱的背景中,随着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断发展变化,其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书法艺术面临着:一方面逐渐远离日常实用,另一方面艺术功能的加强带来创作空间的加大。在轰轰烈烈的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艺术却在创作日趋繁荣的前提下与时代生活环境日渐疏离。本文以“情景书法大展”为参考,力求从作为展览形式、书法艺术本身以及文化建构的作用等几方面对大展的相关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作为展览形式
这样的事实,作为“舶来品”的“展览”,从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极其繁荣的状况。很多学者就此作过研究。“20年来,书法艺术的活动一直与展览厅相始终;不但如此,连100年近现代书法史的发展,如果细细地去追溯其主流形态和基本脉络,其实也都是围绕着展览厅而存在的。”
登堂入室的各类书法作品,不仅可以装饰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书迹和文辞表达一定的审美趣味与文化理想:或义理显明,教人向善;或哲律奥妙,发人深省;或告诫自己时光荏苒,惜时如金;或督导子孙处世待人,敦品修德;或咏鸿鹄之志;或叹世事沧桑;或示超然物外之情;或表淡泊名利之心。书法风格视主人的喜好而定,一般文雅平和,端庄大方,以收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用书法装饰街市店铺门面及内部环境,是我国极富特色的商业文化现象,历时悠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飞速发展,商业繁荣。尽管现在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人们认识和了解相关的商业经营,但诸如匾额、商业门对和书写与经营相关的其它形制的书法作品,对企业文化的营造和经营能起到独特的宣传作用。这种商业门市的装饰艺术传统,仍然是现代商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牌匾、旗幌是店家品牌、经营内容最为简洁、鲜明、响亮的标识,对联可以精炼地概括出店家的经营理念,其他形式丰富的书法可以渲染、烘托出店家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街市店铺也成为书法艺术非常重要的生存土壤与发生情境,特别是使书法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存在,最为频繁地呈现在不同阶层、数量众多的接受者眼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一种较为新鲜的展示方式——“情境书法大展”从展览形式上看,它至少促使我们作如下思考:首先,在书法生存的诸多环境中,书法通过展览形式在展厅环境中展示,这有别于书房的私密雅赏,也有别于住家的铭志补壁以及名山大川的咏景叹物,书法作品进入展厅,其书写的文辞内容,对于展厅的环境而言,便不如上述诸多情境中那样感人;其次,书法作品对展厅的适应形式,从既往对文辞之重,转化为对作品形式的追求,包括作品的装裱形式、作品的大小、作品内容的空间构成等方面;再次,展厅作为书法展示的空间存在,具有灵活的可塑性,立足于此,则可通过对书法现存的文化生态进行提炼,营造情境。同样,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疑问——展厅是否也可看作一种情境?展厅是一种空间存在,它是展示艺术品的空间存在,这种空间存在有别于诸如居室、店铺招幌、亭台楼榭的门楹等等,因为,居室之类作为书法生存的环境,书法的文辞之意和艺术之美可尽得展现,并依据环境生辉。展厅只是一个用于展示的空间存在,尽管现在它的空间作用如此明显,对书法而言,我们显然不能得出:离开展厅,书法将不再发展。当然,作为空间存在,当它最终成为人们获得书法艺术欣赏的惯常时,展厅就成为书法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态情境。换句话说,可以认为展览是促进书法展示发展的重要情景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势必要在立足展厅的空间存在基础上,以艺术作品展示为主体,营造情境,作好展览。
书法艺术本身
曾见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中国人告别毛笔文化已有将近一个世纪,我们日常的信息交流手段也早已从硬笔转向了因特网,而书法早已不是衡量国人学识品格的一个有效砝码,它不影响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在自身发展道路上的正常流程,这就使书法失去了关键性的现实社会意义及价值。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书法的艺术性也因此被大大增强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脱离了中国古典文学、伦理道德、政治体制、审美心理、生活风尚、建筑环境等传统文化情境的具体支持,书法的人文表达在很多场合失去了一种真诚性和自然性。
对于书法而言,欣赏者能在展厅体验到书法作品所获得心理感应,远不及在书法生存的实景中欣赏书法所体验到的美来的深刻和感人。这里所谓的生存实景实际上是想概括说明当下书法生态环境,这包括精神和物资等方面的环境因素。情境书法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很多人的想法,这个情境实际上是对书法生存境况借用展厅的空间存在进行的概述。
如今,我们也知道书法的生存境况不容乐观。但当我们仔细考察现在书法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尽管前景不是十分清晰,可对其生存状况的忧虑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糟糕。因为,我们都试图在努力探索,以开拓书法的实用范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切实觉得它在现今仍旧是那么有用。移入展厅中的“情境”,是对当下书法生态的环境氛围进行的提炼。“情境书法大展”从另外角度告诉我们,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生存环境,要想让书法艺术长足发展,必须极力发现和创造它生存的条件和理由。
将实景引入展厅,看似对展览形式的突破和改进。实则对书法艺术本身以及相关方面都产生了作用。有学者这样写道:“以往的展览,多有书家根据自己的擅长自行创作,而这个展览给了书家以特定的引导,要求书家要顾及书法展览的特定场景。展览方还为每一位书法家提供了固定尺寸,书家要考虑到场景而创作。在固定的场合,适当的环境,总有一种最好的书法表达方式,这就需要书家去认真体会,好好把握书法的文化需要,场景需要,时代需要,区域需要等等因素,这便使得书法创作有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
文化建构的作用
对我们而言,即如“展览”一样,“美术馆”也是“舶来品”,其在中国存在的历史,很短。对于书法而言,其与美术馆的关系远不及和绘画、雕塑、版画等亲密。多年来,人们对于书法的看法、观念,使得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艺术在美术馆的艺术行为中缺席。对于从美术馆作为文化建构对艺术促进作用的角度看,这种缺席对于书法在此建构内的文化积淀影响深远。现如今,从大美术角度,使书法艺术还归美术格局,重塑书法艺术在美术馆中的文化身份,促使我们从文化建构的功能角度考虑,如何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显然,一旦美术馆成为公众日常活动的常选之地,通过展览来促进公众对书法的理解和热爱,就具有更多更大的机会。从展览角度出发,我们却面对这样的现状:“展厅文化”中,传统的书法作品在面对夺目的当代艺术,其展厅的展示效果明显处于弱势。如何才能使人感动则是展览所必须解决的立意之一。中国书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向我们昭示,以“遗产”的态度对待书法是当前促进书法发展所需。
“情景书法大展”的举办,从策划展览的角度揭示美术馆——作为文化建构对促进书法发展的作用。由此反观,作为具有特定艺术专业倾向的文化建构——美术馆对书法发展的作用,只能通过其日常职能的实施实现。当然,这些职能不仅仅是书面的表达行为。职能的实质在于在实现中促使和加强文化建构本身的文化积淀。从国际的视角范围看,经受历史进程的考验,伴随长期、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一些美术馆的发展引世人所瞩目,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深入、深刻的影响。显然,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建构,通过美术馆本身的行为对公众产生广泛的文化影响,并非随着作为建筑来看的美术馆的建成能够很快深入人心。因为,对于这类文化建构来说,进行文化积淀以及使这些积淀服务大众,服务艺术发展比建筑本身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章:
沈鹏《探索书法的本体与多元》
杨炳延《美术馆与当代书法和文化建设——从“以展促藏”谈起》
王元军《回到场景的书法展览——看“情境书法大展”有感》
陈振濂《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
陈新亚《论书法生活化——兼批判伪书法“文抄体”》
蔡涛文《化遗产态度——美术馆书法策展刍议》
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
作品曾多次参加展览并被相关专业机构及私人收藏。曾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奖,多次参与组织策划大型书法篆刻展览。编辑出版书法类作品集、论文集多册。
书法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在久被大家喜爱的背景中,随着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断发展变化,其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书法艺术面临着:一方面逐渐远离日常实用,另一方面艺术功能的加强带来创作空间的加大。在轰轰烈烈的展厅文化背景下,书法艺术却在创作日趋繁荣的前提下与时代生活环境日渐疏离。本文以“情景书法大展”为参考,力求从作为展览形式、书法艺术本身以及文化建构的作用等几方面对大展的相关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作为展览形式
这样的事实,作为“舶来品”的“展览”,从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极其繁荣的状况。很多学者就此作过研究。“20年来,书法艺术的活动一直与展览厅相始终;不但如此,连100年近现代书法史的发展,如果细细地去追溯其主流形态和基本脉络,其实也都是围绕着展览厅而存在的。”
登堂入室的各类书法作品,不仅可以装饰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书迹和文辞表达一定的审美趣味与文化理想:或义理显明,教人向善;或哲律奥妙,发人深省;或告诫自己时光荏苒,惜时如金;或督导子孙处世待人,敦品修德;或咏鸿鹄之志;或叹世事沧桑;或示超然物外之情;或表淡泊名利之心。书法风格视主人的喜好而定,一般文雅平和,端庄大方,以收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用书法装饰街市店铺门面及内部环境,是我国极富特色的商业文化现象,历时悠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飞速发展,商业繁荣。尽管现在有很多方法可以让人们认识和了解相关的商业经营,但诸如匾额、商业门对和书写与经营相关的其它形制的书法作品,对企业文化的营造和经营能起到独特的宣传作用。这种商业门市的装饰艺术传统,仍然是现代商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牌匾、旗幌是店家品牌、经营内容最为简洁、鲜明、响亮的标识,对联可以精炼地概括出店家的经营理念,其他形式丰富的书法可以渲染、烘托出店家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街市店铺也成为书法艺术非常重要的生存土壤与发生情境,特别是使书法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存在,最为频繁地呈现在不同阶层、数量众多的接受者眼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作为一种较为新鲜的展示方式——“情境书法大展”从展览形式上看,它至少促使我们作如下思考:首先,在书法生存的诸多环境中,书法通过展览形式在展厅环境中展示,这有别于书房的私密雅赏,也有别于住家的铭志补壁以及名山大川的咏景叹物,书法作品进入展厅,其书写的文辞内容,对于展厅的环境而言,便不如上述诸多情境中那样感人;其次,书法作品对展厅的适应形式,从既往对文辞之重,转化为对作品形式的追求,包括作品的装裱形式、作品的大小、作品内容的空间构成等方面;再次,展厅作为书法展示的空间存在,具有灵活的可塑性,立足于此,则可通过对书法现存的文化生态进行提炼,营造情境。同样,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疑问——展厅是否也可看作一种情境?展厅是一种空间存在,它是展示艺术品的空间存在,这种空间存在有别于诸如居室、店铺招幌、亭台楼榭的门楹等等,因为,居室之类作为书法生存的环境,书法的文辞之意和艺术之美可尽得展现,并依据环境生辉。展厅只是一个用于展示的空间存在,尽管现在它的空间作用如此明显,对书法而言,我们显然不能得出:离开展厅,书法将不再发展。当然,作为空间存在,当它最终成为人们获得书法艺术欣赏的惯常时,展厅就成为书法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态情境。换句话说,可以认为展览是促进书法展示发展的重要情景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势必要在立足展厅的空间存在基础上,以艺术作品展示为主体,营造情境,作好展览。
书法艺术本身
曾见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中国人告别毛笔文化已有将近一个世纪,我们日常的信息交流手段也早已从硬笔转向了因特网,而书法早已不是衡量国人学识品格的一个有效砝码,它不影响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在自身发展道路上的正常流程,这就使书法失去了关键性的现实社会意义及价值。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书法的艺术性也因此被大大增强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脱离了中国古典文学、伦理道德、政治体制、审美心理、生活风尚、建筑环境等传统文化情境的具体支持,书法的人文表达在很多场合失去了一种真诚性和自然性。
对于书法而言,欣赏者能在展厅体验到书法作品所获得心理感应,远不及在书法生存的实景中欣赏书法所体验到的美来的深刻和感人。这里所谓的生存实景实际上是想概括说明当下书法生态环境,这包括精神和物资等方面的环境因素。情境书法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很多人的想法,这个情境实际上是对书法生存境况借用展厅的空间存在进行的概述。
如今,我们也知道书法的生存境况不容乐观。但当我们仔细考察现在书法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尽管前景不是十分清晰,可对其生存状况的忧虑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糟糕。因为,我们都试图在努力探索,以开拓书法的实用范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切实觉得它在现今仍旧是那么有用。移入展厅中的“情境”,是对当下书法生态的环境氛围进行的提炼。“情境书法大展”从另外角度告诉我们,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生存环境,要想让书法艺术长足发展,必须极力发现和创造它生存的条件和理由。
将实景引入展厅,看似对展览形式的突破和改进。实则对书法艺术本身以及相关方面都产生了作用。有学者这样写道:“以往的展览,多有书家根据自己的擅长自行创作,而这个展览给了书家以特定的引导,要求书家要顾及书法展览的特定场景。展览方还为每一位书法家提供了固定尺寸,书家要考虑到场景而创作。在固定的场合,适当的环境,总有一种最好的书法表达方式,这就需要书家去认真体会,好好把握书法的文化需要,场景需要,时代需要,区域需要等等因素,这便使得书法创作有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
文化建构的作用
对我们而言,即如“展览”一样,“美术馆”也是“舶来品”,其在中国存在的历史,很短。对于书法而言,其与美术馆的关系远不及和绘画、雕塑、版画等亲密。多年来,人们对于书法的看法、观念,使得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艺术在美术馆的艺术行为中缺席。对于从美术馆作为文化建构对艺术促进作用的角度看,这种缺席对于书法在此建构内的文化积淀影响深远。现如今,从大美术角度,使书法艺术还归美术格局,重塑书法艺术在美术馆中的文化身份,促使我们从文化建构的功能角度考虑,如何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显然,一旦美术馆成为公众日常活动的常选之地,通过展览来促进公众对书法的理解和热爱,就具有更多更大的机会。从展览角度出发,我们却面对这样的现状:“展厅文化”中,传统的书法作品在面对夺目的当代艺术,其展厅的展示效果明显处于弱势。如何才能使人感动则是展览所必须解决的立意之一。中国书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向我们昭示,以“遗产”的态度对待书法是当前促进书法发展所需。
“情景书法大展”的举办,从策划展览的角度揭示美术馆——作为文化建构对促进书法发展的作用。由此反观,作为具有特定艺术专业倾向的文化建构——美术馆对书法发展的作用,只能通过其日常职能的实施实现。当然,这些职能不仅仅是书面的表达行为。职能的实质在于在实现中促使和加强文化建构本身的文化积淀。从国际的视角范围看,经受历史进程的考验,伴随长期、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一些美术馆的发展引世人所瞩目,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深入、深刻的影响。显然,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建构,通过美术馆本身的行为对公众产生广泛的文化影响,并非随着作为建筑来看的美术馆的建成能够很快深入人心。因为,对于这类文化建构来说,进行文化积淀以及使这些积淀服务大众,服务艺术发展比建筑本身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章:
沈鹏《探索书法的本体与多元》
杨炳延《美术馆与当代书法和文化建设——从“以展促藏”谈起》
王元军《回到场景的书法展览——看“情境书法大展”有感》
陈振濂《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
陈新亚《论书法生活化——兼批判伪书法“文抄体”》
蔡涛文《化遗产态度——美术馆书法策展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