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语
潘高鹏山水画,既不是用水墨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也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纯以传统笔墨表现审美经验的笔墨性山水,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入点,注重的是感受真实性的表达。他画面中对于整体幽深气象与玄秘意味的境界追求,让我们看到的是画家对于意象观照自然与表现主观心性,这一中国画文化精神的理解与把握的深层思考。
2011年,林树中教授在《潘高鹏画集·序》中写道:“潘高鹏是南京艺术学院也是自上海美专以来走出的杰出画家之一……阮荣春院长甚至直称其为‘当代范宽’。”此言不虚,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画展400件作品中,中国美术馆收藏13件,其中中国画3件。潘高鹏的水墨山水《大岳鸣泉》被收藏。
潘氏入选《江苏省美术五十年·中国画卷》的《苍山秀色》图,右下占画面三分之二位置的主峰苍黑幽深,呈一巨大的正三角形;左上占画面三分之一的远山和天空色彩明亮,处于倒三角形中。两个三角形交界处的山脊,点点光斑,宛若游龙,巧妙地在二维平面分割画面空间。倒三角形内,白云舒卷,座座山峰头角峥嵘,扭转翘曲,如“怒涛卷霜雪”,加之处于相对较高位置,产生了不稳定感。但大大小小的山峰,整体又是一个个正立的觚三角,由于结构程序运动产生的力,内蕴的能量消解了动荡不稳定感,呈现出勃勃生机。主峰由于正三角形的稳定性,且体量巨大,层层峰峦,郁郁苍苍,形如铁铸。其沉稳坚实与澄明闪亮、活跃跳荡的远方群山,在力的矛盾冲突中,正反、轻重、黑白、明暗之间相博、相挤、相撞、相碰,石破天惊,訇然中开。是画家炽烈心田中奔涌的热情奏鸣曲。是万象由心,大笔濡染,格式塔“心物同形”的“力的图式”。是《溪山行旅图》的现代版。主峰逼近山顶部分,峰峦纠结如巨大的环形旋涡,波翻浪涌;坡脚弯弯溪涧,淙淙流淌,是觚三角主旋律的变奏。将形式美的构成,发挥得淋漓尽致。
潘氏山水承接了北宋范宽雄浑坚实,构思宏伟的气象;吸取了齐白石、黄宾虹和林风眠、潘天寿觚三角形式美构成因素。蒙胧中,舞动的群峰像塞尚《浴女》神秘的三角形影子,“它们仿佛以内在的狂涛涌向顶端。”(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重要的是,他始终谨记恩师俞剑华教授的一副集句联:“搜集奇峰打草稿,踏遍青山人未老。”孤筇双履,万里壮游。他在青藏高原写生时,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由各式不等边三角形组成的神奇世界,天圆地方,千变万化,多样统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师的理论和杰作,启迪了他,将大自然这一最基本的内在结构抽象出来,构建自己的图式。
雄深毓秀的潘氏山水整体大结构中,作者似乎于不经意间化入了某些柴丈峰峦和王原祁山形构成。而有些作品,如入选全国百家金陵画展的《山野灿烂》、获江苏省山水画大展金奖的《云卷千峰》,重峦堆垒,影影绰绰似巨然“矾头”的变形。但巨然系阔笔淡墨长披麻为之,而潘氏层层积点,强化发自“心源”的声音,使人更觉到“圆的重量”,势壮雄强中又含有一分秀润。学古人师其意,不泥其迹,取精用弘。这种渗透着作者自我精神的符号,获得了活跃的生命力。
细心的观赏者还可以发现:潘氏山水不同于时下流行的点缀着林下美人或策杖隐士的所谓“新文人画”;其作也非当下实景,大都无林木亭台,路桥舟人。只见巨岩大壑,层层叠叠,一派宇宙洪荒,混沌初开的瑰奇景象。工业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空前物质享受的同时,也造成人类生态和精神家园的日益流失。人们在反思,视角伸向原初、率真、野性的博大空间,直面生命的存在和挑战,回归钟灵毓秀的本真自然。潘氏山水画创作,正代表了这一新的审美祈向。
从范宽的“如暮夜晦冥”、龚贤的层层积墨,到黄宾虹的五笔七墨,直到李家山水,在重深昏黑中,与天地精神独来往,包蕴宇宙生命的审美体验,高鹏先生对此情有独钟。七年南艺求学生涯的磨练砥砺,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他更得江山之助,在长期的写生中,删拨大要,搜妙创真,融合各家,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
潘氏善用干湿有度的兼毫,腕臂齐力,笔尖入纸沉着坚切,如石匠使錾,墨色中心深刻,向四周晕散。枯润全在提按轻重之中,攒簇成点,墨华鲜润,秀骨天成。胸中自有丘壑,笔法丰富多样,因心造境,手随心运。初看散乱不收,细看流贯有序,再看浑然、灿然,墨韵铿然,他自嘲其为“乱整皴”。赖以临池不辍造就的笔墨功力,敢于浓黑重墨,如夜行岩壑间,层层积墨,浑厚华滋,表现内美。
《冬山初雪》图,层峦叠嶂,苍冥幽深。画面满满实实,几乎密不透风,将“深暗如暮夜晦冥”发挥到极致。黝黑深沉的背景上,花青淡扫,薄薄的初雪,依稀带出山之脉络。如汉画像石般极简化轮廓,束缚不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亘古绵长的民族精神。寥寥几笔点厾,雪花轻飏,像窈冥中游心太玄的神秘精灵,散射出迷人的魅力。古朴雄浑中透出几分唐风晋韵。大山寒凝,顿觉生意盎然,山阴寂寂,幽光泠泠,气机条畅,周流于无限的宇宙空间。
《苍山如默》图,巨大的阴面山黝黑如椎碑,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顶部留空则小到“连峰去天不盈尺”。远山以淡墨渲染,天空染成淡黄,整幅画以黄色罩染。“新曦照危峨”,“刚耿陵宇宙”。一抹亮色,晶莹剔透,如峨嵋金顶,映衬出全幅墨华氤氲。
《阳光满山》一画,吸收了柯罗注重大的明暗关系的做法,远山墨色较前景远为深重,将其拉近突前。无视对象非本质的细枝末节,着力创造一个具有活跃的生命力的艺术世界。反常合道,这看似不合理法的明暗处理,恰恰深得古人“度物象而取其真”(荆浩《笔法记》),“妙造自然”(司空图《诗品》)理论的神髓。赋予自然山水鲜活的生命。叶朗先生说:“绘画的本质和生命就是‘图真’,即创造一个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气’)的审美意象。”(《中国美学史大纲》)“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浑茫。”画家以雄浑的笔力,穿透溟滓,超越有限的物象,表现造化自然气韵生动的图景,从有限通向无限,直探美的真谛。
前贤常以飞瀑悬泉、亭台曲径在深黑的背景中表现光,强化黑白和虚实关系。潘氏自出机杼,《苍山秀色》、《山野灿烂》、《苍山似海》、《江山胜境》等作,将山脊上的苔点,易为点点光斑,或疏或密、或黄或白。白者在深黑的背景中,不着点墨,素纸朝天;时或再于中心浓墨一点,虚实空灵,分外精神。符号化的光点是大自然的变形,其装饰意趣有一种脱略凡俗的写意精神。孙过庭云:“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谱》)此之谓也。其蕴蓄的张力,活泼泼地涌动,气势撼人。星星似的光点游移腾挪,晦冥中,山之“龙脉”在斜正、断续、虚实、轻重、曲折、隐显中,“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般显现出来。宾翁云:“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莫不上宣”。婉转的光流,形成一股贯穿全画幅的气,内蕴着回环往复的节奏和旋律,凝成气韵生动的交响音诗。 重深的黑色是潘氏山水作品的主调,但读之并不觉沉闷,却时有温暖明丽之感。除光的妙用,与其用色如用气,整体上注意色墨互补有关。他常常仅用赭黄、赭红、青绿几种色彩,尤喜用黄。
他不一味追求强烈黑白对比和“视觉冲击力”。常以黄代白,不仅在天空、云水等通常作留白处理的地方大胆用黄,甚至整幅画面都以黄色罩染。黄色带给人们光明、温暖、欢乐、新生和希望;唤起人们正直、爱和慈悲的感情。《周易·坤卦》视黄为中和吉祥之色,以喻内德之美,并象征阴柔温顺,为“美之至也”(孙星衍《周易集解》)。古代帝王也以黄色彰显君临天下的王者气象。黄色作为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因子,深深积淀于人们的心理之中。高鹏先生生性宽和温雅,古道热肠。画如其人,《阳光满山》黑、黄二色,黑得深沉厚实,黄得澄澈透明,峰峦明灭,神光离合。墨色浓重处,随机洒落金星点点,光气所射,四表无穷。虽然整幅画面以黑色为主调,但使人感到的是满山阳光的热力。如以白易黄,难有此效果。前述《苍山如默图》,也因为黄色的运用,显得中正和平,温煦柔茂。中和之美,沛然塞乎天地之间。红尘滚滚,不推波助澜,也不“泳于穴寥之野”;澄怀观道,静水深流,他始终以一颗恬淡怡然之心,保持着对美的固有热情。
潘氏巧妙地化用西方古典主义油画色彩处理方法,有时在黄与黑之间参用青、兰等较温和的冷色系颜色,显现那若暗若明中,山石纹理闪动着的淡淡幽光。画面益显滋润,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发展出一种悠远的图画空间。少数作品,如《大地之歌》等,有的部位层层积墨,有的部位则直接用绿和红、黄原色,以钝挫迟涩而不失圆劲的方笔,连勾带皴,条形色块、墨块相联交织,传达出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似从凡高《星月夜》和《绿色麦田》等作品中消化吸取了某些有机养分。已非具象、抽象所能方物,是大山的律动和画家生命节奏的交响。
甲午年新作《水乡印象》,无论图式或色彩表现,都给人焕然一新之感。论及中国画的形式构成,不少人往往与西方现代艺术挂钩。其实,我国新石器时期仰韶、马家窑陶器的几何纹饰,其抽象化、符号化表现,正是原始的形式构成。它与积淀其中的物质文化内容、想象、观念构成“有意味的形式”。东西方艺术原有相通之处。
《水乡印象》无数形态不同,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矩形、长方形、多边形条块布满画面。转折曲直的溪流和陂塘又将画面分割组合成几个形式、面积各异的三角形。水中具象的渔网和细如蝼蚁的小舟、水牛,使画面富于流动感,充满生趣。整个画面既丰富多彩又进退有序。占主导地位的放射状条块组合,凝聚人们的目光,又将观赏者的视野引向画外。融西方的焦点透视与东方的散点透视于一炉,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期待视野。
潘氏或运笔如刀,劲健爽利的线条如甲骨文的刀痕墨迹,落笔果断、利落,用笔迅疾,似篆刻中的冲刀,沉着痛快;有的线条则如篆籀,“谨而不肆”,藏锋含蓄,圆劲厚重。显于明,幽于晦,恣纵开张与典雅温润相映成趣。潘氏取法高远,在表现形式美的构成时,不取无东方韵味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单一直线,而是如薛永年先生在评价海派金石书法化时所说的那样:“向远古形成期的书法金石借鉴,寻找民族精神的渊源和艺术创造的源头。”(《蓦然回首》)不仅充分展现了笔墨的视觉效果,而且凸显了民族审美品格。其几何形构成,并非纯粹的形式美,是画家对江南水乡独特地貌符合客观规律的高度提炼、概括后的抽象表现。是自由的形式,是“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相比文人大写意画,与自然进一步拉开距离,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更能表现现实的丰富性与真实感,叩响生命的琴弦。人们面对画作如相逢“熟悉的陌生人”,无雾里看花之感,堪称“不隔”。
黄色仍然是画面的主调,但色彩十分丰富,设色如运墨,有些线条也以色代墨,突破了中国水墨画重墨轻色的樊篱。藤黄、橘黄、土黄、鹅黄、柠檬黄,汁绿、翠绿、石绿,赭,褐,黑,灰等,在统一的调子中错杂汇聚,形成色彩的交响。潘氏借鉴油画的强烈冷暖对比、明暗对比和色彩构成中的色块对比等手法,把藤黄和橘黄色的响亮程度凸显出来,纵横贯穿画面的溪水留白,更提高了画面的亮度,映射出如诗如歌的明媚春光,灿烂秋阳。明丽、响亮、欢快,充满生命的活力。由于参以补色进行对比和复合色恰到好处的运用,冷暖两个色系在细腻微差中穿插呼应,少数部位则用少量丙烯等新材料“醒、提”。光色明亮强烈,这流动的生命之光,“上下与天地同流”。不同于当代中国画大家用光体式。色彩对比强烈而不突兀单调,明亮而含蓄,单纯而丰富,一个充满音乐节奏的宇宙。阿恩海姆说:“表现性的唯一基础就是张力。”(《艺术与视知觉》)画面中的“扩张与收缩、冲突与一致、上升与降落、前进与后退等等”正是水乡大地,也是画家生命的展示。当我们感知到这些表现时,我们的生命情怀也与画作融为一体诗意地栖居。
潘氏长期学习、工作、生活于江南水乡,并经常进行写生采风,其辛劳勤勉可以“废画三千”一言蔽之。他熟悉并热爱这一方水土,对风俗民情,更有一种赤子情怀。当他拿起画笔时,记忆、印象、感受、饱蘸着情感,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喷涌于画面。当我立于这幅用作者生命灌注的,大气磅礴,瑰丽伟奇的《水乡印象》之前时,透过画中缤纷的色彩,看到的是橙黄橘绿,是菜花金黄,是遍野麦浪……谭献《复堂词序》云:“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高鹏先生“万象由心”,“无法而法,是为至法”,其构建的美的境界,给我们提供了宽广深远的艺术想象空间,带来不尽的审美享受,此大美之所以为大美也。
《文心雕龙·通变》云:“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高鹏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中,参古定法,引西润中,错综变化,望今制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2007年秋,在全国百家金陵画展上,他所作《山水襟怀图》,笔墨浑融,既有面的恢弘气度,又有线的纵横纷披。其题跋引王石谷“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之语。余低迴留之,作小诗一首,今移做本文结尾:掀雷挟电浑元气,踏遍青山造化师。两宋风神元季笔,化成画里《南山诗》。
潘高鹏
196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在新华日报社工作三十余年,任《新华画刊》主任编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江苏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会长。
潘高鹏山水画,既不是用水墨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也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纯以传统笔墨表现审美经验的笔墨性山水,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入点,注重的是感受真实性的表达。他画面中对于整体幽深气象与玄秘意味的境界追求,让我们看到的是画家对于意象观照自然与表现主观心性,这一中国画文化精神的理解与把握的深层思考。
2011年,林树中教授在《潘高鹏画集·序》中写道:“潘高鹏是南京艺术学院也是自上海美专以来走出的杰出画家之一……阮荣春院长甚至直称其为‘当代范宽’。”此言不虚,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画展400件作品中,中国美术馆收藏13件,其中中国画3件。潘高鹏的水墨山水《大岳鸣泉》被收藏。
潘氏入选《江苏省美术五十年·中国画卷》的《苍山秀色》图,右下占画面三分之二位置的主峰苍黑幽深,呈一巨大的正三角形;左上占画面三分之一的远山和天空色彩明亮,处于倒三角形中。两个三角形交界处的山脊,点点光斑,宛若游龙,巧妙地在二维平面分割画面空间。倒三角形内,白云舒卷,座座山峰头角峥嵘,扭转翘曲,如“怒涛卷霜雪”,加之处于相对较高位置,产生了不稳定感。但大大小小的山峰,整体又是一个个正立的觚三角,由于结构程序运动产生的力,内蕴的能量消解了动荡不稳定感,呈现出勃勃生机。主峰由于正三角形的稳定性,且体量巨大,层层峰峦,郁郁苍苍,形如铁铸。其沉稳坚实与澄明闪亮、活跃跳荡的远方群山,在力的矛盾冲突中,正反、轻重、黑白、明暗之间相博、相挤、相撞、相碰,石破天惊,訇然中开。是画家炽烈心田中奔涌的热情奏鸣曲。是万象由心,大笔濡染,格式塔“心物同形”的“力的图式”。是《溪山行旅图》的现代版。主峰逼近山顶部分,峰峦纠结如巨大的环形旋涡,波翻浪涌;坡脚弯弯溪涧,淙淙流淌,是觚三角主旋律的变奏。将形式美的构成,发挥得淋漓尽致。
潘氏山水承接了北宋范宽雄浑坚实,构思宏伟的气象;吸取了齐白石、黄宾虹和林风眠、潘天寿觚三角形式美构成因素。蒙胧中,舞动的群峰像塞尚《浴女》神秘的三角形影子,“它们仿佛以内在的狂涛涌向顶端。”(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重要的是,他始终谨记恩师俞剑华教授的一副集句联:“搜集奇峰打草稿,踏遍青山人未老。”孤筇双履,万里壮游。他在青藏高原写生时,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由各式不等边三角形组成的神奇世界,天圆地方,千变万化,多样统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师的理论和杰作,启迪了他,将大自然这一最基本的内在结构抽象出来,构建自己的图式。
雄深毓秀的潘氏山水整体大结构中,作者似乎于不经意间化入了某些柴丈峰峦和王原祁山形构成。而有些作品,如入选全国百家金陵画展的《山野灿烂》、获江苏省山水画大展金奖的《云卷千峰》,重峦堆垒,影影绰绰似巨然“矾头”的变形。但巨然系阔笔淡墨长披麻为之,而潘氏层层积点,强化发自“心源”的声音,使人更觉到“圆的重量”,势壮雄强中又含有一分秀润。学古人师其意,不泥其迹,取精用弘。这种渗透着作者自我精神的符号,获得了活跃的生命力。
细心的观赏者还可以发现:潘氏山水不同于时下流行的点缀着林下美人或策杖隐士的所谓“新文人画”;其作也非当下实景,大都无林木亭台,路桥舟人。只见巨岩大壑,层层叠叠,一派宇宙洪荒,混沌初开的瑰奇景象。工业信息化时代,带给人们空前物质享受的同时,也造成人类生态和精神家园的日益流失。人们在反思,视角伸向原初、率真、野性的博大空间,直面生命的存在和挑战,回归钟灵毓秀的本真自然。潘氏山水画创作,正代表了这一新的审美祈向。
从范宽的“如暮夜晦冥”、龚贤的层层积墨,到黄宾虹的五笔七墨,直到李家山水,在重深昏黑中,与天地精神独来往,包蕴宇宙生命的审美体验,高鹏先生对此情有独钟。七年南艺求学生涯的磨练砥砺,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他更得江山之助,在长期的写生中,删拨大要,搜妙创真,融合各家,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
潘氏善用干湿有度的兼毫,腕臂齐力,笔尖入纸沉着坚切,如石匠使錾,墨色中心深刻,向四周晕散。枯润全在提按轻重之中,攒簇成点,墨华鲜润,秀骨天成。胸中自有丘壑,笔法丰富多样,因心造境,手随心运。初看散乱不收,细看流贯有序,再看浑然、灿然,墨韵铿然,他自嘲其为“乱整皴”。赖以临池不辍造就的笔墨功力,敢于浓黑重墨,如夜行岩壑间,层层积墨,浑厚华滋,表现内美。
《冬山初雪》图,层峦叠嶂,苍冥幽深。画面满满实实,几乎密不透风,将“深暗如暮夜晦冥”发挥到极致。黝黑深沉的背景上,花青淡扫,薄薄的初雪,依稀带出山之脉络。如汉画像石般极简化轮廓,束缚不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亘古绵长的民族精神。寥寥几笔点厾,雪花轻飏,像窈冥中游心太玄的神秘精灵,散射出迷人的魅力。古朴雄浑中透出几分唐风晋韵。大山寒凝,顿觉生意盎然,山阴寂寂,幽光泠泠,气机条畅,周流于无限的宇宙空间。
《苍山如默》图,巨大的阴面山黝黑如椎碑,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顶部留空则小到“连峰去天不盈尺”。远山以淡墨渲染,天空染成淡黄,整幅画以黄色罩染。“新曦照危峨”,“刚耿陵宇宙”。一抹亮色,晶莹剔透,如峨嵋金顶,映衬出全幅墨华氤氲。
《阳光满山》一画,吸收了柯罗注重大的明暗关系的做法,远山墨色较前景远为深重,将其拉近突前。无视对象非本质的细枝末节,着力创造一个具有活跃的生命力的艺术世界。反常合道,这看似不合理法的明暗处理,恰恰深得古人“度物象而取其真”(荆浩《笔法记》),“妙造自然”(司空图《诗品》)理论的神髓。赋予自然山水鲜活的生命。叶朗先生说:“绘画的本质和生命就是‘图真’,即创造一个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气’)的审美意象。”(《中国美学史大纲》)“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浑茫。”画家以雄浑的笔力,穿透溟滓,超越有限的物象,表现造化自然气韵生动的图景,从有限通向无限,直探美的真谛。
前贤常以飞瀑悬泉、亭台曲径在深黑的背景中表现光,强化黑白和虚实关系。潘氏自出机杼,《苍山秀色》、《山野灿烂》、《苍山似海》、《江山胜境》等作,将山脊上的苔点,易为点点光斑,或疏或密、或黄或白。白者在深黑的背景中,不着点墨,素纸朝天;时或再于中心浓墨一点,虚实空灵,分外精神。符号化的光点是大自然的变形,其装饰意趣有一种脱略凡俗的写意精神。孙过庭云:“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谱》)此之谓也。其蕴蓄的张力,活泼泼地涌动,气势撼人。星星似的光点游移腾挪,晦冥中,山之“龙脉”在斜正、断续、虚实、轻重、曲折、隐显中,“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般显现出来。宾翁云:“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莫不上宣”。婉转的光流,形成一股贯穿全画幅的气,内蕴着回环往复的节奏和旋律,凝成气韵生动的交响音诗。 重深的黑色是潘氏山水作品的主调,但读之并不觉沉闷,却时有温暖明丽之感。除光的妙用,与其用色如用气,整体上注意色墨互补有关。他常常仅用赭黄、赭红、青绿几种色彩,尤喜用黄。
他不一味追求强烈黑白对比和“视觉冲击力”。常以黄代白,不仅在天空、云水等通常作留白处理的地方大胆用黄,甚至整幅画面都以黄色罩染。黄色带给人们光明、温暖、欢乐、新生和希望;唤起人们正直、爱和慈悲的感情。《周易·坤卦》视黄为中和吉祥之色,以喻内德之美,并象征阴柔温顺,为“美之至也”(孙星衍《周易集解》)。古代帝王也以黄色彰显君临天下的王者气象。黄色作为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因子,深深积淀于人们的心理之中。高鹏先生生性宽和温雅,古道热肠。画如其人,《阳光满山》黑、黄二色,黑得深沉厚实,黄得澄澈透明,峰峦明灭,神光离合。墨色浓重处,随机洒落金星点点,光气所射,四表无穷。虽然整幅画面以黑色为主调,但使人感到的是满山阳光的热力。如以白易黄,难有此效果。前述《苍山如默图》,也因为黄色的运用,显得中正和平,温煦柔茂。中和之美,沛然塞乎天地之间。红尘滚滚,不推波助澜,也不“泳于穴寥之野”;澄怀观道,静水深流,他始终以一颗恬淡怡然之心,保持着对美的固有热情。
潘氏巧妙地化用西方古典主义油画色彩处理方法,有时在黄与黑之间参用青、兰等较温和的冷色系颜色,显现那若暗若明中,山石纹理闪动着的淡淡幽光。画面益显滋润,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发展出一种悠远的图画空间。少数作品,如《大地之歌》等,有的部位层层积墨,有的部位则直接用绿和红、黄原色,以钝挫迟涩而不失圆劲的方笔,连勾带皴,条形色块、墨块相联交织,传达出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似从凡高《星月夜》和《绿色麦田》等作品中消化吸取了某些有机养分。已非具象、抽象所能方物,是大山的律动和画家生命节奏的交响。
甲午年新作《水乡印象》,无论图式或色彩表现,都给人焕然一新之感。论及中国画的形式构成,不少人往往与西方现代艺术挂钩。其实,我国新石器时期仰韶、马家窑陶器的几何纹饰,其抽象化、符号化表现,正是原始的形式构成。它与积淀其中的物质文化内容、想象、观念构成“有意味的形式”。东西方艺术原有相通之处。
《水乡印象》无数形态不同,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矩形、长方形、多边形条块布满画面。转折曲直的溪流和陂塘又将画面分割组合成几个形式、面积各异的三角形。水中具象的渔网和细如蝼蚁的小舟、水牛,使画面富于流动感,充满生趣。整个画面既丰富多彩又进退有序。占主导地位的放射状条块组合,凝聚人们的目光,又将观赏者的视野引向画外。融西方的焦点透视与东方的散点透视于一炉,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期待视野。
潘氏或运笔如刀,劲健爽利的线条如甲骨文的刀痕墨迹,落笔果断、利落,用笔迅疾,似篆刻中的冲刀,沉着痛快;有的线条则如篆籀,“谨而不肆”,藏锋含蓄,圆劲厚重。显于明,幽于晦,恣纵开张与典雅温润相映成趣。潘氏取法高远,在表现形式美的构成时,不取无东方韵味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单一直线,而是如薛永年先生在评价海派金石书法化时所说的那样:“向远古形成期的书法金石借鉴,寻找民族精神的渊源和艺术创造的源头。”(《蓦然回首》)不仅充分展现了笔墨的视觉效果,而且凸显了民族审美品格。其几何形构成,并非纯粹的形式美,是画家对江南水乡独特地貌符合客观规律的高度提炼、概括后的抽象表现。是自由的形式,是“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相比文人大写意画,与自然进一步拉开距离,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更能表现现实的丰富性与真实感,叩响生命的琴弦。人们面对画作如相逢“熟悉的陌生人”,无雾里看花之感,堪称“不隔”。
黄色仍然是画面的主调,但色彩十分丰富,设色如运墨,有些线条也以色代墨,突破了中国水墨画重墨轻色的樊篱。藤黄、橘黄、土黄、鹅黄、柠檬黄,汁绿、翠绿、石绿,赭,褐,黑,灰等,在统一的调子中错杂汇聚,形成色彩的交响。潘氏借鉴油画的强烈冷暖对比、明暗对比和色彩构成中的色块对比等手法,把藤黄和橘黄色的响亮程度凸显出来,纵横贯穿画面的溪水留白,更提高了画面的亮度,映射出如诗如歌的明媚春光,灿烂秋阳。明丽、响亮、欢快,充满生命的活力。由于参以补色进行对比和复合色恰到好处的运用,冷暖两个色系在细腻微差中穿插呼应,少数部位则用少量丙烯等新材料“醒、提”。光色明亮强烈,这流动的生命之光,“上下与天地同流”。不同于当代中国画大家用光体式。色彩对比强烈而不突兀单调,明亮而含蓄,单纯而丰富,一个充满音乐节奏的宇宙。阿恩海姆说:“表现性的唯一基础就是张力。”(《艺术与视知觉》)画面中的“扩张与收缩、冲突与一致、上升与降落、前进与后退等等”正是水乡大地,也是画家生命的展示。当我们感知到这些表现时,我们的生命情怀也与画作融为一体诗意地栖居。
潘氏长期学习、工作、生活于江南水乡,并经常进行写生采风,其辛劳勤勉可以“废画三千”一言蔽之。他熟悉并热爱这一方水土,对风俗民情,更有一种赤子情怀。当他拿起画笔时,记忆、印象、感受、饱蘸着情感,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喷涌于画面。当我立于这幅用作者生命灌注的,大气磅礴,瑰丽伟奇的《水乡印象》之前时,透过画中缤纷的色彩,看到的是橙黄橘绿,是菜花金黄,是遍野麦浪……谭献《复堂词序》云:“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高鹏先生“万象由心”,“无法而法,是为至法”,其构建的美的境界,给我们提供了宽广深远的艺术想象空间,带来不尽的审美享受,此大美之所以为大美也。
《文心雕龙·通变》云:“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高鹏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中,参古定法,引西润中,错综变化,望今制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2007年秋,在全国百家金陵画展上,他所作《山水襟怀图》,笔墨浑融,既有面的恢弘气度,又有线的纵横纷披。其题跋引王石谷“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之语。余低迴留之,作小诗一首,今移做本文结尾:掀雷挟电浑元气,踏遍青山造化师。两宋风神元季笔,化成画里《南山诗》。
潘高鹏
196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在新华日报社工作三十余年,任《新华画刊》主任编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江苏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