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起地理素养这个概念,可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包括了很多层面,其构成要素有很多如: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都可以说是地理素养,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所以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于帮助人们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的社会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有一定的地理空间,从地球上获取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很多破坏,从而使现实与地理环境不和谐。比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关键词:高中地理 素养 教学方法
一、地理素养的科学内涵及其当前困境
地理素养即平日所言的地理文化修养,也就是从地理科学视角,审视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科学、赏析等方面的水平,或者说是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一个人的地理素养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形成和培养发展起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端和养成良好地理素养的基础。当前高中地理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如下几个问题:
1.1对地理素养不知道的比例较大。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和不知道地理素养,这也就造成了对地理素养的概念模糊、感觉模糊,或者干脆就什么都不知道。
1.2被动思考,地理素养多由老师提出。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上地理素养问题应由老师提出。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对知识的处理多为机械被动的接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往的地理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相信学生,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的难点内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入手,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争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开放和宽松的教学氛围,注意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究者的地位,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展开相互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领会地理学科的科学学习方法,并且逐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因人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1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对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索,通过探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活动一般有:野外考察、地理游戏活动、观测活动、地理知识竞赛和主题报告、环保宣传、制作地理模型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地理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2通过必要的填图、绘图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适当地布置他们填绘一定数量的地图,是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也顺应能力培养的要求。比如:学习区域地理时,可布置学生绘画各区域轮廓图,或根据各区域空白地图来填写地理事物。若能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必将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增长地理技能,强化读图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合理的分析、推理能力,地理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装入头脑当中,面对没有见过的考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发挥想象、合理推理,是应对陌生考试内容的有效办法。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中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课程,都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并以人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同时以此为主线编写教材,课后活动也有很多关于人们对现有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一些看法和论点。这些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弘扬科学及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这方面地理素养培养与提高,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深入分析问题,全面看待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培养学生自然和人文地理素养。
五、潜在创新素养
21世纪又是创新的世纪,新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进行地理教學,也要对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的挖掘和发挥,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地理信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当然既包括外在的宏观、中观、微观世界创新的探究,又包括人内心的潜在的意识创新的探究),是一个非常实际而又新颖有效的途径,而所谓探究就是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去挖掘学生潜在创新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潜在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文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养成,使学生真正提高其人文素质,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 素养 教学方法
一、地理素养的科学内涵及其当前困境
地理素养即平日所言的地理文化修养,也就是从地理科学视角,审视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科学、赏析等方面的水平,或者说是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一个人的地理素养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形成和培养发展起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对某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端和养成良好地理素养的基础。当前高中地理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如下几个问题:
1.1对地理素养不知道的比例较大。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和不知道地理素养,这也就造成了对地理素养的概念模糊、感觉模糊,或者干脆就什么都不知道。
1.2被动思考,地理素养多由老师提出。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上地理素养问题应由老师提出。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对知识的处理多为机械被动的接受。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往的地理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相信学生,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的难点内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昼夜更替”、“四季的变化”入手,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争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开放和宽松的教学氛围,注意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究者的地位,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展开相互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领会地理学科的科学学习方法,并且逐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因人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1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对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自主探索,通过探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活动一般有:野外考察、地理游戏活动、观测活动、地理知识竞赛和主题报告、环保宣传、制作地理模型等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地理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2通过必要的填图、绘图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适当地布置他们填绘一定数量的地图,是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也顺应能力培养的要求。比如:学习区域地理时,可布置学生绘画各区域轮廓图,或根据各区域空白地图来填写地理事物。若能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必将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增长地理技能,强化读图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合理的分析、推理能力,地理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装入头脑当中,面对没有见过的考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发挥想象、合理推理,是应对陌生考试内容的有效办法。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中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课程,都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并以人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同时以此为主线编写教材,课后活动也有很多关于人们对现有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一些看法和论点。这些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弘扬科学及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这方面地理素养培养与提高,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会深入分析问题,全面看待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培养学生自然和人文地理素养。
五、潜在创新素养
21世纪又是创新的世纪,新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进行地理教學,也要对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的挖掘和发挥,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地理信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当然既包括外在的宏观、中观、微观世界创新的探究,又包括人内心的潜在的意识创新的探究),是一个非常实际而又新颖有效的途径,而所谓探究就是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去挖掘学生潜在创新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潜在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文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养成,使学生真正提高其人文素质,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