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新生态相互融合演化,不断催生出新的事物。数字货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并逐渐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对于无接触支付需求的增加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央行早在几年前就开展了数字货币的专项研究,且近期在深圳、苏州等地进行了试点应用,取得了积极成效。那么,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是否会使得现金逐步退出流通?活期存款是否也会因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利率变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对现代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Libra等虚拟货币的出现以及电子支付的流行,为了保障支付的安全性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一些国家的央行开始研究推出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是指由国家法定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具有国家信用背书、有无限法偿能力的电子货币。中国央行较早进行了数字货币的论证研究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发行推广工作。本文将央行数字货币定义为由一国或地区的中央银行发行的以数字形式表示的法定货币。首先,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以国家信用为依托,代表国家发行的货币,不同于在网络社区内由私人部门发行的数字形式的社區货币(如Q币和Libra),也不同于由算法加密创造出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央行数字货币能够根据经济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币值的稳定,具有宏观上的政策含义;其次,央行数字货币不是现有支付方式的简单电子化,而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融合算法加密后的分布式记账应用,具有可控匿名的特征;最后,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法偿性,即承担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的职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这是其区别于任何私人部门发行的数字货币的根本特征。
从定位来说,央行数字货币属于现金类支付凭证,与现金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经济价值,将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与现金并存。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社会公众支付年龄结构、支付习惯等因素决定了现金类支付凭证仍具有其他支付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
从应用场景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将主要用于满足国内的零售支付需求。央行数字货币根据用户和交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前者主要面向商业银行等机构,用于大额的结算,后者则主要面向公众发行并用于日常支付交易。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现有支付体系是有益的补充,能够进一步提高零售支付系统的效率,降低整个社会零售支付的成本,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公众生活的便利度。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对于普惠金融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设计特点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兼具现金和电子支付工具的优势,既具有现金的匿名性、支付即结算等特点,又具有电子支付工具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高等特点。首先,与现金的管理方式一样,央行数字货币的流通不会向指定运营机构收取兑换流通服务费用,指定运营机构也不向个人客户收取相关的兑出兑回服务费。其次,央行数字货币将在匿名性和金融安全管理的要求取得平衡,既要考虑到公众对小额匿名支付服务的合理需求,通过业务隔离、分级授权等制度设计落实隐私保护,又要防范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相关交易遵守反洗钱、融资等要求。
现代金融体系中,依据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货币交易相关方呈金字塔分布。最上层是央行,负责发行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中间层是商业银行,负责发行信用货币,包括非银行主体持有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同时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基础货币;最底层是企业和居民,通过生产、消费等日常经济活动进行银行货币的交易,或者在银行货币和现金之间进行转换。从本质来说,现金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银行货币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银行货币可能因为银行发生危机而凭空消失,而现金不会凭空消失,只会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发生购买力的增减。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都是央行对于公众的负债,因此二者存在一定的竞争和替代关系。正如央行范一飞指出的,“现有纸钞和硬币的发行、印制、回笼和贮藏等环节成本较高,流通体系层级多,且携带不便、易被伪造、匿名不可控,存在被用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实现数字化的必要性与日俱增 ”。因此,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安全性的增加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现金的需求将会显著的下降。
但是,央行数字货币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决定了它无法完全替代现金。第一,央行数字货币依托于手机等物理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偏远地区的人来说使用现金是一种更为实际和便利的选择。例如,一项调查发现,17%的英国人将难以应付无现金社会,其中大部分是穷人和老年人(Access to Cash Review,2019)。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 2016年末及2020年末流通中现金余额分别为6.83万亿元和8.43万亿元,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尤其是在金融服务覆盖不充分的地方,公众对现金的依赖度依然较高。第二,目前主流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均具有可控匿名的特征,也就是说交易信息被记录和保存,但不能被中央银行访问,除非有不法行为的嫌疑或者其他特殊情形。理论上来说,可控匿名存在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完全匿名且不可追溯的现金依然会被部分极度重视隐私的人群所使用。正如Kahn(2005)的研究指出,完全匿名能够减少身份盗窃和垃圾邮件,以及被跟踪或被抢劫的风险。
为了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银行货币的影响,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央行、银行和居民部门的动态宏观模型。模型的基本假设为:一是央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发行数字货币,其利率可以根据宏观经济金融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是负利率;二是银行货币由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组成,银行吸收活期和定期存款(负债业务)并发放贷款(资产业务),其中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于定期存款,但其流动性高于定期存款,随着活期存款比例的上升,银行的融资成本下降,但与其同时存款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挤兑风险上升,因此银行需要权衡融资成本和流动性风险,将活期存款的比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三是居民部门基于安全性、收益性和便利性的考虑持有央行数字货币和银行货币的组合并进行消费,央行数字货币依托于最新信息技术,交易成本更低且安全性更高(便利性),但银行货币具有正的利息收益。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我们分别考虑央行数字货币初始发行和常态发行期的模型均衡情景。 情景一:初始发行期。为了避免数字货币发行对银行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或者说防止出现剧烈的“金融脱媒”,央行通常会采取审慎稳步推进的策略,此时数字货币不计息或者利率应远低于活期存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基于最新技术更为安全和便利,但是由于线上线下应用场景较少,居民部门基于收益性的考虑更愿意选择持有活期存款,因此几乎很少比例的活期存款会被替代,对银行及居民部门的影响均不显著。正如我们在新闻中所看到的,人民银行在推广数字货币的前期也采用了发红包等形式来吸引用户。随着网络效应的扩张,越多越多的人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消费支付活动时,其便利性和安全性会进一步提升,此时居民部门会将持有的一部门活期存款转换为数字货币。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发展正是这一替换过程的生动案例。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居民部门的活期存款持有比例会下降,导致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定期存款比例上升,一方面会使得银行的融资成本上升,导致其存贷款利差进一步下降,最终影响盈利水平,另一方面活期存款比例的下降降低了流动性风险,使得银行资产扩张的能力反而增加了。因此,一个突出的含义是银行需要通过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差异化服务能力来提升盈利和竞争力。
情景二:常态发行期。此时居民部门常态性地持有部分数字货币来满足日常的消費支付活动,银行存款的利率会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利率的变化而做出应对,央行数字货币在经济中的渗透日益广泛,能够承担一定程度的货币政策职责。例如,在经济下降期,通过对数字货币实行负利率来拓宽货币政策的边界,从而影响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达到刺激经济的效果 。从本质来看,负利率相当于对货币持有者的税收,会导致货币持有的替代。尤其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货币替代可能会引发汇率的大幅波动,从而影响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实施负利率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在通信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能够降低与发行和管理现金相关的成本,同时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不发达和许多公民没有银行账户的国家地区。而计息的央行数字货币对于银行存款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并且可以打破政策利率的零下限,具有宏观的政策含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策略控制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节奏,防止其对现有经济金融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
第一,央行需要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分析以评估数字货币发行时可能面临的风险。首先是网络安全性和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其次是央行数字货币作替代银行货币导致的金融脱媒甚至银行挤兑风险;最后是数字货币所依托的基础设施遭受黑客等攻击带来的技术风险。
第二,央行应当会同监管部门通过试点推广和监管沙盒来稳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以实时了解风险和收益,从而完善相关系统和参数设置。要推进立法、法规和监管规则等的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央行数字货币引入后的业务场景和活动。要研究制定央行数字货币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并从应用安全、金融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组织开展全方位系统安全测试与评估,保障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第三,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于银行货币的替代本质上是银行获得的铸币税向央行或者政府的转移,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因此对于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应当未雨绸缪,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差异化发展路线,提升竞争优势。
第四,要合理界定反洗钱、融资等合规责任。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适用于现有的反洗钱等国内外监管要求,负责兑换流通的指定运营机构是履行反洗钱义务的主体,承担相应的反洗钱义务,包括客户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额及可疑交易报告等,并且要依法保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个人信息,不得泄露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记录。
第五,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央行数字货币涉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容和责任与现金是相同的,央行和商业银行等指定运营机构对数字货币的真伪负责,并应采取相应手段进行验真。对于流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和纠纷,应当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按照相应的规范流程进行处理,妥善解决问题,避免出现较大的舆情风险,央行也应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管考核,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
(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
参考文献:
[1]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孙国峰,金钉子,中信出版集团,2019.
[3]彭文生,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中信出版社,2017.
[4]徐亚男.展望央行推行法定数字货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上海商业,2020(05):84-86.
[5]江洁,廖茂林.数字货币冲击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银行家, 2019(12):102-104.
[6]邱勋.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路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西南金融, 2017(03):14-20.
[7]戴金平,黎艳.货币会消亡吗?——兼论数字货币的未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41-149.
[8]陆岷峰,周军煜.数字货币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未来发展前景、变革与重构[J].西南金融,2020(09):3-13.
[9]孙文博.浅析央行数字发行对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影响[J].财会学习,2020(19):143-145.
[10]维塔斯·瓦希劳斯卡斯, 宋晶,宋莹.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之辩[J]. 金融市场研究, 2019(7).
[11]刘谆谆,张瑞东,王玉琳. 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必要性及一些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金融学, 2018, 000(001):P .81-106.
[12]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考量”,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3月6日.
[13] 盛松成,“为什么央行的数字货币才是真正的货币”,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演讲原文2016年6月24日.
[14] 邱勋,“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路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西南金融》2017年第03期.
[15] 姚前,“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软件学报》2018年第09期.
央行数字货币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Libra等虚拟货币的出现以及电子支付的流行,为了保障支付的安全性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一些国家的央行开始研究推出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是指由国家法定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具有国家信用背书、有无限法偿能力的电子货币。中国央行较早进行了数字货币的论证研究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发行推广工作。本文将央行数字货币定义为由一国或地区的中央银行发行的以数字形式表示的法定货币。首先,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以国家信用为依托,代表国家发行的货币,不同于在网络社区内由私人部门发行的数字形式的社區货币(如Q币和Libra),也不同于由算法加密创造出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央行数字货币能够根据经济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币值的稳定,具有宏观上的政策含义;其次,央行数字货币不是现有支付方式的简单电子化,而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融合算法加密后的分布式记账应用,具有可控匿名的特征;最后,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法偿性,即承担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的职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这是其区别于任何私人部门发行的数字货币的根本特征。
从定位来说,央行数字货币属于现金类支付凭证,与现金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经济价值,将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与现金并存。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社会公众支付年龄结构、支付习惯等因素决定了现金类支付凭证仍具有其他支付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
从应用场景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将主要用于满足国内的零售支付需求。央行数字货币根据用户和交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批发型和零售型,前者主要面向商业银行等机构,用于大额的结算,后者则主要面向公众发行并用于日常支付交易。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现有支付体系是有益的补充,能够进一步提高零售支付系统的效率,降低整个社会零售支付的成本,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公众生活的便利度。此外,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对于普惠金融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设计特点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兼具现金和电子支付工具的优势,既具有现金的匿名性、支付即结算等特点,又具有电子支付工具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高等特点。首先,与现金的管理方式一样,央行数字货币的流通不会向指定运营机构收取兑换流通服务费用,指定运营机构也不向个人客户收取相关的兑出兑回服务费。其次,央行数字货币将在匿名性和金融安全管理的要求取得平衡,既要考虑到公众对小额匿名支付服务的合理需求,通过业务隔离、分级授权等制度设计落实隐私保护,又要防范电信诈骗、网络赌博、洗钱、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相关交易遵守反洗钱、融资等要求。
央行数字货币对现金的影响
现代金融体系中,依据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货币交易相关方呈金字塔分布。最上层是央行,负责发行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中间层是商业银行,负责发行信用货币,包括非银行主体持有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同时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基础货币;最底层是企业和居民,通过生产、消费等日常经济活动进行银行货币的交易,或者在银行货币和现金之间进行转换。从本质来说,现金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银行货币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银行货币可能因为银行发生危机而凭空消失,而现金不会凭空消失,只会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发生购买力的增减。
从央行资产负债表来看,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都是央行对于公众的负债,因此二者存在一定的竞争和替代关系。正如央行范一飞指出的,“现有纸钞和硬币的发行、印制、回笼和贮藏等环节成本较高,流通体系层级多,且携带不便、易被伪造、匿名不可控,存在被用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实现数字化的必要性与日俱增 ”。因此,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安全性的增加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现金的需求将会显著的下降。
但是,央行数字货币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决定了它无法完全替代现金。第一,央行数字货币依托于手机等物理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偏远地区的人来说使用现金是一种更为实际和便利的选择。例如,一项调查发现,17%的英国人将难以应付无现金社会,其中大部分是穷人和老年人(Access to Cash Review,2019)。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 2016年末及2020年末流通中现金余额分别为6.83万亿元和8.43万亿元,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尤其是在金融服务覆盖不充分的地方,公众对现金的依赖度依然较高。第二,目前主流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均具有可控匿名的特征,也就是说交易信息被记录和保存,但不能被中央银行访问,除非有不法行为的嫌疑或者其他特殊情形。理论上来说,可控匿名存在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完全匿名且不可追溯的现金依然会被部分极度重视隐私的人群所使用。正如Kahn(2005)的研究指出,完全匿名能够减少身份盗窃和垃圾邮件,以及被跟踪或被抢劫的风险。
央行数字货币对银行货币的影响
为了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银行货币的影响,本文构建一个包含央行、银行和居民部门的动态宏观模型。模型的基本假设为:一是央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发行数字货币,其利率可以根据宏观经济金融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是负利率;二是银行货币由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组成,银行吸收活期和定期存款(负债业务)并发放贷款(资产业务),其中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于定期存款,但其流动性高于定期存款,随着活期存款比例的上升,银行的融资成本下降,但与其同时存款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挤兑风险上升,因此银行需要权衡融资成本和流动性风险,将活期存款的比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三是居民部门基于安全性、收益性和便利性的考虑持有央行数字货币和银行货币的组合并进行消费,央行数字货币依托于最新信息技术,交易成本更低且安全性更高(便利性),但银行货币具有正的利息收益。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我们分别考虑央行数字货币初始发行和常态发行期的模型均衡情景。 情景一:初始发行期。为了避免数字货币发行对银行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或者说防止出现剧烈的“金融脱媒”,央行通常会采取审慎稳步推进的策略,此时数字货币不计息或者利率应远低于活期存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基于最新技术更为安全和便利,但是由于线上线下应用场景较少,居民部门基于收益性的考虑更愿意选择持有活期存款,因此几乎很少比例的活期存款会被替代,对银行及居民部门的影响均不显著。正如我们在新闻中所看到的,人民银行在推广数字货币的前期也采用了发红包等形式来吸引用户。随着网络效应的扩张,越多越多的人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消费支付活动时,其便利性和安全性会进一步提升,此时居民部门会将持有的一部门活期存款转换为数字货币。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发展正是这一替换过程的生动案例。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居民部门的活期存款持有比例会下降,导致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定期存款比例上升,一方面会使得银行的融资成本上升,导致其存贷款利差进一步下降,最终影响盈利水平,另一方面活期存款比例的下降降低了流动性风险,使得银行资产扩张的能力反而增加了。因此,一个突出的含义是银行需要通过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差异化服务能力来提升盈利和竞争力。
情景二:常态发行期。此时居民部门常态性地持有部分数字货币来满足日常的消費支付活动,银行存款的利率会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利率的变化而做出应对,央行数字货币在经济中的渗透日益广泛,能够承担一定程度的货币政策职责。例如,在经济下降期,通过对数字货币实行负利率来拓宽货币政策的边界,从而影响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达到刺激经济的效果 。从本质来看,负利率相当于对货币持有者的税收,会导致货币持有的替代。尤其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货币替代可能会引发汇率的大幅波动,从而影响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实施负利率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在通信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能够降低与发行和管理现金相关的成本,同时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不发达和许多公民没有银行账户的国家地区。而计息的央行数字货币对于银行存款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并且可以打破政策利率的零下限,具有宏观的政策含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策略控制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节奏,防止其对现有经济金融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
第一,央行需要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分析以评估数字货币发行时可能面临的风险。首先是网络安全性和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其次是央行数字货币作替代银行货币导致的金融脱媒甚至银行挤兑风险;最后是数字货币所依托的基础设施遭受黑客等攻击带来的技术风险。
第二,央行应当会同监管部门通过试点推广和监管沙盒来稳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以实时了解风险和收益,从而完善相关系统和参数设置。要推进立法、法规和监管规则等的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央行数字货币引入后的业务场景和活动。要研究制定央行数字货币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并从应用安全、金融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组织开展全方位系统安全测试与评估,保障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第三,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对于银行货币的替代本质上是银行获得的铸币税向央行或者政府的转移,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因此对于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应当未雨绸缪,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差异化发展路线,提升竞争优势。
第四,要合理界定反洗钱、融资等合规责任。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适用于现有的反洗钱等国内外监管要求,负责兑换流通的指定运营机构是履行反洗钱义务的主体,承担相应的反洗钱义务,包括客户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大额及可疑交易报告等,并且要依法保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个人信息,不得泄露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记录。
第五,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央行数字货币涉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容和责任与现金是相同的,央行和商业银行等指定运营机构对数字货币的真伪负责,并应采取相应手段进行验真。对于流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和纠纷,应当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按照相应的规范流程进行处理,妥善解决问题,避免出现较大的舆情风险,央行也应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管考核,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
(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
参考文献:
[1]易纲,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孙国峰,金钉子,中信出版集团,2019.
[3]彭文生,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中信出版社,2017.
[4]徐亚男.展望央行推行法定数字货币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上海商业,2020(05):84-86.
[5]江洁,廖茂林.数字货币冲击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银行家, 2019(12):102-104.
[6]邱勋.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路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西南金融, 2017(03):14-20.
[7]戴金平,黎艳.货币会消亡吗?——兼论数字货币的未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41-149.
[8]陆岷峰,周军煜.数字货币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未来发展前景、变革与重构[J].西南金融,2020(09):3-13.
[9]孙文博.浅析央行数字发行对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影响[J].财会学习,2020(19):143-145.
[10]维塔斯·瓦希劳斯卡斯, 宋晶,宋莹.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之辩[J]. 金融市场研究, 2019(7).
[11]刘谆谆,张瑞东,王玉琳. 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必要性及一些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金融学, 2018, 000(001):P .81-106.
[12]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考量”,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3月6日.
[13] 盛松成,“为什么央行的数字货币才是真正的货币”,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演讲原文2016年6月24日.
[14] 邱勋,“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路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西南金融》2017年第03期.
[15] 姚前,“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软件学报》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