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僧杀人终难逃,秀才痴情获福报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12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隆庆年间,湖广德安府孝感县有一个年方十八的秀才,叫许献忠,长得眉清目秀,举止斯文。和许献忠同街居住的屠户萧辅汉,有一个女儿叫萧淑玉,年十七,体态轻盈,容貌秀丽。萧淑玉每天都在临街的楼上绣花,一次许献忠路过,见到萧淑玉,两人四目相望,彼此互生好感。天长日久,两人开始言语交往。
  一日,许献忠暗示萧淑玉,想进她房内叙情,萧淑玉默许。当夜许献忠从楼下架起梯子,爬上楼去,和萧淑玉情交意美。两人情意缠绵,不知不觉天已破晓,许献忠恋恋不合,和萧淑玉约定明晚再来。萧淑玉说在楼下架梯子太明显,一旦有人路过看见,事情就麻烦了,她将准备一匹白布系在一根圆木上,把白布悬在楼下。他只需抓紧白布,她会在楼上拽拉圆木将他拉起。许献忠听后不胜喜悦,次日晚便如此上楼。二人往来半年,邻居们都有所觉察,唯独萧辅汉还蒙在鼓里。
  一天早饭后,萧淑玉母亲见女儿还未起来,就上楼来叫。她推开房门一看,女儿已死在血泊之中,身上的首饰都不见了。萧辅汉的邻居中,有一人素来对许献忠和萧淑玉的暗中交往看不惯,就告诉萧辅汉他家女儿和许献忠交往已有半年多,昨夜许献忠在朋友家喝酒,想必是喝醉了酒杀人。萧辅汉大怒,当即赶到县府告许献忠奸杀女儿。
  当时张淳任孝感县知县,此人清廉公正,断案如有神助,他接了状纸后,马上派差役传来原告、被告及证人。张淳先提讯证人,左邻、右邻都称萧淑玉闺房在路边楼上,她和许献忠私下往来已有半年多,因此不能说是强奸。至于萧淑玉为何被杀,夜深之事,众人难以知晓。张淳又问被告,许献忠说如果单单以他和萧淑玉有私情这事定罪,他绝无辩词,但萧淑玉不是他杀的,他和她私下相亲相爱,本来就担心别人知道,怎么还会做忤逆之事,操刀杀她?
  张淳见许献忠面目清秀,性情温和,不像凶暴之徒,就问:“你和萧淑玉往来时,有什么人在楼下经过吗?”许献忠说本月有巡街和尚明修,常常在夜间敲木鱼经过。张淳听后心生一计,脸上却一变温和之态,厉声对许献忠说:“你杀死萧淑玉,还想狡辩?”他又命衙役打许献忠20大板,关入监狱。
  众人见许献忠入狱,以为此案就此完结。张淳却暗中叫来两位差役,问明修在何处住宿,差役说在玩月桥观音庵前。于是张知县对二人耳语一番,并说事成有赏。
  当晚,明修仍然敲木鱼巡街,约三更时回去歇宿。这时四下一片死寂,夜色深重,忽然桥下发出三声鬼叫:一男叫“上”,一男叫“下”,一女低声啼哭,声音凄厉惊人。明修万分惊恐,忙在桥上打坐,口念弥陀。这时又听第三鬼边哭边叫:“明修、明修,我阳数未尽,你无故杀我,又抢我首饰。我已向阎王告你,阎王命二鬼使陪我来取你命。现在你若付钱帛给我,并打发鬼使,就可以私了。否则我将再奏天官,定要你命,到时就是诸佛也难保全你。”
  明修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急忙手执佛珠,合掌答道:“现在首饰就在我住处,明日再买布帛一并还你,并念经卷超度你,请千万不要再奏天官。”这时两公差突然出现在明修面前,用铁链锁住明修,又收取其住处的衣物、蒲团等物,押解回县府。原来张淳早已命两公差雇一妇人,三人在桥下发出鬼声,吓得明修吐露实情。
  第二天张淳搜出明修藏在破袄内的首饰,让萧辅汉辨认,确认是他女儿平日插戴之物。明修无可抵赖,只得一一承认杀人罪行。
  原来,那晚许献忠去朋友家喝酒,夜深未归。明修巡街叫更,行至萧淑玉楼下,见楼上有白布垂地,以为萧家白天晒布,夜晚忘记收回,就拉扯白布,起意偷走。不料他却发现有人在往上吊扯,当下心里明白,这是偷情女子以此接应意中人,但他也不言语,听任楼上吊扯上去,上楼一看,果然是一个美貌女子。明修对萧淑玉说:“小僧与娘子有缘,今日娘子若肯留我一宿,福深似海,德高如天,纵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忘记。”萧淑玉见是和尚,心中早已懊恼无比,又闻和尚口出此言,更是恼怒,说自己已鸾凤相配,决不失身于他,但可将一根簪子给她,让他快点儿下楼。明修也怒了,说是萧淑玉把自己吊上来的,说罢强去搂抱淑玉求欢。萧淑玉高声叫喊,明修担心被人发觉,即拔刀将萧淑玉杀死,摘其首饰逃下楼去。
  之后张淳从狱中提出许献忠,道:“和尚杀死萧淑玉,该由他偿命。但是你身为秀才,却私下和女子偷情,也应该革去前程。不过你尚未娶妻,萧淑玉尚未嫁人,虽是私下偷情,也如结发夫妻一般。更何况此女子为你垂布下楼,才误引来杀人凶僧,且她为你守节而死,并未玷污名节,也不愧是你的妇人。现在你若想再娶,须革去前程;如果想保留前程,就将萧淑玉作为正妻,你收埋供奉,不许再娶。这两条路你何去何从?”许献忠答:“萧淑玉生前曾要我娶她,我也向她发誓,待金榜题名时一定娶她,没想到遇见这贼僧。萧淑玉为守节而死,我心中为她悲痛万分,求生尚且无暇,现在我只想收埋萧淑玉,以她为正妻,决不考虑再娶。”张淳听后十分高兴,随后即作文书,向提学道禀报此案,拟判明修死刑,请求保留许献忠前程。提学道批示,同意张淳的判决。
  到万历年间,许献忠参加乡试,一举中魁。他对张淳感恩不尽,亲自谢道。张淳问他现在是否考虑再娶了,许献忠说不敢。张淳说:“你今日成名,萧夫人在天之灵定会喜悦无比。”于是请许献忠的一位同年举人为媒,为许献忠纳了一名霍氏女为妾,仍然以萧淑玉为正妻。
  编辑/冰如
其他文献
亲爱的小读者:  我们的肚子和脑子都需要吃东西。可是,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人喂肚子的时候,喜欢抓大的吃,比如,大个儿的“巨无霸”,大个儿的烤鸡翅;喂脑子的时候,喜欢抓小的“吃”,比如,薄薄的小册子,短短的小文章,最好只是一个小笑话,一则小寓言。难道是肚子喜欢吃大的,脑子喜欢吃小的吗?根本不是,而是懒惰心理在作怪。这样吃下去,你将撑出一个肥肚皮,饿出一个瘪脑子。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长
李鸿章签订完《马关条约》从日本回到北京不久,光绪帝就召见了他。短暂寒暄后,光绪帝劈头盖脸地指责起了李鸿章,斥责他身为重臣却把台湾拱手相让,失民心,伤国体。李鸿章只能唯唯称罪。后来,他躲进借住的贤良寺闭门不出,门生故吏纷纷离他而去。  李鸿章比常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没有一味抱怨,而是不断反问:伊藤博文究竟在哪里赢了我?我可以向他学习什么?  伊藤博文早年游历西方的事情此时一幕幕在李鸿章的脑海中回放—
为了实现齐桓公的霸主伟业,齐相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理念。之所以要先“尊王”是因为当时的周王实在太不受诸侯尊重了,而他不受尊重的最直接原因是他实在太穷了。  要想实现“尊王”的目标,首先要帮周王脱贫致富。管仲发现,虽然周王要钱没钱要势没势,但有一样重要资产——名分,于是决定将名分这种无形资产通过市场兑现成钱。  如何把名分变成钱呢?管仲经过一番谋划很快找到了一种神奇的媒介:菁茅。这种茅草只在当时
冯玉祥是近代军人中的怪杰。在当时的军界,人们对他的评价呈正反两极:扬之者说他好得不得了;抑之者则说他是倒戈将军、伪君子——别的不讲,一个“矫情”就让人受不了。  是的,搜一搜有关冯玉祥的老照片,此公几乎都是穿着大兵的军装,皱皱巴巴,鼓鼓囊囊。1927年,蒋介石要跟他见面,开徐州会议。为了拉拢这位实力派,蒋介石派仪仗队隆重迎接,等了半天却没接到。最后冯玉祥从士兵的闷罐车上下来了,穿着一身大兵服装,跟
《红楼梦》里,宝玉对黛玉说的话看似“废话连篇”,其实都是情话,是真正在关心她。  第十九回,宝玉把正在睡午觉的黛玉唤醒,黛玉让他去别处玩,宝玉说没有地方去,黛玉“嗤的一声笑”,说:“那你就老老实实地坐着,咱们说会儿话。”谁知宝玉也要一起躺下,并以没有枕头为由,覥着脸说要和黛玉枕一个枕头,并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她聊天,問她都见过什么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等,“黛玉只不答”。  在这里,宝玉说的基本都是废话,
在中国古代的皇宫中,有着数不清的皇后、嫔妃,但是,具有非洲血统的只有一人,她就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妃子李陵容。  起初,司马昱还是会稽王时,李陵容只不过是一个做粗活的婢女。当时,司马昱曾有过五个儿子,可是都先后死去。之后,王府的妃子们就再也没有生育过。已过而立之年的司马昱担心后继无人,又招纳了不少女子,但折腾了几年还是没有儿子。  司马昱想儿子都快想疯了,便请来一位道行极高的相士给王府中的女子相面
嘉靖年间,心狠手辣的严嵩害死了首辅,成了内阁中的“独相”。俗话说“独角戏最难唱”,严嵩虽然满足了权欲,但工作起来却有诸多不便,于是他上书嘉靖,希望能尽快引入新人,为他“分劳”。  可懒政出了名的嘉靖却迟迟不办,内阁的新名单上一直是一片空白。恰逢有言官上书言事,百无聊赖的嘉靖偶然间一瞥,见开篇“重治本事”四个娟秀的大字赫然入目。他微微一笑,御笔轻挥,在“治”“本”二字下做了记号,随即叫内侍取《百官名
韦应物出身世家,他们这一族在唐代出了14个宰相。到了他父亲这一輩,家道已中落,但正如《红楼梦》中的贾家,“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仗着门第高贵,相貌英武,15岁还一字不识的韦应物被选去做了皇帝身边的三卫郎,负责宫廷禁卫之事。  那是天宝年间,唐明皇、杨贵妃每年都要去骊山华清官住一个月。温泉水滑洗凝脂,玉楼宴罢醉和春,一骑红尘妃子笑,仙乐风飘处处闻……那是何其金粉富丽
法国著名作家、飞行员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所写的《小王子》是许多人珍藏在心底的一本童话,人们往往以为圣一埃克苏佩里对应的是书中的飞行员。其实他内心就是那个有着金色头发的小王子,而她的妻子康素爱萝,则是他心心念念牵挂的玫瑰。  开端  1900年,圣一埃克苏佩里出生于法国里昂,父母都是没落贵族家庭出身。1904年,其父患脑溢血病逝。母亲携姐弟五人离家,先后住到其姨妈和外祖母的祖传房屋中。虽然年幼
钱钟书与陈寅恪都出身学问世家,同样留海外学,同样学识渊博、性情耿介,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陈寅恪早已是“清华三巨头”之一。但对陈寅恪的某些学问,钱钟书并不认可。  1978年,钱钟书随中国学术代表团出国访问,谈到文學研究时,说精细的考据不是文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并以春秋笔法提及陈寅恪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大学者“曾凭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缜密的细心,考证唐代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