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离家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子女却留守在家,多数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照顾,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初中生数量不在少数。本文从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现状出发,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思路对策,以期对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留守初中生 思想品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7-01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课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起到关键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发展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着重要关系。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矣”,也是说明后天环境与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中学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农村留守初中生,在许多方面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因此,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也让人担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缺少来自父母家人的关爱。首先是在亲情方面的关爱缺失,父母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没办法给予孩子悉心的照料,使得农村留守中学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而且父母和孩子很少进行沟通,通话中也主要是询问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好不好,告诉孩子自己在外面挣钱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 说自己这么辛苦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只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那么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二)大多数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成绩中等偏下。虽然有的农村留守初中生求学愿望也很强烈,但是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不乐观。农村留守初中生在留守期间,是和祖辈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他们中文盲的比例比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农村留守初中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他们还要承担大量劳动,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
(三)农村留守初中生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家长中,很多都是对孩子放纵溺爱,农村留守初中生生活在缺乏限制的自由状态下,很容易造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在和他们的交往中,能够感受到他们那种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的心理。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父亲、母亲及代养人很少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三、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
1.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思想上不重视。认为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不太重要,甚至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只是为了应付中考而已,没有真正领悟学习它的意义。尤其是政治学科在中考总成绩中所占值很小,导致学校和家长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家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当作“负科”,没有明确的要求,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动力,造成学习困难。
2.学习意志不坚、毅力不强,不够努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农村留守初中生在学习成绩好的时候,兴致勃勃地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厌烦学习。学习情绪化,很容易形成一种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3.学习方法不对、能力不强,参与意识差。农村留守初中生读书看报少,没有养成阅读书报,关心时政要闻、社会生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农村留守初中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课,不主动参与,不独立完成作业;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等,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率低,成绩直线下降,容易进入了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行列。
(二)家庭环境方面
1.部分家长对思想品德教育认识出现偏差。农村地区比较贫困,通常农村对教育抱有的态度都是比较具有功利性的,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最大的家庭利益。孩子读好书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如果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教育就没有意义。部分家长因为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重新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思想品德教育在他们看来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与其花费时间和金钱培养大学生,还不如早点出外打工更切合实际。
2.部分家庭隔代教育观念十分陈旧。由于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水平不够高,这样的家庭普遍缺少一种文化氛围,也就使得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教育环境非常恶劣。代养人对于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十分漠视。在现实生活中,长辈们给孩子灌输的思想道德以及他们给孩子树立的榜样,对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影响。
3.部分代养人的言语行为产生“负影响”。有一些代养人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管教不够严格,可以说是太纵容孩子了,无论孩子坐得对还是错,总是一味地进行偏袒护短,他们不知道团结合作、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这种美德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校教育方面
1.学校教育资源欠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还不高,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还相当薄弱,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几本教材,单调的教学手段,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是课程的组织实施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变盲目学习为主动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在中小学阶段,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在农村很多地方,思想品德课在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时不足,教师水平有限。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活动开展得很不够,由于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十分繁重,学校就把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当作是可有可无的课外自由活动,完全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有的农村教师思想素质水平不高,不认真钻研教学业务,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还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打转,走不出来。
农村初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新课改,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素质。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伟大工程,只有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多种渠道综合施教,多措并举统筹安排,才能促进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提高,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朱永新.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2.
[2]高叔平.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303.
[3]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39.
【关键词】留守初中生 思想品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7-01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课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起到关键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发展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着重要关系。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矣”,也是说明后天环境与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中学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农村留守初中生,在许多方面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因此,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也让人担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缺少来自父母家人的关爱。首先是在亲情方面的关爱缺失,父母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没办法给予孩子悉心的照料,使得农村留守中学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而且父母和孩子很少进行沟通,通话中也主要是询问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好不好,告诉孩子自己在外面挣钱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 说自己这么辛苦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只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那么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二)大多数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成绩中等偏下。虽然有的农村留守初中生求学愿望也很强烈,但是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不乐观。农村留守初中生在留守期间,是和祖辈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他们中文盲的比例比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农村留守初中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他们还要承担大量劳动,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
(三)农村留守初中生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家长中,很多都是对孩子放纵溺爱,农村留守初中生生活在缺乏限制的自由状态下,很容易造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在和他们的交往中,能够感受到他们那种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的心理。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父亲、母亲及代养人很少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三、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方面
1.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思想上不重视。认为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不太重要,甚至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只是为了应付中考而已,没有真正领悟学习它的意义。尤其是政治学科在中考总成绩中所占值很小,导致学校和家长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家长、学生把思想品德课当作“负科”,没有明确的要求,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动力,造成学习困难。
2.学习意志不坚、毅力不强,不够努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农村留守初中生在学习成绩好的时候,兴致勃勃地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厌烦学习。学习情绪化,很容易形成一种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3.学习方法不对、能力不强,参与意识差。农村留守初中生读书看报少,没有养成阅读书报,关心时政要闻、社会生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农村留守初中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课,不主动参与,不独立完成作业;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等,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率低,成绩直线下降,容易进入了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行列。
(二)家庭环境方面
1.部分家长对思想品德教育认识出现偏差。农村地区比较贫困,通常农村对教育抱有的态度都是比较具有功利性的,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最大的家庭利益。孩子读好书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如果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教育就没有意义。部分家长因为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重新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思想品德教育在他们看来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与其花费时间和金钱培养大学生,还不如早点出外打工更切合实际。
2.部分家庭隔代教育观念十分陈旧。由于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水平不够高,这样的家庭普遍缺少一种文化氛围,也就使得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教育环境非常恶劣。代养人对于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十分漠视。在现实生活中,长辈们给孩子灌输的思想道德以及他们给孩子树立的榜样,对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影响。
3.部分代养人的言语行为产生“负影响”。有一些代养人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管教不够严格,可以说是太纵容孩子了,无论孩子坐得对还是错,总是一味地进行偏袒护短,他们不知道团结合作、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这种美德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校教育方面
1.学校教育资源欠缺。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还不高,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还相当薄弱,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几本教材,单调的教学手段,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是课程的组织实施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变盲目学习为主动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在中小学阶段,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在农村很多地方,思想品德课在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时不足,教师水平有限。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活动开展得很不够,由于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十分繁重,学校就把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当作是可有可无的课外自由活动,完全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有的农村教师思想素质水平不高,不认真钻研教学业务,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还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打转,走不出来。
农村初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深入开展思想品德新课改,提高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品德素质。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伟大工程,只有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多种渠道综合施教,多措并举统筹安排,才能促进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提高,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燕国材,朱永新.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2.
[2]高叔平.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303.
[3]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