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社团在学生教育、管理、生活和娱乐等各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逐渐凸显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校社团文化。五四运动前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高校出现了一批激进社团,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取得了诸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社团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制约高校社团长足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对策促进高校社团文化的良性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团(mass organizations),从最简单的字面来看指的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社会的正常运转,除了需要家庭、政府这样稳固而又正式的组织之外,也离不开各类大大小小的社团。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由此可见,高校社团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同时高校社团文化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也与各高校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态势,就需要对社团文化的重要性及我国社团文化发展的历史做初步认识。
一、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大学的建立仅仅在100余年前。[2]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的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五四时期掀起了一个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民主和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逐渐以社团的形式组织起来,研究问题寻找出路,并进而形成了追求真理、追求解放的热潮。[3]
建国后我国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两次曲折。1949—1956是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社团以极强的政治性和专业性为标志。随后1957—1976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高校学生社团随着高等教育的冲击遭受灭顶之灾,学生社团纷纷停止活动,带来了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一次曲折。1976—1982年是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大量涌现,既有专业性学术性的社团,也有社会性政治性的社团。1983—1992年是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二次曲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促进了高校社团文化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也一度步入误区而阻滞了其良性发展。1992—至今是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三次高潮,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的出台推动高校社团发展进入了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社团种类进一步丰富,举办的各种类各层次活动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社团文化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社团是整个社会良性运转必不可少的黏合剂,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治理难度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社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高等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及各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社团发展的文件。[4]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讲,高校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最后,从个人层面来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特别是对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来说,这一阶段主要的危机是亲密与孤独的冲突,[5]因此能加入一个诸如社团这样的组织对学生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调查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社团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各类社团纷纷成立,但与此同时社团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本文拟以笔者所在的西安石油大学为例,结合自己带学生社团的经验以及对相关负责学生的访谈,来深入了解我校社团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以期收管窥全豹之效。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社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团场地和经费不足,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质量的提升,由于学校属于2009年才开始启用的新校区,能够提供给社团的硬件设施及场地较为匮乏,再加上社团经费的不足影响社团长远发展。第二,社团成员流动性强,素质参差不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一是学生社团参与度最高的时期,进入大二后如果没有更好的发展,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退出社团,同时社团负责人以及成员的素质对社团的生命力更会带来直接的影响。第三,社团缺乏指导而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学校在社团管理上实行的是校团委下设的社团管理部负责,各社团在二级院系挂靠并寻找专门的指导老师,实行这种管理模式能充分调动学校以及各二级学院的活力,但也极容易导致社团处于校团委、社管部以及院系团委三不管的地带,再加上指导老师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中,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社团缺乏全面指导。第四,社团自我管理不强,育人效果不佳。在西安石油大学目前注册在案的70个社团中,兴趣爱好类社团占比达43%(30个),理论学习类社团占比仅11%(8个),兴趣爱好类社团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但是在育人方面效果不太明显。同时通过与社管部负责人沟通后了解许多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缺乏对社团的有效管理,难以实现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三、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出路探讨
鉴于高校社团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对策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社团的积极作用。针对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解决:第一,加强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社团章程、社团财务管理以及人员选拔培训制度等等,只有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二,加强社团内涵建设,提升活动质量。高校社团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只有高质量的社团活动才能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和活动的教育面。第三,加大社团扶持力度,保证其健康发展。各级社团管理和指导部门,要对社团在组织上予以重视、政策上予以支持、资金上予以倾斜,努力为社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增强社团自主性,坚持指导与管理相结合。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组织,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增强社团自主性的同时应该确保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确保社团的生命力和活力。从以上四方面做起,就可以不断丰富高校社团文化内涵,为更好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高校社团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有过高潮和曲折。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大学扩招以及国家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高校社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往往欲速则不达,高校社团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社团亟需进行转型。在当前,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对当代民主政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从公民教育的视角出发,高校社团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方面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这也是对高校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罗琴.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张允侯.五四时期的社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3]廖良辉.中美高校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J].青年研究,2005(4).
[4]美国著名精神分析派人物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健康人的自我是在以八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的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解决而形成的八种美德为特征的.
[5]此文件指的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作者简介:张少良(1989-),男,山西河津人,西安石油大学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社团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团(mass organizations),从最简单的字面来看指的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社会的正常运转,除了需要家庭、政府这样稳固而又正式的组织之外,也离不开各类大大小小的社团。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由此可见,高校社团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同时高校社团文化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也与各高校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态势,就需要对社团文化的重要性及我国社团文化发展的历史做初步认识。
一、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大学的建立仅仅在100余年前。[2]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的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五四时期掀起了一个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民主和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逐渐以社团的形式组织起来,研究问题寻找出路,并进而形成了追求真理、追求解放的热潮。[3]
建国后我国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两次曲折。1949—1956是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社团以极强的政治性和专业性为标志。随后1957—1976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高校学生社团随着高等教育的冲击遭受灭顶之灾,学生社团纷纷停止活动,带来了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一次曲折。1976—1982年是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大量涌现,既有专业性学术性的社团,也有社会性政治性的社团。1983—1992年是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二次曲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促进了高校社团文化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也一度步入误区而阻滞了其良性发展。1992—至今是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第三次高潮,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的出台推动高校社团发展进入了百家争鸣的黄金时期,社团种类进一步丰富,举办的各种类各层次活动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社团文化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社团是整个社会良性运转必不可少的黏合剂,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治理难度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社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在高等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及各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社团发展的文件。[4]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讲,高校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最后,从个人层面来讲,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特别是对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来说,这一阶段主要的危机是亲密与孤独的冲突,[5]因此能加入一个诸如社团这样的组织对学生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调查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社团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各类社团纷纷成立,但与此同时社团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本文拟以笔者所在的西安石油大学为例,结合自己带学生社团的经验以及对相关负责学生的访谈,来深入了解我校社团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以期收管窥全豹之效。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社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团场地和经费不足,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质量的提升,由于学校属于2009年才开始启用的新校区,能够提供给社团的硬件设施及场地较为匮乏,再加上社团经费的不足影响社团长远发展。第二,社团成员流动性强,素质参差不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一是学生社团参与度最高的时期,进入大二后如果没有更好的发展,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退出社团,同时社团负责人以及成员的素质对社团的生命力更会带来直接的影响。第三,社团缺乏指导而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学校在社团管理上实行的是校团委下设的社团管理部负责,各社团在二级院系挂靠并寻找专门的指导老师,实行这种管理模式能充分调动学校以及各二级学院的活力,但也极容易导致社团处于校团委、社管部以及院系团委三不管的地带,再加上指导老师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中,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社团缺乏全面指导。第四,社团自我管理不强,育人效果不佳。在西安石油大学目前注册在案的70个社团中,兴趣爱好类社团占比达43%(30个),理论学习类社团占比仅11%(8个),兴趣爱好类社团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但是在育人方面效果不太明显。同时通过与社管部负责人沟通后了解许多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缺乏对社团的有效管理,难以实现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三、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出路探讨
鉴于高校社团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对策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社团的积极作用。针对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解决:第一,加强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社团章程、社团财务管理以及人员选拔培训制度等等,只有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二,加强社团内涵建设,提升活动质量。高校社团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只有高质量的社团活动才能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和活动的教育面。第三,加大社团扶持力度,保证其健康发展。各级社团管理和指导部门,要对社团在组织上予以重视、政策上予以支持、资金上予以倾斜,努力为社团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增强社团自主性,坚持指导与管理相结合。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组织,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增强社团自主性的同时应该确保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确保社团的生命力和活力。从以上四方面做起,就可以不断丰富高校社团文化内涵,为更好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高校社团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有过高潮和曲折。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大学扩招以及国家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高校社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往往欲速则不达,高校社团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社团亟需进行转型。在当前,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对当代民主政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对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从公民教育的视角出发,高校社团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方面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这也是对高校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罗琴.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张允侯.五四时期的社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3]廖良辉.中美高校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J].青年研究,2005(4).
[4]美国著名精神分析派人物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健康人的自我是在以八个发展阶段中每个阶段的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解决而形成的八种美德为特征的.
[5]此文件指的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作者简介:张少良(1989-),男,山西河津人,西安石油大学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