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定忍受时代的重负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不是来自于涂自强及文中淡笔勾勒的人物形象,也不是来自于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来自于全篇社会悲剧与命运悲剧持续交锋的艺术氛围。小说采用了朴素的写实手法,却创造了一个深沉感伤、无力抗拒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有三层意蕴构成:农村和城市的多余人、生存环境作用于人物命运、解构传统正反角社会形象。
  【关键词】多余人;生存环境;社会悲剧;命运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命定忍受这悲惨时代的重负,
  叙说我们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言语堂皇,
  最老迈者无所不忍;我们年轻者
  将见不到这样多,也活不到这样长。
  ——莎士比亚《李尔王》
  方方始终关注着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风景》以武汉著名的贫民窟“河南棚子”为背景,描绘了一家十余口人的生活困境和生存状貌。《水在时间之下》讲述的是一个社会最底层人家的养女,从底层人物到汉剧明星,再复归底层人物的故事。《万箭穿心》关注到汉正街“扁担”这一群体,讲述“女扁担”跌宕起伏的一生,道尽了生活的温暖、苦痛与无奈。据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源自一则大学新生徒步求学的新闻。随后,方方发现四周生活着许许多多看上去受过高等教育但身份低微的打工族,她便决定把笔锋着力于这样一类弱势群体——蚁族。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方方基本抛弃了任何复杂的叙事技巧,平铺直叙的线性发展,代号似的人物命名,几近平面的人物性格,禁不起推敲的细节局部,但精炼到直戳人心。它的艺术魅力不是来自于涂自强及文中淡笔勾勒的人物形象,也不是来自于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来自于全篇社会悲剧与命运悲剧持续交锋的艺术氛围。小说采用了朴素的写实手法,却创造了一个深沉感伤、无力抗拒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有三层意蕴构成:农村和城市的多余人、生存环境作用于人物命运、解构传统正反角社会形象。
  一、农村和城市的多余人
  小说主人公涂自强是出生寒门的农村人,农村人把好好读书看作是唯一能改变贫穷命运的大事,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呵护着、期望着读书的孩子。“涂自强自上中学,家里就没让他喂猪。他想接过饲料,母亲却避了下身,说这个活儿哪能让你做。”“村里人人尽知他将去武汉上大学,各家都要接他上门,说是让自家屋里沾点才气。”涂自强顶着大学生的光环风光地走出了农村,他快毕业时也想过,“如果工作难找,我是不是还要留武汉?或许回到家乡?”但后来他放弃了回老家的想法,同学跟他说,“千万别回老家。下面的事,全无章法,哪天你死了都不曉得是怎么死的。”而这并不是他放弃回老家的重要原因。这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涂自强回老家看到破败的一切后感叹到,“可它的贫穷落后、它的肮脏呆滞,又怎能让我对它喜爱?又怎能拴住我的身心?难怪出去的人都不想回来。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了。这个地方我是绝不会回来的。”另一方面是家人村民的期望带来的重负,“我儿就是要留在武汉。气死他们那些大户人家。村里没人住汉口,往后我家就有了。”“好点学,早点当个大官回来,给咱山里造点福。”
  留在城市的涂自强,忙碌生活在城市最底层。居住在街道狭窄、房屋杂乱的城中村,每日像鸟一样早出晚归,夜间栖息在租屋,工作比想象的更辛苦,而生活比想象的更糟糕。涂自强走出了农村,在城市立足维艰,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他是“多余人”,没人再关注到他。现实中像涂自强一样的“多余人”,“他们的脚果然走的是全然不同的路,但他们的不幸福却是相同的。”尽管悲伤各不相同,但是相同的不幸福却激起了大众的情感共鸣。
  二、生存环境作用于人物命运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个很残忍的存在,几乎让人看不到力量或者希望。它所写的是这个时代的创痛。这种痛又发生在这个时代里本该最朝气的青年人身上。然而,他们没有呐喊,只是默默地承受。小说中这种不可违抗的命运、不可违抗的宿命感,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虽然贫穷的生存环境制约着涂自强,涂自强并不是就此囿于环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而且他也始终相信自己的自立自强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即便涂自强时刻不敢松懈地努力奋斗着,他的命运却始终被生存环境制约着。涂自强不是因为没机会坐车去,而是从没坐过汽车,晕车让他只能走路去读书。涂自强不是不想在干净的图书馆兼职,只是物质都还不能满足,没有选择的余地。涂自强是个上进的人,只是他没有上进的“本钱”。涂自强甚至连找工作都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生存环境对于涂自强命运的制约可见一斑。
  涂自强明白自己的命运就像峡谷中的江水,混浊而平静。没人看见谁在推动它的水势,它却自己流淌得那样勇猛有力,并且悄无声息。地势使然,地势决定水的方向。水且如此,人又如何不如此?他的命运同样也是地势所定。癌症晚期,涂自强整理自己的物品,他竟看到自己来武汉上大学时母亲缝制的腰带!当年那里面装满了零碎的钞票。现在,它瘪着,无力地躺在药盒的角落。涂自强原以为自己早扔掉了,没料到,它居然还在,并且像当年一样肮脏。这个一直在闷头努力的同学,他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
  三、解构传统小说正反角人物
  方方看到了底层人物的丰富性,她不仅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层面,更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层面。方方在已经有太多先验结论的人物形象时,作出了她独特的审视,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审视,揭示出当前转型期社会文明、时代、生命、人性的特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个不同于以往的很奇特的故事。小说总体上是一个沉重的悲剧,而构成这个悲剧的却不是一个个悲伤的桥段,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照扶持的温情故事。
  涂自强是个很乐观的人,他接受他贫困的出身。涂自强是个勤奋的人,他勤工俭学,自己养活自己。涂自强是个孝顺的人,他关心爸妈,为爸爸放弃考研,为妈妈努力工作。涂自强品行优秀,认识他的人都愿意帮助他,都真心敬佩他。而这么一个品行优秀的人,却命途多舛。涂自强因为大山的背景而与周围格格不入,他很努力地试图融入大城市的“现代”圈子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他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从事着这个社会里最底层、最委屈的工作,却看不到任何晋升的空间,他的同事很同情他但爱莫能助,他的领导不是个坏人但在社会运作的机制面前不得不一次次给予他沉重的打压,他的母亲支持儿子的事业,却屡次影响儿子工作。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传统悲剧小说里的反面人物,而没有反面人物的小说却营造出沉重悲凉的悲剧。
  方方并没有像当前很多小说那样,写农村大学生努力打拼、最终立足城市的励志故事;写浮躁的社会风气,导致民风不淳、尔虞我诈的故事;写农村大学生到城市后的自卑与城市学生看不起农村人的故事。相反,她看到的是性本善的基础下,不公平的生存环境导致的悲剧是善良、勤奋所不能改变的。大学毕业、蜗居、兼职、打拼,这些看似励志的字眼,其背后却透出一股时代的无力感。小说中涂自强的境遇,隐喻着背负着希望考上大学,从毕业到几近失业的农村大学生。其实不单是涂自强,每一个涂自强的同学都隐喻了一类人。赵同学,家里有钱,出国留学归来后一个月就挣涂自强半年工资,代表着当前拼爹的那类人;小马,找个家里有背景的女人当老婆,属于当前靠婚姻改变命运的那类人;中文系女生,找了个有钱的老公,属于当前找有钱人改变命运的那类人,等等。方方的这些隐喻,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在变化,青年人在变化,这些变化更是某种症候的记录。
  从小说艺术角度看,前半段写的较好,像一首朴素温情的诗歌。结尾部分,略显力不从心,平淡的叙述中有不协调的动作化的人为高潮。涂自强有越来越多选择和出路的时候,方方似乎无法让涂自强的故事悲伤,匆忙安排肺癌晚期,猝不及防,涂自强就死了。结尾的处理不仅是艺术上的过分匆忙和过分动作化,更显得它所表达的内涵的不真实,或者说,艺术上的不尽如人意,正源于内容悖于生活的逻辑。农村人不都是涂自强,大山里的人也有自己对抗世界的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狡黠,他们的意志可以让自己足够坚韧。
  方方想通过涂自强悲伤的个人命运,触及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尖锐问题。有了对当下社会问题、农村问题的关注与深度思考,但是在小说的叙述中,却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甚至看不到一点光明,这也让我们感到很遗憾。
  作者简介:韩艳娇(1990-),女,云南临沧,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一块特殊阵地,专属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渐渐崭露头角。如何利用博物馆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生产吸引大众的文化创业产品,并借由这些文化产品与服务让大众“把博物馆带回家”“把文化带回家”,不仅是中国博物馆行业正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方向,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服务;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6
【摘要】文章对嵌入阿尔泰山草原150余年的红墩汉人群体的生计适应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汉人群体表现出了较强的主體性,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和族群关系构筑的情境中创造性地通过混合生计的生成与再造在游牧民的世界中实现了生存和发展。红墩汉人的个案说明,人群的生计抉择是适应策略的一部分,不仅涉及生态,还涉及外在世界的变化与人们的资源利用行为。生态人类学的生计研究应跳出生态适应的单一框架,更加注重生态社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说达里雅布依人的居住环境,分析他们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讨论新疆游牧维族的发展前景,并提出达里雅布依传统文化值得保护和抢救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游牧维族;达里雅布依人;居住环境;沙漠腹地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保障之一,是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保证。中国人更看重聚居环境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各高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琼台师范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根据区域不同职业领域对职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探讨如何在专业层面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出发,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的目标定位构建多样化的培养过程模式、课程结构模式、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高等教育
【摘要】民族地区博物馆可以从“器物民族志”和“手工里的历史”两种思路出发,结合本雅明的“灵韵”和“讲故事的人”的相关论述,建立起动静结合的民族文化课程叙事策略,丰富和加深对“博物馆化”之“物”的阐释,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构建观众与“博物馆物”的全新联系,从而突破单纯的抽象知识传授模式。  【关键词】博物馆化;阐释;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博物馆往往承担着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博物馆的建设逐步加强,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政策得到快速推行,博物馆的参观游览越来越兴起,成为了人们钟爱的一项文化娱乐方式。伴随而来的是,博物馆的主体功能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已由原来的文物收藏和保护逐步转变为文化教育。人们的文化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如何完善博物馆的建设、有效地发挥博物馆文物的教育价值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先是概括了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接着对
【摘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是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主阵地。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组建小志愿者队伍、举办雷锋精神巡展、编写研学实践教材和举办雷锋讲坛等方面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把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为一个提升广大中小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雷锋纪念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中图分类号】G268.1 【文獻标识码】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戏剧作品《老妇还乡》的道德批判。作品本身包含了深刻的道德诉求和反思,在这样一个复仇故事中,事件的三方主体各自的善恶应该何从分辨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明确了善恶之后,做出进一步的道德思考也符合文学作品在道德层面上的追求。同时这部作品的道德评判是有其符合文学特征的方式的,讽刺的手法、怪诞的风格作为剧本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为其实现道德批判提供了最佳的形式。  【关键词】老妇还乡
【摘要】视觉修辞手法是张爱玲小说中频率极高的使用方法,而色彩在其视觉修辞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本文在界定概念、探讨文学视觉修辞的理论背景之后,分析她的作品《沉香屑·第二炉香》中运用色彩的视觉修辞在渲染环境、塑造性格、揭示心理等方面的作用,最后还对张爱玲小说中多次使用“小蓝牙齿”这个特定视觉修辞意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色彩;视觉修辞  【中图分类号】H303 【文献标识码】A  一
【摘要】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领袖气质不是一天形成的,在红军长征之前,他一直为红军反“围剿”战争建言献策,并频频取得胜利。在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一路北上的日子里,红军面临的危险难以言说,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海纳百川的胸襟,一边指挥战斗,一边用诗人的豪情万丈书写下了不朽的长征诗篇。这些诗词展现了毛泽东作为领袖在长征途中发挥的核心领导作用,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窥探到他领袖气质的成因。正是由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