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不是来自于涂自强及文中淡笔勾勒的人物形象,也不是来自于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来自于全篇社会悲剧与命运悲剧持续交锋的艺术氛围。小说采用了朴素的写实手法,却创造了一个深沉感伤、无力抗拒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有三层意蕴构成:农村和城市的多余人、生存环境作用于人物命运、解构传统正反角社会形象。
【关键词】多余人;生存环境;社会悲剧;命运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命定忍受这悲惨时代的重负,
叙说我们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言语堂皇,
最老迈者无所不忍;我们年轻者
将见不到这样多,也活不到这样长。
——莎士比亚《李尔王》
方方始终关注着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风景》以武汉著名的贫民窟“河南棚子”为背景,描绘了一家十余口人的生活困境和生存状貌。《水在时间之下》讲述的是一个社会最底层人家的养女,从底层人物到汉剧明星,再复归底层人物的故事。《万箭穿心》关注到汉正街“扁担”这一群体,讲述“女扁担”跌宕起伏的一生,道尽了生活的温暖、苦痛与无奈。据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源自一则大学新生徒步求学的新闻。随后,方方发现四周生活着许许多多看上去受过高等教育但身份低微的打工族,她便决定把笔锋着力于这样一类弱势群体——蚁族。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方方基本抛弃了任何复杂的叙事技巧,平铺直叙的线性发展,代号似的人物命名,几近平面的人物性格,禁不起推敲的细节局部,但精炼到直戳人心。它的艺术魅力不是来自于涂自强及文中淡笔勾勒的人物形象,也不是来自于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来自于全篇社会悲剧与命运悲剧持续交锋的艺术氛围。小说采用了朴素的写实手法,却创造了一个深沉感伤、无力抗拒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有三层意蕴构成:农村和城市的多余人、生存环境作用于人物命运、解构传统正反角社会形象。
一、农村和城市的多余人
小说主人公涂自强是出生寒门的农村人,农村人把好好读书看作是唯一能改变贫穷命运的大事,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呵护着、期望着读书的孩子。“涂自强自上中学,家里就没让他喂猪。他想接过饲料,母亲却避了下身,说这个活儿哪能让你做。”“村里人人尽知他将去武汉上大学,各家都要接他上门,说是让自家屋里沾点才气。”涂自强顶着大学生的光环风光地走出了农村,他快毕业时也想过,“如果工作难找,我是不是还要留武汉?或许回到家乡?”但后来他放弃了回老家的想法,同学跟他说,“千万别回老家。下面的事,全无章法,哪天你死了都不曉得是怎么死的。”而这并不是他放弃回老家的重要原因。这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涂自强回老家看到破败的一切后感叹到,“可它的贫穷落后、它的肮脏呆滞,又怎能让我对它喜爱?又怎能拴住我的身心?难怪出去的人都不想回来。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了。这个地方我是绝不会回来的。”另一方面是家人村民的期望带来的重负,“我儿就是要留在武汉。气死他们那些大户人家。村里没人住汉口,往后我家就有了。”“好点学,早点当个大官回来,给咱山里造点福。”
留在城市的涂自强,忙碌生活在城市最底层。居住在街道狭窄、房屋杂乱的城中村,每日像鸟一样早出晚归,夜间栖息在租屋,工作比想象的更辛苦,而生活比想象的更糟糕。涂自强走出了农村,在城市立足维艰,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他是“多余人”,没人再关注到他。现实中像涂自强一样的“多余人”,“他们的脚果然走的是全然不同的路,但他们的不幸福却是相同的。”尽管悲伤各不相同,但是相同的不幸福却激起了大众的情感共鸣。
二、生存环境作用于人物命运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个很残忍的存在,几乎让人看不到力量或者希望。它所写的是这个时代的创痛。这种痛又发生在这个时代里本该最朝气的青年人身上。然而,他们没有呐喊,只是默默地承受。小说中这种不可违抗的命运、不可违抗的宿命感,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虽然贫穷的生存环境制约着涂自强,涂自强并不是就此囿于环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而且他也始终相信自己的自立自强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即便涂自强时刻不敢松懈地努力奋斗着,他的命运却始终被生存环境制约着。涂自强不是因为没机会坐车去,而是从没坐过汽车,晕车让他只能走路去读书。涂自强不是不想在干净的图书馆兼职,只是物质都还不能满足,没有选择的余地。涂自强是个上进的人,只是他没有上进的“本钱”。涂自强甚至连找工作都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生存环境对于涂自强命运的制约可见一斑。
涂自强明白自己的命运就像峡谷中的江水,混浊而平静。没人看见谁在推动它的水势,它却自己流淌得那样勇猛有力,并且悄无声息。地势使然,地势决定水的方向。水且如此,人又如何不如此?他的命运同样也是地势所定。癌症晚期,涂自强整理自己的物品,他竟看到自己来武汉上大学时母亲缝制的腰带!当年那里面装满了零碎的钞票。现在,它瘪着,无力地躺在药盒的角落。涂自强原以为自己早扔掉了,没料到,它居然还在,并且像当年一样肮脏。这个一直在闷头努力的同学,他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
三、解构传统小说正反角人物
方方看到了底层人物的丰富性,她不仅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层面,更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层面。方方在已经有太多先验结论的人物形象时,作出了她独特的审视,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审视,揭示出当前转型期社会文明、时代、生命、人性的特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个不同于以往的很奇特的故事。小说总体上是一个沉重的悲剧,而构成这个悲剧的却不是一个个悲伤的桥段,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照扶持的温情故事。
涂自强是个很乐观的人,他接受他贫困的出身。涂自强是个勤奋的人,他勤工俭学,自己养活自己。涂自强是个孝顺的人,他关心爸妈,为爸爸放弃考研,为妈妈努力工作。涂自强品行优秀,认识他的人都愿意帮助他,都真心敬佩他。而这么一个品行优秀的人,却命途多舛。涂自强因为大山的背景而与周围格格不入,他很努力地试图融入大城市的“现代”圈子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他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从事着这个社会里最底层、最委屈的工作,却看不到任何晋升的空间,他的同事很同情他但爱莫能助,他的领导不是个坏人但在社会运作的机制面前不得不一次次给予他沉重的打压,他的母亲支持儿子的事业,却屡次影响儿子工作。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传统悲剧小说里的反面人物,而没有反面人物的小说却营造出沉重悲凉的悲剧。
方方并没有像当前很多小说那样,写农村大学生努力打拼、最终立足城市的励志故事;写浮躁的社会风气,导致民风不淳、尔虞我诈的故事;写农村大学生到城市后的自卑与城市学生看不起农村人的故事。相反,她看到的是性本善的基础下,不公平的生存环境导致的悲剧是善良、勤奋所不能改变的。大学毕业、蜗居、兼职、打拼,这些看似励志的字眼,其背后却透出一股时代的无力感。小说中涂自强的境遇,隐喻着背负着希望考上大学,从毕业到几近失业的农村大学生。其实不单是涂自强,每一个涂自强的同学都隐喻了一类人。赵同学,家里有钱,出国留学归来后一个月就挣涂自强半年工资,代表着当前拼爹的那类人;小马,找个家里有背景的女人当老婆,属于当前靠婚姻改变命运的那类人;中文系女生,找了个有钱的老公,属于当前找有钱人改变命运的那类人,等等。方方的这些隐喻,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在变化,青年人在变化,这些变化更是某种症候的记录。
从小说艺术角度看,前半段写的较好,像一首朴素温情的诗歌。结尾部分,略显力不从心,平淡的叙述中有不协调的动作化的人为高潮。涂自强有越来越多选择和出路的时候,方方似乎无法让涂自强的故事悲伤,匆忙安排肺癌晚期,猝不及防,涂自强就死了。结尾的处理不仅是艺术上的过分匆忙和过分动作化,更显得它所表达的内涵的不真实,或者说,艺术上的不尽如人意,正源于内容悖于生活的逻辑。农村人不都是涂自强,大山里的人也有自己对抗世界的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狡黠,他们的意志可以让自己足够坚韧。
方方想通过涂自强悲伤的个人命运,触及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尖锐问题。有了对当下社会问题、农村问题的关注与深度思考,但是在小说的叙述中,却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甚至看不到一点光明,这也让我们感到很遗憾。
作者简介:韩艳娇(1990-),女,云南临沧,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多余人;生存环境;社会悲剧;命运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命定忍受这悲惨时代的重负,
叙说我们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言语堂皇,
最老迈者无所不忍;我们年轻者
将见不到这样多,也活不到这样长。
——莎士比亚《李尔王》
方方始终关注着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风景》以武汉著名的贫民窟“河南棚子”为背景,描绘了一家十余口人的生活困境和生存状貌。《水在时间之下》讲述的是一个社会最底层人家的养女,从底层人物到汉剧明星,再复归底层人物的故事。《万箭穿心》关注到汉正街“扁担”这一群体,讲述“女扁担”跌宕起伏的一生,道尽了生活的温暖、苦痛与无奈。据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源自一则大学新生徒步求学的新闻。随后,方方发现四周生活着许许多多看上去受过高等教育但身份低微的打工族,她便决定把笔锋着力于这样一类弱势群体——蚁族。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方方基本抛弃了任何复杂的叙事技巧,平铺直叙的线性发展,代号似的人物命名,几近平面的人物性格,禁不起推敲的细节局部,但精炼到直戳人心。它的艺术魅力不是来自于涂自强及文中淡笔勾勒的人物形象,也不是来自于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来自于全篇社会悲剧与命运悲剧持续交锋的艺术氛围。小说采用了朴素的写实手法,却创造了一个深沉感伤、无力抗拒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有三层意蕴构成:农村和城市的多余人、生存环境作用于人物命运、解构传统正反角社会形象。
一、农村和城市的多余人
小说主人公涂自强是出生寒门的农村人,农村人把好好读书看作是唯一能改变贫穷命运的大事,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呵护着、期望着读书的孩子。“涂自强自上中学,家里就没让他喂猪。他想接过饲料,母亲却避了下身,说这个活儿哪能让你做。”“村里人人尽知他将去武汉上大学,各家都要接他上门,说是让自家屋里沾点才气。”涂自强顶着大学生的光环风光地走出了农村,他快毕业时也想过,“如果工作难找,我是不是还要留武汉?或许回到家乡?”但后来他放弃了回老家的想法,同学跟他说,“千万别回老家。下面的事,全无章法,哪天你死了都不曉得是怎么死的。”而这并不是他放弃回老家的重要原因。这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涂自强回老家看到破败的一切后感叹到,“可它的贫穷落后、它的肮脏呆滞,又怎能让我对它喜爱?又怎能拴住我的身心?难怪出去的人都不想回来。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了。这个地方我是绝不会回来的。”另一方面是家人村民的期望带来的重负,“我儿就是要留在武汉。气死他们那些大户人家。村里没人住汉口,往后我家就有了。”“好点学,早点当个大官回来,给咱山里造点福。”
留在城市的涂自强,忙碌生活在城市最底层。居住在街道狭窄、房屋杂乱的城中村,每日像鸟一样早出晚归,夜间栖息在租屋,工作比想象的更辛苦,而生活比想象的更糟糕。涂自强走出了农村,在城市立足维艰,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他是“多余人”,没人再关注到他。现实中像涂自强一样的“多余人”,“他们的脚果然走的是全然不同的路,但他们的不幸福却是相同的。”尽管悲伤各不相同,但是相同的不幸福却激起了大众的情感共鸣。
二、生存环境作用于人物命运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一个很残忍的存在,几乎让人看不到力量或者希望。它所写的是这个时代的创痛。这种痛又发生在这个时代里本该最朝气的青年人身上。然而,他们没有呐喊,只是默默地承受。小说中这种不可违抗的命运、不可违抗的宿命感,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虽然贫穷的生存环境制约着涂自强,涂自强并不是就此囿于环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而且他也始终相信自己的自立自强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即便涂自强时刻不敢松懈地努力奋斗着,他的命运却始终被生存环境制约着。涂自强不是因为没机会坐车去,而是从没坐过汽车,晕车让他只能走路去读书。涂自强不是不想在干净的图书馆兼职,只是物质都还不能满足,没有选择的余地。涂自强是个上进的人,只是他没有上进的“本钱”。涂自强甚至连找工作都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生存环境对于涂自强命运的制约可见一斑。
涂自强明白自己的命运就像峡谷中的江水,混浊而平静。没人看见谁在推动它的水势,它却自己流淌得那样勇猛有力,并且悄无声息。地势使然,地势决定水的方向。水且如此,人又如何不如此?他的命运同样也是地势所定。癌症晚期,涂自强整理自己的物品,他竟看到自己来武汉上大学时母亲缝制的腰带!当年那里面装满了零碎的钞票。现在,它瘪着,无力地躺在药盒的角落。涂自强原以为自己早扔掉了,没料到,它居然还在,并且像当年一样肮脏。这个一直在闷头努力的同学,他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
三、解构传统小说正反角人物
方方看到了底层人物的丰富性,她不仅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层面,更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层面。方方在已经有太多先验结论的人物形象时,作出了她独特的审视,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审视,揭示出当前转型期社会文明、时代、生命、人性的特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个不同于以往的很奇特的故事。小说总体上是一个沉重的悲剧,而构成这个悲剧的却不是一个个悲伤的桥段,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照扶持的温情故事。
涂自强是个很乐观的人,他接受他贫困的出身。涂自强是个勤奋的人,他勤工俭学,自己养活自己。涂自强是个孝顺的人,他关心爸妈,为爸爸放弃考研,为妈妈努力工作。涂自强品行优秀,认识他的人都愿意帮助他,都真心敬佩他。而这么一个品行优秀的人,却命途多舛。涂自强因为大山的背景而与周围格格不入,他很努力地试图融入大城市的“现代”圈子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他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从事着这个社会里最底层、最委屈的工作,却看不到任何晋升的空间,他的同事很同情他但爱莫能助,他的领导不是个坏人但在社会运作的机制面前不得不一次次给予他沉重的打压,他的母亲支持儿子的事业,却屡次影响儿子工作。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传统悲剧小说里的反面人物,而没有反面人物的小说却营造出沉重悲凉的悲剧。
方方并没有像当前很多小说那样,写农村大学生努力打拼、最终立足城市的励志故事;写浮躁的社会风气,导致民风不淳、尔虞我诈的故事;写农村大学生到城市后的自卑与城市学生看不起农村人的故事。相反,她看到的是性本善的基础下,不公平的生存环境导致的悲剧是善良、勤奋所不能改变的。大学毕业、蜗居、兼职、打拼,这些看似励志的字眼,其背后却透出一股时代的无力感。小说中涂自强的境遇,隐喻着背负着希望考上大学,从毕业到几近失业的农村大学生。其实不单是涂自强,每一个涂自强的同学都隐喻了一类人。赵同学,家里有钱,出国留学归来后一个月就挣涂自强半年工资,代表着当前拼爹的那类人;小马,找个家里有背景的女人当老婆,属于当前靠婚姻改变命运的那类人;中文系女生,找了个有钱的老公,属于当前找有钱人改变命运的那类人,等等。方方的这些隐喻,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在变化,青年人在变化,这些变化更是某种症候的记录。
从小说艺术角度看,前半段写的较好,像一首朴素温情的诗歌。结尾部分,略显力不从心,平淡的叙述中有不协调的动作化的人为高潮。涂自强有越来越多选择和出路的时候,方方似乎无法让涂自强的故事悲伤,匆忙安排肺癌晚期,猝不及防,涂自强就死了。结尾的处理不仅是艺术上的过分匆忙和过分动作化,更显得它所表达的内涵的不真实,或者说,艺术上的不尽如人意,正源于内容悖于生活的逻辑。农村人不都是涂自强,大山里的人也有自己对抗世界的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狡黠,他们的意志可以让自己足够坚韧。
方方想通过涂自强悲伤的个人命运,触及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尖锐问题。有了对当下社会问题、农村问题的关注与深度思考,但是在小说的叙述中,却没有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甚至看不到一点光明,这也让我们感到很遗憾。
作者简介:韩艳娇(1990-),女,云南临沧,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