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有“反证法”解决化学计算问题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证法”是数学证明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先假设某命题不成立,推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说明假设错误,则可证明原命题成立。在化学计算中有些题目运用反证法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归类解析如下。
  一、“反证法”应用于混合物的计算
  例1 18.4 g由NaOH和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 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解析 假设NaHCO3与NaOH各按1 mol反应时,由以下反应:
  NaOH+NaHCO3 △ Na2CO3+H2O↑
  可知固体物质质量应减少18 g,18.4 g混合物按等物质的量混合反应时应失重18.4g× 18 84+40 =2.67 g,由题意得实际失重为18.4 g-16.6 g=1.8 g。由于2.67 g>1.8 g,这与题目已知相矛盾,说明假设NaHCO3与NaOH各按1 mol反应是错误的。因此NaOH过量,应以NaHCO3的量为计算依据。设NaHCO3为x g,有
  则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18.4-8.4 18.4 ×100%=54.4%
  例2 取饱和一元醛B 0.375 g和A 0.44 g组成的混合物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共热共析出7.56 g银,若A醛比B醛多1个碳原子。计算并推断A、B各是什么醛。
  解析 假设没有甲醛,设A、B的平均分子式为CnH2nO,则 CnH2nO ~ 2Ag
  解得n=0.52,这与题意n>1相矛盾,所以假设没有甲醛是错误的。那么一定有一个是甲醛,又由题意:A醛比B醛多1个碳原子,所以B是甲醛(HCHO),A是乙醛(CH3CHO)。由题目已知验证:( 0.44 44 ×2+ 0.375 30 )×108=7.56(正确)。
  二、“反证法”应用于化学平衡问题
  例3 某温度时,一定压强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g)+bY(g) cZ(g)+dW(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当再达到平衡时,W的浓度为原平衡状态的1.8倍,下列叙述正确是 ( ) 。
  A.平衡正移 B.(a+b)>(c+d)
  C.Z的体积分数变小 D.X的转化率变大
  解析 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若平衡不移动,各种物质的浓度都将变为原来的2倍,而W的浓度只有原平衡状态的1.8倍,W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项不正确;增大压强,平衡逆移,说明正反应是气体总体积增大的反应,即(a+b)<(c+d),B项不正确;增大压强,平衡逆移,Z的体积分数变小,X的转化率变小,C项正确,D项不正确。
  答案:C项
  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先利假设平衡不移动,W的浓度应为原来的2倍作为参照,现实际上只有原平衡状态的1.8倍,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例4 对反应A(g)+B(g) 3C(g),在一恒压容器中进行,取相
  同量A、B为起始原料,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反应,反应进行相同时间后,测定A在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如图1所示。
  (1)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2)a、b、c、d、e五点中,表示处于
  平衡状态的有哪几点?
  解析 (1)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经过相同的反应时间A%的曲线先下降后升高说明曲线上各点并非都表示平衡状态。因为
  对于同一个反应,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的时间将要缩短。假设a点表示T1时平衡态的A%,则b、c、d、e均为平衡态的A%。由b点对应的A%小于a点对应的A%,说明T1到T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反应为吸热反应;而c点对应A%小于d点对应的A%,又说明T3→T4,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为放热反应,相矛盾。说明a点未达到平衡状态。同理说明b点也未达到平衡状态,c点可表示平衡状态,反应为放热反应。
  (2)上述分析仅说明c点可表示平衡状态,那么c点是不是一定是平衡状态呢?不妨假设c点不是平衡态,则表示平衡状态的点必然是c点右方曲线上的某一点,令其为k点,该点对应的A%必然大于c点对应的A%,那么在T3温度下达到k点的A%所需时间必然小于题设时间,而k点对应的是题设时间,这与温度升高速率加快相矛盾。由此反证c点一定表示平衡状态。所以c点以后曲线上的各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三、“反证法”应用于物质的反应关系和顺序
  1.反应能否发生
  例4 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会不会生成沉淀呢?
  解析 假设CaCl2溶液与CO2能发生反应:CaCl2+CO2+H2O CaCO3↓+2HCl,而我们知道CaCO3可溶于盐酸中,故上述假设不能成立,所以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不会生成沉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向BaCl2溶液中通入CO2或SO2、向FeCl2溶液中通入H2S等等。
  2.反应的先后顺序
  题5 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按照反应的先后顺序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 假设NH+4先与OH-反应,NH+4+OH- NH3·H2O,则Al3+会与反应生成的NH3·H2O反应,Al3++3NH3·H2O Al(OH)3↓+3NH+4,又生成NH+4离子。故假设不正确,应该是Al3+先与OH-反应,即Al3++3OH- Al(OH)3↓;随着NaOH溶液的逐滴加入,反应生成的Al(OH)3和原溶液中的NH+4与OH-的反应先后顺序又会怎样呢?我们不妨假设Al(OH)3和OH-的反应先进行,则Al(OH)3+OH- AlO-2+2H2O,而反应生成的AlO-2会与原溶液中的NH+4发生双水解,NH+4+AlO-2+2H2O Al(OH)3↓+NH3·H2O,又生成Al(OH)3,故假设不正确,应该是NH+4先与OH-反应,最后才是Al(OH)3的溶解。所以此题反应的先后顺序依次为:① Al3++3OH- Al(OH)3↓,②NH+4+OH- NH3·H2O,
  ③Al(OH)3+OH- AlO-2+2H2O。
  “反证法”为解决部分化学计算题提供了一条清晰而明了的捷径,学习化学贵在得法,运用恰当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考查的目的和内容,这就要求去把握化学的实质和精髓,真正达到知识能力的双提高。
  (收稿日期:2015-06-25)
其他文献
思维地图由美国学者David Hyerle博士于1988年开发的,是继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后出现的又一种可图视化学习辅助工具。在知识生成的可视化过程中,基于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以图形的形式将知识信息进行组织和建构,以加强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在思考时的八种基本思维过程,主要分为八种类型:圆圈图、起泡图、双起泡图、树型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和桥型图。其具体作用
期刊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高考非选择化学试题,  侧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注与化学学科有关的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以及化学实验和探究等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检测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利用“物质的制备除杂等化学实验”为载体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通融  高考以实验命题为载体,通过物质的制备、除杂,
期刊
一、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1.富集:除去金属矿石中的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  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原理,用还原剂把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单质。  3.精炼:提纯金属。  例1下列有关金属的工业制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金属钛:利用置换反应,用金属钠置换氯化钛(TiCl4)溶液中的金属钛  B.制取金属铁:用焦炭和空气反应产生的CO,再利用CO在高温下还原铁矿石中铁的氧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的前几分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学习活动看成是由许多不同过程共同起作用的,这些过程称为教学活动中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作用。化学课堂的导入技能的运用恰如一部戏剧的序幕,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  1.实验导入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利用趣味实验导入正课,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被激发,还能起到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的作用。
期刊
现在学校教育还未能掌握学生的情感资源,如果实现了这一点的话,学校教育的质量会大大提高。  俄罗斯学者巴利辛柯夫认为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和否定的心理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即相应的行动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  在传统教育中,或者把情感教育等同于德育,或者把它等同于审美教育,结果都不能涵盖情感教育的全部。教育学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关注情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有多种分类方式,笔者在此将化学方程式划分为定比化学方程式、变比化学方程式,将离子方程式相应的划分为定比离子方程式、变比离子方程式。  在外界反应条件相同时,在反应物相同的前提下,有些化学反应不会因为反应物的用量比不同(或反应物的滴加顺序不同)而导致产物不同或产物的比例不同。由于这类化学反应的产物不会随反应物用量比的改变而改变,其离子方程式中各物质(或离子)的
期刊
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推进,扩大了探索教学质量的范围,切实落实了“两个面向”,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素质教育。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爱好、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得教学模式化、单一化,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活力。而分层教学,则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这一弊端,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天空,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分类推进,将学生的潜能力
期刊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创造性教学的实施。创造性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问题式教学”,它强调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即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心理学上也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的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  建
期刊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微观世界的粒子结构和运动的规律,具有不可见性和抽象性,这对学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障碍。因此,学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结构”,抓特点  学习原子结构时,不仅要了解原子的组成和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还要掌握它的两个特点,即:①原子是呈电中性的;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于原子内质子带一个单
期刊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判断、推理的一种活动。每个人思维的方法、思维的角度、思维的层次深度与前人和其他人都不同,这是思维的独特性。但每个人的思维都具有一些共同的思维特点,只是思维质和量的层次不同而已,在学习活动上表现的思想、认识、品行的不同即思维品质的不同。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根据思维的特点来经常训练思维,从而达到思维品质的养成。习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载体,习题教学能针对学生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