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证法”是数学证明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先假设某命题不成立,推出与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说明假设错误,则可证明原命题成立。在化学计算中有些题目运用反证法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归类解析如下。
一、“反证法”应用于混合物的计算
例1 18.4 g由NaOH和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 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解析 假设NaHCO3与NaOH各按1 mol反应时,由以下反应:
NaOH+NaHCO3 △ Na2CO3+H2O↑
可知固体物质质量应减少18 g,18.4 g混合物按等物质的量混合反应时应失重18.4g× 18 84+40 =2.67 g,由题意得实际失重为18.4 g-16.6 g=1.8 g。由于2.67 g>1.8 g,这与题目已知相矛盾,说明假设NaHCO3与NaOH各按1 mol反应是错误的。因此NaOH过量,应以NaHCO3的量为计算依据。设NaHCO3为x g,有
则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18.4-8.4 18.4 ×100%=54.4%
例2 取饱和一元醛B 0.375 g和A 0.44 g组成的混合物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共热共析出7.56 g银,若A醛比B醛多1个碳原子。计算并推断A、B各是什么醛。
解析 假设没有甲醛,设A、B的平均分子式为CnH2nO,则 CnH2nO ~ 2Ag
解得n=0.52,这与题意n>1相矛盾,所以假设没有甲醛是错误的。那么一定有一个是甲醛,又由题意:A醛比B醛多1个碳原子,所以B是甲醛(HCHO),A是乙醛(CH3CHO)。由题目已知验证:( 0.44 44 ×2+ 0.375 30 )×108=7.56(正确)。
二、“反证法”应用于化学平衡问题
例3 某温度时,一定压强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g)+bY(g) cZ(g)+dW(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当再达到平衡时,W的浓度为原平衡状态的1.8倍,下列叙述正确是 ( ) 。
A.平衡正移 B.(a+b)>(c+d)
C.Z的体积分数变小 D.X的转化率变大
解析 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若平衡不移动,各种物质的浓度都将变为原来的2倍,而W的浓度只有原平衡状态的1.8倍,W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项不正确;增大压强,平衡逆移,说明正反应是气体总体积增大的反应,即(a+b)<(c+d),B项不正确;增大压强,平衡逆移,Z的体积分数变小,X的转化率变小,C项正确,D项不正确。
答案:C项
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先利假设平衡不移动,W的浓度应为原来的2倍作为参照,现实际上只有原平衡状态的1.8倍,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例4 对反应A(g)+B(g) 3C(g),在一恒压容器中进行,取相
同量A、B为起始原料,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反应,反应进行相同时间后,测定A在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如图1所示。
(1)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2)a、b、c、d、e五点中,表示处于
平衡状态的有哪几点?
解析 (1)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经过相同的反应时间A%的曲线先下降后升高说明曲线上各点并非都表示平衡状态。因为
对于同一个反应,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的时间将要缩短。假设a点表示T1时平衡态的A%,则b、c、d、e均为平衡态的A%。由b点对应的A%小于a点对应的A%,说明T1到T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反应为吸热反应;而c点对应A%小于d点对应的A%,又说明T3→T4,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为放热反应,相矛盾。说明a点未达到平衡状态。同理说明b点也未达到平衡状态,c点可表示平衡状态,反应为放热反应。
(2)上述分析仅说明c点可表示平衡状态,那么c点是不是一定是平衡状态呢?不妨假设c点不是平衡态,则表示平衡状态的点必然是c点右方曲线上的某一点,令其为k点,该点对应的A%必然大于c点对应的A%,那么在T3温度下达到k点的A%所需时间必然小于题设时间,而k点对应的是题设时间,这与温度升高速率加快相矛盾。由此反证c点一定表示平衡状态。所以c点以后曲线上的各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三、“反证法”应用于物质的反应关系和顺序
1.反应能否发生
例4 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会不会生成沉淀呢?
解析 假设CaCl2溶液与CO2能发生反应:CaCl2+CO2+H2O CaCO3↓+2HCl,而我们知道CaCO3可溶于盐酸中,故上述假设不能成立,所以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不会生成沉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向BaCl2溶液中通入CO2或SO2、向FeCl2溶液中通入H2S等等。
2.反应的先后顺序
题5 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按照反应的先后顺序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 假设NH+4先与OH-反应,NH+4+OH- NH3·H2O,则Al3+会与反应生成的NH3·H2O反应,Al3++3NH3·H2O Al(OH)3↓+3NH+4,又生成NH+4离子。故假设不正确,应该是Al3+先与OH-反应,即Al3++3OH- Al(OH)3↓;随着NaOH溶液的逐滴加入,反应生成的Al(OH)3和原溶液中的NH+4与OH-的反应先后顺序又会怎样呢?我们不妨假设Al(OH)3和OH-的反应先进行,则Al(OH)3+OH- AlO-2+2H2O,而反应生成的AlO-2会与原溶液中的NH+4发生双水解,NH+4+AlO-2+2H2O Al(OH)3↓+NH3·H2O,又生成Al(OH)3,故假设不正确,应该是NH+4先与OH-反应,最后才是Al(OH)3的溶解。所以此题反应的先后顺序依次为:① Al3++3OH- Al(OH)3↓,②NH+4+OH- NH3·H2O,
③Al(OH)3+OH- AlO-2+2H2O。
“反证法”为解决部分化学计算题提供了一条清晰而明了的捷径,学习化学贵在得法,运用恰当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考查的目的和内容,这就要求去把握化学的实质和精髓,真正达到知识能力的双提高。
(收稿日期:2015-06-25)
一、“反证法”应用于混合物的计算
例1 18.4 g由NaOH和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 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解析 假设NaHCO3与NaOH各按1 mol反应时,由以下反应:
NaOH+NaHCO3 △ Na2CO3+H2O↑
可知固体物质质量应减少18 g,18.4 g混合物按等物质的量混合反应时应失重18.4g× 18 84+40 =2.67 g,由题意得实际失重为18.4 g-16.6 g=1.8 g。由于2.67 g>1.8 g,这与题目已知相矛盾,说明假设NaHCO3与NaOH各按1 mol反应是错误的。因此NaOH过量,应以NaHCO3的量为计算依据。设NaHCO3为x g,有
则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18.4-8.4 18.4 ×100%=54.4%
例2 取饱和一元醛B 0.375 g和A 0.44 g组成的混合物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共热共析出7.56 g银,若A醛比B醛多1个碳原子。计算并推断A、B各是什么醛。
解析 假设没有甲醛,设A、B的平均分子式为CnH2nO,则 CnH2nO ~ 2Ag
解得n=0.52,这与题意n>1相矛盾,所以假设没有甲醛是错误的。那么一定有一个是甲醛,又由题意:A醛比B醛多1个碳原子,所以B是甲醛(HCHO),A是乙醛(CH3CHO)。由题目已知验证:( 0.44 44 ×2+ 0.375 30 )×108=7.56(正确)。
二、“反证法”应用于化学平衡问题
例3 某温度时,一定压强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g)+bY(g) cZ(g)+dW(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当再达到平衡时,W的浓度为原平衡状态的1.8倍,下列叙述正确是 ( ) 。
A.平衡正移 B.(a+b)>(c+d)
C.Z的体积分数变小 D.X的转化率变大
解析 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若平衡不移动,各种物质的浓度都将变为原来的2倍,而W的浓度只有原平衡状态的1.8倍,W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项不正确;增大压强,平衡逆移,说明正反应是气体总体积增大的反应,即(a+b)<(c+d),B项不正确;增大压强,平衡逆移,Z的体积分数变小,X的转化率变小,C项正确,D项不正确。
答案:C项
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先利假设平衡不移动,W的浓度应为原来的2倍作为参照,现实际上只有原平衡状态的1.8倍,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例4 对反应A(g)+B(g) 3C(g),在一恒压容器中进行,取相
同量A、B为起始原料,分别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反应,反应进行相同时间后,测定A在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如图1所示。
(1)该反应为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2)a、b、c、d、e五点中,表示处于
平衡状态的有哪几点?
解析 (1)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经过相同的反应时间A%的曲线先下降后升高说明曲线上各点并非都表示平衡状态。因为
对于同一个反应,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的时间将要缩短。假设a点表示T1时平衡态的A%,则b、c、d、e均为平衡态的A%。由b点对应的A%小于a点对应的A%,说明T1到T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反应为吸热反应;而c点对应A%小于d点对应的A%,又说明T3→T4,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为放热反应,相矛盾。说明a点未达到平衡状态。同理说明b点也未达到平衡状态,c点可表示平衡状态,反应为放热反应。
(2)上述分析仅说明c点可表示平衡状态,那么c点是不是一定是平衡状态呢?不妨假设c点不是平衡态,则表示平衡状态的点必然是c点右方曲线上的某一点,令其为k点,该点对应的A%必然大于c点对应的A%,那么在T3温度下达到k点的A%所需时间必然小于题设时间,而k点对应的是题设时间,这与温度升高速率加快相矛盾。由此反证c点一定表示平衡状态。所以c点以后曲线上的各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三、“反证法”应用于物质的反应关系和顺序
1.反应能否发生
例4 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会不会生成沉淀呢?
解析 假设CaCl2溶液与CO2能发生反应:CaCl2+CO2+H2O CaCO3↓+2HCl,而我们知道CaCO3可溶于盐酸中,故上述假设不能成立,所以向CaCl2溶液中通入CO2不会生成沉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向BaCl2溶液中通入CO2或SO2、向FeCl2溶液中通入H2S等等。
2.反应的先后顺序
题5 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按照反应的先后顺序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 假设NH+4先与OH-反应,NH+4+OH- NH3·H2O,则Al3+会与反应生成的NH3·H2O反应,Al3++3NH3·H2O Al(OH)3↓+3NH+4,又生成NH+4离子。故假设不正确,应该是Al3+先与OH-反应,即Al3++3OH- Al(OH)3↓;随着NaOH溶液的逐滴加入,反应生成的Al(OH)3和原溶液中的NH+4与OH-的反应先后顺序又会怎样呢?我们不妨假设Al(OH)3和OH-的反应先进行,则Al(OH)3+OH- AlO-2+2H2O,而反应生成的AlO-2会与原溶液中的NH+4发生双水解,NH+4+AlO-2+2H2O Al(OH)3↓+NH3·H2O,又生成Al(OH)3,故假设不正确,应该是NH+4先与OH-反应,最后才是Al(OH)3的溶解。所以此题反应的先后顺序依次为:① Al3++3OH- Al(OH)3↓,②NH+4+OH- NH3·H2O,
③Al(OH)3+OH- AlO-2+2H2O。
“反证法”为解决部分化学计算题提供了一条清晰而明了的捷径,学习化学贵在得法,运用恰当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考查的目的和内容,这就要求去把握化学的实质和精髓,真正达到知识能力的双提高。
(收稿日期:201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