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概念辨析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q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备受瞩目,但学界对通识教育具体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从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角度来阐释通识教育,以期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理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02-01
  从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提出通识教育这一概念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其内涵和本质,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的表述。人们对通识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本文主要从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来介绍通识教育,以期人们对通识教育有全面的理解。
  一、从大学理念的角度理解通识教育
  作为一种大学理念的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大学的教育不能过度专业化,不能仅把学生当作“工具”,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碎片式的知识。大学应既强调在某一领域的“高深”学问,又注重对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人才的高层文明教育和完备人性教育。”[1]
  二、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理解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都与专业教育模式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以及通识教育课程来认识通识教育。
  (一)教育思想
  通识教育是在自由教育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它传承了自由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一个完整的人,心灵自由的人。同时,因为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它又在三个方面扩充了自由教育的思想。
  首先,在自由人的培养中,强调对人的理智培育,而通识教育除心智的培养外,更加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
  其次,通识教育还增加了“自由人”的实用性。传统的自由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不在乎甚至看不起知识实用价值的高等教育,大学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仅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专业教育应该在大学以外的其他地方进行。通识教育则认为“自由人”不仅应该“自由”,而且还要“实用”,可以将其广博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通过自己理性的思考、宽厚的专业基础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
  第三方面,从广义上说,今天人们使用的“自由教育”最初就是指专门面向自由民,只有自由人才能享有的教育。19世纪后期,以欧洲自由学科为基础形成的自由教育在美国演变为通识教育。美国的通识教育主张大学教育不应局限于培养绅士或少量社会精英,自由教育应是全民的、民主的教育,应该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民主制度的捍卫者。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不分阶层,每个普通孩子、每个社会阶层都应接受通识教育,使得接受通识教育成为每位公民的权利。
  (二)培养目标
  作为通识教育前身的自由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人,通识教育延续了自由教育的精神,它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全人不是抽象的,而是指“好”人,善良正直的公民和有用的人。这种培养全人的教育不仅是一种探索知识、培养技能、准备职业的途径,也是一个塑造人格、涵养道德、发展理性、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通过通识教育,我们所要培养的是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学生从中所获得的,不是零散碎片的知识和单一的职业技能,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情感的陶冶与共鸣、意志的砥砺与坚定。
  (三)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反映到课程中来。具体到实践过程中,由于各国实施通识教育的背景不同,通识教育在实行过程中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在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主要有三种:
  核心课程: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课程的灵活性与选择性。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维、数量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等领域。这一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了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它将自由和秩序、多样化和专门化、灵活性和规范化、深度和广度、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结合为一体。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去对付纷纭变化的世界。[2]
  经典名著课程:这种类型课程强调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例如芝加哥大学的“财富、权力、美德”课,连续安排3个学期,每个学期要集中阅读3—4本经典著作。通常第一学期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主,第二学期是霍布斯的《利维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感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等。第三学期为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尼采的《道德谱系》等。
  分类必修课程:这种课程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别修习一定的课程与学分。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对本专业以外的其它主要学科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希望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在见闻广博的基础之上。
  通过以上对通识教育的介绍可知,通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在各高校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全面的理解通识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之中,提高通识教育在大学的地位,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c.t.lee,General Education:Ideal and Practice,the paper presented on The 2nd Conference on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aiwan)1997.
  [2]陈向明.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四次改革浪潮[J].比较教育研究,1997(3)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通过实施专业文化建设,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推进学生软实力建设。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文化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与企业文化互动共融,强化学生的职业观。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文化;职业性;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121-01  一、前言  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有很强的职业性。朱发仁(2007)对专业文化的理解是
作者简介:付鑫(1981.-),男,汉,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  摘要:随着高校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想观念随之产生了变化,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因素,并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措施,希望有助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大力倡导“四项改革、一个创新、五个对接”。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在福州市率先走出了一条以推广应用“校企合作、行动导向”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我校为例,结合其他先进职业学校的做法,从开发贴近岗位技能标准的学习领域、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及配套资源、改革形成逐步增强职业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以人为本的整体能力评价模式、建设与企业生产相对接的教学
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是一种新型锚索,在各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这种锚固方式可以将荷载分散传送到钻孔中各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段,而且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的情况,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