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简历
林憧,男,1953年12月生,祖籍安徽天长(原泰绩)。1971—1988年间,分别就读于安徽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安徽点进修班、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商管理学院。1986年6月至1989年6月任《文化周报》记者;1989年6月至1998年7月担任《大消费导报》副总编、总编辑,期间于1997年5月赴日本蒙露特贝莱学院访问学习(研习方向:西方消费学对中国的影响);1998年7月至2001年7月调任《文化周报》副总编辑;2001年7月至2008年7月任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现任安徽省社科联学术界杂志社副社长。社会兼职方面:1989年至今担任安徽省消费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任秘书长;2002年至今被香港“中国省情资源编辑部”聘为总编辑(兼);2008年被安徽省农科院蓝莓基地聘为经济顾问;2011年9月被合肥市瑶海区聘为经济顾问。
二、研究领域
长期关注中国的循环经济、小城镇经济、住房公积金以及安全生产理论研究。
三、学术观点
认为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小城鎮经济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合理分流的可行性提供前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保障,小城镇建设是就地消化富余劳力、减低务工成本、减少个人风险的有效途径;统一标准、合理有序地配置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是解决增值收益问题的当务之急;始终坚持中国的市场经济要率先规避“西方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对于农民工的培训费用问题,在2004年率先提出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拿一半并坚持中西部差异化的培训观点;认为安全生产首先要本质化(硬件的投入),其次要软件的相辅(以人为本,动态化管理)。
四、研究成果
自1986年起,从事文化、新闻、社会科学工作26年来,共计在《信息导刊》、《小康杂志》、《当代经济》、《财经界》、《遵义杂志》、《安徽工人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包括文化、经济、社科各类文章400余篇。主持党派课题基金项目《循环经济课题研究》、党派课题基金项目《安全生产》、自费《小城镇经济建设课题研究》、安徽省财政基金项目《住房公积金发展研究对策》等项目。其研究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好评。其主要学术成果如下:
1、《人力资源是活化的资本》,《合肥联大学报》,2001年10月18日;
2、《正确把握民主生活会的“度”》,《安徽工人日报》,2001年10月10日;
3、《凯恩斯在中国没有显灵原因多多》,《安徽省情杂志》,2001年第6期;
4、《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国省情资源杂志》,2003年第1期;
5、《问题管理超越危机管理》,《法制日报》,2005年6月25日;
6、《小城镇经济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被选为2006年安徽省政协第九届第四会议208号重点提案;
7、《安全为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6年4月;
8、《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消“废”》,《小康》,2006年第8期;
9、《创建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是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要求》,新华网,2005年12月2日;
10、《创建农村层工作新机制初探》,《信息导刊》,2005年12月26;
11、《住房公积金制度及其有效性的深层思考》,《财经界》,2010年第9期;
12、《完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对策思考》,《当代经济》,2010年第7期;
13、《住房公积金发展研究对策》成果专辑(全省系统内部交流),2010年10月;
14、《醒言通鉴》——领导干部修养手册,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0月。
林憧,男,1953年12月生,祖籍安徽天长(原泰绩)。1971—1988年间,分别就读于安徽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安徽点进修班、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商管理学院。1986年6月至1989年6月任《文化周报》记者;1989年6月至1998年7月担任《大消费导报》副总编、总编辑,期间于1997年5月赴日本蒙露特贝莱学院访问学习(研习方向:西方消费学对中国的影响);1998年7月至2001年7月调任《文化周报》副总编辑;2001年7月至2008年7月任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现任安徽省社科联学术界杂志社副社长。社会兼职方面:1989年至今担任安徽省消费学研究会副会长兼任秘书长;2002年至今被香港“中国省情资源编辑部”聘为总编辑(兼);2008年被安徽省农科院蓝莓基地聘为经济顾问;2011年9月被合肥市瑶海区聘为经济顾问。
二、研究领域
长期关注中国的循环经济、小城镇经济、住房公积金以及安全生产理论研究。
三、学术观点
认为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小城鎮经济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合理分流的可行性提供前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保障,小城镇建设是就地消化富余劳力、减低务工成本、减少个人风险的有效途径;统一标准、合理有序地配置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是解决增值收益问题的当务之急;始终坚持中国的市场经济要率先规避“西方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对于农民工的培训费用问题,在2004年率先提出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拿一半并坚持中西部差异化的培训观点;认为安全生产首先要本质化(硬件的投入),其次要软件的相辅(以人为本,动态化管理)。
四、研究成果
自1986年起,从事文化、新闻、社会科学工作26年来,共计在《信息导刊》、《小康杂志》、《当代经济》、《财经界》、《遵义杂志》、《安徽工人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包括文化、经济、社科各类文章400余篇。主持党派课题基金项目《循环经济课题研究》、党派课题基金项目《安全生产》、自费《小城镇经济建设课题研究》、安徽省财政基金项目《住房公积金发展研究对策》等项目。其研究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好评。其主要学术成果如下:
1、《人力资源是活化的资本》,《合肥联大学报》,2001年10月18日;
2、《正确把握民主生活会的“度”》,《安徽工人日报》,2001年10月10日;
3、《凯恩斯在中国没有显灵原因多多》,《安徽省情杂志》,2001年第6期;
4、《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国省情资源杂志》,2003年第1期;
5、《问题管理超越危机管理》,《法制日报》,2005年6月25日;
6、《小城镇经济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被选为2006年安徽省政协第九届第四会议208号重点提案;
7、《安全为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06年4月;
8、《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消“废”》,《小康》,2006年第8期;
9、《创建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是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要求》,新华网,2005年12月2日;
10、《创建农村层工作新机制初探》,《信息导刊》,2005年12月26;
11、《住房公积金制度及其有效性的深层思考》,《财经界》,2010年第9期;
12、《完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对策思考》,《当代经济》,2010年第7期;
13、《住房公积金发展研究对策》成果专辑(全省系统内部交流),2010年10月;
14、《醒言通鉴》——领导干部修养手册,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