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如何推导小学数学中圆的周长公式

来源 :现代教师与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d1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圆的周长这节课非常重要,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从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轨.
  [关键词]小学数学推导圆周长公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让学生在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从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轨.
  圆的周长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含义,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怎样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哪个圆的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和想法,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学生会发现这两个圆,圆大则圆周长长,圆小则圆周长小,直径或半径确定圆的大小.所以圆周长跟直径或半径有关系.直径或半径长,圆周长则长,圆的直径或半径短,圆周长则短.
  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圆直径的关系. 1、提出猜想:猜猜圆周长跟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交流自己想法.学生小组合作,用圆在直尺上滚动测量圆周长,再量直径,观察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让学生用线绕圆一周,在用绕圆一周的线量直径,量3次还余一些,学生直观看到圆周长是直径3倍多一些. 2、动手实验,探索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教师提供报告单,学生测量填表.量圆 周长和 直径长度 ,求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2)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 3 倍多一点,我们把它们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学生汇报数据,教师在表格里直接输入.再由学生观察、发现结论.不管圆大还是圆小,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导出圆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直径,或圆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2倍.
  这一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式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 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做了一个简单教具:出示大小不同两个圆,让学生观察哪个圆的周长长一些,为什么?学生看到圆大它周长就长,直径或半径确定圆的大小,,感受直径、半径与圆周长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直径长周长就长,直徑短周长就短”的道理.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其他文献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本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的
期刊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
期刊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英语学困生的存在又是个及其普遍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本文就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转化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最令我感到困惑的便是英语学困生问题,为什么对于刚刚学习英语才两三年的小学生也会存在这个问题
期刊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结合实际,寻求特色;展开方位,多种角度.  [关键词]道德品质情感体验探索能力放开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
期刊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英語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高能力  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历年的高考英语都坚持”突出语篇,强调应用,重视交际”这一出题原则,把测试重点定位在语篇上,从主张语言形式转变为注重语言意
期刊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期刊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期刊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彻底改革被动的学习状态,改变偏重教师分析、讲解,忽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的状况,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三者水乳交融,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我们必须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正确推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
期刊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实验是小学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实验课要求不能过高,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结合我在科
期刊
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没有学生独立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我们相信,一个人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可以在中学阶段培养起来的.而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则是一个人的最佳素质.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创新求活,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我们教师不敢革除旧教法、探究新教法,何谈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课上,高中学生再也不象初中学生那样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或回答问题.有的课堂甚至出现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