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 | 刘洁 李冬梅 左艳如
日前,《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求思政课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的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仍面临不少挑战:面对“高大上”的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该从何处发力?面向活泼的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摆脱枯燥,实现入脑入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理性爱国的意识?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一线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议题一:爱国主义教育该从何处发力?
朱郁: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诞生于1950年,前身是部队子弟小学,具有厚重的革命历史底蕴。建校70年来,我校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塑造民族精神,打造红色文化的品牌学校”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致力让每一个培星学子都能成为有爱国心、民族魂、报国志的中国人。
民族精神教育与环境文化相融合。我校积极营造爱国、爱党、爱校的育人氛围,力求让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滋养学生心灵。民族精神教育厅里的万里长城与大厅顶部的国旗遥相呼应,教导培星学子心系祖国、牢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国防科技走廊展示的那些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中国科学家,为孩子们立志建设祖国树立了榜样;校史馆里的老照片和老校长们的故事,激发着师生爱党爱国的情怀;责任厅里的党员示范岗、骨干先锋岗,提醒我们要牢记责任、砥砺前行……
民族精神教育与课程建设相融合。我校自主编写了包含14种民族精神的校本教材《民族精神代代传》,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自主管理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严格落实每周五的班队会制度,做到民族精神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党员教师率先垂范,带领孩子们开展了大量紧贴时代脉搏的活动,如“童眼看发展,拥抱新时代”“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等系列班队会,把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根植于孩子们心中。
民族精神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融合。我校始终坚持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少先队工作的核心。每年的烈士纪念日,开展“致敬英雄 传承荣光”主题教育活动;国庆节,开展“向国旗敬礼,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活动;清明节,开展“徒步踏青,缅怀先烈,继承传统”祭扫活动,等等。
民族精神教育与校外资源相融合。我校与部队大院和科研院所相邻,形成了稳定而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开发了“我们与森林”校本课程;每年一年级学生都在军营举行入队仪式,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借助周边资源,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大课堂:李大钊烈士陵园、一二·九纪念亭……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培星小学红色教育家长资源库,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程辉:在“以美育人 一以贯之”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小学坚持在“美育三维课程”中去落实对至美目标的追求,其中就包括爱国主义。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实现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自然浸润、自然生发。
坚持用学校文化形象系统课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校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亮于校园、展于教室、记于心中。通过每周升旗仪式师生同唱国歌、每周班会聚焦班级文化、每月宣传最美人物、每年评选“至美之星”,以文化、榜样的力量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勤奋学习、求真向善,从小树立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坚持用学科审美化系统课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我的国家与认识世界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具体感受国家、国土、国民、家乡等原本抽象的概念,使“爱国”发生在身边、立足于脚下。又如,语文教材中的《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少年中国说》等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现在教材又大幅增加了古诗词内容的占比,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品味经典作品中去增强爱国情感。
坚持用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系统课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校每年都会开展形式多样、不断创新的活动课程,如国庆庆典、至美之星颁奖典礼、毕业典礼、艺术节、班级足球(篮球)联赛等,借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课程中蕴含着感恩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生命等丰富内容,通过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赛一赛等形式,让孩子们亲自参与、亲身感受,实现寓教于无形、爱国于无声。
大弯小学紧紧抓住“美育三维课程”发力爱国主义教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思政课的师资配备和课程开发的力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
陈章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让爱国主义美德代代相传,是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方面,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寻找共情点。
一是学校氛围共情。坚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带头作用,同时合理利用学生学长制联盟共同体和教师成长发展共同体,共同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二是师生理念共情。全校师生在办学理念、“三风一训”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的良好势头;坚守办学初心,以学校教育誓词引领师生共同成长,追求教育的“真善美”。 三是校园文化共情。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醒目的地方张挂具有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以及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的肖像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在校园随时能感受到浓浓的革命传统文化氣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挖掘发力点。
一是挖掘传统文化发力点。例如,我校小学部组织了关岭自治县永宁明清州府文化旅游古镇国学研学活动,在维风书院举行了庄重严肃的孔子拜师仪式,让学生们传承国学经典、弘扬国学精神。
二是挖掘民族文化发力点。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我们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请”进校园,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例如,特别聘请黔剧专家,编制黔剧戏曲操,作为学生的课间操之一,很好地传承了地方特色文化。
三是挖掘红色文化发力点。我校利用贵阳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校园为空间,以红色文化活动为内容,以红色校园精神为特征,构建以“红色耀我心”为主题的“五红德育”框架体系——红教师、红儿童、红少年、红青年、红家长。
四是挖掘时代气息发力点。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我校组织师生开展了一系列有现代感、当下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组织师生观看阅兵仪式,并撰写观后感;抗疫前期,学校组织学生以《战疫情,假如我是……》为题撰写命题作文;疫情期间,在学校团委学生会的倡议下,师生校友在五天之内筹集善款75028.3元,实时汇入湖北省慈善总会,用于采购防疫物资,等等。
赵殿胜:中小学肩负着将爱国情感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重任,要切实为每一位学生打下热爱祖国的精神底子。济南市新苑小学聚焦三个方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以课程为载体让爱国情怀在课堂上扎根。一方面,切实抓好“道德与法治”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用好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中隐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浸润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依托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重大纪念日(如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五卅惨案纪念日等),通过讲英雄故事、制作手抄报、做项目研究、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历史、奋发图强、立志报国。同时,积极发挥中华传统节日的涵养功能,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培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第三,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情感。我校的“续写雷锋日记”主题实践活动至今已坚持23年,让学生通过读雷锋的故事,感受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学雷锋见行动,感受社会的和谐、祖国大家庭的美好;通过撰写“学雷锋日记”,内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此外,我们还利用研学旅行的契机,带领学生走进曲阜“三孔”、山东博物馆等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议题二:新时代,我们如何谈爱国?
张洁:面对在复杂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学生,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多寿路小学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引进课堂、引进学科、引进教材、引进孩子的头脑。同时,丰富和优化课程载体,利用主题教育课程,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抓手”、更“接地气”。
“中国时事”主题课程。我校开设“时事大家讲”校本课程,让孩子讲述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中国的人、事、物,以及祖国的变化,将感性的爱国情感升华为理性的爱国认知。例如,我们整合“一带一路”文化课程,孩子们以沙画、歌舞、快板、短剧、诗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示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表达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致敬英雄”主题课程。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在“致敬时代英雄”主题课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学英雄、爱英雄、赞英雄,了解革命战士、科学家、发明家、见义勇为者、爱心善行者、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及各行各业干事创业的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例如,我们鼓励学生搜集抗疫英雄的故事,以笔、口、心、行动,向时代英雄们致敬。
“中华节日”主题课程。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是需要生活根基的。我们重视学生真实的生活境遇与独特的价值体验,开设“中华节日”主题课程,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等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热爱我们的国家。
“文化活动”主题课程。我校依托民族文化及家乡文化教育,引领学生爱民族、爱家乡、爱祖国。具体实践中,我们以班为单位抽签决定研究哪个民族的文化,并要求学生用文字、绘画、歌舞、故事、演讲等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再通过各班巡讲巡展实现普及。同时,举办“家乡文化主题阅读节”,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此外,我们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主题升旗仪式、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歌曲大家唱等活动,重视家校共育,并联合街道共同开展“话重阳,唱红歌”等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爱国情怀。
闫秀峰: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从自身做起,把爱国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国家层面:让学生认知祖国、传播文明。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认知祖国,感受祖国的文明成就:抗击新冠、抢险救灾、国庆阅兵等鲜活事例,反映了我国鲜明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故宫、长城、黄河、兵马俑,以及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体现了中国的伟大文明;5G技术、国防建设、高铁等,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家庭层面:让学生传承家训、改善家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建设学习型家庭,约定家庭成员的学习内容,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了解家庭经济现状,帮助家庭制订经济发展计划,凝聚家庭成员合力,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帮助家庭制订健康运动项目,打造健康家庭。 学校层面:让学生感恩教师、敬畏学校。学校要积极开展感恩活动:在班会课上剖析感恩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收集一些感恩主题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进行深刻剖析,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善根;创设活动情景,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感恩活动,等等。
社会层面:让学生践行环保、守护环境。学校要上好环境保护课,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树立环保理念;利用升旗仪式、宣传橱窗、主题活动周、环保专题讲座等进行环保宣传教育;重视开展环保实践行动,如拒绝购买垃圾食品专项行动、做马路的环保小卫士等;设置校园“环保监督岗”;开展环保热点问题调研……
个人层面:让学生培树礼仪、崇尚文明。教师要以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文明礼仪示范;班级要以“文明礼仪之星”“学生道德模范”等激励学生;学校要规范管理制度,使得养成教育有方向、学生行为有规范。此外,要依托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华夏文明和礼仪教育,把节日礼仪有的放矢地渗透到学生礼仪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报国之志。
议题三: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
王瑞: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培养爱国情怀,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理性爱国。
第一,要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本民族历史、传统、国情及现实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爱国热情持久不衰、落到实处。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是科学的爱国主义,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和鲜明的伦理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理论含义,理解公民意识和公民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自觉的理性认识。
第二,爱国主义是开放的、兼容的,而不是封闭的、排他的。开放的爱国主义应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统一,是和而不合、和而不同。只有敢于和善于接纳国外先进文化,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发展自己。
第三,爱国主义应体现为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历来是激发人民群众谋求国家振兴的精神力量。忧国忧民必须与奋发图强相结合,同报国之行相统一。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爱国之心化作爱国之举和报国之行,刻苦学习,加强锻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为将来实现报国之志做好充分准备。
第四,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革命史上党和人民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以史为鉴,感知幸福、珍惜幸福。同时,要面向学生开展成就教育、國情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和为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决心。
第五,要抓住国际形势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契机,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的最好现实教材。
赵殿胜: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我校的做法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新冠肺炎疫情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我校课程开发团队审时度势,从海量的资讯中搜集视频、图片、文章,通过剪辑、录制、配音和合成,最终形成了由“战疫篇”“启示篇”“科普篇”三个篇章组成的“战疫——为生命而歌”生命教育课程,从党中央英明领导、最美逆行者、人民子弟兵、中国力量、新苑战疫五个方面,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展现抗击疫情的人和事,彰显伟大的抗疫精神。通过全校集体观看学习,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党的热情。
同时,根据疫情的全球防控情况,我们又增加一个板块——“疫情之下看全球”,通过与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疫情数据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我国抗疫取得的成绩,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油然而生。
日前,《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求思政课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的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仍面临不少挑战:面对“高大上”的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该从何处发力?面向活泼的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摆脱枯燥,实现入脑入心?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理性爱国的意识?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一线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议题一:爱国主义教育该从何处发力?
朱郁: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诞生于1950年,前身是部队子弟小学,具有厚重的革命历史底蕴。建校70年来,我校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塑造民族精神,打造红色文化的品牌学校”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致力让每一个培星学子都能成为有爱国心、民族魂、报国志的中国人。
民族精神教育与环境文化相融合。我校积极营造爱国、爱党、爱校的育人氛围,力求让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滋养学生心灵。民族精神教育厅里的万里长城与大厅顶部的国旗遥相呼应,教导培星学子心系祖国、牢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国防科技走廊展示的那些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中国科学家,为孩子们立志建设祖国树立了榜样;校史馆里的老照片和老校长们的故事,激发着师生爱党爱国的情怀;责任厅里的党员示范岗、骨干先锋岗,提醒我们要牢记责任、砥砺前行……
民族精神教育与课程建设相融合。我校自主编写了包含14种民族精神的校本教材《民族精神代代传》,从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自主管理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严格落实每周五的班队会制度,做到民族精神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党员教师率先垂范,带领孩子们开展了大量紧贴时代脉搏的活动,如“童眼看发展,拥抱新时代”“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等系列班队会,把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根植于孩子们心中。
民族精神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融合。我校始终坚持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少先队工作的核心。每年的烈士纪念日,开展“致敬英雄 传承荣光”主题教育活动;国庆节,开展“向国旗敬礼,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活动;清明节,开展“徒步踏青,缅怀先烈,继承传统”祭扫活动,等等。
民族精神教育与校外资源相融合。我校与部队大院和科研院所相邻,形成了稳定而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开发了“我们与森林”校本课程;每年一年级学生都在军营举行入队仪式,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借助周边资源,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大课堂:李大钊烈士陵园、一二·九纪念亭……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培星小学红色教育家长资源库,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程辉:在“以美育人 一以贯之”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小学坚持在“美育三维课程”中去落实对至美目标的追求,其中就包括爱国主义。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实现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自然浸润、自然生发。
坚持用学校文化形象系统课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校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亮于校园、展于教室、记于心中。通过每周升旗仪式师生同唱国歌、每周班会聚焦班级文化、每月宣传最美人物、每年评选“至美之星”,以文化、榜样的力量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勤奋学习、求真向善,从小树立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坚持用学科审美化系统课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个人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我的国家与认识世界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具体感受国家、国土、国民、家乡等原本抽象的概念,使“爱国”发生在身边、立足于脚下。又如,语文教材中的《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少年中国说》等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现在教材又大幅增加了古诗词内容的占比,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品味经典作品中去增强爱国情感。
坚持用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系统课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校每年都会开展形式多样、不断创新的活动课程,如国庆庆典、至美之星颁奖典礼、毕业典礼、艺术节、班级足球(篮球)联赛等,借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课程中蕴含着感恩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生命等丰富内容,通过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说一说、赛一赛等形式,让孩子们亲自参与、亲身感受,实现寓教于无形、爱国于无声。
大弯小学紧紧抓住“美育三维课程”发力爱国主义教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思政课的师资配备和课程开发的力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
陈章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让爱国主义美德代代相传,是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方面,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寻找共情点。
一是学校氛围共情。坚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一以贯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带头作用,同时合理利用学生学长制联盟共同体和教师成长发展共同体,共同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二是师生理念共情。全校师生在办学理念、“三风一训”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的良好势头;坚守办学初心,以学校教育誓词引领师生共同成长,追求教育的“真善美”。 三是校园文化共情。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醒目的地方张挂具有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以及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的肖像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在校园随时能感受到浓浓的革命传统文化氣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挖掘发力点。
一是挖掘传统文化发力点。例如,我校小学部组织了关岭自治县永宁明清州府文化旅游古镇国学研学活动,在维风书院举行了庄重严肃的孔子拜师仪式,让学生们传承国学经典、弘扬国学精神。
二是挖掘民族文化发力点。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我们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请”进校园,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例如,特别聘请黔剧专家,编制黔剧戏曲操,作为学生的课间操之一,很好地传承了地方特色文化。
三是挖掘红色文化发力点。我校利用贵阳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校园为空间,以红色文化活动为内容,以红色校园精神为特征,构建以“红色耀我心”为主题的“五红德育”框架体系——红教师、红儿童、红少年、红青年、红家长。
四是挖掘时代气息发力点。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我校组织师生开展了一系列有现代感、当下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组织师生观看阅兵仪式,并撰写观后感;抗疫前期,学校组织学生以《战疫情,假如我是……》为题撰写命题作文;疫情期间,在学校团委学生会的倡议下,师生校友在五天之内筹集善款75028.3元,实时汇入湖北省慈善总会,用于采购防疫物资,等等。
赵殿胜:中小学肩负着将爱国情感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重任,要切实为每一位学生打下热爱祖国的精神底子。济南市新苑小学聚焦三个方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以课程为载体让爱国情怀在课堂上扎根。一方面,切实抓好“道德与法治”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用好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中隐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浸润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依托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重大纪念日(如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五卅惨案纪念日等),通过讲英雄故事、制作手抄报、做项目研究、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历史、奋发图强、立志报国。同时,积极发挥中华传统节日的涵养功能,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培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第三,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情感。我校的“续写雷锋日记”主题实践活动至今已坚持23年,让学生通过读雷锋的故事,感受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学雷锋见行动,感受社会的和谐、祖国大家庭的美好;通过撰写“学雷锋日记”,内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此外,我们还利用研学旅行的契机,带领学生走进曲阜“三孔”、山东博物馆等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议题二:新时代,我们如何谈爱国?
张洁:面对在复杂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学生,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多寿路小学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引进课堂、引进学科、引进教材、引进孩子的头脑。同时,丰富和优化课程载体,利用主题教育课程,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抓手”、更“接地气”。
“中国时事”主题课程。我校开设“时事大家讲”校本课程,让孩子讲述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中国的人、事、物,以及祖国的变化,将感性的爱国情感升华为理性的爱国认知。例如,我们整合“一带一路”文化课程,孩子们以沙画、歌舞、快板、短剧、诗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示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表达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致敬英雄”主题课程。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在“致敬时代英雄”主题课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学英雄、爱英雄、赞英雄,了解革命战士、科学家、发明家、见义勇为者、爱心善行者、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及各行各业干事创业的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例如,我们鼓励学生搜集抗疫英雄的故事,以笔、口、心、行动,向时代英雄们致敬。
“中华节日”主题课程。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是需要生活根基的。我们重视学生真实的生活境遇与独特的价值体验,开设“中华节日”主题课程,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等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热爱我们的国家。
“文化活动”主题课程。我校依托民族文化及家乡文化教育,引领学生爱民族、爱家乡、爱祖国。具体实践中,我们以班为单位抽签决定研究哪个民族的文化,并要求学生用文字、绘画、歌舞、故事、演讲等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再通过各班巡讲巡展实现普及。同时,举办“家乡文化主题阅读节”,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此外,我们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主题升旗仪式、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歌曲大家唱等活动,重视家校共育,并联合街道共同开展“话重阳,唱红歌”等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爱国情怀。
闫秀峰: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从自身做起,把爱国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国家层面:让学生认知祖国、传播文明。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认知祖国,感受祖国的文明成就:抗击新冠、抢险救灾、国庆阅兵等鲜活事例,反映了我国鲜明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故宫、长城、黄河、兵马俑,以及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体现了中国的伟大文明;5G技术、国防建设、高铁等,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家庭层面:让学生传承家训、改善家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建设学习型家庭,约定家庭成员的学习内容,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了解家庭经济现状,帮助家庭制订经济发展计划,凝聚家庭成员合力,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帮助家庭制订健康运动项目,打造健康家庭。 学校层面:让学生感恩教师、敬畏学校。学校要积极开展感恩活动:在班会课上剖析感恩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收集一些感恩主题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进行深刻剖析,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善根;创设活动情景,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感恩活动,等等。
社会层面:让学生践行环保、守护环境。学校要上好环境保护课,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树立环保理念;利用升旗仪式、宣传橱窗、主题活动周、环保专题讲座等进行环保宣传教育;重视开展环保实践行动,如拒绝购买垃圾食品专项行动、做马路的环保小卫士等;设置校园“环保监督岗”;开展环保热点问题调研……
个人层面:让学生培树礼仪、崇尚文明。教师要以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文明礼仪示范;班级要以“文明礼仪之星”“学生道德模范”等激励学生;学校要规范管理制度,使得养成教育有方向、学生行为有规范。此外,要依托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华夏文明和礼仪教育,把节日礼仪有的放矢地渗透到学生礼仪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报国之志。
议题三: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意识?
王瑞: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培养爱国情怀,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理性爱国。
第一,要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本民族历史、传统、国情及现实客观认识的基础上,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分析,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爱国热情持久不衰、落到实处。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是科学的爱国主义,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和鲜明的伦理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理论含义,理解公民意识和公民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自觉的理性认识。
第二,爱国主义是开放的、兼容的,而不是封闭的、排他的。开放的爱国主义应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统一,是和而不合、和而不同。只有敢于和善于接纳国外先进文化,才能不断地汲取营养、发展自己。
第三,爱国主义应体现为行动,而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历来是激发人民群众谋求国家振兴的精神力量。忧国忧民必须与奋发图强相结合,同报国之行相统一。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爱国之心化作爱国之举和报国之行,刻苦学习,加强锻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为将来实现报国之志做好充分准备。
第四,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革命史上党和人民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以史为鉴,感知幸福、珍惜幸福。同时,要面向学生开展成就教育、國情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和为现代化建设奋斗的决心。
第五,要抓住国际形势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契机,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理性爱国的最好现实教材。
赵殿胜: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理性爱国意识?我校的做法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新冠肺炎疫情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我校课程开发团队审时度势,从海量的资讯中搜集视频、图片、文章,通过剪辑、录制、配音和合成,最终形成了由“战疫篇”“启示篇”“科普篇”三个篇章组成的“战疫——为生命而歌”生命教育课程,从党中央英明领导、最美逆行者、人民子弟兵、中国力量、新苑战疫五个方面,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展现抗击疫情的人和事,彰显伟大的抗疫精神。通过全校集体观看学习,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党的热情。
同时,根据疫情的全球防控情况,我们又增加一个板块——“疫情之下看全球”,通过与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疫情数据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我国抗疫取得的成绩,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