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述了生态农业、生态茶园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建设生态茶园的意义。结合目前茶园建设、生产管理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对新植生态茶园规划、建设、管理和对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出了“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的生态茶园茶园建设和老茶园的改造技术措施。可为临沧市的生态茶园建设、老茶园改造、提高茶园的产量、产值,增加茶农收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5-0174-01
1.生态茶园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循环原则建设起来的茶园综合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茶叶品质的需求逐渐增加,加强生态建设,改造老茶园成为茶叶未来提高茶叶品质的生产发展方向。通过生态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进一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为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奠定良好的茶园环境基础。实现保护生态、茶业升级、茶农增收“三赢”的效应。所以,生态茶园的建设和老茶园改造在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生态茶园建设的要点
2.1.生态茶园选址及规划
生态茶园要求产地环境良好,无污染,植被资源丰富,水源涵养好,土壤理化性状较好,空气清新无污染,山地种植坡度在25°以下的地块。
在生态茶园的规划上要牢固树立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是产业发展实现生态化的措施之一,生态茶园规划时要以山就式,综合对山、水、田、园、林、路进行全面科学规划,总体要求是“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确保青山常在,环境优美。
2.2新植生态茶园建设
2.2.1新植茶园开垦
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茶园,同时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在开垦时将不妨碍种茶的原生树木作为茶园绿化树。在开垦时,做到先开路后建园,开挖种植沟时,碎石、心土打埂,杂草及表土回填定植沟,自下而上开等高梯层,外高内低呈3~5°的内倾斜,外有土埂,内有节节沟,种植沟经1~2个月的晾晒后施足茶叶专用有机混合肥或农家肥回填表土,梯壁要尽最大可能多保留原植被。
2.2.2 茶园道路建设
为使茶园交通便利,要建设茶园道路。茶园小区面积0.20~0.33 hm2设置步道,0.53~0.67 hm2设置支道,主道路、支道路、步道路基宽分别为5.0、3.0、1.5 m,使茶园各道路之间相互连接成网,若茶园坡度较大,道路修筑成“之”字形较佳。
2.2.3茶园水利设施建设
有条件的生态茶园要建设蓄水池、排、灌系统,以保证茶园能够及时进行灌排水,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茶园0.33~0.67 hm2建一个蓄水池,根据灌溉面积、水源确定蓄水池的大小。若茶园条件较好,可以建设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提高茶园的给水能力。排水系统建设可根据地形地势在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在茶园上方开截洪沟,拦截山洪,引入排水沟,防止外界流水冲入茶园。排水沟每隔15~20m设宽、深分别为2~3、1m的水池,以方便蓄水,减少水土流失。
2.2.4优化茶园绿化树种结构
做到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结合。在茶园中有目的地保留原生部分林木植被,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遮荫树种植密度为90~150株/hm2,茶园以0.33~0.67 hm2为一个作业区,作业区之间有宽5~8 m的隔离带;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每4~5 m种植1株,实行林、灌、草结合,以调节茶园小气候。
2.3老茶园向生态茶园的改造
老茶园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条件符合生态茶园建设要求,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进行改造,实行林、灌、草结合,园内适度种植遮荫树,茶园道路两旁种植绿化树,园内梯壁改锄草为割草,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经改造茶园生态环境,加强老茶园的管理,逐渐使老茶园改造为生态茶园,既能提高茶园的产量、产值,增加茶农收入,又可修复生态,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3.生态茶园的管理
3.1良好的生态环境
3.1.1 茶园内覆荫树和绿化树种选择。茶园间作树种应选择适宜当地栽种、病虫害少、与茶树无相同病虫害、不与茶树争肥水的树种。临沧选择较多的是香樟、桤木,从经济价值考虑低海拔地区选择坚果,高海拔地区有可选择樱桃、柯子。
3.1.2梯壁留草种草和套种绿肥。为提高茶园的蓄水保肥能力,保护害虫的栖息地,对开园时梯壁上没留下原植被的光秃梯壁进行种草护坡,茶园前3年可套种圆叶决明、平托花生、印度豇豆、花生、苕子等,通过割青埋青草物作绿肥用。
3.2科学的肥水管理
3.2.1土壤管理
实行茶园行间铺草、套种绿肥和适时耕作。通过茶园铺草可以防寒防旱,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活性,减少水土流失。对茶园进行合理耕作,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更新。耕作深度,浅耕5-10厘米,中耕10-15厘米、深耕25-30厘米,深耕隔年进行,浅耕和中耕可结合各季的锄草与追肥进行,深耕可结合埋压杂草和施有机肥进行。
3.2.2肥水管理
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厩肥、油饼或有机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春、秋茶的追肥次数和肥量,保证茶树营养供给。化肥使用,根据土壤养分情況和茶树不同生长时期,因缺补缺,在N、P、K肥使用相对平衡的基础上,适当补充镁、锌等微量元素。
3.3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技术。
3.3.1加强茶园中耕管理,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农闲季节,及时清除茶园杂草、杂木和病虫枝,增加茶园通风透光性;结合施肥措施将茶树周围枯枝落叶掩埋,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和丰富茶树营养,增强茶树抗病虫能力。
3.3.1开展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加强茶农的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茶农对茶树病虫害的识别能力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杀虫灯、诱虫板)以及化学药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控制茶园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改善茶叶品质,提高产值。
参考文献
[1]杨如兴,吴志丹,张磊,尤志明.福建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的构建技术与模式[J].茶叶科学技术,2016(01).
[2]巩雪峰,余有本,肖斌,陈婵婵,金珊.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J].西北植物学报,2015(12).
[3]周理飞.生态茶园标准化技术要素[J].中国茶叶,2015,(3):23.
[4]薛建辉,费颖新.间作杉木对茶园土壤及茶叶片金属含量与分布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22(4):71-73.
[关键词]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5-0174-01
1.生态茶园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循环原则建设起来的茶园综合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茶叶品质的需求逐渐增加,加强生态建设,改造老茶园成为茶叶未来提高茶叶品质的生产发展方向。通过生态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进一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为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奠定良好的茶园环境基础。实现保护生态、茶业升级、茶农增收“三赢”的效应。所以,生态茶园的建设和老茶园改造在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生态茶园建设的要点
2.1.生态茶园选址及规划
生态茶园要求产地环境良好,无污染,植被资源丰富,水源涵养好,土壤理化性状较好,空气清新无污染,山地种植坡度在25°以下的地块。
在生态茶园的规划上要牢固树立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是产业发展实现生态化的措施之一,生态茶园规划时要以山就式,综合对山、水、田、园、林、路进行全面科学规划,总体要求是“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确保青山常在,环境优美。
2.2新植生态茶园建设
2.2.1新植茶园开垦
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茶园,同时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在开垦时将不妨碍种茶的原生树木作为茶园绿化树。在开垦时,做到先开路后建园,开挖种植沟时,碎石、心土打埂,杂草及表土回填定植沟,自下而上开等高梯层,外高内低呈3~5°的内倾斜,外有土埂,内有节节沟,种植沟经1~2个月的晾晒后施足茶叶专用有机混合肥或农家肥回填表土,梯壁要尽最大可能多保留原植被。
2.2.2 茶园道路建设
为使茶园交通便利,要建设茶园道路。茶园小区面积0.20~0.33 hm2设置步道,0.53~0.67 hm2设置支道,主道路、支道路、步道路基宽分别为5.0、3.0、1.5 m,使茶园各道路之间相互连接成网,若茶园坡度较大,道路修筑成“之”字形较佳。
2.2.3茶园水利设施建设
有条件的生态茶园要建设蓄水池、排、灌系统,以保证茶园能够及时进行灌排水,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茶园0.33~0.67 hm2建一个蓄水池,根据灌溉面积、水源确定蓄水池的大小。若茶园条件较好,可以建设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提高茶园的给水能力。排水系统建设可根据地形地势在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在茶园上方开截洪沟,拦截山洪,引入排水沟,防止外界流水冲入茶园。排水沟每隔15~20m设宽、深分别为2~3、1m的水池,以方便蓄水,减少水土流失。
2.2.4优化茶园绿化树种结构
做到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结合。在茶园中有目的地保留原生部分林木植被,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遮荫树种植密度为90~150株/hm2,茶园以0.33~0.67 hm2为一个作业区,作业区之间有宽5~8 m的隔离带;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每4~5 m种植1株,实行林、灌、草结合,以调节茶园小气候。
2.3老茶园向生态茶园的改造
老茶园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条件符合生态茶园建设要求,按照生态茶园建设要求进行改造,实行林、灌、草结合,园内适度种植遮荫树,茶园道路两旁种植绿化树,园内梯壁改锄草为割草,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经改造茶园生态环境,加强老茶园的管理,逐渐使老茶园改造为生态茶园,既能提高茶园的产量、产值,增加茶农收入,又可修复生态,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3.生态茶园的管理
3.1良好的生态环境
3.1.1 茶园内覆荫树和绿化树种选择。茶园间作树种应选择适宜当地栽种、病虫害少、与茶树无相同病虫害、不与茶树争肥水的树种。临沧选择较多的是香樟、桤木,从经济价值考虑低海拔地区选择坚果,高海拔地区有可选择樱桃、柯子。
3.1.2梯壁留草种草和套种绿肥。为提高茶园的蓄水保肥能力,保护害虫的栖息地,对开园时梯壁上没留下原植被的光秃梯壁进行种草护坡,茶园前3年可套种圆叶决明、平托花生、印度豇豆、花生、苕子等,通过割青埋青草物作绿肥用。
3.2科学的肥水管理
3.2.1土壤管理
实行茶园行间铺草、套种绿肥和适时耕作。通过茶园铺草可以防寒防旱,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活性,减少水土流失。对茶园进行合理耕作,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更新。耕作深度,浅耕5-10厘米,中耕10-15厘米、深耕25-30厘米,深耕隔年进行,浅耕和中耕可结合各季的锄草与追肥进行,深耕可结合埋压杂草和施有机肥进行。
3.2.2肥水管理
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厩肥、油饼或有机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春、秋茶的追肥次数和肥量,保证茶树营养供给。化肥使用,根据土壤养分情況和茶树不同生长时期,因缺补缺,在N、P、K肥使用相对平衡的基础上,适当补充镁、锌等微量元素。
3.3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技术。
3.3.1加强茶园中耕管理,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农闲季节,及时清除茶园杂草、杂木和病虫枝,增加茶园通风透光性;结合施肥措施将茶树周围枯枝落叶掩埋,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和丰富茶树营养,增强茶树抗病虫能力。
3.3.1开展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加强茶农的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茶农对茶树病虫害的识别能力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杀虫灯、诱虫板)以及化学药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控制茶园病虫害发生与危害,改善茶叶品质,提高产值。
参考文献
[1]杨如兴,吴志丹,张磊,尤志明.福建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的构建技术与模式[J].茶叶科学技术,2016(01).
[2]巩雪峰,余有本,肖斌,陈婵婵,金珊.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J].西北植物学报,2015(12).
[3]周理飞.生态茶园标准化技术要素[J].中国茶叶,2015,(3):23.
[4]薛建辉,费颖新.间作杉木对茶园土壤及茶叶片金属含量与分布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22(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