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已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学生问题。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介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探讨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高职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渐理顺了各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办学活力和育人水平。但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复杂性问题。
1.管理手段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仍然沿袭原有的“以我为主”的管理理念,遇事过分强调学校自身的权威地位,很多时候都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一部分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和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限制,压抑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柔性管理措施,造成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人文关怀。
2.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在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中,整齐划一、统一严肃是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基本是按照某一事件的发展需要对学生实行统一管理,而较少考虑学生的自身意愿和发展需要,更没有考虑不同个体之间的差性。高职学生虽然年纪尚小,但已然是典型的“社会人”。因此,高职院校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如果不能考虑多重社会因素,就会造成学生的人格发展障碍,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就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而言,应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但受学生数量过于庞大、专职教师相对不足等多重因素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做好事前预防,往往抱有侥幸心理,管理不善,工作得过且过。这种只注重“救火”而不考虑如何“防火”的教育管理方式,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一旦出現问题,进行补救的工作量极大,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社会工作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
社会工作在专业性、普适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 引入社会工作理念,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创新教育管理方法。首先,内外联动。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院校应结合学生专业、未来职业规划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与校外的行业组织、企业等对接,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其次,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学生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形成四者联动。具体来说,辅导员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从思想和专业技能层面着手;专业社会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侧重于人际交往、服务他人等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角度。专业社会工作者与高校教师优势互补,合力而为,共同培养学生。
2.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协同联动的教育管理机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落后,强调整齐划一的军事化管理,没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没有体现“以生为本”。因此,高职院校应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构建校园社区管理模式,借机打破教育管理工作“大一统”的传统模式,重视学生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院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牵桥搭线,促进校内“类社会组织”与校外资源之间实现“共振”,在服务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等各项工作中开创协同共治的新局面。
3. 整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社会工作为一门系统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适用范围,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对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深加工”。
一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可以通过引入个案工作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高职院校可以在促进学生群体成长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彼此分享、支持、鼓励带动自身态度和观点的改变,因此小组工作方法应该被更多地运用到学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环节中。三是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时可以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一方面,高职院校动员学生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创造学校、社区、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多次社区实践活动之后,会深深地感受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也会更加深刻地领会社会工作的内涵,养成深入社区、服务社群、奉献社会的良好习惯。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高职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渐理顺了各方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办学活力和育人水平。但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复杂性问题。
1.管理手段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仍然沿袭原有的“以我为主”的管理理念,遇事过分强调学校自身的权威地位,很多时候都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一部分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和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限制,压抑学生管理工作者工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柔性管理措施,造成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人文关怀。
2.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在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中,整齐划一、统一严肃是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基本是按照某一事件的发展需要对学生实行统一管理,而较少考虑学生的自身意愿和发展需要,更没有考虑不同个体之间的差性。高职学生虽然年纪尚小,但已然是典型的“社会人”。因此,高职院校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如果不能考虑多重社会因素,就会造成学生的人格发展障碍,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就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而言,应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但受学生数量过于庞大、专职教师相对不足等多重因素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做好事前预防,往往抱有侥幸心理,管理不善,工作得过且过。这种只注重“救火”而不考虑如何“防火”的教育管理方式,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一旦出現问题,进行补救的工作量极大,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社会工作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
社会工作在专业性、普适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 引入社会工作理念,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创新教育管理方法。首先,内外联动。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院校应结合学生专业、未来职业规划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与校外的行业组织、企业等对接,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其次,专职辅导员、专任教师、学生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形成四者联动。具体来说,辅导员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从思想和专业技能层面着手;专业社会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侧重于人际交往、服务他人等日常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角度。专业社会工作者与高校教师优势互补,合力而为,共同培养学生。
2.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协同联动的教育管理机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念落后,强调整齐划一的军事化管理,没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没有体现“以生为本”。因此,高职院校应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构建校园社区管理模式,借机打破教育管理工作“大一统”的传统模式,重视学生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内在需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院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牵桥搭线,促进校内“类社会组织”与校外资源之间实现“共振”,在服务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等各项工作中开创协同共治的新局面。
3. 整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融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社会工作为一门系统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适用范围,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对社会工作方法进行“深加工”。
一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可以通过引入个案工作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高职院校可以在促进学生群体成长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彼此分享、支持、鼓励带动自身态度和观点的改变,因此小组工作方法应该被更多地运用到学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环节中。三是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时可以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一方面,高职院校动员学生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社区工作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创造学校、社区、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多次社区实践活动之后,会深深地感受到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也会更加深刻地领会社会工作的内涵,养成深入社区、服务社群、奉献社会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