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门艺术,简单粗暴的语言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严重的伤害,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读准学生行为。这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更是做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了解习惯,读准行为目的
学生一直都存在的不良行为,我们视为习惯行为。比如私自拿别人的东西,不参加集体活动等。这往往与孩子的性格、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对这些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症下药不是难事,但对于学生在某段时间突然出现的不良行为,老师就得花些工夫研究研究——为什么学生突然产生了这样的行为,他的目的是什么。
班里有个姓申的男孩子,活力四射,但他的活力是在课下,课堂上从来都是沉默的。可有段时间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一上课,老师还没来得及喊“上课”,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喊“老师好”。课堂上老师刚说完上句,他的下句已经脱口而出——虽然不正确。老师们都纳闷:一向调皮的申某,故意给老师接话,是不是变着花样捣乱呢?老师们都对我说:“这学生接话太厉害了,他现在比你们班李某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不错,我班里曾经有个“接话大王”李某——他一贯喜欢接话,明明老师刚说过的话,他总要问一遍:“老师您说什么呀?”或者问:“是不是……呀?”李某之所以出现接话行为,是因为他不会倾听,不爱思考。在引导李某多听多思后,李某这一行为也确实消失了。但现在申某突然出现的这一接话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决定先对申某进行观察,看他是不是真的在捣乱。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不管在什么课上,都始终如一地接话。而且从他的表情及插话的内容上来看,确实不是在捣乱。他所接话的内容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之所以常常出错是因为他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为什么要急于表达呢?我决定找申某谈谈。在谈话中得知,申某这一行为只有一个目的——表现自己以得到老师的肯定,希望老师看到他的进步!正因为这个小小的愿望,他采取了这样的一种行为。了解了申某的行为目的后,他接话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事后,我不禁暗自庆幸读准了申某的行为。如果真的认为他在捣乱,伤害的便是一颗渴望进步的心了。
了解心理,读准行为动机
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心理,因此,即使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同一种行为,也往往有着不一样的行为动机。尤其是已经长到十几岁的男孩子,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不服从管教。这一阶段的男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做事冲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又极为简单——打架。当学生出现打架行为时,如果不能读准他们打架的心理,就难以对症下药,就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
我曾遇到一次打群架事件,当看到小男子汉一脸誓不罢休时,我知道必须要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解决就得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后得知事情的起因是:体育课上,老师让男生分为两组接力比赛,结果有一组男同学抄近路赢了,因而产生了矛盾。下课后,有两个男生就为这件事吵了起来,言语不合,直接打了起来;另有几个男生本来也因为体育课上的事心有怨气,便“袒护”起自己的队友来;再加上有爱起哄的男生,借着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了,也随势跟着打了起来。
从整个事件过程来看,虽然几个男生都参与了这次打架,但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打架动机。
首先,最初打架的两个人,绝不仅仅是好胜心强,全班男生都参与了比赛,为什么只有他们课下还纠缠不清?心胸不够宽广是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他们希望通过吵架甚至打架的方式得到心理上的平衡。解决这两个人的问题,重点是引导他们合理竞争,正确面对失败。打架无论是输是赢,都不会因此让别人更加尊重他们,也无助于找回所谓的“面子”。靠这样的方法,心理上是得不到任何平衡的。
其次,因“袒护”队友而参与打架的学生,这一类学生缺少一定的是非观念,他们的心理动机很明确——不能让自己的好“哥们”受到伤害。但却不知道因为他们的参与,只能让架打得更厉害,如果想帮同学不如把他们拉开,或者是尽快找到老师解决。对这样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友谊的真正意义,帮忙打架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最后,因为起哄而打起来的男生,往往是班里特别爱打架的几个,事情与他们有关系要打,即使没有关系,找点联系也要打。他们这次打架的动机是为了好玩,还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是单纯就想打架?打架产生的后果,究竟有没有想过,还是想到了也要打?对这类学生要引导他们学会与别人相处的方法,也要结合其家庭教育,让家长配合,共同改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的问题处理起来相对较麻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要更多一些,必须长期观察,随时提醒。
因为读准了学生打架的动机,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因势利导,使教育更有说服力。
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班级管理中,更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唯有先读准,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永安东街小学)
了解习惯,读准行为目的
学生一直都存在的不良行为,我们视为习惯行为。比如私自拿别人的东西,不参加集体活动等。这往往与孩子的性格、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对这些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症下药不是难事,但对于学生在某段时间突然出现的不良行为,老师就得花些工夫研究研究——为什么学生突然产生了这样的行为,他的目的是什么。
班里有个姓申的男孩子,活力四射,但他的活力是在课下,课堂上从来都是沉默的。可有段时间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一上课,老师还没来得及喊“上课”,他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喊“老师好”。课堂上老师刚说完上句,他的下句已经脱口而出——虽然不正确。老师们都纳闷:一向调皮的申某,故意给老师接话,是不是变着花样捣乱呢?老师们都对我说:“这学生接话太厉害了,他现在比你们班李某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不错,我班里曾经有个“接话大王”李某——他一贯喜欢接话,明明老师刚说过的话,他总要问一遍:“老师您说什么呀?”或者问:“是不是……呀?”李某之所以出现接话行为,是因为他不会倾听,不爱思考。在引导李某多听多思后,李某这一行为也确实消失了。但现在申某突然出现的这一接话行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决定先对申某进行观察,看他是不是真的在捣乱。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不管在什么课上,都始终如一地接话。而且从他的表情及插话的内容上来看,确实不是在捣乱。他所接话的内容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之所以常常出错是因为他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为什么要急于表达呢?我决定找申某谈谈。在谈话中得知,申某这一行为只有一个目的——表现自己以得到老师的肯定,希望老师看到他的进步!正因为这个小小的愿望,他采取了这样的一种行为。了解了申某的行为目的后,他接话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事后,我不禁暗自庆幸读准了申某的行为。如果真的认为他在捣乱,伤害的便是一颗渴望进步的心了。
了解心理,读准行为动机
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心理,因此,即使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同一种行为,也往往有着不一样的行为动机。尤其是已经长到十几岁的男孩子,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不服从管教。这一阶段的男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做事冲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又极为简单——打架。当学生出现打架行为时,如果不能读准他们打架的心理,就难以对症下药,就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
我曾遇到一次打群架事件,当看到小男子汉一脸誓不罢休时,我知道必须要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解决就得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后得知事情的起因是:体育课上,老师让男生分为两组接力比赛,结果有一组男同学抄近路赢了,因而产生了矛盾。下课后,有两个男生就为这件事吵了起来,言语不合,直接打了起来;另有几个男生本来也因为体育课上的事心有怨气,便“袒护”起自己的队友来;再加上有爱起哄的男生,借着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了,也随势跟着打了起来。
从整个事件过程来看,虽然几个男生都参与了这次打架,但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打架动机。
首先,最初打架的两个人,绝不仅仅是好胜心强,全班男生都参与了比赛,为什么只有他们课下还纠缠不清?心胸不够宽广是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他们希望通过吵架甚至打架的方式得到心理上的平衡。解决这两个人的问题,重点是引导他们合理竞争,正确面对失败。打架无论是输是赢,都不会因此让别人更加尊重他们,也无助于找回所谓的“面子”。靠这样的方法,心理上是得不到任何平衡的。
其次,因“袒护”队友而参与打架的学生,这一类学生缺少一定的是非观念,他们的心理动机很明确——不能让自己的好“哥们”受到伤害。但却不知道因为他们的参与,只能让架打得更厉害,如果想帮同学不如把他们拉开,或者是尽快找到老师解决。对这样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白友谊的真正意义,帮忙打架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最后,因为起哄而打起来的男生,往往是班里特别爱打架的几个,事情与他们有关系要打,即使没有关系,找点联系也要打。他们这次打架的动机是为了好玩,还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或是单纯就想打架?打架产生的后果,究竟有没有想过,还是想到了也要打?对这类学生要引导他们学会与别人相处的方法,也要结合其家庭教育,让家长配合,共同改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的问题处理起来相对较麻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要更多一些,必须长期观察,随时提醒。
因为读准了学生打架的动机,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因势利导,使教育更有说服力。
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班级管理中,更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唯有先读准,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永安东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