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力培养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dong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这代人常常担心现在的孩子太霸道、太娇气,缺乏自信心和创造力。要不就蛮不讲理,要不就像小绵羊那样循规蹈矩。但他们忘了现在的孩子很聪明,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注意方法,懂得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1、创造力是一种能力的培养;2、倾听、赞美可以引发创造力;3、好奇心是创造发明的起点;4、游戏是孩子获取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创造力引导培养倾听赞美好奇心游戏
  你或许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明要上幼儿园了,他很开心,因为幼儿园里除了有很多小朋友和好玩的东西,还有他最喜欢的美术活动。上课了,老师说:“小朋友我们来画画吧!”小明好高兴:“画画,我最喜欢了!”拿起画笔就准备要画。老师却制止他:“老师还没说完呀!我们今天要画的是花……”“画花?好啊!我会画好多种花呢!”拿起笔又准备画。老师不高兴了:“怎么这么不听话!老师说完你再画不行吗?”于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朵红花,两片绿叶,然后说:“看清楚了吗?现在可以开始画了。”过了几天,又上美术课了,小明还是挺兴奋的,因为老师说今天是泥塑。“我最喜欢泥塑了。”小明想,当他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时,老师又制止他:“别急!我们今天要捏的是盘子。”“盘子?好啊!我会捏好几种呢!”可是面对他的反应老师却有点生气了:“先看老师这里。”于是,老师捏了个圆形的盘子,然后说:“好了,你们可以动手了。”一年之后,小明搬家了,转到了另一所幼儿园就读。可是上美术课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兴奋,做什么事都学会了等待。
  你是这样的老师吗?你曾这样教过你的学生吗?如果是,请反省自己,因为你在不经意之间扼杀了孩子创造性的萌芽。美国杜克大学史蒂芬·汉列尼博士认为:3——6岁的幼儿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是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如果小明的老师能在小明兴奋的时候慢慢地引导他,然后让他上来画出自己会画的花、捏出他会捏的盘子,那结果会是:让小明懂得了遵守课堂秩序;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孩子们欣赏到各种花和盘子,感受到小明的能干;最主要的保护了小明的创造力。所以我认为:教师的正确引导、创造思维的教育方式能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一、创造力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能力。只是有些人常常使用因而越来越强,而有些人则任期荒废,或受到挫伤,而使创造力日益减退。过去我们教育孩子只拘泥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思考模式,习惯于一个问题一个答案;如果改用创造思维的教育方式,同样一个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多种答案。我在一书中看到有关“玻璃杯的用途”,它列举了玻璃杯很多的用途,我为了验证我班孩子的创造力,看看他们是不是只拘泥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思考模式。当我简单提出“玻璃杯有什么用”时,孩子只能回答装茶、水。当我提出“玻璃杯只能用来装水吗?”孩子们的思考方向有所转变:“玻璃杯可以装酒、装果汁、装小蝌蚪、装花、装笔……”等等,我发现孩子们始终围绕“装”东西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缺乏变通力,使思维定格。于是我耐心地引导:“难道你们没有发现,玻璃杯除了装东西外,就没有别的用处了吗?”还是周陈晔昕小朋友脑子灵活,他随即说:“老师,我妈妈拿玻璃杯擀面条的。”经他这么一“指点”,孩子们又想出了“玻璃杯可以做放大镜,用来画圆,装饰成风铃,还能砸人,如果没有刀子可以把它打碎用来割绳子……”玻璃杯的用处多的说不完。于是我请小朋友回家继续思考“玻璃杯的用处”。第二天,孩子们拿着爸爸妈妈记录的内容,在一起讨论地异常激烈;我还开辟一块“领地”,把孩子们的记录贴在孩子们可以看的见的地方。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任何事情换个角度思考,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
  平时和孩子谈话或指导他做事情时“对了!还有呢?”“恩,很好!但是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答案了吗?”之类的话,要常常运用在教学活动中,不要让孩子养成只要找到一个答案就能交差的习惯,要让他的大脑不断思考。
  二、倾听、赞美可以引发创造力
  一个会说话的人永远比不上一个会听话的人。如果你想博取别人的好感,与其对他说很多好话,倒不如用心听他说话。事实上“听”本身就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听”往往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问题。
  教育孩子时,倾听孩子的心声更重要,很多教师、父母常忽略这一点。孩子对大人讲不到三句话就被大人制止了,而大人自己却一直要求着孩子“老师说的话你听见没有”;“你的手怎么又开始乱动了”等等,这种教育方式是单向的,你也许永远无法理解:这孩子跟他说多少遍,他就是做不到呢?所以要想引发孩子的创造力,高明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尽量让孩子说,不管他说的对或错,好或不好,你都先接纳他,不但要专心倾听,还要“微笑”、“点头”,让他把真正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此一来,你将会发现孩子和你日益亲近,爱和你说悄悄话,逢人便说“×老师最喜欢我了。”这样不但孩子可以养成勇于表达意见的习惯,也可由此挖掘他创造力的根源。
  当然,我们相信“赞美”同样具有神奇的魔力。在创造力的培养上,赞美更是神奇的催化剂,经常受到赞美的孩子创造力也比较高一点。不过赞美也要看时机。有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对来接她的妈妈说:“妈妈,我不喜欢我们老师了。”要知道这位小朋友平时可爱模仿自己的老师了,常常把她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所以这位妈妈很惊慌,忙蹲下去问:“怎么啦?”孩子委屈地说:“今天我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可老师没夸奖我;萌萌回答时老师夸奖她了。”这不能怪孩子,她对老师的赞美很是在意,孩子既然答对了问题,老师就该一事同仁地表扬孩子,让她们都有成就感。所以当孩子在做手工、画画或做某件事情时,如果你在旁边微笑、点头,甚至蹲下来仔细看,都会给孩子带来暖意,他就会做的更起劲,他的创造力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好奇心是创造发明的起点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种子”,是创造发明的起点。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就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而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是引起好奇心的关键。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大自然中可以提高孩子的感性认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孩子通过各种感知觉直接感知各种不同的事物,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在我们幼儿园里有很多的花草果树,孩子们可喜欢它们了。在捉蝴蝶的过程中,知道了蝴蝶有6只脚,两只触角;还通过和教师、家人共同查询知道了蝴蝶翅膀上的粉其实是鳞片,为了在成虫期获得对天敌的抵抗能力;还知道了蝴蝶翅膀上的美丽图案不仅可以起蒙蔽作用,也可能起威吓作用,避免自己成为天敌的腹中食。因为孩子有好奇的天性,所以也造就了孩子的另一个天性——好问。没完没了的提问有时使教师感到厌烦,从而也容易遭到冷遇、制止甚至是呵斥。这么做就会扑灭孩子求知的火花,压抑和打击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微笑、点头、听他说,”对孩子的问题耐心解答,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发现,当他的观点出现错误的时候,应该用“哦!你是这样想的吗?可是老师的看法却是……你觉得呢?”千万不要动不动就“不对!不对!你怎么可以有这种想法呢!”或者不耐烦地抵制:“你哪这么多问题?”另一点就是“不要贪多”,带孩子接触生活和自然的时候,观察的面不要太广,那样会让孩子束手无策。此外,当与孩子郊游回来时,教师可以逐一提出所观察的内容:“你今天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样让他们“五官并用”,会使孩子的思维更加开阔。   四、游戏是孩子获取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孩子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内在的价值,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语言的提高都有帮助。特别是教师的引导、支持、维护、观察、记录,能将孩子的游戏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1、提供充分的游戏材料,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游戏材料,而所提供的材料要赋予启发性、层次性,往往一些成品材料很难引发他们的想象,自制半成品或利用废旧物品不但可以节约开支,还能启发孩子去思考。如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孩子竟想到用纸撕成长条做面条,用健身区的小飞盘做茶杯垫。而在“医院”游戏中,用塑料吸管当体温表。多巧妙的思维,可以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无处不在。
  2、要肯定孩子的大胆创造。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常常做出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事,这时教师应肯定孩子的想法,不能进行反面评价或讥讽他们,挫伤他们的自尊。我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结构游戏处的玩具筐里没有了玩具,一幼儿拿着拼搭好的冲锋枪躲在了玩具筐里,被指导游戏的教师看到了,她动作迅速地将孩子从玩具筐里拽了出来,还言语:“你真会玩!玩具筐弄坏了你赔呀!”孩子估计被吓着了,或许哪被弄疼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另一位教师听见了忙跑过来轻轻拍着问:“怎么啦?好好的怎么哭啦?”这孩子边惊恐地望者拽他的教师,边抽抽噎噎地说:“我和鲜义昊玩打仗的游戏,我躲藏在防火坑(玩具筐)里,被老师拽了出来。”原来如此,这孩子把玩具筐想象成放火坑了。如果那位李老师能耐心地了解孩子的这一做法,进行正面引导;或者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指导,结果会是:既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又能赢得孩子的亲睐。
  3、要及时鼓励、表扬孩子,给他们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孩子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继续主动地创造。在表演游戏“桃树下的小白兔”时,孩子们除了表演了收到书签的老山羊、戴着发卡的小猫、煽扇子的小松鼠、戴太阳帽的小鸡、躺在摇篮里的金龟子、划船的小蚂蚁外,范雯小朋友还带头跑到我这选了小狗、蝴蝶的头饰,想象出桃花瓣成了小狗的餐盘、也成了蝴蝶的被子。而在后来的美工区中,范雯小朋友还把她想象的情节用彩笔画了出来,当我在游戏评价中表扬她时,和她同游戏的孩子真诚地为她鼓掌;这一做法同时也激励着其他孩子在今后的各项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我们应该致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创造。约束和禁令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手脚,也会约束他们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圆了某些教师心中的“乖孩子”的梦,殊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只会消极地顺从,被动地接受,习惯于听从他人,人云亦云,缺乏思考、探索的能力,更谈不上有所创造。幼儿时期的好奇冒险,萌动着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要从过去的“问答式”教学向现在的“鼓励式”教学转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更多的运用尝试、鼓励的方式,鼓励幼儿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不能从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多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怎么去教?”等等。多给孩子创设尝试的条件和机会,注意自己的言词和表情,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让他们从小就能信心百倍,怎会担心他们的将来。
  参考文献
  [1]《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在园的一日就象是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颗珍珠,教师要让每一颗珍珠都闪亮发光。”良好的一日活动能给孩子一个井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进步,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地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提高保教质量,从而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调控能力。一日活动开展的好,有特色,幼儿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幼儿一
【摘要】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着眼于字词句方面的训练落实,又要深入发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两者比翼齐飞。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比翼齐飞  语文学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即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维、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它又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主要体现于对学生的人格、精神世界的关怀,因而它具有人文性。现在的语文课堂淡化了双基训练,仅
【摘要】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这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是学生成长与发展必须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集体主义精神竞争培养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繁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年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说明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竞争意识,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现代人成功的基本条件。胸无大志、甘居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四条就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灵性的环境会给幼儿带来生机、挑战和乐趣。以前教育出现了诸多的不合理现象,特殊幼儿或被忽视或被冷落,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现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提出:“教育要均衡化”,我想特殊幼儿也将
【摘要】在初中生处于可塑性极大的青春期,班主任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春期躁动,最为头痛的是青春期逆反行为。从他们逆反的对象来看,主要表现为:与班主任对抗、与科任老师对抗,与家长对抗,以及同学间关系的对抗。面对青春期的逆反行为,如果我们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优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这不仅有利于班集体的顺利建设,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终身人格的良性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
【摘要】如今,随着青少年的问题日益突出,吸烟、喝酒、早恋甚至犯罪团体的青少年化,这些问题不断出现,引起人们对青少年教育的关注,而人们发现,教育的还得从小抓起,所以,幼教教育迅速的上升为现今教育的主题。在幼教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人们最关注的,若使幼儿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一个良好的、健全的心理教育是不可少的。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其未来快乐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其良好的品质道德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幼儿教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中小学教育方针以及教育宗旨也在不断的调整之中。如今的教育不再局限在“传授知识”这一狭隘的概念中,同时也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而这一点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安全教育,这将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学校老师在这些工作中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应该以身作则,将“安全第一”的理念充分体现在平日的教学安排中。本文将以学校及其老师的职责为主要讨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