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何太急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读报,闻知12岁的成都女孩古立坤,因为“讨厌”学校教学,“立志”成为中国第一位小自由撰稿人,“毅然”辍学回家,专心从事写作。12岁不上学就当专业作家,未免太早了点吧?孰不知,还有更早的:9岁的广州女孩张蒙蒙已经出版了三本诗集,8岁的二年级学生高靖康,出版了新童话集《奇奇西游记》,更绝的是6岁的常州娃娃窦蔻,没上过学就写出了7万多字的《小窦蔻流浪记》。一时,四五岁的儿童当作家、两三岁的毛毛出巨著,成了文坛的盛事和时尚。
  有些少年作家的作品表面看来似有一定的可读性,但其文学底蕴究竟有多厚?文学价值到底有多高?却是很值得打个问号的。而其中透出的饱经沧桑、老成练达,又着实让人怀疑是父母的代笔或“枪手”的捉刀。请听听8岁女孩蒋方舟对“鱼水缠绵”的戏说歪解,再看看她所著的《泡妞秘笈》,除了证明她的幼稚无知、无聊可笑外,又有多少文学品位和文字功底可言?
  有些人热衷于让学生过早地成“星”成“杰”,成“名”成“家”,一味地给他们脸上贴金,强加给他们与年龄不相称的头衔,势必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一来极易导致他们过早地偏科,成为学业上的“瘸子”甚至中道“夭折”;二来极易使他们产生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病态心理;三来更有可能使他们陷入心胸狭窄、人格扭曲的泥潭。早些时候外界大吹特吹的炒了学校教学鱿鱼的韩寒,便是个极端的例子;本文开头提到的12岁女孩古立坤,从逃学到辍学,呆在家里苦思冥想,也已是“江郎才尽”,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方仲永”。
  既然危害如此严重,既然现状如此堪忧,为何我们的媒体还要如此热衷于炒作?恐怕还是离开不了利益驱动——早熟的瓜不甜,但早熟的瓜易卖。说白了,就是一种幼稚拙劣的急功近利。
  学生时代无疑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长的关键,需要给予鼓励、需要给予提携。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我们的学生幼稚的心灵中只有“出人头地”、只有“成名成家”,歧视平凡、抛弃普通,势必会滑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反面。一味地给孩子脸上贴金、强加给他们虚荣的头衔,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他们和健康成长产生负面效应。鲁迅先生当年讽刺过的“捧杀”现象值得我们警惕。
其他文献
文/罗满南   在Blue Coat School听历史课  早听说英国的学生很喜欢历史课,回去我将承担历史与社会课,所以一到Blue Coat School,我就向校方要求多听几节历史课。  今天是11月8日,星期一,距离有名的POPPY DAY(罂粟节,为每年的11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以纪念在一战和二战中为国捐躯的先烈们)十分临近了。学校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氛,每个老师的胸前佩带着用纸做的罂粟花的
期刊
历史课  美国世界史有道题目: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如果当初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有学生答道,窝阔台如果没死,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会建立,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翁哥龙沙克斯就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教师一看:棒,分析得好!这种
期刊
陶西平,北京市社科联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交流协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    6月3日,在北京市宣武区“走进学校”活动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作了一场题为《以人为本,推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的专题报告,让与会者感到耳目一新。从列举普通的事例开始,陶西平以犀利而深邃的眼光透析、解读了当前系列教育观。    A 苹果原理与价值观    美国《时代周刊》调查过两
期刊
在农村小学的教育中,由于受客观条件以及教师教育理念的制约,对小学生的教育往往局限于读书识字的纯知识传授,对小学生中存在的可贵的创新潜质不重视或视而不见。笔者长于农村,又长期从教于农村小学,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创新品位,只是我们怎样认识它。    引导“野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不会患上“网迷”“游戏迷”这些城市“文明病”,但他们却表现出一些在成
期刊
叶老师:您好!  我是您现在理科班的一名学生,不知道这封信能不能顺利地被您看到。我知道您现在的工作很忙,也许信箱里这样的信一大堆,但我希望您不要把它像垃圾一样的删掉,因为这最起码是我的真心真语。  首先要说,能在高中阶段成为您的学生,我非常的荣幸和幸运。对于您独特的教学方式,我也非常的钦佩。但要说的是,作为一名理科班的学生,我现在的理科——特别是化学,成绩并不是很好。其实,我以前的化学成绩也辉煌过
期刊
校园中的“语言暴力”常见的有以下10种:  1.讽刺型:“你脸皮真厚,要是我,早找个地缝钻进去了。”“你父母给你吃什么长大的。”“看你爸那样,就知道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这几年的学你都白上了。”“你看你哪里像个人,根本就不是我的学生。”“真不要脸!”  2.对比型:“你和××简直不能比,相差太大了,一个天,一个地!”“你看你前面的同学比你好,你右面的同学比你好,左面和后面的同学都比你好。”“你和
期刊
教给学生真正的含义是一个迷人的观点,但是很多老师发现在这个标准化训练和测试的年代上面提到的观点却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所有的内容,学习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对知识的评估更不仅仅是准确的回忆。对知识的理解是必需的,重要的是使知识变得更加有意义。当学生把新信息跟旧知识联系到一起时,当他们把事实跟“大胆的想法”比较时,当他们在探索基础问题以及在新的情景里运用知识时,他们才会更加容易获
期刊
爱好舞蹈且舞姿不俗的小女突然不肯再穿上红舞鞋,再三询问,多方试探,均无功而返。那颗倔强的心灵几乎斩钉截铁地决定把自己从舞台上清场,永不回头。  惊诧之余只能深为遗憾。  半年之久,才隐隐约约知道这次巨变仅仅是由于小女不肯因为一个误会向舞蹈老师当面认错,仅仅是老师在气愤之下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你不是学舞的料。  此时弥补的心纵有天大,却也无力回天了。  不同的,是小女的绘画。自三岁时投师,至今已过去八
期刊
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拿出一张画给我看:“妈妈,你看,这个人像不像我?”天哪!吓我一大跳,这哪是人,分明是鬼,说得确切点,这是一堆白骨。“你为什么画这个?”“老师让画的。”我不信,孩子的坚持诱发我要去学校看个明白。  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了学校,踏进儿子上课的教室,墙上挂满了白骨图,数了一下共有19幅,班上共18个学生,加上老师19人。“妈妈,你看,这张是我。”儿子指着墙角边的几乎与他
期刊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能让我反复重读五六次以上的作品并不多。然而,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却是一个例外。表现在二十余年间,我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重读一次,同时还不断购买各种中文译本和收藏不同时期的版本。而就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来看,徐迟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是最出众的,算得上是经典性的译本;张知遥的译本(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则在语境和汉语表达方式上,更符合我们当下的阅读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