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种类、面积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导至处了各类生态环境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同时土地利用的变化还改变了自然景观面貌和影响景观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分配,它对区域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些影响也会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动中表现出来。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状况以及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进行的系列问题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运行过程本身对环境没有直接影响,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环境效应。
一、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的交流及转换的过程。土地利用途径古今中外无非有两条:一是广度扩展,即,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土地总面积):二是深度挖潜,即增加劳动、资本、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土地产出率(产量或产值或能量/单位土地面积)。人们利用土地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对物质资源的需要,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向土地取得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二是向土地索取活动场所、生产基地和建筑物基地。土地利用分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和非生产性利用。土地生产性利用主要是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而非生产性利用则主要是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土地是自然、经济和历史的综合体,是个很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一般都有多种利用的可能,又有对某些用途的限制,最终是人为地选择和自然的作用,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形式,形成了一定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强度。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包含着对土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及其功能的利用,随着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功能的改变结果也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而且有大量的历史事实为证。可以说,地球的生态环境从人类史前的原始状态演变到今天人地复合生态环境系统,都是人类的土地利用推进的结果。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影响
(一)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的调控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又称为土地规划。它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地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又为将来保护好土地资源,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土地利用规划是解决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期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不是解决所有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如用什么肥料、选择什么品种、耕作方式、建筑构型等不是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落实土地类型的點、线和面组织结构,实现对土地利用的“五定”,即:定性、定量、定点、定时和定强度,最终达到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最佳。
(二)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包含生态环境分析体系及生态环境保护安排
一般来说,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都会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1)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时,必须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环境功能的利用和保护程度;(2)土地利用潜力的分析,要考虑生态环境条件;(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是以生态环境的容限为约束条件的;(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包括土地生态环境的优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土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和防护带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用地项目布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必然包括森林绿地规模和布局;(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会考虑交通线路绿化;(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也得有配套的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源及其调控方式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是否同时兼顾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评价决定规划的环境影响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现状生态环境是指土地的生态环境组成结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功能价值、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土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对现状用地和后备土地资源的资源利用适宜性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从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两个方面综合说明需要调整的现状用地的数量、分布及其调整的地类方向,环境允许的后备土地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行用地结构调整的可能性。
通过考虑土地生态环境影响效应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提供土地利用及土地生态环境结构的基础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布局及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找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特点与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规划要重点解决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2.土地利用预测是否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决定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大小。土地利用预测是土地总体规划的中心内容之一。土地利用预测结果及其据此做出的土地利用安排,是否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决定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大小。(1)土地利用方式预测。预测规划期间可能产生的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将会消失或萎缩的土地利用方式时,若考虑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其结果是不一样的。(2)土地需求量预测。应该依据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对区域建设用地需求量、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需求量进行具体预测。否则,只依据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用地预测,并按照这样的需求进行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就会落空。(3)土地利用结构预测。在进行规划期末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时,通过对各类用地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总体效应进行预测,可以为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技术依据。(4)土地利用效果预测。包括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生态环境效果、社会效果的预测,其中生态环境效果预测,可以帮助规划制定者选择生态环境效果好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四、结束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泛,产生的影响非常的深刻,随着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加重,国家对环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评工作越来越重视。而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还很不成熟,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创新与实例研究分析,逐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及指标体系。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运行过程本身对环境没有直接影响,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环境效应。
一、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对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的交流及转换的过程。土地利用途径古今中外无非有两条:一是广度扩展,即,不断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土地总面积):二是深度挖潜,即增加劳动、资本、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土地产出率(产量或产值或能量/单位土地面积)。人们利用土地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对物质资源的需要,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向土地取得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二是向土地索取活动场所、生产基地和建筑物基地。土地利用分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和非生产性利用。土地生产性利用主要是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而非生产性利用则主要是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土地是自然、经济和历史的综合体,是个很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一般都有多种利用的可能,又有对某些用途的限制,最终是人为地选择和自然的作用,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形式,形成了一定的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强度。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包含着对土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及其功能的利用,随着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功能的改变结果也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而且有大量的历史事实为证。可以说,地球的生态环境从人类史前的原始状态演变到今天人地复合生态环境系统,都是人类的土地利用推进的结果。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影响
(一)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的调控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又称为土地规划。它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地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又为将来保护好土地资源,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土地利用规划是解决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期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不是解决所有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如用什么肥料、选择什么品种、耕作方式、建筑构型等不是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落实土地类型的點、线和面组织结构,实现对土地利用的“五定”,即:定性、定量、定点、定时和定强度,最终达到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效益最佳。
(二)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包含生态环境分析体系及生态环境保护安排
一般来说,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都会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1)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时,必须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环境功能的利用和保护程度;(2)土地利用潜力的分析,要考虑生态环境条件;(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是以生态环境的容限为约束条件的;(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包括土地生态环境的优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土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和防护带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用地项目布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必然包括森林绿地规模和布局;(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会考虑交通线路绿化;(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也得有配套的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源及其调控方式分析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是否同时兼顾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评价决定规划的环境影响合理性。土地利用的现状生态环境是指土地的生态环境组成结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功能价值、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土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对现状用地和后备土地资源的资源利用适宜性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从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两个方面综合说明需要调整的现状用地的数量、分布及其调整的地类方向,环境允许的后备土地资源适宜开发利用的方向、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行用地结构调整的可能性。
通过考虑土地生态环境影响效应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提供土地利用及土地生态环境结构的基础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布局及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找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特点与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规划要重点解决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2.土地利用预测是否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决定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大小。土地利用预测是土地总体规划的中心内容之一。土地利用预测结果及其据此做出的土地利用安排,是否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决定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大小。(1)土地利用方式预测。预测规划期间可能产生的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将会消失或萎缩的土地利用方式时,若考虑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其结果是不一样的。(2)土地需求量预测。应该依据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对区域建设用地需求量、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需求量进行具体预测。否则,只依据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用地预测,并按照这样的需求进行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就会落空。(3)土地利用结构预测。在进行规划期末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时,通过对各类用地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总体效应进行预测,可以为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比较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技术依据。(4)土地利用效果预测。包括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生态环境效果、社会效果的预测,其中生态环境效果预测,可以帮助规划制定者选择生态环境效果好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四、结束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泛,产生的影响非常的深刻,随着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加重,国家对环评工作尤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评工作越来越重视。而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还很不成熟,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创新与实例研究分析,逐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体系及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