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创造有利的音乐审美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丰富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音乐;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951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音乐课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标。”因此,高中音乐教学应该满足学生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需要和目标,运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高中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创设利于学生吸取和感受音乐精华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在音乐中释放压力,感受内在,而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的广泛应用就满足了上述要求,它集声像于一体,拥有直观的形象性和广泛的信息量,可以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音乐课堂的氛围,强化课堂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给高中音乐课堂带来无限的活力。
一、信息技术提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采用的教学工具一般都是统乐器的模拟音像设备,但是这种传统的音像设备操作比较复杂,在对不同的音乐进行欣赏比较时,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对设备进行连接或切换的操作,干扰了音乐教学的正常进度,也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传统的音像设备只能进行选曲的操作,而不能对其进行改编,选取节点的准确性也比较差,影响课堂效果,而信息技术为高中音乐提供了最新的教学手段,它能任由音乐教师设置播放模式,也能自由选取播放的时间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乐元素。
二、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它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上。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简化传统的音乐理论和技法,丰富音乐作品的临场表现力,直观的音乐语言和形象的音乐理论也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高中音乐教程中的介绍西洋乐器分类这节课时,由于专业设备的局限性,音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西洋乐器都展现给学生看,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不同的乐器演奏的片段来感受它们的不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关于西洋乐器的课件,通过对这些生动的课件的学习学生不仅听到了不同乐器的演奏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学到了关于西洋乐器的知识。
三、信息技术强化课堂效果
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通常照本宣科,理论性比较强,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效果,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的广泛引进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音乐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根绝不同的音乐效果给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在高中音乐课堂的《梁祝》欣赏课上,音乐教师可以在播放乐曲的同时,搭配一对彩蝶在花丛中比翼双飞的优美视频,将活泼的长笛、优美的双簧管以及匹配的画面结合在了一起,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审美意境,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强化了课堂效果。
四、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交流
高中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形象思维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技术的伴奏下,给学生提供音乐表演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自编舞蹈,根据不同的音乐情感自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创造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可以放松身心,与音乐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促进课堂音乐知识的吸收,提高学生对高中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五、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可以给高中的音乐欣赏课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来源,目前我国高中的音乐书籍或者音像资料比较匮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再加上主流课程的影响,学生很难在短暂的音乐课堂开拓自己的音乐世界,丰富的网络资源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找到大量有关音乐家、音乐作品、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信息,音乐教师可以下载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打破高中音乐课堂的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通过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个乐队的音乐风格、演奏阵容等基础知识,还掌握了一个乐队的乐器外形、指挥手势、情感形象等音乐内容,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六、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提供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强化了课堂效果,促进了师生交流,开拓了学生视野,所以,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应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利于音乐学习的欣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洲.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4)
[2]刘冰.高中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3(33)
[3]康智星.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4)
[4]沈红阳.信息技术辅助高中音乐教学"三字经"[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音乐;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951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音乐课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标。”因此,高中音乐教学应该满足学生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需要和目标,运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高中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创设利于学生吸取和感受音乐精华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在音乐中释放压力,感受内在,而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的广泛应用就满足了上述要求,它集声像于一体,拥有直观的形象性和广泛的信息量,可以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音乐课堂的氛围,强化课堂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给高中音乐课堂带来无限的活力。
一、信息技术提供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采用的教学工具一般都是统乐器的模拟音像设备,但是这种传统的音像设备操作比较复杂,在对不同的音乐进行欣赏比较时,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对设备进行连接或切换的操作,干扰了音乐教学的正常进度,也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传统的音像设备只能进行选曲的操作,而不能对其进行改编,选取节点的准确性也比较差,影响课堂效果,而信息技术为高中音乐提供了最新的教学手段,它能任由音乐教师设置播放模式,也能自由选取播放的时间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音乐元素。
二、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它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上。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简化传统的音乐理论和技法,丰富音乐作品的临场表现力,直观的音乐语言和形象的音乐理论也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高中音乐教程中的介绍西洋乐器分类这节课时,由于专业设备的局限性,音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西洋乐器都展现给学生看,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不同的乐器演奏的片段来感受它们的不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关于西洋乐器的课件,通过对这些生动的课件的学习学生不仅听到了不同乐器的演奏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学到了关于西洋乐器的知识。
三、信息技术强化课堂效果
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通常照本宣科,理论性比较强,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效果,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的广泛引进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音乐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根绝不同的音乐效果给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在高中音乐课堂的《梁祝》欣赏课上,音乐教师可以在播放乐曲的同时,搭配一对彩蝶在花丛中比翼双飞的优美视频,将活泼的长笛、优美的双簧管以及匹配的画面结合在了一起,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审美意境,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强化了课堂效果。
四、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交流
高中音乐教学的重点是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形象思维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技术的伴奏下,给学生提供音乐表演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自编舞蹈,根据不同的音乐情感自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创造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可以放松身心,与音乐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促进课堂音乐知识的吸收,提高学生对高中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五、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可以给高中的音乐欣赏课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来源,目前我国高中的音乐书籍或者音像资料比较匮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再加上主流课程的影响,学生很难在短暂的音乐课堂开拓自己的音乐世界,丰富的网络资源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找到大量有关音乐家、音乐作品、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信息,音乐教师可以下载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打破高中音乐课堂的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通过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个乐队的音乐风格、演奏阵容等基础知识,还掌握了一个乐队的乐器外形、指挥手势、情感形象等音乐内容,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六、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提供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强化了课堂效果,促进了师生交流,开拓了学生视野,所以,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应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利于音乐学习的欣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洲.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4)
[2]刘冰.高中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3(33)
[3]康智星.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4)
[4]沈红阳.信息技术辅助高中音乐教学"三字经"[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