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国家、集体、个体齐开采,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矿产品,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为减少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掌握矿区水土流失规律,探索矿区恢复治理模式,在分析矿山开采水土流失概况的基础上,总结相应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土地整治和复耕措施等治理措施,同时提出治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同时”的原则。
关键词:矿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矿区水土流失是人类生产活动作为外营力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水土流失类型,是由人为扰动地面或堆置固体废弃物丙造成的岩,土、废弃物的混合搬运、迁移和沉积,其结果是导致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最终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散失。矿区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矿区水土流失的现状
1.1我国矿区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大批矿业工程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这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长期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弃土、弃石、弃渣的随意倾倒,造成了矿区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增大,水土流失强度增加。矿区水土流失由于人为扰动地面或堆置固体废弃物而造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是以人类活动为外营力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水土流失类型,既有水土流失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明显区别于其他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特点,矿区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人为加速侵蚀。因此决定了这种侵蚀是不可逆的,其生态修复过程需要人为辅助。
1.2矿山现状
矿山开采分为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两种,露天采矿采的过程中剥离原生地表植被和表层岩土,使地貌完全丧失生物生产力,呈石漠化景观。地下开采的采场虽不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表层岩土,但由于其对地下水系统破坏剧烈,周边地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表层土壤疏干,植被生长不良,盖度降低,生物群落退化,呈荒漠化趋势。矿山固体废弃物堆积体产生的淋滤作用和矿山不达标排放的废液,对土地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等环境资源形成污染,严重地破坏了矿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巨大。
1.3尾矿
尾矿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岗固体废弃物且十分均匀,一般以液态流出,但其中水分迅速渗出,开成粉尘状物质。尾矿排放淤埋了原生地表土壤和植被,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表层土壤由黏结性较强的土壤变成颗粒细小、黏结性较弱的尾矿沙,在风等外力作用下易产生风力侵蚀。同时尾矿库中粉尘物易随雨水流入河道或渗入地下,对河流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2.矿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1工程措施
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水土保持方案作为主要的依据,科学合理地编制矿山开采规划,严格按规划开采。对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大、严重破坏生态景观及生态恢复困难的矿点要坚决禁止开采。要严格执行国家矿山准入标准,把水保审批作为矿山准入的前置条件,没有水保审批手续的坚决不办采矿(探矿)证。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预防为主,标本兼顾”的原则。根据不同种类矿山水土流失区的立地条件特性、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和矿山企业的生产工艺、采场基质、固体废弃物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将矿区分为黏土类、石矿类、煤矿类和金属矿类,针对各类矿区立地条件特性,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2.2加大监督執法力度
全面对矿点进行检查坚决查封和取缔无证开采矿山;对持证矿山凡未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的要限期补报;对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建设项目限期整治达标对整治后仍不能达标的予以取缔。工作组在调查清理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逐个山头、逐个采矿点进行实地调查、测算,并指导各矿点规划弃土弃渣治理方案。同时,工作组还根据政府要求,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无证开采、无开采效益及治理不力的开采点,分别采取了吊销开采证、责令停采或限期治理的行政处罚措施,有力地整顿了矿山开采秩序,为规范矿山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3植物措施
应据当地情况,选择根蘖性强,生长迅速,耐干旱贫瘠的适生树种,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项目建设。并从安全和避免重力侵蚀角度考虑,特殊地段辅以工程措施。对于采矿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要视其情况处理。除永久占用的土地外,临时生产用地应在占用结束后栽种树木或种草。在废石边坡种植时,必须先采取相对稳定的措施处理坡面,外调客土,以挖穴播种的方式种植耐干旱、耐瘠薄、深根性的草、藤、灌类植物。选用以本地河滩草皮(狗芽根)、类芦、斑茅、南美蟛蜞菊为主栽物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特别是利用类芦、斑茅生长量大的特点,可快速改变堆场的恶劣生态环境。类芦、斑茅可广泛推广至矿山植被恢复中,可作为水土保持的先锋草种;可作为乔、灌、草立体配置中首选的草本植物,可迅速覆盖裸露的地表,防止土壤侵蚀,为乔、灌木人工多品种的群落创造和迅速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植被环境。
2.4预防监督措施
加大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基本国策观念,为预防监督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制定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搞好监督执法,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保证省、市、县、乡形成完整的监督机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建立作风正派、思想过硬、通晓法规、熟悉业务的高水平执法队伍。
2.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要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毒他媒体,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水土保持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宣传水土资源破坏容易治理难的道理,使人们提高水土保持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采矿过程中自觉落实水保防护措施,维护矿区生态环境。
3.讨论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应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在生产规划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取得单纯的经济效益,应该把企业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黄凯祥,张婷,谭蓉坤,等.江西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的研究[J].青年时代,2016(11):70-70.
[2]于斯琴高娃,吴国玺.铁路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以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浩勒报吉北矿区集运线项目为例[J].内蒙古水利,2016(2):37-38.
关键词:矿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矿区水土流失是人类生产活动作为外营力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水土流失类型,是由人为扰动地面或堆置固体废弃物丙造成的岩,土、废弃物的混合搬运、迁移和沉积,其结果是导致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最终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散失。矿区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矿区水土流失的现状
1.1我国矿区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大批矿业工程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这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长期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弃土、弃石、弃渣的随意倾倒,造成了矿区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增大,水土流失强度增加。矿区水土流失由于人为扰动地面或堆置固体废弃物而造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是以人类活动为外营力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水土流失类型,既有水土流失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明显区别于其他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特点,矿区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人为加速侵蚀。因此决定了这种侵蚀是不可逆的,其生态修复过程需要人为辅助。
1.2矿山现状
矿山开采分为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两种,露天采矿采的过程中剥离原生地表植被和表层岩土,使地貌完全丧失生物生产力,呈石漠化景观。地下开采的采场虽不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表层岩土,但由于其对地下水系统破坏剧烈,周边地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表层土壤疏干,植被生长不良,盖度降低,生物群落退化,呈荒漠化趋势。矿山固体废弃物堆积体产生的淋滤作用和矿山不达标排放的废液,对土地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等环境资源形成污染,严重地破坏了矿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巨大。
1.3尾矿
尾矿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岗固体废弃物且十分均匀,一般以液态流出,但其中水分迅速渗出,开成粉尘状物质。尾矿排放淤埋了原生地表土壤和植被,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表层土壤由黏结性较强的土壤变成颗粒细小、黏结性较弱的尾矿沙,在风等外力作用下易产生风力侵蚀。同时尾矿库中粉尘物易随雨水流入河道或渗入地下,对河流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2.矿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1工程措施
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水土保持方案作为主要的依据,科学合理地编制矿山开采规划,严格按规划开采。对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大、严重破坏生态景观及生态恢复困难的矿点要坚决禁止开采。要严格执行国家矿山准入标准,把水保审批作为矿山准入的前置条件,没有水保审批手续的坚决不办采矿(探矿)证。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预防为主,标本兼顾”的原则。根据不同种类矿山水土流失区的立地条件特性、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和矿山企业的生产工艺、采场基质、固体废弃物物质组成、理化性质,将矿区分为黏土类、石矿类、煤矿类和金属矿类,针对各类矿区立地条件特性,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2.2加大监督執法力度
全面对矿点进行检查坚决查封和取缔无证开采矿山;对持证矿山凡未制定水土保持方案的要限期补报;对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建设项目限期整治达标对整治后仍不能达标的予以取缔。工作组在调查清理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逐个山头、逐个采矿点进行实地调查、测算,并指导各矿点规划弃土弃渣治理方案。同时,工作组还根据政府要求,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无证开采、无开采效益及治理不力的开采点,分别采取了吊销开采证、责令停采或限期治理的行政处罚措施,有力地整顿了矿山开采秩序,为规范矿山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3植物措施
应据当地情况,选择根蘖性强,生长迅速,耐干旱贫瘠的适生树种,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项目建设。并从安全和避免重力侵蚀角度考虑,特殊地段辅以工程措施。对于采矿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要视其情况处理。除永久占用的土地外,临时生产用地应在占用结束后栽种树木或种草。在废石边坡种植时,必须先采取相对稳定的措施处理坡面,外调客土,以挖穴播种的方式种植耐干旱、耐瘠薄、深根性的草、藤、灌类植物。选用以本地河滩草皮(狗芽根)、类芦、斑茅、南美蟛蜞菊为主栽物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特别是利用类芦、斑茅生长量大的特点,可快速改变堆场的恶劣生态环境。类芦、斑茅可广泛推广至矿山植被恢复中,可作为水土保持的先锋草种;可作为乔、灌、草立体配置中首选的草本植物,可迅速覆盖裸露的地表,防止土壤侵蚀,为乔、灌木人工多品种的群落创造和迅速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植被环境。
2.4预防监督措施
加大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基本国策观念,为预防监督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制定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搞好监督执法,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保证省、市、县、乡形成完整的监督机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建立作风正派、思想过硬、通晓法规、熟悉业务的高水平执法队伍。
2.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要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毒他媒体,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水土保持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宣传水土资源破坏容易治理难的道理,使人们提高水土保持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采矿过程中自觉落实水保防护措施,维护矿区生态环境。
3.讨论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因此,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应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在生产规划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取得单纯的经济效益,应该把企业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黄凯祥,张婷,谭蓉坤,等.江西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的研究[J].青年时代,2016(11):70-70.
[2]于斯琴高娃,吴国玺.铁路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以蒙西至华中铁路煤运通道浩勒报吉北矿区集运线项目为例[J].内蒙古水利,2016(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