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更是学生值得揣摩学习的榜样。利用名家经典范例指导学生修改习作,让作文教学更富有趣味。以名家的修改方法为样子,突出修改指导的多元化,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感思体验。以名家修改文章为例子,注重策略指导,方法活化,主题升华,能将使学生在主动对照参考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写作思维路径,让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
一、借用故事,激发自改潜能
写作对学生而言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足够的素材支撑和鲜活的灵感。名家修改文章的典范性事例,能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新鲜故事,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修改,将修改文章当成一件趣事。
如在推荐学生阅读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时,我讲述了有关刘老《动“大刀”》的故事。作品初稿有近80万字,而当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时,刘绍棠却迟迟没有交稿,他说:“再删一回,争取更少浪费一点国家的纸张、工人的劳动、读者的时间和金钱。”直到最终定稿时,只剩了50万字。欧阳修修改文章更是不辞劳苦,他的夫人认为他已经是大家了,没有必要那么认真。可欧阳修说:“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我啊!”讲述这样的故事,能使学生对主动修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借用故事引导学生主动修改文章,能使学生由被动修改转向主动修改。结合这些故事引导学生修改文章,让他们从中受到震撼,在比照和主动剖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思体验。在学生熟悉并认可这些大家们艺术水准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学习拜读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能使学生养成主动修改的良好习惯。
二、揣摩过程,探究自改策略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越是用心修改,越能获得不一样的惊喜。揣摩名家修改文章的过程,能从中窥探到不一般的手法,利于学生在主动尝试中获得更多的经验。通过揣摩过程来完善自己的修改手法,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找到灵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如指导细致刻画人物,我以托尔斯泰的《复活》为例子,让学生主动深入领悟。从“修改20遍”入手,要求学生借鉴“耗费10年光阴,修改20次”中的一些方法。玛丝洛娃在首稿中被写成一个“丑陋的黑发女人。她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到定稿时改成“她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跟那惨白的脸恰好成了有力的对照”。
对此,我要求学生研究其中的方法。有的学生说,作者有意回避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词语,像“丑陋”,旨在从旁观者的心理变换描述。有的学生说,围绕眼睛来刻画心理,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使读者从中揣摩出主人公所遭受的一切悲惨,也为表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点评,学生有了更多自我揣摩的机会,也有了更为深厚的感知。
揣摩名家修改文章的过程,能让学生从一字传神中体味其中不可或缺的思维灵感,能使课堂作文修改富有生机活力。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针对修改中的问题,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让学生在反复修改和打磨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适用方法,满足他们的写作修改需要。
三、借鉴方法,提高自改技能
不同的修改方法,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特别是名家修改文章采用的不一样的方法,需要学生借鉴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修改手法,主动拓展思维,让学生在积极借鉴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方法,更利于他们生成不一样的写作技巧和策略。
通过介绍名家修改文章的方法,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写作思维灵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但凡名家修改文章的事例,无不体现了“多”字,甚至达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者对小说做了不少于百遍的修改,对典故的使用、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等上千处内容予以修改,最终才有这部经典作品的诞生。此外,名家修改文章的“精”法也值得学生学习,像引发“洛阳纸贵”的《三都赋》耗尽了左思十年的心血,精简的内容远比巨著多好多倍。
引导学生学习名家修改文章方法时,教师要多给他们自我归纳整理的机会,让他们从相应的写作素材和语言构思上找到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写作内容要求,依据教材中的相关提示主动探寻写作方法,使学生有更多自我认知感悟的机会。关注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名家修改文章的方法中摘录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为他们提供更为完善有效的学习指导。
总而言之,教师从名家修改文章的经典故事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运用中获得更多写作修改的思维灵感。围绕相关的思维方法,注重写作技巧指导,让学生在主动参照模仿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提高写作水平的路径,使学生在自觉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感悟,形成更多的表达灵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中学(226300)
一、借用故事,激发自改潜能
写作对学生而言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足够的素材支撑和鲜活的灵感。名家修改文章的典范性事例,能让学生发现更多的新鲜故事,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带着兴趣主动修改,将修改文章当成一件趣事。
如在推荐学生阅读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时,我讲述了有关刘老《动“大刀”》的故事。作品初稿有近80万字,而当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时,刘绍棠却迟迟没有交稿,他说:“再删一回,争取更少浪费一点国家的纸张、工人的劳动、读者的时间和金钱。”直到最终定稿时,只剩了50万字。欧阳修修改文章更是不辞劳苦,他的夫人认为他已经是大家了,没有必要那么认真。可欧阳修说:“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我啊!”讲述这样的故事,能使学生对主动修改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借用故事引导学生主动修改文章,能使学生由被动修改转向主动修改。结合这些故事引导学生修改文章,让他们从中受到震撼,在比照和主动剖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思体验。在学生熟悉并认可这些大家们艺术水准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学习拜读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能使学生养成主动修改的良好习惯。
二、揣摩过程,探究自改策略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越是用心修改,越能获得不一样的惊喜。揣摩名家修改文章的过程,能从中窥探到不一般的手法,利于学生在主动尝试中获得更多的经验。通过揣摩过程来完善自己的修改手法,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找到灵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如指导细致刻画人物,我以托尔斯泰的《复活》为例子,让学生主动深入领悟。从“修改20遍”入手,要求学生借鉴“耗费10年光阴,修改20次”中的一些方法。玛丝洛娃在首稿中被写成一个“丑陋的黑发女人。她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到定稿时改成“她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跟那惨白的脸恰好成了有力的对照”。
对此,我要求学生研究其中的方法。有的学生说,作者有意回避一些令人不舒服的词语,像“丑陋”,旨在从旁观者的心理变换描述。有的学生说,围绕眼睛来刻画心理,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使读者从中揣摩出主人公所遭受的一切悲惨,也为表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点评,学生有了更多自我揣摩的机会,也有了更为深厚的感知。
揣摩名家修改文章的过程,能让学生从一字传神中体味其中不可或缺的思维灵感,能使课堂作文修改富有生机活力。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针对修改中的问题,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让学生在反复修改和打磨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适用方法,满足他们的写作修改需要。
三、借鉴方法,提高自改技能
不同的修改方法,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特别是名家修改文章采用的不一样的方法,需要学生借鉴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修改手法,主动拓展思维,让学生在积极借鉴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方法,更利于他们生成不一样的写作技巧和策略。
通过介绍名家修改文章的方法,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写作思维灵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但凡名家修改文章的事例,无不体现了“多”字,甚至达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像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者对小说做了不少于百遍的修改,对典故的使用、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等上千处内容予以修改,最终才有这部经典作品的诞生。此外,名家修改文章的“精”法也值得学生学习,像引发“洛阳纸贵”的《三都赋》耗尽了左思十年的心血,精简的内容远比巨著多好多倍。
引导学生学习名家修改文章方法时,教师要多给他们自我归纳整理的机会,让他们从相应的写作素材和语言构思上找到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写作内容要求,依据教材中的相关提示主动探寻写作方法,使学生有更多自我认知感悟的机会。关注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名家修改文章的方法中摘录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为他们提供更为完善有效的学习指导。
总而言之,教师从名家修改文章的经典故事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运用中获得更多写作修改的思维灵感。围绕相关的思维方法,注重写作技巧指导,让学生在主动参照模仿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提高写作水平的路径,使学生在自觉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感悟,形成更多的表达灵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三余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