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高考试题揭晓的时候,总是留给大家无限的感知与感慨:或兴奋或遗憾,或亮点或不足,或启示或警戒。兴奋与亮点往往源于试题编写的科学合理性、思维能力性和新颖创造性;遗憾与缺失则主要因有限的试卷考查(承载量)与庞大的学科知能范畴间的矛盾造成的考生心理之得与失、悲与喜。
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几大亮点
1.彰显对地理图表材料阅读分析的能力要求
今年试题一开篇,即连续以三组图表资料题检测考生最基本的地理读图分析能力。第1~2题组是扇形结构图,依据该地主要作物是水稻和油菜,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是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流域)。第3~4题组是人口结构统计数据表,根据15~64岁青壮年人口增长明显,可判断为主要是由于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增长。第5~7题组为坐标曲线图,依据农业受自然地域限制较大且按纬度应该是向北扩大区位范围的规律,可判定曲线③是第一产业。可见,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从中获取关键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2.凸现基础主干性、稳定连续性和合理导向性
本卷考查的仍然是一些基础主干知识与能力,各部分内容分布如下表。
与最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相对照,试题模型和考查内容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如农业资料图表的呈现方式、地球运动规律的简易模式图示、等高线地形图、区域多出现中亚非洲等重点地区,这体现出近几年高考力求保持试题稳定性和连续性,给考生创造平稳复习备考心理的基本趋向。
突出主干基础知识与能力,保证试题的平稳过渡性,正是为了给中学地理教学以正确合理的导向作用。
3.试题内涵丰富,考查方式巧妙,渗透功能巨大
如第1~2题组既考查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分布规律及条件(原因),也考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还渗透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等问题,更精巧地测试了考生对气候类型的判断。第8~11题组主要测查了考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动态理解和掌握,而非静态日照图的观察。第36题涉及到了不同地形类型(如盆地)的概念,植被覆盖与泥沙的关系(即渗透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第39题则涵盖了降水形成的条件(迎风坡),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重大问题。可见命题者的独具匠心。
4.“回归”主题,适应时代需要
本试卷第39题以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为话题,与目前我国庆回归盼统一、中华统一大业的大政方针与构想、各族人民繁荣稳定和平的大环境相呼应。可见,把握时代气息,顺应世界潮流,关注国计民生的重大时事,对于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该题涉及的地理问题有中亚及我国新疆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地不同坡向降水差异,冰雪融水补给河流等。
5.对考生基本能力的要求更加细化和高标准
如第Ⅱ卷综合读图题答案要点分值设置很细,要求逻辑推理的每一步都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述,都有相应得分点。而且分值设置很多,对考生准确把握设问意图、提取题设有效信息、灵活调用相关知识,正确分析探讨问题、精准描述和阐释问题的基本素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试题在某些方面也有尚待商榷和完善的地方,如知识覆盖面较小,陆地海洋、自然资源、工业区位、城市区位及规划、人类地域联系方式、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政治热点区域等都未触及。不过高考不同于日常水平考试,具有抽样性质。又如个别试题偏难,第5~7题组,坐标曲线图太抽象复杂,考生很难理清读图思路,不易找到判断依据,而且第5题直接影响后两题的正误。还有是第Ⅱ卷综合读图题分值设置太多,逻辑推理得分点要求太高,考生失分肯定严重,如第36(2)题,分析刚果河水量丰富的原因,包括气候和水系两个方面的要点,总分值11分,语言叙述的每一步都分配有相应分值,要求过分苛细。
二、对中学教学的基本导向
1.重视基础是根本,勤奋积累方创新
“积累就是创造,积累方可创新。”细心研析今年试题,会发现即使难度较高的题目,其解决的关键仍然是平时积累的基础。如第36(3)题,分析刚果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这在教科书上没有直接的理论依据,然而如果平时注重积累,考场注重综合分析,把相关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就是答案要点,如平时探讨过泥沙淤积与地形或与河流流速的关系、植被覆盖与泥沙冲击的关系等,将这些整合就是本题的答案:刚果河中上游流经盆地,流速慢,泥沙沉积较多,但下游(海岸)地形高差大,流速快,不易沉积;该流域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好,河流含沙量小。又如39(1)题,中亚或我国西北境内某地水资源丰富,除高山冰雪融水以外,考生似乎不易想到其他依据,然仔细回想平时经常分析天山南北坡降水的差异及原因,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及途经地形以及山地地形雨的形成即有了认知和联系,便找到了答案。
2.常规能力要加强,内在联系善探索
近年文综卷,可以说“无图不成题”,图表丰富而新颖。平时要力求对地理图表素材从地理学科能力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加强常规的阅读与训练,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判读的能力,学会获取有效信息以解决地理问题。近年高考地理图象类型仍然是一些常规图象,其新颖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呈现方式具有“传统中有新意”,以意料之外的图象或者配以意料之外的设问考查意料之中的内容。如今年试题第5~7题组是一难度较高的坐标图象资料题,但判读的关键仍然是看清坐标系统,抓住主线明确主题,其呈现内容仍然是基本地理要素的属性特征、分布特征或运动特征,其考核的仍然是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在此基础上善于把握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题组的主题是产业的空间变化,坐标系统是经纬度与时间,呈现内容是农业(或二、三产业)的经纬度位置或范围(即分布上)的变化特征,由二、三产业空间转移幅度一般大于农业可得出结论。
3.自主学习思维强,机械被动应考难
思维是平时学习中通过阅读、感知、体悟、领会、整理、变换、转移等一系列自主探究的过程长期获得的,机械被动地停留于教材、仅仅适应于老师,是很难凑效的。如今年考卷第8~11题组日照图的变换形式的分析,是建立在平日对各种日照示意图的感知领悟和反复变换的基础上的: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既要学会对静态图的分析和判断,也要学会对某条经线上动态变化过程的感悟和处理。第8题,Q地地方时5时30分,首先说明Q不在赤道上,而且能推导出该地昼长于夜,但昼夜差别较小,说明是北半球春分日后一段时间(3月21日后),南半球则在9月23日后。第9题,Q地地方时2时30分,推出昼长19小时,这在高纬度地区才有可能。第10题是与第8题相逆的推理过程,或者说是不同角度分析的过程,8题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分析,10题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变化,低纬度地区昼夜差别较小,日出时间应该在6时前后(或日落在18时前后),而且所处月份还得与昼夜长短相符。第11题,某经线在一年内与晨昏线交点的位置是随着晨昏线相对于该经线的倾角的变化而移动,春秋分时交点在极点(或两线重合),当达最大角时(冬夏至日),交点在最低纬度位置。这样该交点在其经线上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如下图所示解析过程:在从春分日到夏至日过程中,交点从A移动到C,夏至到秋分从C回到A,秋分到冬至由南极点到F,冬至到次年春分,再从F回到南极点H。
4.能力提升是核心,地理科学须严谨
横览今年各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再纵观近年来历年的文综考卷,均具有平实、低调、重基础、强能力、给考生留下无尽思考或慨憾的特点。如今年全国Ⅱ卷考查的内容跟Ⅰ卷类似,都是中学最基础的地理知识与能力点:等高线地形图、地球运动规律、气候类型、气候水文特征成因分析、生态农业(工业)、区域中的亚非拉地区等。而上海、广东、江苏、重庆、宁夏等卷最主要的特点是图表(图像)资料相当丰富。如果平时学到的是死板的知识,临场是不可能直接套用的,在平日需要锤炼的主要是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而能力的提升不等于知识的获取,必须是在经常思索知识内在联系和自主探究演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而就。考场即战场,是对“学力”的实战演习,也就是说考查的是考生获得的学习能力,而非答题能力(机器)。另外,从考卷提供的参考答案来看,答题要点的准确度和细化程度逐年增强,明确表明学习地理科学须严谨求学(治学)态度。
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几大亮点
1.彰显对地理图表材料阅读分析的能力要求
今年试题一开篇,即连续以三组图表资料题检测考生最基本的地理读图分析能力。第1~2题组是扇形结构图,依据该地主要作物是水稻和油菜,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是亚热带湿润地区(长江流域)。第3~4题组是人口结构统计数据表,根据15~64岁青壮年人口增长明显,可判断为主要是由于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增长。第5~7题组为坐标曲线图,依据农业受自然地域限制较大且按纬度应该是向北扩大区位范围的规律,可判定曲线③是第一产业。可见,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从中获取关键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2.凸现基础主干性、稳定连续性和合理导向性
本卷考查的仍然是一些基础主干知识与能力,各部分内容分布如下表。

与最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相对照,试题模型和考查内容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如农业资料图表的呈现方式、地球运动规律的简易模式图示、等高线地形图、区域多出现中亚非洲等重点地区,这体现出近几年高考力求保持试题稳定性和连续性,给考生创造平稳复习备考心理的基本趋向。
突出主干基础知识与能力,保证试题的平稳过渡性,正是为了给中学地理教学以正确合理的导向作用。
3.试题内涵丰富,考查方式巧妙,渗透功能巨大
如第1~2题组既考查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分布规律及条件(原因),也考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还渗透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等问题,更精巧地测试了考生对气候类型的判断。第8~11题组主要测查了考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动态理解和掌握,而非静态日照图的观察。第36题涉及到了不同地形类型(如盆地)的概念,植被覆盖与泥沙的关系(即渗透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第39题则涵盖了降水形成的条件(迎风坡),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重大问题。可见命题者的独具匠心。
4.“回归”主题,适应时代需要
本试卷第39题以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为话题,与目前我国庆回归盼统一、中华统一大业的大政方针与构想、各族人民繁荣稳定和平的大环境相呼应。可见,把握时代气息,顺应世界潮流,关注国计民生的重大时事,对于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该题涉及的地理问题有中亚及我国新疆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地不同坡向降水差异,冰雪融水补给河流等。
5.对考生基本能力的要求更加细化和高标准
如第Ⅱ卷综合读图题答案要点分值设置很细,要求逻辑推理的每一步都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述,都有相应得分点。而且分值设置很多,对考生准确把握设问意图、提取题设有效信息、灵活调用相关知识,正确分析探讨问题、精准描述和阐释问题的基本素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试题在某些方面也有尚待商榷和完善的地方,如知识覆盖面较小,陆地海洋、自然资源、工业区位、城市区位及规划、人类地域联系方式、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政治热点区域等都未触及。不过高考不同于日常水平考试,具有抽样性质。又如个别试题偏难,第5~7题组,坐标曲线图太抽象复杂,考生很难理清读图思路,不易找到判断依据,而且第5题直接影响后两题的正误。还有是第Ⅱ卷综合读图题分值设置太多,逻辑推理得分点要求太高,考生失分肯定严重,如第36(2)题,分析刚果河水量丰富的原因,包括气候和水系两个方面的要点,总分值11分,语言叙述的每一步都分配有相应分值,要求过分苛细。
二、对中学教学的基本导向
1.重视基础是根本,勤奋积累方创新
“积累就是创造,积累方可创新。”细心研析今年试题,会发现即使难度较高的题目,其解决的关键仍然是平时积累的基础。如第36(3)题,分析刚果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这在教科书上没有直接的理论依据,然而如果平时注重积累,考场注重综合分析,把相关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就是答案要点,如平时探讨过泥沙淤积与地形或与河流流速的关系、植被覆盖与泥沙冲击的关系等,将这些整合就是本题的答案:刚果河中上游流经盆地,流速慢,泥沙沉积较多,但下游(海岸)地形高差大,流速快,不易沉积;该流域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好,河流含沙量小。又如39(1)题,中亚或我国西北境内某地水资源丰富,除高山冰雪融水以外,考生似乎不易想到其他依据,然仔细回想平时经常分析天山南北坡降水的差异及原因,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及途经地形以及山地地形雨的形成即有了认知和联系,便找到了答案。
2.常规能力要加强,内在联系善探索
近年文综卷,可以说“无图不成题”,图表丰富而新颖。平时要力求对地理图表素材从地理学科能力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加强常规的阅读与训练,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判读的能力,学会获取有效信息以解决地理问题。近年高考地理图象类型仍然是一些常规图象,其新颖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呈现方式具有“传统中有新意”,以意料之外的图象或者配以意料之外的设问考查意料之中的内容。如今年试题第5~7题组是一难度较高的坐标图象资料题,但判读的关键仍然是看清坐标系统,抓住主线明确主题,其呈现内容仍然是基本地理要素的属性特征、分布特征或运动特征,其考核的仍然是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在此基础上善于把握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题组的主题是产业的空间变化,坐标系统是经纬度与时间,呈现内容是农业(或二、三产业)的经纬度位置或范围(即分布上)的变化特征,由二、三产业空间转移幅度一般大于农业可得出结论。
3.自主学习思维强,机械被动应考难
思维是平时学习中通过阅读、感知、体悟、领会、整理、变换、转移等一系列自主探究的过程长期获得的,机械被动地停留于教材、仅仅适应于老师,是很难凑效的。如今年考卷第8~11题组日照图的变换形式的分析,是建立在平日对各种日照示意图的感知领悟和反复变换的基础上的: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既要学会对静态图的分析和判断,也要学会对某条经线上动态变化过程的感悟和处理。第8题,Q地地方时5时30分,首先说明Q不在赤道上,而且能推导出该地昼长于夜,但昼夜差别较小,说明是北半球春分日后一段时间(3月21日后),南半球则在9月23日后。第9题,Q地地方时2时30分,推出昼长19小时,这在高纬度地区才有可能。第10题是与第8题相逆的推理过程,或者说是不同角度分析的过程,8题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分析,10题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变化,低纬度地区昼夜差别较小,日出时间应该在6时前后(或日落在18时前后),而且所处月份还得与昼夜长短相符。第11题,某经线在一年内与晨昏线交点的位置是随着晨昏线相对于该经线的倾角的变化而移动,春秋分时交点在极点(或两线重合),当达最大角时(冬夏至日),交点在最低纬度位置。这样该交点在其经线上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如下图所示解析过程:在从春分日到夏至日过程中,交点从A移动到C,夏至到秋分从C回到A,秋分到冬至由南极点到F,冬至到次年春分,再从F回到南极点H。

4.能力提升是核心,地理科学须严谨
横览今年各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再纵观近年来历年的文综考卷,均具有平实、低调、重基础、强能力、给考生留下无尽思考或慨憾的特点。如今年全国Ⅱ卷考查的内容跟Ⅰ卷类似,都是中学最基础的地理知识与能力点:等高线地形图、地球运动规律、气候类型、气候水文特征成因分析、生态农业(工业)、区域中的亚非拉地区等。而上海、广东、江苏、重庆、宁夏等卷最主要的特点是图表(图像)资料相当丰富。如果平时学到的是死板的知识,临场是不可能直接套用的,在平日需要锤炼的主要是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而能力的提升不等于知识的获取,必须是在经常思索知识内在联系和自主探究演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而就。考场即战场,是对“学力”的实战演习,也就是说考查的是考生获得的学习能力,而非答题能力(机器)。另外,从考卷提供的参考答案来看,答题要点的准确度和细化程度逐年增强,明确表明学习地理科学须严谨求学(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