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扩招和后经济危机时代对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高职院校中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挑战。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针对高职院校中汽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深入调查分析其现状、原因等,并从四个方面试论了加强职业指导对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关键词:职业指导 就业困难群体 作用 重要性
1 职业指导的概念与开展原则
首先,要阐述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以及开展职业指导的原则是什么?
1.1 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指导,也称“就业指导”。指给予学生和成人以升学或就业的指导和帮助。
1.2 开展职业指导要遵循的原则:
1.2.1 坚持正确育人原则
为了帮助学生规划美好的人生,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我们要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就业技巧等,通过职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1.2.2 坚持系统性原则
一是职业指导的开展,要包括高校其他部门或个人,甚至包括企业或家长等,不能不仅仅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专职教师或专职工作人员的事,为有效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我们需要更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二是各年级学生侧重点不同,职业指导不能单独针对毕业生,而应面向所有在校学生来进行。
1.2.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高校,职业指导体现以人为本,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独立地规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并朝正确的人生定位方向发展。
1.2.4 坚持实践性原则
职业指导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就业理论及政策,还要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因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应的求职择业技巧,开展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也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2 就业困难群体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1 定义
高职院校中,所说的就业困难群体指的是因学生身体状况、心理障碍、技能水平、家庭因素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部分学生。
2.2 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自身原因分析
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自身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学生本人思想包袱过重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心理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较浅,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经济中多元化现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存在自卑心理。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由以前的“统包统分”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困难群体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束缚,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对工作前途悲观失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焦虑抑郁,增大了自己就业的难度。
2.2.2 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一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也比较差。例如:自己指导的汽车专业学生,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除了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外,每学期还要安排固定的实验实训课程,拆装汽车发动机、汽车钣金喷漆、汽车美容保养等等,但是这些在评定奖助学金时是不计入学习成绩的,为了补学业、挣奖学金赢得自尊,许多困难群体把自己的时间全部放到了学习上,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把精力放在练就专业技能上,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困难群体往往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多疑,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自身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而用人单位在选人的过程中恰恰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致使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强。
2.2.3 择业预期过高
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例如,很多学生只愿意选择营销、售后、等汽车专业相关的管理岗位,不愿选择一线维修、检测、钣喷等技术工种,以至于在企业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与本科生、研究生比起来,学历又不够,所以“高不成,低不就”,与许多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不少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潜意识里存在等、靠心理。
3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指导是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对毕业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合理用人,都可以提供合理建议,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作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一是通过正确的职业指导找准市场热点,利用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开发就业岗位。职业指导调查分析社会新需求的同时,也能把握市场脉搏,指导开发新岗位资源。“创业是最好的就业”,要指导有创业理想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学生,把握市场机遇,充分利用了解社会、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职业规划,大胆创业。二是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激活更多的宝贵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必要方式。在调查分析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后,职业指导发挥协调、导向作用,积极促进新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自主性、灵活性选择,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3.2 加强就业服务,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开始,就经常进行指导,建立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让同学们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指导他们客观地分析自己,向他们提供职业信息,帮助他们确定适当职业目标,学会求职的方法与技巧,为他们寻找真正能发挥自身特长的职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调整心态,树立自信,转变滞后的就业观念。客观地分析自身技能水平、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等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
3.3 通过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正确分析自身具备的条件,全面提高素质
指导同学们按简便方法求职,推荐参加专业的技能培训,尽可能多的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等,为顺利就业增添砝码,增强市场竞争力。
3.4 指导用人单位合理用人,实现人岗优化结合
一是指导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录用合适的毕业生。职业指导帮助用人单位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情况的招聘计划,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本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毕业生。二是帮助用人单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指导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岗位分析。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岗位分析为职业知道的具体工作提供依据和参照,根据不同岗位的特性进行管理和控制,科学的选拔人员,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达到人与岗优化结合。
促进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随着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了解自己的特性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要求,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及早地开始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学生找好、找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校期间就尽可能地做好职业知识、能力、技能等的积累。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协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系,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合理用人,通过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艳杰.中国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现状问题与对策[N].中国信息报,2008.1.22
[2]唐飞云.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初探.人才开发,2008,(1)25—26.
[3]钱再见.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彭佳,黎龙翔.浅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思考——人口学分析视角[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01期.
[5]郝鑫.关于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梁绍斌.《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当代置业教育.2010,(9):55—58.
[7]王尔新.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12.
关键词:职业指导 就业困难群体 作用 重要性
1 职业指导的概念与开展原则
首先,要阐述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以及开展职业指导的原则是什么?
1.1 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指导,也称“就业指导”。指给予学生和成人以升学或就业的指导和帮助。
1.2 开展职业指导要遵循的原则:
1.2.1 坚持正确育人原则
为了帮助学生规划美好的人生,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我们要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就业技巧等,通过职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1.2.2 坚持系统性原则
一是职业指导的开展,要包括高校其他部门或个人,甚至包括企业或家长等,不能不仅仅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专职教师或专职工作人员的事,为有效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我们需要更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二是各年级学生侧重点不同,职业指导不能单独针对毕业生,而应面向所有在校学生来进行。
1.2.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高校,职业指导体现以人为本,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独立地规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并朝正确的人生定位方向发展。
1.2.4 坚持实践性原则
职业指导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就业理论及政策,还要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因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应的求职择业技巧,开展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也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2 就业困难群体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1 定义
高职院校中,所说的就业困难群体指的是因学生身体状况、心理障碍、技能水平、家庭因素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部分学生。
2.2 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自身原因分析
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自身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学生本人思想包袱过重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心理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较浅,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经济中多元化现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存在自卑心理。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由以前的“统包统分”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困难群体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束缚,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对工作前途悲观失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焦虑抑郁,增大了自己就业的难度。
2.2.2 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一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也比较差。例如:自己指导的汽车专业学生,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除了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外,每学期还要安排固定的实验实训课程,拆装汽车发动机、汽车钣金喷漆、汽车美容保养等等,但是这些在评定奖助学金时是不计入学习成绩的,为了补学业、挣奖学金赢得自尊,许多困难群体把自己的时间全部放到了学习上,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把精力放在练就专业技能上,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困难群体往往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多疑,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自身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而用人单位在选人的过程中恰恰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致使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强。
2.2.3 择业预期过高
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例如,很多学生只愿意选择营销、售后、等汽车专业相关的管理岗位,不愿选择一线维修、检测、钣喷等技术工种,以至于在企业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与本科生、研究生比起来,学历又不够,所以“高不成,低不就”,与许多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不少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潜意识里存在等、靠心理。
3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指导是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对毕业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合理用人,都可以提供合理建议,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作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一是通过正确的职业指导找准市场热点,利用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开发就业岗位。职业指导调查分析社会新需求的同时,也能把握市场脉搏,指导开发新岗位资源。“创业是最好的就业”,要指导有创业理想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学生,把握市场机遇,充分利用了解社会、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职业规划,大胆创业。二是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激活更多的宝贵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必要方式。在调查分析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后,职业指导发挥协调、导向作用,积极促进新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自主性、灵活性选择,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3.2 加强就业服务,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开始,就经常进行指导,建立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让同学们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指导他们客观地分析自己,向他们提供职业信息,帮助他们确定适当职业目标,学会求职的方法与技巧,为他们寻找真正能发挥自身特长的职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调整心态,树立自信,转变滞后的就业观念。客观地分析自身技能水平、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等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
3.3 通过职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正确分析自身具备的条件,全面提高素质
指导同学们按简便方法求职,推荐参加专业的技能培训,尽可能多的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等,为顺利就业增添砝码,增强市场竞争力。
3.4 指导用人单位合理用人,实现人岗优化结合
一是指导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录用合适的毕业生。职业指导帮助用人单位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情况的招聘计划,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本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毕业生。二是帮助用人单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指导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岗位分析。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岗位分析为职业知道的具体工作提供依据和参照,根据不同岗位的特性进行管理和控制,科学的选拔人员,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达到人与岗优化结合。
促进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随着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了解自己的特性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要求,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及早地开始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学生找好、找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校期间就尽可能地做好职业知识、能力、技能等的积累。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协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系,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合理用人,通过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艳杰.中国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现状问题与对策[N].中国信息报,2008.1.22
[2]唐飞云.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初探.人才开发,2008,(1)25—26.
[3]钱再见.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彭佳,黎龙翔.浅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思考——人口学分析视角[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01期.
[5]郝鑫.关于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梁绍斌.《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当代置业教育.2010,(9):55—58.
[7]王尔新.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