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反映消费和收入变动趋势的多变量动态面板模型,运用stata12.0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自1993~2012年间农村居民消费及可支配收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我国农村居民来说,过去的消费习惯对其当期消费影响显著。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改变农村居民传统消费习惯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居民 消费性支出 可支配收入 消费习惯 经济增长
一、引言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被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消费需求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五年里,全国各省地区生产总值有了显著的增加,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消费也逐渐呈现多层次性。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效应日益疲软,扩大内需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研究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对促进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Keynes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收入和消费有同向变动的线性关系。Duesenberry的相對收入消费理论则认为前期消费习惯和周围消费水平对其即期消费有重大的影响。Franco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一生中的收入具有波动性,应规划消费使之平稳从而达到消费的最优配置。Houthakker认为已有消费品存量和价格对即期消费有影响。而Morgan《美国的收入与福利》中却提出消费决策影响收入。上述几种理论对影响消费的因素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他们均认为收入和消费有着很强的关联效果。
国内研究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文献也有很多。李会琴、侯林春(2003)认为,同一区域经济增长受本地市场需求和其他区域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增加居民收入,转变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1]黄华(2004)认为,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消费的增加。[2]邻德政(2009)认为,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不确定性及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有助于经济的增长。[3]
二、31个省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及结论
在此选取了31个省市农村居民从1993~2012年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数据。为了消除价格的影响,本文以1993年物价为基期,分别计算了近20年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并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消除其异方差性。
则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以Lncountrycost为被解释变量,lncountryincome、l.lncountrycost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其中,Lncountrycost为当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对数,lncountryincome为当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l.lncountrycost为滞后一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对数。利用stata12.0动态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矩估计法进行回归分析。
(一)估计结果如下所示:l.lncountrycost的系数值为0.4359461,其P值为0.000;lncountryincome的系数值为0.5586817,其P值为0.000
由上可知,所有项的Z检验均十分显著。lncountryincome、l.lncountrycost的系数均为正数。该现象说明,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当期收入、滞后一期消费与当期消费成同向变动关系。
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当期收入对当期消费影响的效应最大。当期收入的系数接近0.56,即每增加1%的当期收入,将增加仅仅略高于0.56%的当期消费。但与城镇居民当期收入系数相比,却远远不足。这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技术的推广应用差、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缺乏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根深蒂固传统储蓄为王的观念的农民更倾向于将当期的收入运用于储蓄。
但农村居民前期消费每增加1%,当期消费则增加近0.44%,这说明农村居民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影响更大。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其消费习惯对其当期的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增加农村消费品的种类将有助于农村消费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Arellano-Bond检验
对于AR(1)检验来说,Pr=0.0036<0.05,拒绝H0,即模型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对于AR(2)检验来说,Pr=0.2116>0.05,接受H0,即模型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
通常来说,AR(2)的结论相对比较符合现实情况,故该模型是合理的。
(三)Sargan检验
由于Prob=1>0.05,接受H0,即本模型估计选取的变量可行,模型估计合理。
(四)结论
通过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当期收入决定其当期消费,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扩大当期消费。
2.消费习惯对其当期的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其消费习惯将有助于整体消费的增加。
3.由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技术的推广应用差、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缺乏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拥有根深蒂固传统储蓄为王的观念的农民更倾向于将当期的收入运用于储蓄而非消费。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体制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也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将能够促进消费的增加。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将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秩序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庆市早在2011年就进入了收入分配改革试点,开始了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为重点进行改革。重庆市政府应坚持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并通过税收方式适当抑制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完善居民消费结构,扩大居民消费种类
从1993年到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总消费排首位的始终是食品消费,始终处于40%左右。衣着消费、交通与通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医疗保健消费、杂项商品与服务消费所占份额基本保持稳定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外在形象,更加倾向于利用通讯设备进行人际交往。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对各个自然景点或人文景点的宣传,扩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够极大地增加全市收入总值。会展业对其他行业带动效应可达1:9。政府应该通过举办贸易类的展会吸引城镇居民的参与和交易达成,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展会收入进而增加国民收入总值。
(三)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大力发展信贷消费
在银行卡使用上,居民主要以借记卡为主。但仅仅依靠提高收入进而大幅度的提高消费则极其困难,而收入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信贷消费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可以改变消费方式,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农村居民应该改变传统的“储蓄为王”的观念,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身物质文化生活,增加满足自身精神层次的消费。各地银行应该根据客户的信用、财务、资金用途情况进行调查后确定信贷透支的额度。对于信用高、财务状况好的客户,应给予较高的透支额度。除此之外,简化信贷手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审查速度也有助于促进信贷消费。居民通过运用信用卡将预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从而促进消费额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李会琴、侯林春.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24):99-100.
[2]黄华.广州城镇居民收入、消费与经济增长递进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14):8-15.
[3]邻德政.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作者简介:郭逸雪(199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
【关键词】农村居民 消费性支出 可支配收入 消费习惯 经济增长
一、引言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被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消费需求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五年里,全国各省地区生产总值有了显著的增加,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消费也逐渐呈现多层次性。在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效应日益疲软,扩大内需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研究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对促进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Keynes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收入和消费有同向变动的线性关系。Duesenberry的相對收入消费理论则认为前期消费习惯和周围消费水平对其即期消费有重大的影响。Franco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一生中的收入具有波动性,应规划消费使之平稳从而达到消费的最优配置。Houthakker认为已有消费品存量和价格对即期消费有影响。而Morgan《美国的收入与福利》中却提出消费决策影响收入。上述几种理论对影响消费的因素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但他们均认为收入和消费有着很强的关联效果。
国内研究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文献也有很多。李会琴、侯林春(2003)认为,同一区域经济增长受本地市场需求和其他区域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增加居民收入,转变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1]黄华(2004)认为,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消费的增加。[2]邻德政(2009)认为,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不确定性及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有助于经济的增长。[3]
二、31个省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及结论
在此选取了31个省市农村居民从1993~2012年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数据。为了消除价格的影响,本文以1993年物价为基期,分别计算了近20年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并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消除其异方差性。
则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以Lncountrycost为被解释变量,lncountryincome、l.lncountrycost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其中,Lncountrycost为当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对数,lncountryincome为当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l.lncountrycost为滞后一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对数。利用stata12.0动态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矩估计法进行回归分析。
(一)估计结果如下所示:l.lncountrycost的系数值为0.4359461,其P值为0.000;lncountryincome的系数值为0.5586817,其P值为0.000
由上可知,所有项的Z检验均十分显著。lncountryincome、l.lncountrycost的系数均为正数。该现象说明,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当期收入、滞后一期消费与当期消费成同向变动关系。
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当期收入对当期消费影响的效应最大。当期收入的系数接近0.56,即每增加1%的当期收入,将增加仅仅略高于0.56%的当期消费。但与城镇居民当期收入系数相比,却远远不足。这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技术的推广应用差、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缺乏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根深蒂固传统储蓄为王的观念的农民更倾向于将当期的收入运用于储蓄。
但农村居民前期消费每增加1%,当期消费则增加近0.44%,这说明农村居民前期消费对当期消费的影响更大。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其消费习惯对其当期的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增加农村消费品的种类将有助于农村消费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Arellano-Bond检验
对于AR(1)检验来说,Pr=0.0036<0.05,拒绝H0,即模型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对于AR(2)检验来说,Pr=0.2116>0.05,接受H0,即模型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
通常来说,AR(2)的结论相对比较符合现实情况,故该模型是合理的。
(三)Sargan检验
由于Prob=1>0.05,接受H0,即本模型估计选取的变量可行,模型估计合理。
(四)结论
通过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当期收入决定其当期消费,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扩大当期消费。
2.消费习惯对其当期的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其消费习惯将有助于整体消费的增加。
3.由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技术的推广应用差、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缺乏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拥有根深蒂固传统储蓄为王的观念的农民更倾向于将当期的收入运用于储蓄而非消费。
三、政策建议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体制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也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将能够促进消费的增加。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将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秩序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庆市早在2011年就进入了收入分配改革试点,开始了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为重点进行改革。重庆市政府应坚持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并通过税收方式适当抑制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完善居民消费结构,扩大居民消费种类
从1993年到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总消费排首位的始终是食品消费,始终处于40%左右。衣着消费、交通与通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医疗保健消费、杂项商品与服务消费所占份额基本保持稳定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更加注重外在形象,更加倾向于利用通讯设备进行人际交往。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对各个自然景点或人文景点的宣传,扩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够极大地增加全市收入总值。会展业对其他行业带动效应可达1:9。政府应该通过举办贸易类的展会吸引城镇居民的参与和交易达成,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展会收入进而增加国民收入总值。
(三)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大力发展信贷消费
在银行卡使用上,居民主要以借记卡为主。但仅仅依靠提高收入进而大幅度的提高消费则极其困难,而收入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信贷消费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可以改变消费方式,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农村居民应该改变传统的“储蓄为王”的观念,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身物质文化生活,增加满足自身精神层次的消费。各地银行应该根据客户的信用、财务、资金用途情况进行调查后确定信贷透支的额度。对于信用高、财务状况好的客户,应给予较高的透支额度。除此之外,简化信贷手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审查速度也有助于促进信贷消费。居民通过运用信用卡将预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从而促进消费额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李会琴、侯林春.区域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24):99-100.
[2]黄华.广州城镇居民收入、消费与经济增长递进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14):8-15.
[3]邻德政.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作者简介:郭逸雪(199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