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豹是鳍足类动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水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迹。海豹数量南极为最多,其次是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地。
海豹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它们在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它们在冰上产仔,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动物,有时也吃甲壳类动物。它们的食量很大,一头60kg~70kg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kg~8kg鱼。
海豹在刺骨的海水中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但在陆地上却会不停地“哆嗦”。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对这一奇怪现象充滿兴趣,因为研究它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如何在低温、缺氧环境下生存。
挪威特罗姆瑟大学研究人员目前得出结论:海豹在陆地上打“哆嗦”是为了保持体温,从而能长时间深潜,方便捕食。
研究人员将12头海豹放入一个特制的装置中,测量在不同环境下它们的心率以及体温变化等情况。结果发现,当该装置置于水上、室温降至零下35℃时,海豹会剧烈地“哆嗦”;但当该装置浸入冰冷的盐水中时,这些海栖哺乳动物便立即停止了“哆嗦”。
研究人员认为,对需要保持一定体温才能生存的温血动物来说,海豹这种在水里不打“哆嗦”的做法并不好,但是它们能长时间待在水下以捕获猎物饱餐一顿,挨冻也值得。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水中,海豹的“脑温”一刻钟内就能降低3℃,心率从每分钟90次减少到每分钟10次,这就减少了氧的消耗,同时也减轻了深潜时对脑部的损害。因为海豹比人更能耐受缺氧,所以研究其中的机理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心脏病等疾病发作时人脑缺氧的情形,从而有助于开发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潘光贤摘自《语文世界》)
海豹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它们在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它们在冰上产仔,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动物,有时也吃甲壳类动物。它们的食量很大,一头60kg~70kg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kg~8kg鱼。
海豹在刺骨的海水中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但在陆地上却会不停地“哆嗦”。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对这一奇怪现象充滿兴趣,因为研究它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如何在低温、缺氧环境下生存。
挪威特罗姆瑟大学研究人员目前得出结论:海豹在陆地上打“哆嗦”是为了保持体温,从而能长时间深潜,方便捕食。
研究人员将12头海豹放入一个特制的装置中,测量在不同环境下它们的心率以及体温变化等情况。结果发现,当该装置置于水上、室温降至零下35℃时,海豹会剧烈地“哆嗦”;但当该装置浸入冰冷的盐水中时,这些海栖哺乳动物便立即停止了“哆嗦”。
研究人员认为,对需要保持一定体温才能生存的温血动物来说,海豹这种在水里不打“哆嗦”的做法并不好,但是它们能长时间待在水下以捕获猎物饱餐一顿,挨冻也值得。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水中,海豹的“脑温”一刻钟内就能降低3℃,心率从每分钟90次减少到每分钟10次,这就减少了氧的消耗,同时也减轻了深潜时对脑部的损害。因为海豹比人更能耐受缺氧,所以研究其中的机理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心脏病等疾病发作时人脑缺氧的情形,从而有助于开发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潘光贤摘自《语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