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辽宁人、经济和社会的全 面发展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e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辽宁要实现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达到发展的目标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在政府层面做好服务、改善民生;在经济层面,发展循环,走向集约;在社会层面, 完善协调,搞好保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辽宁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4-254-02
  
  全面发展,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而非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是按照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 设的发展。全面发展,是个系统的持续的工程,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三个基本要求的首个 条件。辽宁正是遵循科学发展观之全面发展规矩,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 位一体的协同推进,取得了顯著的发展成就。如果仅对辽宁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加之 略考,便可从三个重要支点来解读辽宁现阶段全面发展的深刻意蕴。
  
  一、做服务型、民生型政府,促进辽宁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全面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人民的利益。人的全 面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以人为本又是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 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 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辽宁省践行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突出。全面推动了新型农村 合 作医疗工作,从2006年新农合工作全面启动,到2007年6月,全省97个县(市、涉农区、涉 农开发区)全部启动了新农合制度,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共覆盖农业人口2156万人, 参合农民达1882万人,参合率为87.31%;使城市一大批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截至 2006年底,全省累计投资199.8亿元,拆除棚户房1212万平方米、沉陷房约200万平方米,新 建房1931万平方米,解决了34.5万户、120万棚户区居民住房难问题。2007年,投资91.5多 亿元,全面启动5万平方米以下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847.5万平方米,解决14.3万 户、42.4万人住房难问题。在廉租住房建设方面,截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用于廉租住房建 设的资金为3.68亿元,4.68万户低保家庭得到了廉租住房保障;2006年全省开工新建廉租房 16.04万平方米,到2007年底各市计划新建廉租住房或者收购旧住房用于廉租住房61万平方 米;2006年,省委、省政府将扶贫开发列为全省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全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 金2.66亿元,省财政扶贫资金比上年增加了9.3%。这一年全省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了 40万人,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解决40万贫困人口稳定温饱问题的民生工程目标;2007 年省政府安排扶贫资金2.6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506个村,投入扶贫资金2.27亿元 。此外,辽宁省还重点支持了104个国家和省扶贫龙头企业,安排贴息资金1900万元。
  思考辽宁人的全面发展硕果之因,主要在于:一是构筑服务型政府。一个以人为本的服 务型政府就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辽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 ,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确保权 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辽 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积极推行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 为群众解决难题,办实事。尤其是治理软环境的“新政”——“四清理、四公开”,即清理 部门职权,公开依法确定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清理执法事项,公 开执法依据、过程、结果和救济渠道;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公开行政许可设定依据、实施过 程和办理结果;清理收费项目和标准,解决越权定价造成的乱收费问题,公开符合规定的收 费项目和标准。藉此托起公正,反映公平。二是建设民生型政府,即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使上学难、看病 贵、房价高等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 键。辽宁各级政府体会到,民生问题解决得不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社会和谐的大厦迟早要垮塌;民生问题解决好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稳定的基础,其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仅以大连在 建设民生型政府中的成熟经验,可资借鉴。大连在努力构建民生型政府之中,形成了四个原 则:其一,切实与群众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主要把就业与再就业、就医、住房等群众最为 关心的问题列入实事之中。其二,力争受益群体覆盖面较大,覆盖面较小的项目少列入或不 列入。其三,保证实事项目切实可行,论证不够充分、资金未能落实、意见不能统一的项目 暂不列入。其四,突出实事的成果性指标。各项实事均以数字化的成果指标予以体现,做到 任务简洁明确,成果直观,方便检查考核,利于社会监督。
  
  二、以循环型、集约型经济,实施辽宁经济全面发展
  
  经济全面发展,就是要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但必须指出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并非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 长,而应优化结构、升级产业、提高质量、保证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辽宁经济全 面发展的数据令人欣慰。“十五”期间,辽宁经济增长率逐年攀升,分别为9.0%、10.2%、1 1.5%、12.8%、12.3%,年均增长11.2%,创造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纪录。2006年 进一步提高到13.8%,GDP达到9200多亿元。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50元,分别增长11%和8%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额大幅度 上升,2006年进出口总额预计471亿美元,增长14.9%,其中出口278亿美元,增长18.6%。“ 走出去”步伐加大,2006年境外投资达到1.99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76亿美元,对外承包 工程和劳务合作也有新进展。2006年全省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高于全省4. 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高于全省13.5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41%,增幅列全国第一。
  探究辽宁经济全面发展之由,主要缘于:一是循环型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 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 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政府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 高劳动生产率。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 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要从节约资源中求振兴、从保护环境中求振兴、 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振兴。辽宁在全国率先提出的“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全力构建 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型社会,培育区域性的资源再生产业基地。辽宁以 绿色消费为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起以全 社会共同参与为标志的循环经济体制。在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辽宁在社会 层面积极构建以节约型消费模式为目标,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 观念,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节约型企事业单位和节约型居民家庭。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 收利用系统。推进生态城镇建设,走集约化的城镇化道路,逐步建立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的生态城市新模式。二是集约型经济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 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集约型经济是科技含量高、经济 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辽宁经济实现了经 济发展以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素质和增长质量,通过质的提高开 拓国内外市场,实现持续稳定的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辽宁重工业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技术进步有很强的依赖性,伴随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展开,知 识、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已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首位要素。辽宁加大了“科技兴省”的实施 力度,营造了有利于人们创业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加快了建立省域技术创新体系,以企 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加快科技 成果商业化应用;高度重视了创业中心、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等创新“源头”的作用,促进高 新技术产业化。
  
  三、建设协调型、保障型社会,推动辽宁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全面发展,是指社会各结构要素良性互动,考虑社会和各种要素,协调社会的不同 系统,兼顾社会的各个环节,保障社会的各个方面,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更为重要的是, 必须从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 和 系统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今后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發展的平衡和 不平衡,政府是市场等各种关系。辽宁的社会发展成绩斐然。近五年累计实现实名制就业51 3万人次。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标准逐步提高。农村扶 贫效果显著,15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05年末,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资源 总量的比重为37.4%,辽宁省为3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就地转移占已转移 总量的79.6%。辽宁省目前大约有农民工200多万,2006年9月,辽宁省政府出台了《辽宁省 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使得包括沈阳农民工在内的全省所有农民工都 将在养老保障等方面享受到市民待遇。到2007年10月,全省已有49.6万农民工获基本医疗保 险,75万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在2007年年底前,全省所有曾被拖欠过工资的农民工,都可 以拿回他们的工资。60.5万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医保,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已 达到220万人。2007年全省安排了移民扶贫3200户,并为此投入扶贫资金1920万元,3万名贫 困劳动力得到了转移培训;辽宁省已将80多万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保 障人数比2006年增加了13万多人,保障面达到了4%,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全省农村低保平 均标准由2006年的853元提高到1150元,提高了297元,增幅为34.8%;月人均救助额达到了4 5元,比2006年增加了12元。
  寻觅辽宁社会全面发展之理,主要得益于:一是形成协调型社会。辽宁建立健全县级政 府 、工会和企业组织三方协调机构,解决好职工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劳动争议案件 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形成监督与预防并重的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 体化、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快捷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完善劳 动仲裁案件审理通报等制度;搞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开展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条件、拖欠农民工工资、超时加班、使用童工等检查活动 ;建立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联动机制,加强与信访、公安、建设、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和群 众团体的横向联系。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建立劳动争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信息报告 制度,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劳动合同覆盖面,加强劳动合同鉴证,保证 劳动合同合法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是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一项重要任 务。应加大宣传和监察力度,促使用人单位与招聘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民 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明确的劳动关系。应按照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加大维护 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强化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规 定和体制性障碍。二是健全保障型社会。有保障的社会,是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贫有所助 、老有所养的社会。社会保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化解 社会成员遭遇的风险,保障人们的基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 重要内容。辽宁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分步实施,量力而行。 不搞“一刀切”,社保范围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缴费标准与保障标准要由少 到多,由低到高。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当提高保障标准,落后地区应适度降低 。辽宁根据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台新的地方性法规。在保险对象、交费年龄、 交费标准、基金管理、基金增值、经费来源等问题上设置新的操作规范。通过农保的地方立 法,使农保工作有法可依,规范管理。
  [本文是辽宁社科基金课题“辽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的一部分,项目编号为L06BKS012 ]
  
  参考文献:
  1.徐振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人民日报,2007.5.8
  2.王敏洁.科学发展观指引辽宁走向全面振兴.辽宁经济,2007(5)
  3.韩克铭.开发式扶贫福泽农村贫困人口.辽宁日报,2007.10.12
  4.陈子惠.大连巨额财政资金改善民生.辽宁日报,2007.2.21
  5.鲍振东.必须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辽宁日报,2007.9.3
  (作者简介:杜广强,大连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辽宁大连 116028)
  (责编:若佳)
其他文献
温州矾矿是我国钾明矾生产的重要基地,素有“中国矾都”之称。主产品钾明矾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化工、医药和国防等行业。然而,温州矾矿又是百年老矿,现仍沿用传统的“水浸法”
企业改制前存在的问题及企业改制后产生的新问题,都是企业改制后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扩大市场份额,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都是探索改制企业在
[摘 要]初中化学有概念抽象、反应微观、实验过程漫长且危险等特点,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微课具有直观生动、可多次播放以及可借助社交软件在线学习等特点,对初中化学教学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常见的微课类型有直观表现微观现象类、解决疑难问题类和基本实验操作类。[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课设计;应用[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7-0068-0
[摘要]高中生物内容较多,也较抽象。很多高中生物教师授课时把重心放在了高考的考点上,这使高中生物课堂变得沉闷让很多新升入高中的学生感到不适应,严重影响了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高考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教师要做的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物课堂变得有趣、活跃。  [关键词]信息技术;模型;趣味活动;活跃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8
制备一种新型量子点CdTe,建立一种以CdTe为荧光探针测定罗汉参中混合氨基酸的方法。向荧光量子点CdTe溶液中加入Co^2+后其荧光强度降低,降低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与Co^2+浓度成线
[摘 要]目前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微课这种简单但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已被快速运用到课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微课不同于普通课堂,由于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教学目的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薄弱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促进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应掌握微课的概念、作用以及应用,突出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能够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谋求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真正依靠自身实力而竞争发展。关键取决于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文章运用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寻求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培育  中图分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触觉各方面得到充分的体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的有机融合途径有:精心利用网络搜索音乐或视频,适时利用 Flash播放动画,适当利用QQ、微信,恰当利用微课讲解重难点,充分利用地理APP和网站。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课堂;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