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乡土文化,指的是“土生土长”的,为当地人民群众所熟悉的文化,有着丰富的语境和实用性。在本文所讨论的小学德育范围内,主要指的是那些乡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小学生对这些乡土文化不陌生,理解程度比较高,使得乡土文化非常适合作为小学德育的教育资源,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方面发挥突出作用。鉴于以往小学德育工作在这方面的研究实践比较少,有必要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以下就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悟,促进学科融合充分渗透和鼓励知行合一巩固提升三个主要角度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乡土文化;小学德育;行为培养
在教育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种校内外教学资源来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反映。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有自己的文化,都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民族精神。这些“乡土文化”,理应成为重要的校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优势还在于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实现行为品质培养及德育工作的个性化,提升小学生的参与度与接受度,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改革优化的绝佳切入点。
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悟
小学生生活成长在乡土文化之中,时时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但正因为乡土文化的司空见惯,反而使得小学生难以意识到乡土文化的存在。而且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小学生接触到的乡土文化未必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有较强封建迷信意味的乡土文化存在,对小学生的思想认识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为了帮助小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乡土文化,完成对乡土文化的“再发现”,为乡土文化参与下的行为品质培养打好基础,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帮助他们取得更深的感悟。
例如,对于公共文化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特色文化公园等地游玩考察,或者直接通过学校与这些单位达成合作,将之作为开展乡土文化教学,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教育基地。如果没有上述条件,也可以与当地社区合作,走街串巷进行各种走访调查活动。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视角重新梳理和认识乡土文化,推动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比如广东顺德的狮山镇罗村就有孝德文化节,有大量的孝德文化社区、模范家庭和模范人物,可以借助这些资源打造孝德校园。
二、促进学科融合充分渗透
学科融合对于小学德育工作有着特殊的意義。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非常强调各学科对德育的渗透,但过去各个学科大都是“各自为战”,很少形成德育方面的渗透,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要求可能也存在某些差别,影响到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学科融合,能够将全体教师的力量集合起来,在应用乡土文化的背景下挖掘出乡土文化在德育方面更大的价值,使得小学生无时无刻不沉浸在乡土文化的积极影响中,不断提升和深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以同一套标准去知道小学生的行为品质。
仍以广东顺德狮山镇罗村的孝德文化为例。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可以由音乐或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相应的艺术作品,比如关于孝德文化的画作或歌曲,也可以带领学生去观看文化艺术表演,利用低年级小学生对此类事物及活动非常感兴趣的特点来渗透乡土文化,开展德育。语文教学工作也可以配合进来,抽出时间带领学生阅读体会介绍当地孝德文化的材料,与教材中有关父爱或母爱的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去感恩和孝敬父母。相比于各个学科只从自身角度去进行德育渗透来说,学科融合与乡土文化的结合能够起到更大作用。
三、鼓励知行合一巩固提升
对于德育工作来说,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看学生在各种相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的水平上。只有小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态度、情绪和努力程度都比较好,才证明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达到了目的。而且,实践是对知识理论的尝试,是认知的巩固和提升,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感受到乡土文化更多的魅力以及自己在道德层面的成长。所以,教师要鼓励和带领学生在校园与家庭生活中积极开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完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孝德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定一个成长计划,先从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小事开始,引导学生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每天做了什么,要做好记录,第二天抽时间分享给大家。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请家长协助教师去积极地引导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对学生加以鼓励与表扬,遇到问题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助家里做事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代表着学生在该领域的良好行为品质得以形成,同时师生双方也找到了一条不断提升德育工作实质性作用的良好渠道。
综上所述,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用好乡土文化,去影响小学生的行为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成为德育工作质量提升的发动机。希望大家都能给予该领域更多的重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实践活动,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春晓. 农村小学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现状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9.
[2]谢锷. 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思政课融合教育探究[J]. 科学咨询,2019(34):1.
【关键词】乡土文化;小学德育;行为培养
在教育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种校内外教学资源来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反映。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有自己的文化,都传递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民族精神。这些“乡土文化”,理应成为重要的校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优势还在于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实现行为品质培养及德育工作的个性化,提升小学生的参与度与接受度,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改革优化的绝佳切入点。
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悟
小学生生活成长在乡土文化之中,时时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但正因为乡土文化的司空见惯,反而使得小学生难以意识到乡土文化的存在。而且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小学生接触到的乡土文化未必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有较强封建迷信意味的乡土文化存在,对小学生的思想认识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为了帮助小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乡土文化,完成对乡土文化的“再发现”,为乡土文化参与下的行为品质培养打好基础,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帮助他们取得更深的感悟。
例如,对于公共文化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特色文化公园等地游玩考察,或者直接通过学校与这些单位达成合作,将之作为开展乡土文化教学,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教育基地。如果没有上述条件,也可以与当地社区合作,走街串巷进行各种走访调查活动。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视角重新梳理和认识乡土文化,推动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比如广东顺德的狮山镇罗村就有孝德文化节,有大量的孝德文化社区、模范家庭和模范人物,可以借助这些资源打造孝德校园。
二、促进学科融合充分渗透
学科融合对于小学德育工作有着特殊的意義。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非常强调各学科对德育的渗透,但过去各个学科大都是“各自为战”,很少形成德育方面的渗透,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要求可能也存在某些差别,影响到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学科融合,能够将全体教师的力量集合起来,在应用乡土文化的背景下挖掘出乡土文化在德育方面更大的价值,使得小学生无时无刻不沉浸在乡土文化的积极影响中,不断提升和深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以同一套标准去知道小学生的行为品质。
仍以广东顺德狮山镇罗村的孝德文化为例。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可以由音乐或美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相应的艺术作品,比如关于孝德文化的画作或歌曲,也可以带领学生去观看文化艺术表演,利用低年级小学生对此类事物及活动非常感兴趣的特点来渗透乡土文化,开展德育。语文教学工作也可以配合进来,抽出时间带领学生阅读体会介绍当地孝德文化的材料,与教材中有关父爱或母爱的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去感恩和孝敬父母。相比于各个学科只从自身角度去进行德育渗透来说,学科融合与乡土文化的结合能够起到更大作用。
三、鼓励知行合一巩固提升
对于德育工作来说,教学效果的评价要看学生在各种相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的水平上。只有小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态度、情绪和努力程度都比较好,才证明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达到了目的。而且,实践是对知识理论的尝试,是认知的巩固和提升,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感受到乡土文化更多的魅力以及自己在道德层面的成长。所以,教师要鼓励和带领学生在校园与家庭生活中积极开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完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孝德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定一个成长计划,先从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小事开始,引导学生帮助父母分担家务。每天做了什么,要做好记录,第二天抽时间分享给大家。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请家长协助教师去积极地引导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对学生加以鼓励与表扬,遇到问题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助家里做事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代表着学生在该领域的良好行为品质得以形成,同时师生双方也找到了一条不断提升德育工作实质性作用的良好渠道。
综上所述,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用好乡土文化,去影响小学生的行为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成为德育工作质量提升的发动机。希望大家都能给予该领域更多的重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实践活动,在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春晓. 农村小学乡土文化课程开发现状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9.
[2]谢锷. 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思政课融合教育探究[J]. 科学咨询,201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