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本文是作者对一节优质课中情境教学的反思,并就此粗略地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近日笔者参加教研活动,主要是围绕我们数学组两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竞赛的课题进行集体备课,课题是《随机事件的概率》,笔者感觉到本节课亮点颇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到位. 现摘录如下,并就此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课堂实录(片断一)
教师多媒体投影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贝努利、亚伯拉罕·棣莫弗、(Abraham De Moivre)拉普拉斯(Laplace,Pierre-Simon)、华蘅芳(1833~1902)等数学家的相片,并简介他们的事迹和数学成就,使学生对概率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对这些数学家的事迹很感兴趣,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很佩服,并对学习概率论表现出了很大的期待.
教师:……
反思一:概率论是高中学生感到最头疼的内容,学生反映入门难,入了门则繁!从以上的课堂实录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创设催人奋进、激励意志的故事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先辈们不怕艰苦、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概率论的热情和兴趣.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这一故事情境的引入,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教学中引入故事情境,以故事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既能抓住学生的“心”,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良性学习情感和自主学习状况的形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容易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情境.
课堂实录(片断二)
教师:如果同时掷两枚骰子,以每个骰子朝上的点数之和作为赌注的内容,那么赌注下在多少点能赢的机会最大?
学生A:一样大.
学生B:七点大.
……
教师:到底是下在多少点能赢的机会最大呢?我们学习了这一章后自然就明白了.
学生对学习概率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
反思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从而点燃起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实录二中,教师创设了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学生对赌注的输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概率这一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因此,教学中应该注意创设充满趣味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课堂实录(片断三):
举“抛钱币”的例子:教师手拿一枚硬币,抛向空中.
教师:在“抛钱币”的事件中,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学生甲:硬币落地……
学生乙:硬币正面朝上……
学生丙:硬币反面朝上……
教师:很好,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两大类:
1.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现象,如“钱币落地”.
2. 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如“钱币正面朝上”.
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我们把随机现象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
反思三: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 “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正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在课堂实录三中,教师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加强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
课堂实录(片断四):
教师:分组实验,全班每两人一组(共30组),每组抛掷硬币20次,并统计出正、反面次数.
学生:实验结果为总次数600次,出现正面的次数为331次.
教师:请计算一下出现正面的频率为多少?
学生:出现正面的频率为0.551…….
教师:投影出某人抛掷硬币实验结果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抛掷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0.5
教师说明:随机事件在一实验中是否发生虽然不能事先确定,但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它的发生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正如我们看到的: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大量重复实验中总是接近某个常数.
反思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但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形成人人参与、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在课堂实录四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数学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最终体验到“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这一事实,一方面符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陷入结论性教学的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设计的一个好的实验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与此同时,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形象的、生动的实验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遇到知识难点时,恰当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设计实验情境,能够让学生有机会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精神和能力.
所以,教师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实验情境.
总之,教学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其表现形式上看包含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等.无论教学情境形式怎样变化,其共性都是通过教师创造学习诱因,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要离开教学内容一味追求形式,为情境而创设情境,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实际内容出发,选择恰如其分的情境形式,不能牵强附会,不分主次,哗众取宠. 只有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地激励互动课堂,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潜能. 通过对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思考和探索,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如何创设基于数学问题又能吸引学生探索的教学情境,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乐学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近日笔者参加教研活动,主要是围绕我们数学组两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竞赛的课题进行集体备课,课题是《随机事件的概率》,笔者感觉到本节课亮点颇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到位. 现摘录如下,并就此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课堂实录(片断一)
教师多媒体投影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贝努利、亚伯拉罕·棣莫弗、(Abraham De Moivre)拉普拉斯(Laplace,Pierre-Simon)、华蘅芳(1833~1902)等数学家的相片,并简介他们的事迹和数学成就,使学生对概率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对这些数学家的事迹很感兴趣,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很佩服,并对学习概率论表现出了很大的期待.
教师:……
反思一:概率论是高中学生感到最头疼的内容,学生反映入门难,入了门则繁!从以上的课堂实录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地创设催人奋进、激励意志的故事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先辈们不怕艰苦、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概率论的热情和兴趣.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这一故事情境的引入,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教学中引入故事情境,以故事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既能抓住学生的“心”,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良性学习情感和自主学习状况的形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容易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情境.
课堂实录(片断二)
教师:如果同时掷两枚骰子,以每个骰子朝上的点数之和作为赌注的内容,那么赌注下在多少点能赢的机会最大?
学生A:一样大.
学生B:七点大.
……
教师:到底是下在多少点能赢的机会最大呢?我们学习了这一章后自然就明白了.
学生对学习概率论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
反思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从而点燃起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实录二中,教师创设了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学生对赌注的输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概率这一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因此,教学中应该注意创设充满趣味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课堂实录(片断三):
举“抛钱币”的例子:教师手拿一枚硬币,抛向空中.
教师:在“抛钱币”的事件中,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学生甲:硬币落地……
学生乙:硬币正面朝上……
学生丙:硬币反面朝上……
教师:很好,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来看,可以分成两大类:
1.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现象,如“钱币落地”.
2. 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如“钱币正面朝上”.
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我们把随机现象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
反思三: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 “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正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在课堂实录三中,教师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加强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
课堂实录(片断四):
教师:分组实验,全班每两人一组(共30组),每组抛掷硬币20次,并统计出正、反面次数.
学生:实验结果为总次数600次,出现正面的次数为331次.
教师:请计算一下出现正面的频率为多少?
学生:出现正面的频率为0.551…….
教师:投影出某人抛掷硬币实验结果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抛掷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0.5
教师说明:随机事件在一实验中是否发生虽然不能事先确定,但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它的发生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正如我们看到的: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在大量重复实验中总是接近某个常数.
反思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但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形成人人参与、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 在课堂实录四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数学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最终体验到“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这一事实,一方面符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陷入结论性教学的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设计的一个好的实验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与此同时,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形象的、生动的实验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遇到知识难点时,恰当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设计实验情境,能够让学生有机会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精神和能力.
所以,教师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实验情境.
总之,教学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其表现形式上看包含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等.无论教学情境形式怎样变化,其共性都是通过教师创造学习诱因,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要离开教学内容一味追求形式,为情境而创设情境,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实际内容出发,选择恰如其分的情境形式,不能牵强附会,不分主次,哗众取宠. 只有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地激励互动课堂,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潜能. 通过对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思考和探索,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如何创设基于数学问题又能吸引学生探索的教学情境,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