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发展不能在自发的状态下实现,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合规律合目的的预测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主体需要水平,才能使其原有的品德结构与新需要之间矛盾运动。这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之源。文章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几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动因。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外部动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02
一、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人的需要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差异。”[1]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需要是从动物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因此人的需要中包含有自然性需要,但是决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无论从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还是需要的对象都具有社会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饥饿是我的身体对于存在于我身体之外的、为了保存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对象的公开表露的需要。”[2] “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3]人是能动的,在改造自然的同时,生产自己必需的产品。通过有意识的社会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饿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感觉到饱足而停止。”[4]“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5]人的需要的这种社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一方面,因为人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生产自己必须的产品的同时,必然要与外界进行接触,交流感情,进行沟通,交换思想,这就决定了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而且,现在社会条件下,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在自发的状态下实现,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超越现有水平,否则,教育没有价值。另一方面,人在从自然和社会索取生活资料的同时,必然要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约束,如何去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也只有从这种社会性需要出发,才能找到人的行为的现实基础,发现人的行为规律,并对行为作出真正科学的解释。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关心人们现有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可能面对的问题,因为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无知程度,避免挫折和失败,教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合规律的预测和指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外部动因
(一)科技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时代,科技发展带来一系列道德困境和问题,如高科技犯罪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传统的道德失去了引导、规范作用,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单靠科技非但不能解决社会和人类进步的一切问题,甚至能造成完全相反的后果。哲学家说过 “完美的真理是痛苦的。科学不再是人类进步的完全具有启发作用的同盟军;具有人性的人会警惕地注视着科学的理性化的社会秩序的任何一种模式,注视过分严格地专注于事实、过分地智力资源集中于能够使人类生活和文化机械化的各种技术领域……我们再次认识到科学在道德方面是中立的。它并没有自动地成为一种行善力量……此外,科学扩展到对社会与历史的研究,这决不是科学共同体内一种人道睿智的保证。”[6]这段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科学技术的成果,它是“价值中立”的,既可以造福于人群,又可能毁灭人类。科学的发展本身产生不出“善”,“善”不是从属于“真”的,道德不是科学技术的附属品,随着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变革,必然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作出适当的调整,寻找一种能够驾驭科学技术的力量。诚如韦伯所分析的,没有价值合理性包含在工具合理性的内部,后者的动力因素任其泛滥,决不可能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来。一旦它失去应有的价值意蕴,脱离人的价值目标而发展时,就会给人类幸福带来损害,可能将社会推向毁灭,不能使人的多方面价值需要得到满足,给人的心灵普遍蒙上阴影。“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的结果。它已经危害着、并且仍然破坏着人与他的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态。无可挽回的分裂状况正在威胁着人类。”[7]正是这种危机使人们呼唤教育培养出能控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力量、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即是能够改变、超越现实生产力、社会规定性的人。“科学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或成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帮助每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并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作出的决定的行为。科学和技术还必须帮助人们养成科学精神,因而使他能促进科学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7]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在人类活动中存在和发展的,而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必然受到某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人们的道德观念、信仰、信念、情感等都参与并支配着这种活动。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客观上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导致极端自私的行为产生了负效应。一些人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弄虚作假、欺诈掠夺、坑蒙拐骗,迷恋金钱、轻视和否定道德的作用,并把获取名利当成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基本追求,以利益大小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不但不遵从道德约束,反而为了利益而抛弃道德,甚至践踏道德。影响到社会政治领域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损公肥私、贪污腐化等现象日益猖獗,人们的道德日益堕落。人们只是追逐本能冲动的满足。感官的刺激与兴奋,非理性的快感与享乐的生活,物质至上已成为人类的通病,为人所创造的物质,却来奴役人、支配人、驱使人,使人们在对它的疯狂追逐中,失却主体性,导致人性的沦丧。这些表现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必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认识到这种负面的影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自主力量,得以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使它不至于成为一种“异化”因素去消融、腐蚀人的性灵,使得学生能按照人自身的尺度、美的尺度去改善世界,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属于人的世界。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观念的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应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着眼于大学生形成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意识、价值观念、品质行为,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诸如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这些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吸收这种文化精神成果,用它来更新德育的观念与目标,充实德育的内容,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更具有时代的规定性,更好地在社会现代化中发挥它的作用,也使德育自身更具有时代精神。
(三)社会和谐有序的需要
首先,从道德生产的角度看,道德产生于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需要。荀子对此有过深刻的阐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乎乱,故制礼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卡,是礼之所起也。”这种对道德的把握,已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觉性。没有这种基于需要之上的道德共识,人们不可能达到默契,形成规范。如此,则社会必然走向混乱,也就根本谈不上个人的发展了。更重要的是,道德还产生于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创造的需要。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需要,也是人类何以需要协调相互间关系的根本依据。它直接指向人的潜能,解放人的个性,创造人的生活,因而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其次,从道德存在的角度看,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这种准则和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社会及其个人生活领域,都势必在其运转过程中形成某种相应的秩序,并只有在合宜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但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每个人,都是有意识的、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并因此使他们的个别行动往往是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往往是同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直接需要的秩序是不尽一致的。为了将社会成员的行为尽可能地引入现实直接需要的秩序范围,以保持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正常运转,任何社会都必然形成某种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不论在哪种社会控制中,道德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力量和方式。最后,道德作为一种价值教育,它的固有本质就是要促进与引导人们去实现社会与个体的“应是”(道德的)而不是反映“实是”。它用以教育启示人们的不只是客观的现实是什么,更为主要的是从道德的角度审查客观的现实理应是什么?应该把它变成怎么样?它的主要功能不是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维持,而是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与改善。
(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
全球化过程中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实现方式发生变化,旧的价值体系被人们重新审视,甚至怀疑、抛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或者未被人们完全认同,这就使许多人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西方现代的价值观、农业文明的价值观和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计划经济的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并存,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冲突、渗透、融合,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状态下,许多人“思想混乱”,而且每种价值观都有自己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有许多原则性的内容是完全矛盾对立的。于是在相互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都会相互去影响消解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主导性的价值观教育,许多人就会接受陈旧的错误的价值观,而正确的价值观得不到弘扬,甚至排斥我们所倡导的主导性价值观。思想文化的竞争和渗透实质上就是思想攻心、夺取人心的竞争,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间断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间断把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从来没有间断用思想文化侵略并占领阵地、控制全球,用思想文化渗透来实现其利益、推行霸权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不用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性的价值观去教育他们,武装他们的头脑,很难保证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任何社会都有一套使社会正常运作的‘游戏规则’,如果你不懂得这个规则,就不能参与这项游戏。而你参与这项游戏又不遵守这些规则,也会被淘汰,当然,社会生活不是游戏,它是严肃的事情,但越是严肃的事情就更应有规则,人也就更应该了解、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86-87.
[2]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1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22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514.
[6]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53.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12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外部动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02
一、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人的需要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差异。”[1]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需要是从动物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因此人的需要中包含有自然性需要,但是决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无论从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还是需要的对象都具有社会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饥饿是我的身体对于存在于我身体之外的、为了保存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对象的公开表露的需要。”[2] “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3]人是能动的,在改造自然的同时,生产自己必需的产品。通过有意识的社会性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饿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感觉到饱足而停止。”[4]“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5]人的需要的这种社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一方面,因为人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生产自己必须的产品的同时,必然要与外界进行接触,交流感情,进行沟通,交换思想,这就决定了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而且,现在社会条件下,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在自发的状态下实现,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超越现有水平,否则,教育没有价值。另一方面,人在从自然和社会索取生活资料的同时,必然要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约束,如何去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也只有从这种社会性需要出发,才能找到人的行为的现实基础,发现人的行为规律,并对行为作出真正科学的解释。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关心人们现有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可能面对的问题,因为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无知程度,避免挫折和失败,教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合规律的预测和指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外部动因
(一)科技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时代,科技发展带来一系列道德困境和问题,如高科技犯罪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传统的道德失去了引导、规范作用,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单靠科技非但不能解决社会和人类进步的一切问题,甚至能造成完全相反的后果。哲学家说过 “完美的真理是痛苦的。科学不再是人类进步的完全具有启发作用的同盟军;具有人性的人会警惕地注视着科学的理性化的社会秩序的任何一种模式,注视过分严格地专注于事实、过分地智力资源集中于能够使人类生活和文化机械化的各种技术领域……我们再次认识到科学在道德方面是中立的。它并没有自动地成为一种行善力量……此外,科学扩展到对社会与历史的研究,这决不是科学共同体内一种人道睿智的保证。”[6]这段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科学技术的成果,它是“价值中立”的,既可以造福于人群,又可能毁灭人类。科学的发展本身产生不出“善”,“善”不是从属于“真”的,道德不是科学技术的附属品,随着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变革,必然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作出适当的调整,寻找一种能够驾驭科学技术的力量。诚如韦伯所分析的,没有价值合理性包含在工具合理性的内部,后者的动力因素任其泛滥,决不可能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来。一旦它失去应有的价值意蕴,脱离人的价值目标而发展时,就会给人类幸福带来损害,可能将社会推向毁灭,不能使人的多方面价值需要得到满足,给人的心灵普遍蒙上阴影。“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的结果。它已经危害着、并且仍然破坏着人与他的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态。无可挽回的分裂状况正在威胁着人类。”[7]正是这种危机使人们呼唤教育培养出能控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力量、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即是能够改变、超越现实生产力、社会规定性的人。“科学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或成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帮助每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并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作出的决定的行为。科学和技术还必须帮助人们养成科学精神,因而使他能促进科学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7]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在人类活动中存在和发展的,而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必然受到某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人们的道德观念、信仰、信念、情感等都参与并支配着这种活动。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客观上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导致极端自私的行为产生了负效应。一些人惟利是图,见利忘义、弄虚作假、欺诈掠夺、坑蒙拐骗,迷恋金钱、轻视和否定道德的作用,并把获取名利当成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基本追求,以利益大小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不但不遵从道德约束,反而为了利益而抛弃道德,甚至践踏道德。影响到社会政治领域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损公肥私、贪污腐化等现象日益猖獗,人们的道德日益堕落。人们只是追逐本能冲动的满足。感官的刺激与兴奋,非理性的快感与享乐的生活,物质至上已成为人类的通病,为人所创造的物质,却来奴役人、支配人、驱使人,使人们在对它的疯狂追逐中,失却主体性,导致人性的沦丧。这些表现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必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认识到这种负面的影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自主力量,得以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使它不至于成为一种“异化”因素去消融、腐蚀人的性灵,使得学生能按照人自身的尺度、美的尺度去改善世界,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属于人的世界。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观念的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应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着眼于大学生形成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意识、价值观念、品质行为,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诸如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这些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吸收这种文化精神成果,用它来更新德育的观念与目标,充实德育的内容,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更具有时代的规定性,更好地在社会现代化中发挥它的作用,也使德育自身更具有时代精神。
(三)社会和谐有序的需要
首先,从道德生产的角度看,道德产生于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需要。荀子对此有过深刻的阐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乎乱,故制礼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卡,是礼之所起也。”这种对道德的把握,已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觉性。没有这种基于需要之上的道德共识,人们不可能达到默契,形成规范。如此,则社会必然走向混乱,也就根本谈不上个人的发展了。更重要的是,道德还产生于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创造的需要。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需要,也是人类何以需要协调相互间关系的根本依据。它直接指向人的潜能,解放人的个性,创造人的生活,因而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其次,从道德存在的角度看,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这种准则和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社会及其个人生活领域,都势必在其运转过程中形成某种相应的秩序,并只有在合宜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但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每个人,都是有意识的、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并因此使他们的个别行动往往是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往往是同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直接需要的秩序是不尽一致的。为了将社会成员的行为尽可能地引入现实直接需要的秩序范围,以保持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正常运转,任何社会都必然形成某种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不论在哪种社会控制中,道德都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力量和方式。最后,道德作为一种价值教育,它的固有本质就是要促进与引导人们去实现社会与个体的“应是”(道德的)而不是反映“实是”。它用以教育启示人们的不只是客观的现实是什么,更为主要的是从道德的角度审查客观的现实理应是什么?应该把它变成怎么样?它的主要功能不是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维持,而是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与改善。
(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
全球化过程中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实现方式发生变化,旧的价值体系被人们重新审视,甚至怀疑、抛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或者未被人们完全认同,这就使许多人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西方现代的价值观、农业文明的价值观和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计划经济的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并存,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冲突、渗透、融合,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状态下,许多人“思想混乱”,而且每种价值观都有自己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有许多原则性的内容是完全矛盾对立的。于是在相互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都会相互去影响消解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主导性的价值观教育,许多人就会接受陈旧的错误的价值观,而正确的价值观得不到弘扬,甚至排斥我们所倡导的主导性价值观。思想文化的竞争和渗透实质上就是思想攻心、夺取人心的竞争,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间断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间断把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从来没有间断用思想文化侵略并占领阵地、控制全球,用思想文化渗透来实现其利益、推行霸权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不用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性的价值观去教育他们,武装他们的头脑,很难保证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任何社会都有一套使社会正常运作的‘游戏规则’,如果你不懂得这个规则,就不能参与这项游戏。而你参与这项游戏又不遵守这些规则,也会被淘汰,当然,社会生活不是游戏,它是严肃的事情,但越是严肃的事情就更应有规则,人也就更应该了解、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86-87.
[2]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1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22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514.
[6]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53.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