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资料以及CT表现,增强对本病的诊断检查水平,为下一步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收集72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资料。结果: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早期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表现为渐进性智能障碍,72例患者痴呆患者10例,提示痴呆不是诊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依据。CT表现根据Goto等分型,分为Ⅰ型39例,Ⅱ型25例,Ⅲ型8例。结论:采用临床资料和CT能够确诊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而且可以早期发现与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231-01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名Binswanger病,指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髓鞘脱失导致脑白质软化灶,多发于有高血压病病史及其他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CT、MRI项目的检查及病理研究的发展,目前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显著增强[1]。本研究收集72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观察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资料以及CT表现,增强对本病的诊断检查水平,为下一步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72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资料。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64~ 79岁,平均年龄71.5±2.6岁;患有高血压者64例,占88.89%。进行性痴呆及精神障碍37例;肢体无力或偏瘫29例;68例有眼底动脉硬化。
1.2 方法:采用SOMATOM Spirit型螺旋CT扫描机,常规颅脑平扫,扫描参数:120kV,80mA,层距、层厚均为10 mm,听眦线为基线横断扫描12层,矩阵为512 × 512。
1.3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影像学分型标准:采用Goto分型标准:Ⅰ型:病变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前后角周围;Ⅱ型:除上述位置外,还分布于侧脑室体部,半卵圆中心区病灶呈散点状分布,但未发现融合情况;Ⅲ型:Ⅱ型所见病变区域有融合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 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分析研究:头痛、头晕等症状:共41例,其中头痛、头晕患者34例,视力模糊患者5例,双下肢无力患者2例;智能障碍:共26例,其中记忆力减退患者17例,计算力以及判断力障碍患者19例,语言障碍以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5例,痴呆患者11例;脑卒中样表现:共20例,其中偏瘫患者4例,偏身感觉异常患者9例,共济失调患者7例。
2.2 CT临床表现及分型分析研究:皮层下脑白质区发现片状以及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缘模糊,无占位效应,脑灰白质分界可辨别。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CT值与正常脑白质比较,发现一般比正常人低5~10Hu。同时基底节区、丘脑区腔隙性脑梗死或脑软化灶31例,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萎缩52例。根据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学分型标准,发现I 型患者46例,占63.89%;Ⅱ型患者22例,占30.56%;Ⅲ型患者4例,占5.56%,其中I 型患者人数最多,与其它两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进展较慢,患者逐渐变成痴呆,发病集中在60岁以后[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精神障碍、智力减退、髙血压、偏瘫失语等。它是血管源性的脱髓鞘改变,在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性基础上, 深部脑白质区小穿支动脉透明样变性,弹力减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导致局部脑缺血缺氧, 出现局灶性梗死[3]。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发生不仅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还与年龄、体重、性别、饮食以及遗传等原因有关[4]。
本研究根据有关研究资料[5-6],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以及特点分析如下:(1)多集中发现在60岁以上老人,且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研究糖尿病等危疾病;(2)临床上早期表现一般为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后期发生渐进性智能障碍,甚至出现脑卒中样表现;(3)CT表现主要为皮层下脑白质区发现片状以及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缘模糊,无占位效应,脑灰白质分界可辨别。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CT值与正常脑白质比较,发现一般比正常人低5~10Hu;(4)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排除其他疾病。当CT表现上有以侧脑室前角周围脑白质对称性脱髓鞘现象但无痴呆等其它临床症状时,笔者认为应可结合临床其他症状,作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另外,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还应和以下疾病进行区别: (1)多发性硬化:常发现于20~40岁女性,病程:多年反复发作、缓解交替,CT临床表现主要为侧脑室周围多发性低密度斑,病灶多发、散在以及新旧交替;(2)脑积水:严重脑积水能够发现侧脑室周围白质的低密度,但病变无斑片状性状,临床发现有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临床资料和CT能够确诊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而且可以早期发现与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英,任克.64層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22(5):243-246.
[2] 倪健强,蔡秀英,王辉. 老年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注意力缺损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898-4899.
[3] 杨佳,张哲林,魏芳,等.结合影像学检查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表现〔J〕.疾病检测与控制杂志,2011,5(3):158-159.
[4] 崔洪,武强,刘燕. 89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 表现与病理分析〔J〕. 求医问药杂志,2013,11(9):161-162.
[5] 徐文全,张恒义,解春庭,等.经CT 确诊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7):176.
[6] 郭华艳.多层螺旋CT 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9例临床分析〔J〕.临床影像及检验,2011,7:3384-3385.
关键词: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231-01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名Binswanger病,指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髓鞘脱失导致脑白质软化灶,多发于有高血压病病史及其他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CT、MRI项目的检查及病理研究的发展,目前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显著增强[1]。本研究收集72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观察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资料以及CT表现,增强对本病的诊断检查水平,为下一步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72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资料。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64~ 79岁,平均年龄71.5±2.6岁;患有高血压者64例,占88.89%。进行性痴呆及精神障碍37例;肢体无力或偏瘫29例;68例有眼底动脉硬化。
1.2 方法:采用SOMATOM Spirit型螺旋CT扫描机,常规颅脑平扫,扫描参数:120kV,80mA,层距、层厚均为10 mm,听眦线为基线横断扫描12层,矩阵为512 × 512。
1.3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影像学分型标准:采用Goto分型标准:Ⅰ型:病变主要分布于侧脑室前后角周围;Ⅱ型:除上述位置外,还分布于侧脑室体部,半卵圆中心区病灶呈散点状分布,但未发现融合情况;Ⅲ型:Ⅱ型所见病变区域有融合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 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分析研究:头痛、头晕等症状:共41例,其中头痛、头晕患者34例,视力模糊患者5例,双下肢无力患者2例;智能障碍:共26例,其中记忆力减退患者17例,计算力以及判断力障碍患者19例,语言障碍以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5例,痴呆患者11例;脑卒中样表现:共20例,其中偏瘫患者4例,偏身感觉异常患者9例,共济失调患者7例。
2.2 CT临床表现及分型分析研究:皮层下脑白质区发现片状以及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缘模糊,无占位效应,脑灰白质分界可辨别。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CT值与正常脑白质比较,发现一般比正常人低5~10Hu。同时基底节区、丘脑区腔隙性脑梗死或脑软化灶31例,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萎缩52例。根据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学分型标准,发现I 型患者46例,占63.89%;Ⅱ型患者22例,占30.56%;Ⅲ型患者4例,占5.56%,其中I 型患者人数最多,与其它两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进展较慢,患者逐渐变成痴呆,发病集中在60岁以后[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精神障碍、智力减退、髙血压、偏瘫失语等。它是血管源性的脱髓鞘改变,在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性基础上, 深部脑白质区小穿支动脉透明样变性,弹力减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导致局部脑缺血缺氧, 出现局灶性梗死[3]。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发生不仅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还与年龄、体重、性别、饮食以及遗传等原因有关[4]。
本研究根据有关研究资料[5-6],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以及特点分析如下:(1)多集中发现在60岁以上老人,且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研究糖尿病等危疾病;(2)临床上早期表现一般为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后期发生渐进性智能障碍,甚至出现脑卒中样表现;(3)CT表现主要为皮层下脑白质区发现片状以及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缘模糊,无占位效应,脑灰白质分界可辨别。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CT值与正常脑白质比较,发现一般比正常人低5~10Hu;(4)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排除其他疾病。当CT表现上有以侧脑室前角周围脑白质对称性脱髓鞘现象但无痴呆等其它临床症状时,笔者认为应可结合临床其他症状,作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另外,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还应和以下疾病进行区别: (1)多发性硬化:常发现于20~40岁女性,病程:多年反复发作、缓解交替,CT临床表现主要为侧脑室周围多发性低密度斑,病灶多发、散在以及新旧交替;(2)脑积水:严重脑积水能够发现侧脑室周围白质的低密度,但病变无斑片状性状,临床发现有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临床资料和CT能够确诊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而且可以早期发现与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英,任克.64層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22(5):243-246.
[2] 倪健强,蔡秀英,王辉. 老年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注意力缺损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898-4899.
[3] 杨佳,张哲林,魏芳,等.结合影像学检查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表现〔J〕.疾病检测与控制杂志,2011,5(3):158-159.
[4] 崔洪,武强,刘燕. 89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 表现与病理分析〔J〕. 求医问药杂志,2013,11(9):161-162.
[5] 徐文全,张恒义,解春庭,等.经CT 确诊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7):176.
[6] 郭华艳.多层螺旋CT 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29例临床分析〔J〕.临床影像及检验,2011,7:3384-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