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日趋迅速。作为江南水乡之一的绍兴,在近几年城市发展尤为明显,能够让人抚今思古的老屋古巷渐渐被混凝土森林所吞没;水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活方式已发生根本变化。如何保护已处在现代城市包围中的水乡历史街区,使其能够在固有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并再现其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形态;以及采用何种复兴古城的改造模式。是我们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 江南水乡特色 历史街区 古城保护、继承与发展
一、前言
创造富有归属感的形体与空间环境,对于人们认识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非常重要。一些建筑作品、村庄或城市,甚至一个区域,都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或某个历史事件,而时光的沉淀则使其历史的和文化的意义更为突出。因此,保护这些建筑作品、村庄或城市实属理所当然。
二、对古城保护的观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严格控制农用土地的征用,城市建设重点就转到了对旧城区的开发。开发商的动力在于经济利益,因此往往着眼于旧城中心那些传统的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段,因为这样可以有较高的售房率。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旧城改建的速度很快,把那些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全部拆迁,盖起了风格雷同的新楼,许多名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特色,失去了時间厚度。因而,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但当前保护工作中,观念上的含糊与行动中的种种误区又使得保护工作举步维艰,甚至适得其反,造成对城市历史建筑、街区等的开发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并存,使得保护工作陷于一种两难之境。
1. 对保护的模糊认识导致的行动误区:
a. 对“原汁原味”的曲解
“原汁原味”的保护不仅意含对物质环境的保护,更能使原有社区结构,社区心理能得到延续发展。
b. 历史街区“全面保护”的局限
城市是一个机体,始终在经济社会的作用下不断成长,企图以任何方式禁锢其生长都是与科学相悖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全面保护是全方位、多目标的工作,需要明确“保”(文物)与“护”(风貌街区)的对象,实际工作中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c. 保护对象的“等级之分”
d. “自上而下”的纯政府行为的保护
2. 对保护工作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思辩:
a. 没有永恒的保护,只有持续的发展
b. 城市的发展需要正常的新陈代谢,切忌伤筋动骨
c.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充分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客观有效地保护利用真实的历史遗存,发展创造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新街区。
历史街区不同于文物保护中“文物建筑群、历史地段”等概念的界定,它包括主体形态和与之相对应的客体形态。历史街区改造和保护的主体对象是街区中的居民及其生活情态,只有保留了其原有的社会文化底蕴,才能赋予物质环境以精髓和灵性,被改造后的历史街区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绍兴传统街道的步行特征与绍兴的水运密切相关,兴历代兴修水利,河网一直与路网并存。于水运畅通,船成为绍兴的主要运输工具,因此绍兴传统的民居、店铺都是前临街,后面河,或街河并存,这种布局形式直接影响了绍兴街道的尺度,也决定了绍兴街道的步行特征。是保护具有绍兴特色的城市环境的基本依据。
八字桥历史街区整治工程是绍兴已建成的历史街区之一。本人参与了包括前期调查研究、方案规划设计及最终的实施工作。
1. 整治前的现状
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及外围风貌控制区位于绍兴古城东北部,北邻胜利路,南至纺车桥,西临中兴路,东靠环城东路,总占地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其中:八字桥历史街区约10万平方米,外围风貌控制区约20万平方米。
八字桥街区建筑群以清末民国初期绍兴水乡传统民居为主。临水建筑设沿廊埠头,不临水建筑由多户住宅形成连片,大部分是民居,沿街两侧有店铺。经过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建筑质量较差,人口密度比较大,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自来水管杂乱无章,没有城市污水管道,没有城市煤气管道,生活废水、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较差;建筑形式发生变化,新建楼房的尺度、体量、色彩与传统空间环境不甚协调,如有些多层的现代建筑夹杂在传统民宅之间;街道上水泥电线杆林立,电线拉接杂乱无章;沿街店面招牌广告混乱、平庸,对整体环境和街道景观影响较大,传统的空间形态受到破坏;传统功能用地被置换或搁置,如一些住宅、庙宇被改建成店铺、娱乐场所,独家居住的院落式住宅演变成为多户合住的大杂院,多种功能用地间杂布置,相互影响等。
而该区域内属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保点就有5处。是集中反映绍兴桥文化特色的保护区,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八字桥”。据考证,“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祐四年(1256)重建。是现代立交桥的鼻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中还有一座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有1558年历史的“龙华寺”等。
由于八字桥历史街区具有这样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有特色的建筑物与构筑物,使其具有作为景区整治利用的空间和物质保证;又由于它是历史上形成较早的主要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区域,因而具有开展民俗活动的社会和历史基础。
2. 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古城的保护一样,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比如八字桥历史街区,其人工环境体现着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又深植于它那特有的物质形象或表象之中,而其抽象或具象的街区风貌又都是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对八字桥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为:
a. 整体性原则
八字桥历史街区的风貌不是由某一座桥、某一条小巷、某一家商铺或者某些特色文化简单相加而成的,而是所有要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之后形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从人的感知觉体验来说,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首先应能保护好人们对街区内物质景观和人文气息的综合感受,而不只是单一的视觉上的享受。
b. 动态性原则
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对绍兴来说,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要完全保住古城内的一草一木实属不可能,也确实不必要。而对于生活在八字桥历史街区中那些居民来说,很多古旧的民宅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理应加以改造,才能求得新的发展。
c. 最优化原则
所谓最优化原则,就是指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即系统处于最优化的状态,取得最优的效果。这个原则着眼于整个改造工程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别要素的性能优良与否。
3.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具体方法
规划将使八字桥历史街区修建成为绍兴水城风貌典型的缩影。设计原则:保护历史街区,促进旅游发展,继承历史脉络,改善居住条件。其保护的中心主题:保护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反映清末民国初年的古城水乡生活风貌景观,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延续绍兴传统城市风貌,发扬城市特色,形成历史街区保护与修缮改造结合实施的示范区。具体的保护修缮方案:
a. 根据建筑物的年代特色风格,以保护建筑物的原貌,建筑立面整治为主,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建筑内部局部功能调整,布置配套卫生设施。
b. 尊重现状建筑风貌及保持建筑空间格局不变的前提下,对历史保护街区内的沿河,沿路破旧危房以及因路网调整地块进行拆除重建复原,彻底改变沿街、沿河的建筑质量,营造完整、协调的传统水街空间和传统民居里弄建筑风貌。
采取的具体技术手段:
a. 在对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质量、使用状况、文化价值和居民意愿进行纵向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保留、改建和拆除区域。
b. 沿街两侧民居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造。
c. 改善街区内给排水、电力、电讯及防灾等基础设施,给排水一步到位,水电一户一表,污水并入城市排污管网,电力、电信、路灯、有线电视等架空线全部埋入共同沟。居民家增加了现代化厨卫设施,改善日照通风条件。
d. 街道地面采用绍兴传统的石板铺砌为主,石板下设共同沟以解决各种管线的敷设问题。改善原有路面设计,做到路面平整,雨天排水畅通,不积水。
e. 设置一定数量的电话亭、杂物箱、座椅、灯具等,通过墙体隔断等设计大小不一、古趣盎然的步行休憩空间;加强保护区内綠化种植,争取能建些街头小花园,以供居民游憩。
f. 新建、改建部分结构用现代方式,但保持粉墙黛瓦,保持木格窗、木格门、木制楼梯扶手等传统形式。在修缮中,强调“修旧如旧、风貌协调”。门窗及细部按原样用旧材,立面维修用旧青砖,墙面涂涮用纸筋灰,河坎及踏道用旧石料。
g. 对龙华寺按“修旧如旧”原则,坚持“有实物的用实物、有图示的按图示、无实物无图示的按文字记载”的做法。使这千年古刹基本保持了历史的原真性。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在继承历史脉络与人们生活现代化的要求中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整个历史街区风貌得到有效的保护,居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为古城保护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四、绍兴古城保护与复兴—“绍兴模式”
2010年随着世界合唱比赛在绍兴的圆满闭幕;绍兴博物馆的落成;绍兴古城的年轮跨过了2500这个数字,这座城市的人民为它刻下了古城保护与复兴的深深印记。在2001年,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按照这一规划,绍兴在8.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内,从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绍兴保护与复兴实行了“点、线、面”的保护模式。“点”就是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线”就是城市河道水系和水乡风貌带,“面”就是七片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其中的历史街区有“越子城”、“书圣故里”、“鲁迅故里”、“八字桥历史街区”、“西小河历史街区”等五大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街区。对古城的保护突出了商贸、文化、旅游功能;逐步从点、线、面保护上升到培育机制、经营古城、发展古城,使绍兴古城古而不变,成为成长型、发展型、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城市;由仅从理念的认识上升到通过体制、法规来保护,使古城保护成为社会共识,自觉行动。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从名人故里到历史街区,从历史街区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如今,“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古人的居住理想正在成为今日绍兴的现实。近年来,绍兴市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说:“绍兴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原汁原味,修旧如古,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五、结束语
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保护生活的延续性,努力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综合形象,延续当地特征的人居文化。秉承着这一原则,所有的文化遗存在一个新的时空里被有机组合,被一一激活。古老的元素重新融入了历史的氛围,融入了人们现代的生活中,人行其间,扑面而来的是一个城市的厚重。
参考文献:
1、王健平,“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挑战和认识上存在的几个问题”,《中英合作历史古城保护规划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4。
2、刘天齐 孔繁德 刘常海 《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版
3、沈清慕 《旧城更新与生态建设》、《城市规划》 2000版
4、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版
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主编式 《中国新园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版
6、宋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思考”,《建筑创作》,2003年第十一期。
7、郑先磊 《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理论讨论论文集(第一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版
8、马武定21世纪城市的文化功能 《城市规划汇刊》 2001版
9、阮仪三 主编 《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版
10、严铮,“对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多元化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初探”,《城市》,2003年第四期。
11、孟嘉.绍兴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与实施[J].山西建筑,2005,(1):11-12
关键词:历史文化 江南水乡特色 历史街区 古城保护、继承与发展
一、前言
创造富有归属感的形体与空间环境,对于人们认识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非常重要。一些建筑作品、村庄或城市,甚至一个区域,都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或某个历史事件,而时光的沉淀则使其历史的和文化的意义更为突出。因此,保护这些建筑作品、村庄或城市实属理所当然。
二、对古城保护的观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严格控制农用土地的征用,城市建设重点就转到了对旧城区的开发。开发商的动力在于经济利益,因此往往着眼于旧城中心那些传统的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段,因为这样可以有较高的售房率。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旧城改建的速度很快,把那些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全部拆迁,盖起了风格雷同的新楼,许多名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特色,失去了時间厚度。因而,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但当前保护工作中,观念上的含糊与行动中的种种误区又使得保护工作举步维艰,甚至适得其反,造成对城市历史建筑、街区等的开发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并存,使得保护工作陷于一种两难之境。
1. 对保护的模糊认识导致的行动误区:
a. 对“原汁原味”的曲解
“原汁原味”的保护不仅意含对物质环境的保护,更能使原有社区结构,社区心理能得到延续发展。
b. 历史街区“全面保护”的局限
城市是一个机体,始终在经济社会的作用下不断成长,企图以任何方式禁锢其生长都是与科学相悖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全面保护是全方位、多目标的工作,需要明确“保”(文物)与“护”(风貌街区)的对象,实际工作中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c. 保护对象的“等级之分”
d. “自上而下”的纯政府行为的保护
2. 对保护工作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思辩:
a. 没有永恒的保护,只有持续的发展
b. 城市的发展需要正常的新陈代谢,切忌伤筋动骨
c.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充分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客观有效地保护利用真实的历史遗存,发展创造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新街区。
历史街区不同于文物保护中“文物建筑群、历史地段”等概念的界定,它包括主体形态和与之相对应的客体形态。历史街区改造和保护的主体对象是街区中的居民及其生活情态,只有保留了其原有的社会文化底蕴,才能赋予物质环境以精髓和灵性,被改造后的历史街区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绍兴传统街道的步行特征与绍兴的水运密切相关,兴历代兴修水利,河网一直与路网并存。于水运畅通,船成为绍兴的主要运输工具,因此绍兴传统的民居、店铺都是前临街,后面河,或街河并存,这种布局形式直接影响了绍兴街道的尺度,也决定了绍兴街道的步行特征。是保护具有绍兴特色的城市环境的基本依据。
八字桥历史街区整治工程是绍兴已建成的历史街区之一。本人参与了包括前期调查研究、方案规划设计及最终的实施工作。
1. 整治前的现状
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及外围风貌控制区位于绍兴古城东北部,北邻胜利路,南至纺车桥,西临中兴路,东靠环城东路,总占地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其中:八字桥历史街区约10万平方米,外围风貌控制区约20万平方米。
八字桥街区建筑群以清末民国初期绍兴水乡传统民居为主。临水建筑设沿廊埠头,不临水建筑由多户住宅形成连片,大部分是民居,沿街两侧有店铺。经过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建筑质量较差,人口密度比较大,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自来水管杂乱无章,没有城市污水管道,没有城市煤气管道,生活废水、污水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较差;建筑形式发生变化,新建楼房的尺度、体量、色彩与传统空间环境不甚协调,如有些多层的现代建筑夹杂在传统民宅之间;街道上水泥电线杆林立,电线拉接杂乱无章;沿街店面招牌广告混乱、平庸,对整体环境和街道景观影响较大,传统的空间形态受到破坏;传统功能用地被置换或搁置,如一些住宅、庙宇被改建成店铺、娱乐场所,独家居住的院落式住宅演变成为多户合住的大杂院,多种功能用地间杂布置,相互影响等。
而该区域内属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保点就有5处。是集中反映绍兴桥文化特色的保护区,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八字桥”。据考证,“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祐四年(1256)重建。是现代立交桥的鼻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中还有一座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有1558年历史的“龙华寺”等。
由于八字桥历史街区具有这样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有特色的建筑物与构筑物,使其具有作为景区整治利用的空间和物质保证;又由于它是历史上形成较早的主要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区域,因而具有开展民俗活动的社会和历史基础。
2. 历史街区保护的原则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古城的保护一样,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比如八字桥历史街区,其人工环境体现着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又深植于它那特有的物质形象或表象之中,而其抽象或具象的街区风貌又都是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对八字桥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为:
a. 整体性原则
八字桥历史街区的风貌不是由某一座桥、某一条小巷、某一家商铺或者某些特色文化简单相加而成的,而是所有要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之后形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从人的感知觉体验来说,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首先应能保护好人们对街区内物质景观和人文气息的综合感受,而不只是单一的视觉上的享受。
b. 动态性原则
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对绍兴来说,社会在前进,经济在发展,要完全保住古城内的一草一木实属不可能,也确实不必要。而对于生活在八字桥历史街区中那些居民来说,很多古旧的民宅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理应加以改造,才能求得新的发展。
c. 最优化原则
所谓最优化原则,就是指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即系统处于最优化的状态,取得最优的效果。这个原则着眼于整个改造工程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别要素的性能优良与否。
3.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具体方法
规划将使八字桥历史街区修建成为绍兴水城风貌典型的缩影。设计原则:保护历史街区,促进旅游发展,继承历史脉络,改善居住条件。其保护的中心主题:保护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反映清末民国初年的古城水乡生活风貌景观,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延续绍兴传统城市风貌,发扬城市特色,形成历史街区保护与修缮改造结合实施的示范区。具体的保护修缮方案:
a. 根据建筑物的年代特色风格,以保护建筑物的原貌,建筑立面整治为主,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建筑内部局部功能调整,布置配套卫生设施。
b. 尊重现状建筑风貌及保持建筑空间格局不变的前提下,对历史保护街区内的沿河,沿路破旧危房以及因路网调整地块进行拆除重建复原,彻底改变沿街、沿河的建筑质量,营造完整、协调的传统水街空间和传统民居里弄建筑风貌。
采取的具体技术手段:
a. 在对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的基础上,对其建筑质量、使用状况、文化价值和居民意愿进行纵向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保留、改建和拆除区域。
b. 沿街两侧民居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造。
c. 改善街区内给排水、电力、电讯及防灾等基础设施,给排水一步到位,水电一户一表,污水并入城市排污管网,电力、电信、路灯、有线电视等架空线全部埋入共同沟。居民家增加了现代化厨卫设施,改善日照通风条件。
d. 街道地面采用绍兴传统的石板铺砌为主,石板下设共同沟以解决各种管线的敷设问题。改善原有路面设计,做到路面平整,雨天排水畅通,不积水。
e. 设置一定数量的电话亭、杂物箱、座椅、灯具等,通过墙体隔断等设计大小不一、古趣盎然的步行休憩空间;加强保护区内綠化种植,争取能建些街头小花园,以供居民游憩。
f. 新建、改建部分结构用现代方式,但保持粉墙黛瓦,保持木格窗、木格门、木制楼梯扶手等传统形式。在修缮中,强调“修旧如旧、风貌协调”。门窗及细部按原样用旧材,立面维修用旧青砖,墙面涂涮用纸筋灰,河坎及踏道用旧石料。
g. 对龙华寺按“修旧如旧”原则,坚持“有实物的用实物、有图示的按图示、无实物无图示的按文字记载”的做法。使这千年古刹基本保持了历史的原真性。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在继承历史脉络与人们生活现代化的要求中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整个历史街区风貌得到有效的保护,居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为古城保护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四、绍兴古城保护与复兴—“绍兴模式”
2010年随着世界合唱比赛在绍兴的圆满闭幕;绍兴博物馆的落成;绍兴古城的年轮跨过了2500这个数字,这座城市的人民为它刻下了古城保护与复兴的深深印记。在2001年,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按照这一规划,绍兴在8.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内,从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绍兴保护与复兴实行了“点、线、面”的保护模式。“点”就是6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3处文物保护点,“线”就是城市河道水系和水乡风貌带,“面”就是七片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其中的历史街区有“越子城”、“书圣故里”、“鲁迅故里”、“八字桥历史街区”、“西小河历史街区”等五大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街区。对古城的保护突出了商贸、文化、旅游功能;逐步从点、线、面保护上升到培育机制、经营古城、发展古城,使绍兴古城古而不变,成为成长型、发展型、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城市;由仅从理念的认识上升到通过体制、法规来保护,使古城保护成为社会共识,自觉行动。从名人故居到名人故里,从名人故里到历史街区,从历史街区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如今,“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古人的居住理想正在成为今日绍兴的现实。近年来,绍兴市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说:“绍兴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原汁原味,修旧如古,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五、结束语
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保护生活的延续性,努力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特色的综合形象,延续当地特征的人居文化。秉承着这一原则,所有的文化遗存在一个新的时空里被有机组合,被一一激活。古老的元素重新融入了历史的氛围,融入了人们现代的生活中,人行其间,扑面而来的是一个城市的厚重。
参考文献:
1、王健平,“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挑战和认识上存在的几个问题”,《中英合作历史古城保护规划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4。
2、刘天齐 孔繁德 刘常海 《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版
3、沈清慕 《旧城更新与生态建设》、《城市规划》 2000版
4、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版
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主编式 《中国新园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版
6、宋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思考”,《建筑创作》,2003年第十一期。
7、郑先磊 《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理论讨论论文集(第一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版
8、马武定21世纪城市的文化功能 《城市规划汇刊》 2001版
9、阮仪三 主编 《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版
10、严铮,“对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多元化的历史街区保护方法初探”,《城市》,2003年第四期。
11、孟嘉.绍兴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与实施[J].山西建筑,2005,(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