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中国乐舞与山西舞蹈的概念进行了解析,探究中国乐舞与山西舞蹈从原始社会的舞蹈起源到元明清时期的舞蹈历史演变过程。从文物的考证也说明了中国乐舞到山西民舞发展的历史脉络。有着悠久历史的山西,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为山西的舞蹈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山西舞蹈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三晋文化。
【关键词】中国乐舞;山西舞蹈;三晋文化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舞蹈文明史与民族历史几乎是同步的。舞蹈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和探析其历史与表演、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迄今为止,文字记载就达三千多年之久。山西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果,其历史传承的完整性及艺术性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简析概念
(一)中国乐舞
乐舞,古代称有音乐伴奏的舞蹈为乐舞。《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武》。”乐舞从周朝就有了明确的概念。中国的乐舞兼有礼制功能和艺术表现,汉代以前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鸿沟,魏晋以后开始有了交叉,到了唐代则更加混杂。这种情况一方面有历史演进中雅、俗观念的变化,更体现出后世对乐舞艺术本身的重视。在儒家礼制文化背景下,乐舞被赋予了娱情化俗的功能。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人性的自由解放,乐舞娱情通俗的一面得到了充分发展,并且影响到了当时的“雅乐”礼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乐舞呈现出了丰富而不朽的面貌。
(二)山西舞蹈
早在远古文明时期,人类的先祖就栖息繁衍于古汾河两岸,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早期的文明,推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处于汾河中下游的各种文化留下的遗迹和出土的乐器是山西舞蹈文明丰硕的资料。山西民舞的发展历程在数千年漫漫的岁月中从未中断和消失,到目前为止,山西舞蹈种类大约保留有二百余种。山西厚实地域文化下的舞蹈文化、舞蹈资源非常丰富,为山西舞蹈艺术创造提供了源泉,山西舞蹈发展至今,有许多舞种被挖掘出来进入课堂,进入人民群众之中,有的还形成作品登上舞台,这为山西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中国乐舞到山西舞蹈的发展演变
(一)原始时期
《山海经》:“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广博异记》:“舜有子八人,始歌舞。”这些都是古籍中记载了原始舞蹈发展起源状况,这些原始舞蹈的起源为今后乐舞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青海省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年代乐舞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图像。
(二)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进入社会阶级,原始乐舞发生了分化。一是出现了最早的专业乐舞艺人——乐舞奴隶最终发展成为专供王室和贵族享乐和表演的舞蹈;另一方面是巫术活动中宗教祭礼舞蹈巫舞的发展。巫是最早的宗教舞者,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二是群众自娱性的舞蹈流传于民间,成为劳动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
山西在春秋时期为晋国,山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统治阶级为了追求豪华的歌舞享受,女乐和倡优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为主要活动于王室和豪门贵族间的专业艺人。另外,随着“礼崩乐坏”,民间乐舞十分昌盛,而且“百家争鸣”,乐舞由最初的娱乐活动上升为理论,山西出现了早期能识五音六律的音乐大师——师旷和《乐论》的著者荀子。这一时期民间歌舞的兴盛和歌舞艺人的创作,为汉代《百戏》及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漫长的诸侯割据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秦始皇为巩固统治而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的同时,多姿多彩的七国乐舞文化及其他表演艺术也随之汇集京都。这种汇集,对汉代乐舞的发展是个极大的跳跃。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启,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各种民间文化的大融合,也使外来的一些舞蹈形式流入中原,乐舞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胡舞、长袖舞、建鼓舞、角抵、百戏都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民族迁徙与文化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中外各族乐舞文化以及乐舞艺人的流动为这个时期的乐舞带来了许多新的元素。清商乐舞是这个时期舞蹈的主体之一,它在继承汉代“相和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原及南方各地民间传统乐舞编制系列乐舞,代表作有《白纻舞》《杯盘舞》等。各民族乐舞主要有《天竺乐》《西凉乐》等。这些舞蹈的融合交流对唐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五)隋唐时期
隋朝的统一,在继承南北朝乐舞的基础上,自隋文帝开皇初至唐太宗贞观年间,经历了七部伎、九部伎再到十部伎的阶段。唐朝的建立,乐舞进入鼎盛时期。经济高度发达、民族大融合,使乐舞文化在当时成为盛极一时的主要社会娱乐形式,这种文化不仅在宫廷极度奢华繁复,而且在民间也是遍地开花,雅俗共赏,成就了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璀璨奇葩。
盛唐时期,太原被封为大唐北都,是李氏的龙兴之地,也是女皇武则天的家乡。这个时期迎来山西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剑舞》《绿腰》、花鼓、巫舞等廣为流传。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位重要人物,即隋代的裴藴(管理全国乐舞工作的最高官员)和唐代的裴旻(家喻户晓的舞蹈艺术家)。作为山西裴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从不同角度为隋唐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宋辽金元时期
宋以后,作为独立表演舞蹈艺术开始由盛转衰,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曲折发展,成为古代舞蹈史上盛衰兼具的时期。舞蹈被融入戏曲,成为戏曲重要表演的手段之一。宫廷乐舞和民俗舞蹈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舞蹈表现形式。而民俗舞蹈在民间形成了舞队(也称“社火”),是综合性的街头游行的表演队舞,其中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民间舞、浓郁的生活气息的舞蹈和舞蹈性比较强的节目,与唐代表演单纯性的情绪或风格的舞蹈有很大的差异。 元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在本民族乐舞的基础上,广泛前朝的宫廷舞乐,形成了具有蒙、汉交融色彩的宫廷宴乐。这个时期发现的宋、辽、金、元戏舞文物——戏台遗迹墓葬雕刻、戏剧壁画等展现了三晋文化昔日的繁盛景象和艺术的辉煌。
(七)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山西的舞蹈以戏曲舞蹈为主,是戏曲舞蹈兴盛和民俗舞蹈崛起的时期。戏曲舞蹈作为一个独特的舞蹈体系,吸收和保留了大量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和杂技等艺术形态,使舞蹈走向民间,更加贴近平民。明到清中叶,山西商人在北部和西北地区异常活跃,把持垄断了许多行业。这一时期异地的商人,买卖之余听家乡戏、看家乡歌舞、设台唱戏,推动了山西戏曲艺术发展。山西晋南的戏曲年画雕版、剪纸,晋中一带的皮影戏、纱阁戏、木偶戏等许多文物共同构成了山西民间歌舞艺术亮丽的风景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舞蹈艺术的盛况。
三、山西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著名编导家和舞蹈家编排和演绎了优秀作品《黄河三部曲》《一把酸枣》《解放》等优秀作品。被称为“文化活化石”的山西,更是孕育和滋养了独具特色的山西舞蹈。具有山西地域风格的民间舞蹈更是数不胜数,包括秧歌歌舞、锣鼓舞、扇子舞等众多类别。每逢传统节日期间,代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轮番登场,娱悦乡亲。山西民间舞蹈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不仅有着浓郁的汉民族风格,而且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不仅有着古老的文化形态,更是在道具的运用上十分丰富。我们要有对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和创新。
四、结语
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态,更是一种文化,悠久的文化传承离不开传承人,更离不开传播者。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既是传承者,又是弘扬者,更是传播者。在新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将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王江萍,张蕾,张弛.中国古代舞蹈风貌与发展流变[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3]张明亮.山西舞蹈史[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4]360百科《乐舞》——舞蹈[DB/OL].https://baike.so.com/ doc/6702498-6916449.html.
[5]李芹.浅析原始舞蹈岩畫的产生及社会功能[J].黑龙江史志,2014.
[6]张涛.浅析秦汉时期乐舞发展[J].群文天地,2011.
[7]魏盛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乐舞之初探[J].音乐研究,32.
作者简介:曹暄雅(1994-),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16级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中国乐舞;山西舞蹈;三晋文化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舞蹈文明史与民族历史几乎是同步的。舞蹈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和探析其历史与表演、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迄今为止,文字记载就达三千多年之久。山西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果,其历史传承的完整性及艺术性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简析概念
(一)中国乐舞
乐舞,古代称有音乐伴奏的舞蹈为乐舞。《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武》。”乐舞从周朝就有了明确的概念。中国的乐舞兼有礼制功能和艺术表现,汉代以前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鸿沟,魏晋以后开始有了交叉,到了唐代则更加混杂。这种情况一方面有历史演进中雅、俗观念的变化,更体现出后世对乐舞艺术本身的重视。在儒家礼制文化背景下,乐舞被赋予了娱情化俗的功能。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人性的自由解放,乐舞娱情通俗的一面得到了充分发展,并且影响到了当时的“雅乐”礼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乐舞呈现出了丰富而不朽的面貌。
(二)山西舞蹈
早在远古文明时期,人类的先祖就栖息繁衍于古汾河两岸,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早期的文明,推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处于汾河中下游的各种文化留下的遗迹和出土的乐器是山西舞蹈文明丰硕的资料。山西民舞的发展历程在数千年漫漫的岁月中从未中断和消失,到目前为止,山西舞蹈种类大约保留有二百余种。山西厚实地域文化下的舞蹈文化、舞蹈资源非常丰富,为山西舞蹈艺术创造提供了源泉,山西舞蹈发展至今,有许多舞种被挖掘出来进入课堂,进入人民群众之中,有的还形成作品登上舞台,这为山西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中国乐舞到山西舞蹈的发展演变
(一)原始时期
《山海经》:“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广博异记》:“舜有子八人,始歌舞。”这些都是古籍中记载了原始舞蹈发展起源状况,这些原始舞蹈的起源为今后乐舞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青海省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年代乐舞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图像。
(二)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进入社会阶级,原始乐舞发生了分化。一是出现了最早的专业乐舞艺人——乐舞奴隶最终发展成为专供王室和贵族享乐和表演的舞蹈;另一方面是巫术活动中宗教祭礼舞蹈巫舞的发展。巫是最早的宗教舞者,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二是群众自娱性的舞蹈流传于民间,成为劳动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
山西在春秋时期为晋国,山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统治阶级为了追求豪华的歌舞享受,女乐和倡优就是在这个时期成为主要活动于王室和豪门贵族间的专业艺人。另外,随着“礼崩乐坏”,民间乐舞十分昌盛,而且“百家争鸣”,乐舞由最初的娱乐活动上升为理论,山西出现了早期能识五音六律的音乐大师——师旷和《乐论》的著者荀子。这一时期民间歌舞的兴盛和歌舞艺人的创作,为汉代《百戏》及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漫长的诸侯割据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时期。秦始皇为巩固统治而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的同时,多姿多彩的七国乐舞文化及其他表演艺术也随之汇集京都。这种汇集,对汉代乐舞的发展是个极大的跳跃。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启,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各种民间文化的大融合,也使外来的一些舞蹈形式流入中原,乐舞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胡舞、长袖舞、建鼓舞、角抵、百戏都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民族迁徙与文化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中外各族乐舞文化以及乐舞艺人的流动为这个时期的乐舞带来了许多新的元素。清商乐舞是这个时期舞蹈的主体之一,它在继承汉代“相和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原及南方各地民间传统乐舞编制系列乐舞,代表作有《白纻舞》《杯盘舞》等。各民族乐舞主要有《天竺乐》《西凉乐》等。这些舞蹈的融合交流对唐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五)隋唐时期
隋朝的统一,在继承南北朝乐舞的基础上,自隋文帝开皇初至唐太宗贞观年间,经历了七部伎、九部伎再到十部伎的阶段。唐朝的建立,乐舞进入鼎盛时期。经济高度发达、民族大融合,使乐舞文化在当时成为盛极一时的主要社会娱乐形式,这种文化不仅在宫廷极度奢华繁复,而且在民间也是遍地开花,雅俗共赏,成就了中华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璀璨奇葩。
盛唐时期,太原被封为大唐北都,是李氏的龙兴之地,也是女皇武则天的家乡。这个时期迎来山西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剑舞》《绿腰》、花鼓、巫舞等廣为流传。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位重要人物,即隋代的裴藴(管理全国乐舞工作的最高官员)和唐代的裴旻(家喻户晓的舞蹈艺术家)。作为山西裴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从不同角度为隋唐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宋辽金元时期
宋以后,作为独立表演舞蹈艺术开始由盛转衰,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舞蹈,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曲折发展,成为古代舞蹈史上盛衰兼具的时期。舞蹈被融入戏曲,成为戏曲重要表演的手段之一。宫廷乐舞和民俗舞蹈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舞蹈表现形式。而民俗舞蹈在民间形成了舞队(也称“社火”),是综合性的街头游行的表演队舞,其中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民间舞、浓郁的生活气息的舞蹈和舞蹈性比较强的节目,与唐代表演单纯性的情绪或风格的舞蹈有很大的差异。 元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在本民族乐舞的基础上,广泛前朝的宫廷舞乐,形成了具有蒙、汉交融色彩的宫廷宴乐。这个时期发现的宋、辽、金、元戏舞文物——戏台遗迹墓葬雕刻、戏剧壁画等展现了三晋文化昔日的繁盛景象和艺术的辉煌。
(七)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山西的舞蹈以戏曲舞蹈为主,是戏曲舞蹈兴盛和民俗舞蹈崛起的时期。戏曲舞蹈作为一个独特的舞蹈体系,吸收和保留了大量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和杂技等艺术形态,使舞蹈走向民间,更加贴近平民。明到清中叶,山西商人在北部和西北地区异常活跃,把持垄断了许多行业。这一时期异地的商人,买卖之余听家乡戏、看家乡歌舞、设台唱戏,推动了山西戏曲艺术发展。山西晋南的戏曲年画雕版、剪纸,晋中一带的皮影戏、纱阁戏、木偶戏等许多文物共同构成了山西民间歌舞艺术亮丽的风景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舞蹈艺术的盛况。
三、山西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著名编导家和舞蹈家编排和演绎了优秀作品《黄河三部曲》《一把酸枣》《解放》等优秀作品。被称为“文化活化石”的山西,更是孕育和滋养了独具特色的山西舞蹈。具有山西地域风格的民间舞蹈更是数不胜数,包括秧歌歌舞、锣鼓舞、扇子舞等众多类别。每逢传统节日期间,代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轮番登场,娱悦乡亲。山西民间舞蹈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不仅有着浓郁的汉民族风格,而且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不仅有着古老的文化形态,更是在道具的运用上十分丰富。我们要有对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和创新。
四、结语
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态,更是一种文化,悠久的文化传承离不开传承人,更离不开传播者。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既是传承者,又是弘扬者,更是传播者。在新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将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王江萍,张蕾,张弛.中国古代舞蹈风貌与发展流变[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3]张明亮.山西舞蹈史[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4]360百科《乐舞》——舞蹈[DB/OL].https://baike.so.com/ doc/6702498-6916449.html.
[5]李芹.浅析原始舞蹈岩畫的产生及社会功能[J].黑龙江史志,2014.
[6]张涛.浅析秦汉时期乐舞发展[J].群文天地,2011.
[7]魏盛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乐舞之初探[J].音乐研究,32.
作者简介:曹暄雅(1994-),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16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