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创业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中,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薄弱。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截止2012年4月25日,以“创业教育”为检索词的论文有5642篇,而同时含有“创业教育”和“评价”的论文仅38篇。当然,我们不排除有部分论文虽未在题名中明确“评价”字样,但依旧在文中对创业教育评价做了部分讨论。但是,仅从巨大的数字差异中,我们就可以相见,在关于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其“评价体系”部分依然是薄弱环节。
一、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现状
1.介绍国外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的成果,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商业周刊》、《创业者》、《成功》等杂志就先后开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一年一度的评估。为更好的评估创业教育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开展了关于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梅伟惠在2010年出版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一书中,列专节讨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和影响》,介绍了协会、学者、媒体从不同角度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的评价实践,详细列举了维斯帕和加特纳(1997)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基于马尔科姆质量奖(MBNQA)的创业项目评价指标、丹麦全国创业和教主协会创业教育项目评价指标和《创业者》杂志创业项目排名指标的各项评价内容。并特别一亚利桑那大学伯杰创业项目为例接闯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力的评价方法。2011年,梅佳惠又在论文《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影响因素》中,依据评价目标的不同,分类介绍了伦德斯托姆(Lundstr.m)和史蒂文森(Stevenson)提出的创业政策理论评价框架和欧盟2008年进行高校创业教育调查依据的六维度。陈浩凯、徐平磊在其《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对创业教育评估的复杂性和滞后性有多角度论述并对Vesper and Gartner 提出的评估创业教育质量的18项标准作了简单介绍。
国外学者对创业教育评价指标的选择、效果评价的研究设计都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体系。此外,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主体多样化、内容层次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范本。
2.探索建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内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定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大多提出了评估的必要性、设计原则和实践路径等。如郭必裕将主体性、实践性、技术先进性、创新、团队整体性等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刘帆认为应从创业教育组织支持、学科课程、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及延展活动等五个方面对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李景旺对高校创业教育绩效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则是提出评价方法、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并对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通过一定的运算对各项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如陶丹、陈德慧《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主要围绕创业教育课程展开,将课程体系环节、课程教学环节、非课程教育环节等作为三个一级指标,另设10个二级指标,30多个三级指标。谢志远,刘巍伟则围绕“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的创业教育指标的创业教育质量通用评价体系。
二、国内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学者对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多选择在学校层面,如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师资力量及学校创业环境的营造等等,且评价指标多系客观指标,课程的数量、教师的资历、创业活动组织的数量、基金的数额等等。应该说,学校创业教育条件的好坏对创业教育质量有直接性影响。但是,学校层面提供的众多条件只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仅学校层面上的指标评价不足以显示创业教育质量的优劣。
创业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是以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提升为载体的。但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创业教育的客体——学生鲜有涉及。偶有涉及,也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如陈浩凯,徐平磊在把与学生的相关指标设计为“学生背景”和“学生个性”,其中,学生背景是不以学生和学校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其对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具有直接影响,但是否可以作为评价创业教育质量的指标尚待商榷。学生个性指标中涉及的创业教育的出勤率、参与率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创业教育质量的体现稍显不足。高淑红对学生层面评价内容的涉及包括三方面:创业意识、能力、知识的形成与把握;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成效,和毕业生的创业率、创业效果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此三方面内容不但对创业教育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均有照应,而且从创业教育有效性的角度对其质量的评判也相对公允。只是,如何达到有关内容的评价结果有一定难度。创业意识、能力、知识的形成与把握,需要大范围的访谈、考察。由于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学生毕业生的创业率、创业效果和社会效益大约要在学生毕业后的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正是因为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容易获得、便于监测,才造成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一边倒”,学生层面评价指标严重缺失。
三、结语
有研究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尝试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1。在我国,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迅猛的教育活动,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机会缺乏和教学经验严重不足都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我们认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尚不完善也在情理之中。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创业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促使更多的创业教育成果由纸面的可监测转化为学生实际行动的社会影响,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教育基于实践教学视域下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2010CX08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现状
1.介绍国外创业教育评价研究的成果,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商业周刊》、《创业者》、《成功》等杂志就先后开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进行一年一度的评估。为更好的评估创业教育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开展了关于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梅伟惠在2010年出版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一书中,列专节讨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和影响》,介绍了协会、学者、媒体从不同角度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的评价实践,详细列举了维斯帕和加特纳(1997)的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基于马尔科姆质量奖(MBNQA)的创业项目评价指标、丹麦全国创业和教主协会创业教育项目评价指标和《创业者》杂志创业项目排名指标的各项评价内容。并特别一亚利桑那大学伯杰创业项目为例接闯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力的评价方法。2011年,梅佳惠又在论文《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影响因素》中,依据评价目标的不同,分类介绍了伦德斯托姆(Lundstr.m)和史蒂文森(Stevenson)提出的创业政策理论评价框架和欧盟2008年进行高校创业教育调查依据的六维度。陈浩凯、徐平磊在其《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对创业教育评估的复杂性和滞后性有多角度论述并对Vesper and Gartner 提出的评估创业教育质量的18项标准作了简单介绍。
国外学者对创业教育评价指标的选择、效果评价的研究设计都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体系。此外,国外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主体多样化、内容层次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范本。
2.探索建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内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定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大多提出了评估的必要性、设计原则和实践路径等。如郭必裕将主体性、实践性、技术先进性、创新、团队整体性等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刘帆认为应从创业教育组织支持、学科课程、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及延展活动等五个方面对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李景旺对高校创业教育绩效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则是提出评价方法、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并对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通过一定的运算对各项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如陶丹、陈德慧《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主要围绕创业教育课程展开,将课程体系环节、课程教学环节、非课程教育环节等作为三个一级指标,另设10个二级指标,30多个三级指标。谢志远,刘巍伟则围绕“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的创业教育指标的创业教育质量通用评价体系。
二、国内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学者对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多选择在学校层面,如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师资力量及学校创业环境的营造等等,且评价指标多系客观指标,课程的数量、教师的资历、创业活动组织的数量、基金的数额等等。应该说,学校创业教育条件的好坏对创业教育质量有直接性影响。但是,学校层面提供的众多条件只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仅学校层面上的指标评价不足以显示创业教育质量的优劣。
创业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是以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提升为载体的。但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创业教育的客体——学生鲜有涉及。偶有涉及,也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如陈浩凯,徐平磊在把与学生的相关指标设计为“学生背景”和“学生个性”,其中,学生背景是不以学生和学校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其对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具有直接影响,但是否可以作为评价创业教育质量的指标尚待商榷。学生个性指标中涉及的创业教育的出勤率、参与率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创业教育质量的体现稍显不足。高淑红对学生层面评价内容的涉及包括三方面:创业意识、能力、知识的形成与把握;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成效,和毕业生的创业率、创业效果以及取得的社会效益。此三方面内容不但对创业教育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均有照应,而且从创业教育有效性的角度对其质量的评判也相对公允。只是,如何达到有关内容的评价结果有一定难度。创业意识、能力、知识的形成与把握,需要大范围的访谈、考察。由于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学生毕业生的创业率、创业效果和社会效益大约要在学生毕业后的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正是因为学校层面的评价指标容易获得、便于监测,才造成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一边倒”,学生层面评价指标严重缺失。
三、结语
有研究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尝试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1。在我国,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迅猛的教育活动,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机会缺乏和教学经验严重不足都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我们认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尚不完善也在情理之中。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创业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促使更多的创业教育成果由纸面的可监测转化为学生实际行动的社会影响,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教育基于实践教学视域下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2010CX08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