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在游学课程中的跨学科实践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ehu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理解美术与社会、自然之间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此思想指导下,如何设计、开发鲜活而实用的美术课程成为广大一线美术教师和美术研究人员不断思考的问题,而游学课程无疑为我们美术教育研究者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而是拓展至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等范畴。
  开发地方性课程
  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在“大美术”理念下学习的需要,这就需要美术教师与学生一起发掘校外美术资源,使之能够与当地文化、生活相结合。北京市作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既有丰厚的历史遗存,又有众多的当代创造。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了解到所居住城市的人文内涵,更便于美术教育的跨学科实施。例如:在高一年级《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法海寺壁画赏析》一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绘画与语文、历史、音乐、建筑、摄影等学科的结合,这种跨学科模式使学生更加充满活力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活动中来。另外,美术与语文学科共同开展的《胡同文化》教学,让学生走进身边熟悉的胡同、街区,了解京西古道和模式口的胡同文化,也是建立在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胡同文化基础上的。
  开发游学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需要树立更加宽广的课程观:立足北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促进跨学科教学常态化发展,我们将游学课程和常规教学交叉设计,使其优势互补。2013年暑假,我们开展了游学课程,“行走中国——山西、河南”是开篇之作,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学前动员、线路推敲、沿途观测、景点探究、宾馆晚课、讨论点评、返程总结、分享提高八个阶段。学生根据学案,在真实的情境中考察、探究,针对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面对面向专家学者请教等方式加以解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具体情况,以自由组合与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除学生组长外,还配备指导教师(专家、学者),强化对组员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的监督和管理。回校后,师生分小组撰写游学报告。通过撰写游学报告,师生们对山西、河南的自然美景与人文美景有了更详实的了解,被浓浓的中原文化所感染,为后续确立其它游学课程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铺垫。在游学中,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编织出游学课程的鲜活内容,教师们不再束缚于学科的界限,而是敞开心扉探讨问题,一个平等、和谐、有活力的学习大家庭正在形成。
  在游学课程中,学生们将自己对平遥古城美的感受化作一个个优美的文字,他们用敏锐而准确的语言,描绘出诗一般的情怀、画一样的意境。不得不说,此时的学习成果已不能单纯地用语文、地理、历史、美术或经济、文化的尺度去衡量。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朝思暮想的跨学科学习成果所在吗?此后,我们又相继开发了“山东文化之旅”“西北文化之旅”“南欧艺术之旅”以及多条国际游学路线。
  跨学科实践
  游学课程可以使师生感受作品原创地的文化,可以将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鲜活。从云冈石窟的雄健到龙门石窟的雍容华贵,从壶口瀑布的磅礴到三门峡的静思畅想,从殷墟的甲骨文到白马寺的传说,从黄土高原的煤炭到平遥古城的票号,从晋祠的圣母殿到洛阳的唐三彩……那些停留在课本中的作品,从二维世界中平淡无奇的图像幻化成三维世界里动人心魄的实体,甚至在遐思中可以穿越时空,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美术鉴赏在游学课程中的跨学科实践,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助于学生脱离传统美术课本的束缚,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美术鉴赏在游学课程中的跨学科实践,学生懂得了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去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游学中遇到的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提升了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发布、分享美术信息的能力;知道了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能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并尝试在真实情境下运用;加深了对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会在相应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增强了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背景下,反思美术教育的跨学科课程与教学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断增强自身学术能力,在开发美术学科课程资源方面需要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实例,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发展目标迈进,为美术教育的明天不断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分析了《数据结构》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重新组织了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案,以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This paper an
2016年1月,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成立。学校充分发挥大学附校以及一贯制的办学优势,明势、借势、积势,促进学校优质、跨越发展。  1.“四-三-二”课程搬进高校实验室  依托大学资源,我们开发了《走进大学实验室》系列课程。每学期,学校都会依据学校科学类课程的进度,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走进北方工业大学的相关实验室参观学习。此外,学校与大学开启“联合培养”模式,一部分优秀学生可以定期进入固定的实验室学习
期刊
#
九中精神,是70余年来历代九中人在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全体九中人的共同追求,是九中人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基本体现。九中精神的具体含义有三个方面。  一是博学向上,肩负国家使命,做有抱负的人。九中学子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浓浓的家国情怀,他们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是博爱向善,承担社会责任,做有担当的人。九中学子有回报社会的热情和担当,有宽容平和的心态
期刊
#
2013年,京源学校提出了“第三学期”课程的概念,即利用寒暑假及春秋季节的小长假,开展系统而丰富的科学探索与实践课程,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走向世界,开展科学探索、人文考察和艺术采风等体验式活动。  四年来,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了有关火山地质、海洋生物多样性、沙漠与草原、湿地、热带雨林、中草药石斛、野生动物、昆虫、鸟类保护、植物分类与识别、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恐龙
期刊
#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课堂的立意有高度  课堂的立意,体现在教师的育人观、人才观、价值观,体现在教师对学科本质和教材体系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堂好课,并不是教师如何展示自己深厚的学科功底和精湛的教学水准,这仅仅是基于教师的立意;不在于精巧的设计和师生密切的配合,这也只是基于方法的立意;也不仅仅是紧扣时代潮流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仍然只是基于实用的立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课堂的更高立意,自
期刊
#
2016年5月,陶西平先生在《九中七十年》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已经走过漫长人生道路的学生,几乎都经历过许多坎坷和失败。他们在九中形成的“向上”的意志和信念,使他们始终无怨无悔,永不言弃。他们走到今天,无论成就如何,都因没有退却而引以为豪,幸福感也在这里产生。陶老深情而精辟地指出,“向上”和“向善”是九中为人的一生奠基作用之所在。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有责任传承厚重的教育传统,引领广大党员自觉做好学生的
期刊
#
灵井“许昌人”研究基地的考古工作者,于2009年3月发现一件用鹿角雕刻的微型鸟雕,同时还有其他雕刻品及其半成品,与2008年出土的细石器、牙针和赤铁矿颜料等属同一层位,属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