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由许许多多个教学细节组成,精彩的教学细节使课堂充满思辩和灵性,而教师有价值的一次次提问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精彩细节,适时提问,使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过程问题化,教学总结问题化。教师在动态的课堂中捕捉信息,随机应变地作出相应的设问点拨,提问让我们的课堂提高了质量,也提升了品位,更开启了智慧。
关键词:提问; 问题化; 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52-001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有效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学识魅力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技巧,适时恰当的有效提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情到浓时方为真,层层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追求。胸有成竹方能运筹帷幄,有效课堂必须预设,而对话只能生成,画龙点睛式的有效提问,才能演绎更多的精彩课堂教学。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师的教法,作为教师面临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动,而在教育评价测试中,又要以学生个体为主,即独立思考、探究。这两点看似矛盾,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问题设置、处理得当,可使这两点达成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如何设置、处理好问题,我认为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思想政治课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各项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出示目标时,习惯把教学目标原封不动地打在投影上,这时我们不妨站在学生角度来想想,学生毕竟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把握,学生只能定性地想:我应该记住这些,我应该这么做,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并未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改上,只是形式、花样变了,而真正的新理念没有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是引,而不是牵。实际上,我们只要换个方式,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目标:本框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如下问题:例《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框:(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外交政策?(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为什么要强调独立自主?(5)举例说明我国是怎样坚持这一外交政策的?(6)假若你是一名中国外交官,会如何看待朝韩局势?中国应有的态度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联系了旧的知识(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又学习新的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理解这个层次上,我们可通过设置问题的难度来帮助他们加以区分。这样的问题目标,我们可以在新课前给学生,可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避免走马观花式的盲目预习。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主动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问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上课,而不是带着教案去上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出问题目标后,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可对本框知识点有所领悟。这时教师再按层次,有条不紊将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地问下去。在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可作以下尝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必多讲。(2)对有深度的问题,会出现一时的沉默现象,教师会认为课堂气氛沉闷。我想,一节课是要有良好的氛围,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但我们更需要独立思考的沉默,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一阵沉默后,如仍不能解决,这时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这时预习充分、领悟好的学生会豁然开朗,而有可能大部分同学还在沉默中独立思考。这时教师再运用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极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合作、互动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知识和思想上的困惑,教师于这些困惑处营造情境,设置问题,可以激发“矛盾”,引起“冲突”,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寻找更妥善的方法适应外在世界,以消除冲突,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进而达到准确、严密、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时,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王某一家五口,本人承包责任田,税后收入不错;妻子开了一家杂货店,收入一般;儿子在中国银行工作,工资丰厚,业余时间还炒股,赚了不少钱;女儿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老母靠出租房屋获得租金。试问:(1)王某一家五人分别属于何种收入?(2)这种分配形式说明了什么?(3)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里从多角度去考查“按劳分配的形式”和“其他多种分配形式”。)
三、课堂总结问题化
一堂课下来,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需要总结,同时得到反馈信息。我们可用一课一测,但新课程,新理念,更应该有新的评价标准。这时,我们不防再回到问题目标中去,把问题目标作为抢答题,让学生自我总结,同时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也可略作变动,作为思考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可更进一步变为探索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问生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与教师不再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教师应该是源头,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活水,学生才能源源不断得到许许清澈的泉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中的提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是教师真情投入、深情流露、适时捕捉的结果。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教师设置问题是否合理,取决于处理问题是否得当。一节课上的好,应该是问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政治课堂设问要捕捉时机和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叩击心灵,弥补心灵的空洞,教师在动态的课堂中捕捉信息,随机应变地作出相应的设问点拨,提问让我们的课堂提高了质量,也提升了品位,更开启了智慧,让政治课充溢智慧。
关键词:提问; 问题化; 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52-001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新建构,也是课堂效能的关键所在。有效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学识魅力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技巧,适时恰当的有效提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情到浓时方为真,层层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而且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的理念追求。胸有成竹方能运筹帷幄,有效课堂必须预设,而对话只能生成,画龙点睛式的有效提问,才能演绎更多的精彩课堂教学。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师的教法,作为教师面临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动,而在教育评价测试中,又要以学生个体为主,即独立思考、探究。这两点看似矛盾,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问题设置、处理得当,可使这两点达成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如何设置、处理好问题,我认为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思想政治课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各项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出示目标时,习惯把教学目标原封不动地打在投影上,这时我们不妨站在学生角度来想想,学生毕竟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把握,学生只能定性地想:我应该记住这些,我应该这么做,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并未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改上,只是形式、花样变了,而真正的新理念没有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是引,而不是牵。实际上,我们只要换个方式,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目标:本框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如下问题:例《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框:(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外交政策?(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为什么要强调独立自主?(5)举例说明我国是怎样坚持这一外交政策的?(6)假若你是一名中国外交官,会如何看待朝韩局势?中国应有的态度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联系了旧的知识(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又学习新的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理解这个层次上,我们可通过设置问题的难度来帮助他们加以区分。这样的问题目标,我们可以在新课前给学生,可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避免走马观花式的盲目预习。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主动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问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上课,而不是带着教案去上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出问题目标后,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可对本框知识点有所领悟。这时教师再按层次,有条不紊将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地问下去。在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可作以下尝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解决的,教师不必多讲。(2)对有深度的问题,会出现一时的沉默现象,教师会认为课堂气氛沉闷。我想,一节课是要有良好的氛围,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但我们更需要独立思考的沉默,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一阵沉默后,如仍不能解决,这时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这时预习充分、领悟好的学生会豁然开朗,而有可能大部分同学还在沉默中独立思考。这时教师再运用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极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合作、互动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知识和思想上的困惑,教师于这些困惑处营造情境,设置问题,可以激发“矛盾”,引起“冲突”,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寻找更妥善的方法适应外在世界,以消除冲突,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进而达到准确、严密、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时,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王某一家五口,本人承包责任田,税后收入不错;妻子开了一家杂货店,收入一般;儿子在中国银行工作,工资丰厚,业余时间还炒股,赚了不少钱;女儿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老母靠出租房屋获得租金。试问:(1)王某一家五人分别属于何种收入?(2)这种分配形式说明了什么?(3)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里从多角度去考查“按劳分配的形式”和“其他多种分配形式”。)
三、课堂总结问题化
一堂课下来,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需要总结,同时得到反馈信息。我们可用一课一测,但新课程,新理念,更应该有新的评价标准。这时,我们不防再回到问题目标中去,把问题目标作为抢答题,让学生自我总结,同时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也可略作变动,作为思考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可更进一步变为探索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问生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与教师不再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教师应该是源头,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活水,学生才能源源不断得到许许清澈的泉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中的提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是教师真情投入、深情流露、适时捕捉的结果。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教师设置问题是否合理,取决于处理问题是否得当。一节课上的好,应该是问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政治课堂设问要捕捉时机和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叩击心灵,弥补心灵的空洞,教师在动态的课堂中捕捉信息,随机应变地作出相应的设问点拨,提问让我们的课堂提高了质量,也提升了品位,更开启了智慧,让政治课充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