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话语之二】在“三级课程”管理中,国家课程仍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关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与选择性,找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是所有课程管理者、建设者必须承担的责任。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校本化实施的广阔空间。
有人说。学生的成长仿佛一棵树。小树能长成参天大树,必然有健康、强大的根系作坚实保障。孩子的成长除了需要必要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社会教育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只有让孩子不断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教师,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与生活世界对话”当作课程实施的主旋律。保护好孩子“成长的根”,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实施研究》是常州实小的省级立项课题。依托课题研究,常州实小将综合实践活动打造成为了孩子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最好的平台。在本轮课改中,学校将生活、对话当作一根红线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始终。
一、打造课程资源平台
为了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学校努力开发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及周边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常州市实验小学地处市中心,学校在地图上以300米为半径画了个圆,发现圆中的资源有:一个老社区(茭蒲巷社区)、一段护城河(东下塘河流)、两个菜场(广化菜场、小河沿菜场)、一个开放性公园(人民公园)、两个知名超市(城中路信特超市、南大街乐购超市)、一所市级医院(常州二院)、一个市级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四条繁华马路以及市内的各大型商店、饭店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常州市公安局、常州市法院等。利用这些资源。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马路上的规则”、“我们吃得放心吗”、“家乡的水资源”、“关于菜场卫生情况的调查”、“关注身边的老人”、“绿色通道的拥堵与管理”、“寻找英雄的足迹”、“广告知多少”等。同时。在活动基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学校也大胆做了些尝试。蔬菜种植基地、污水处理厂、瞿秋白纪念馆、恐龙园、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研究的足迹。从学科中开发的“说名道姓”、“走进秋天”等,也都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主题活动。
二、打造自主发展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尽快地熟悉课程。我们努力为孩子打造了各种自主发展的平台。
首先。从改变学习方式人手,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校结合“环境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绿色通道的拥堵与管理”、“小学生课余时间被占用情况调查”、“关注身边的老人”等主题活动均在常州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奖,孩子们的表现也获得一致好评。
再次,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为了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家乡。我们还将综合实践活动的优质主题活动开发成校本课程——《漫溯常州》,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整合周边资源,开辟了多条实践考察线路,由此也实现了“让孩子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的目的,使实小五年级的孩子每学年多了8次走进社会大课堂的机会。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做到了“与生活世界对话”。
同时,每学期的成果展示活动也是学校为学生打造的自主发展平台之一。在展示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研究报告、过程实录手册、手抄报、电脑小报、小品、幻灯片等多种方式,让同伴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打造实践创新平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一直是常州实小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为此,不管是小组参与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还是集体参与的专题性主题活动,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都会有意识地为学生的活动创设相应的平台,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为孩子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近年来,学校着力在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为学生打造实践创新的平台,成果斐然。学校不仅总结出了“主题活动实施模式”、“高校导师制实施模式”、“社团活动实施模式”等多种课程实施模式,还进行了“劳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并建立了专题特色网站——“劳动与技术网”。特别是“高校导师制实施模式”已经实施了三年。在与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中,孩子们真正走进了劳动与技术世界,沉浸于动手实践、动脑研究的快乐之中。现在。不管是在四年级实施的“走进家务劳动”主题活动,还是在六年级实施的“走进劳动与技术世界”大型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由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参与的社团“劳技系列”活动和整合学校分享节开展的“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都已成为促进“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校常态实施的平台。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劳动意识、家庭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平台的打造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他人;是为了让学生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成长为有后劲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的建设者。每个教师都将承担护花使者的职责,为养护孩子的“根”尽心竭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
有人说。学生的成长仿佛一棵树。小树能长成参天大树,必然有健康、强大的根系作坚实保障。孩子的成长除了需要必要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社会教育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只有让孩子不断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教师,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与生活世界对话”当作课程实施的主旋律。保护好孩子“成长的根”,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实施研究》是常州实小的省级立项课题。依托课题研究,常州实小将综合实践活动打造成为了孩子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最好的平台。在本轮课改中,学校将生活、对话当作一根红线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始终。
一、打造课程资源平台
为了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学校努力开发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及周边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常州市实验小学地处市中心,学校在地图上以300米为半径画了个圆,发现圆中的资源有:一个老社区(茭蒲巷社区)、一段护城河(东下塘河流)、两个菜场(广化菜场、小河沿菜场)、一个开放性公园(人民公园)、两个知名超市(城中路信特超市、南大街乐购超市)、一所市级医院(常州二院)、一个市级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四条繁华马路以及市内的各大型商店、饭店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常州市公安局、常州市法院等。利用这些资源。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马路上的规则”、“我们吃得放心吗”、“家乡的水资源”、“关于菜场卫生情况的调查”、“关注身边的老人”、“绿色通道的拥堵与管理”、“寻找英雄的足迹”、“广告知多少”等。同时。在活动基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学校也大胆做了些尝试。蔬菜种植基地、污水处理厂、瞿秋白纪念馆、恐龙园、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研究的足迹。从学科中开发的“说名道姓”、“走进秋天”等,也都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主题活动。
二、打造自主发展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尽快地熟悉课程。我们努力为孩子打造了各种自主发展的平台。
首先。从改变学习方式人手,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校结合“环境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绿色通道的拥堵与管理”、“小学生课余时间被占用情况调查”、“关注身边的老人”等主题活动均在常州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奖,孩子们的表现也获得一致好评。
再次,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为了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家乡。我们还将综合实践活动的优质主题活动开发成校本课程——《漫溯常州》,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整合周边资源,开辟了多条实践考察线路,由此也实现了“让孩子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的目的,使实小五年级的孩子每学年多了8次走进社会大课堂的机会。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做到了“与生活世界对话”。
同时,每学期的成果展示活动也是学校为学生打造的自主发展平台之一。在展示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研究报告、过程实录手册、手抄报、电脑小报、小品、幻灯片等多种方式,让同伴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打造实践创新平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一直是常州实小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为此,不管是小组参与的小课题研究活动,还是集体参与的专题性主题活动,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我们都会有意识地为学生的活动创设相应的平台,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为孩子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近年来,学校着力在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为学生打造实践创新的平台,成果斐然。学校不仅总结出了“主题活动实施模式”、“高校导师制实施模式”、“社团活动实施模式”等多种课程实施模式,还进行了“劳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并建立了专题特色网站——“劳动与技术网”。特别是“高校导师制实施模式”已经实施了三年。在与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中,孩子们真正走进了劳动与技术世界,沉浸于动手实践、动脑研究的快乐之中。现在。不管是在四年级实施的“走进家务劳动”主题活动,还是在六年级实施的“走进劳动与技术世界”大型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由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参与的社团“劳技系列”活动和整合学校分享节开展的“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都已成为促进“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校常态实施的平台。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劳动意识、家庭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平台的打造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他人;是为了让学生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成长为有后劲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的建设者。每个教师都将承担护花使者的职责,为养护孩子的“根”尽心竭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