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对丽水市莲都区于2015年11月13日滑坡发生后的追踪调查,介绍了滑坡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及其发生等,阐述了滑坡的地质、气象和分布特征;其次,结合之前地质学所学的理论分析了滑坡的成因,认为近几日持续的降水是滑坡的主要外因,而原本的地质特征为滑坡的内因。最后结合灾害学所学的理论,对其之后的灾害提出了防灾措施。
【关键词】:滑坡;特征;滑坡成因;措施
1 引言
11月13日晚,浙江丽水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山体滑坡一直延伸到高速路边,近二十栋房屋被埋。目前已有28死亡,9人失联,当地市区两级启动地质灾害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预案。
2 滑坡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在东经118°41′~120°26′和北纬27°25′~28°57′之间。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市政府驻莲都区。
2.2 地形概况
丽水市属山地地貌,地形起伏,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其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呈西南向东北走向,分别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2.3 地质特征
据王帅[1]等人的调查资料表明,在宏观上灾害点有沿新裂构造两侧一定宽度带有较高的分布密度。如图可以看出丽水市位于北东向展布的“新建-花桥构造带”与北东向展布的“壶镇-江根断裂带”之间,就呈现为北东向展布的条带状地质灾害多发区。在面积约为8000km2的区域内,集聚了206个地质灾害点,占丽水市总数的75。7%。这是由于断裂带内构造节理发育、岩体破碎、高岭土化强烈,所以滑坡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而就相对集中的范围而言,丽水市滑坡频发区就大致可分为2块 [1] : 莲都区和庆、云、龙景区。
2.4 气象特征
本区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如表1):丽水的年降水量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截至到2015年初平均降水量达1864.6毫米,增长21.0%;降雨天数也呈现曲折上升的趨势,可见频率高。降雨量高度集中在6~9月份,受台风影响,经常发生短时大暴雨,频频的高强降雨,使地表土层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形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表1 近年来丽水市气候状况[2]
2011 2012 2013 2014
年平均降水量(mm) 1134.4 1970.5 1540.7 1864.6
年雨日(天) 135 186 154 162
年平均气温(℃) 18.5 18.3 18.3 18.2
3 莲都区滑坡成因分析
3.1 地质因素
莲都区北部和缙云县西部沿交通干线和矿山分布区,以人为地质灾害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火山构造与期后热液蚀变性质决定其灾害发生为特点。位于山体断裂带上,本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曾经历过多次造山运动,岩层褶皱强烈,断裂节理发育,地表岩石长期遭受强烈风化破坏,成为大大小小的碎块,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3.2 降水因素
虽然不在降雨多发期,但在滑坡发生前,气象监测就显示10月以来,浙江丽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2倍,其中11月以来,丽水附近地区多阴雨天气,累计降雨量有70~85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11月12日。雅溪镇自动站监测显示,雅溪镇过去24小时降雨7.6毫米,过去48小时降雨46.1毫米。持续性降雨使得大量降水经地表渗透转入滑坡体中。另一方面,在山体前有条河,降水量增多导致河水水位上升,从而降低了滑坡体内水力梯度,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滑坡体内地下水的排泄量,使大量降雨长时间滞留于滑坡体中,从而增加了滑坡体的自重和下滑力。
3.3 河水水位因素
在滑坡体前有一条河水,由于持续性降水使得水位升高流速加快。河水水位的上升使滑坡前缘大部分岩体长时间浸泡于水中。李晓[3]等学者就提出随岩土体含水量的增加,其强度必然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水位升高使在滑坡前缘和前部的潜在滑动带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滑动带强度因此降低。因此,在浸水的影响下,滑坡体前缘岩体强度降低,滑坡体抗滑力减小,也降低了滑坡自身稳定性。
4 防灾减灾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防治措施的关键位山体的稳定度,而其主要任务就在于减少推动滑坡发生的力(滑动力)和加大阻止滑坡发生的力(抗滑力),从而提高山体的稳定性。马立纲[4]就提出通过排除滑坡地表水、地下水和防止水对坡脚侵蚀等减滑工程和用抗滑桩等支挡结构,用锚索与锚杆等进行斜坡内部加固等措施的抗滑工程;刘小丽[5]等人则提出用钢筋混凝土抗滑桩进行固定治理。
结合此次丽水市滑坡灾情,本文各学者的理论措施与实际灾情发生状况进行对比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最后针对此次滑坡提出防止、减灾措施。
非工程措施:
对重要地质灾害点及隐患区域加强监控,落实好24小时的检测工作,尤其是在夜间[8]。丽水市滑坡多由降雨所致,而又因降水下渗过程具有缓冲阶段,因而灾情多发生于夜晚,如本次莲都区的滑坡在晚上10点发生。据调研,一年前已有山体裂缝,而且滑坡发生之前已有一些征兆,而只有少数人发现迹象并进行通知,这也就造成了近30人的死亡人数。因此政府应加强监控及预报体系。
(2)加强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据当地村民透露,事发地之前也出现过多次小型滑坡,村民却不以为意。可见当地防灾意识薄弱,所以政府应加强防灾减灾的知识宣传,特别是灾害点,当地居民必须人人存防灾意识,一发现有滑坡前兆必须马上撤离。本次滑坡一年前就发现了隐患到发生还有大半村民没有撤离。
工程措施:
(1)首先要做好坡面排水和滑坡体内排水,截断一切水源侵入滑坡体内,减少滑坡上的致滑因素,增加抗滑因素[6]。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此次滑坡发生的关键就是水分。而山脚又存在河流,因此丽水市应加强对剖面的治理,修筑排水管道,能大大减少滑坡发生的机率。
(2)对滑坡体进行减载,挖除滑坡上部岩体,放缓滑坡坡度,减轻产生下滑的重力,挖除的岩体运至下部进行压脚。
(3)作人工挡土墙,抗滑桩
此次滑坡体就到高速公路边,上图可见发生滑坡体上已有抗滑桩,可是还没有完工就发生了灾害。可见其成效并不显著,政府当地应当因地制宜,针对此类定时炸弹应该尽快治理,如直接进行减裁,将上面土体搬至山脚增加摩擦力。但对于可能滑坡的山体则可以选用抗滑桩,也可在山前做人工土墙进行减缓。
参考文献:
[1] 王帅.王深法.俞建强.构造活动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浙西南山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规律[J].山地学报.2002(1).
[2] 2015年丽水市统计年鉴
[3] 廖秋林.李晓.李守定.董艳辉.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的发生、地质地貌特征、成因及滑坡判据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17).
[5] 马立纲.山区公路滑坡灾害分析与防治[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6).
[6] 刘小丽,谭长伟,董太稳.青岛市S212公路典型岩石滑坡治理工程实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
【关键词】:滑坡;特征;滑坡成因;措施
1 引言
11月13日晚,浙江丽水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山体滑坡一直延伸到高速路边,近二十栋房屋被埋。目前已有28死亡,9人失联,当地市区两级启动地质灾害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预案。
2 滑坡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在东经118°41′~120°26′和北纬27°25′~28°57′之间。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市政府驻莲都区。
2.2 地形概况
丽水市属山地地貌,地形起伏,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其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呈西南向东北走向,分别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2.3 地质特征
据王帅[1]等人的调查资料表明,在宏观上灾害点有沿新裂构造两侧一定宽度带有较高的分布密度。如图可以看出丽水市位于北东向展布的“新建-花桥构造带”与北东向展布的“壶镇-江根断裂带”之间,就呈现为北东向展布的条带状地质灾害多发区。在面积约为8000km2的区域内,集聚了206个地质灾害点,占丽水市总数的75。7%。这是由于断裂带内构造节理发育、岩体破碎、高岭土化强烈,所以滑坡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而就相对集中的范围而言,丽水市滑坡频发区就大致可分为2块 [1] : 莲都区和庆、云、龙景区。
2.4 气象特征
本区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如表1):丽水的年降水量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截至到2015年初平均降水量达1864.6毫米,增长21.0%;降雨天数也呈现曲折上升的趨势,可见频率高。降雨量高度集中在6~9月份,受台风影响,经常发生短时大暴雨,频频的高强降雨,使地表土层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形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表1 近年来丽水市气候状况[2]
2011 2012 2013 2014
年平均降水量(mm) 1134.4 1970.5 1540.7 1864.6
年雨日(天) 135 186 154 162
年平均气温(℃) 18.5 18.3 18.3 18.2
3 莲都区滑坡成因分析
3.1 地质因素
莲都区北部和缙云县西部沿交通干线和矿山分布区,以人为地质灾害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火山构造与期后热液蚀变性质决定其灾害发生为特点。位于山体断裂带上,本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曾经历过多次造山运动,岩层褶皱强烈,断裂节理发育,地表岩石长期遭受强烈风化破坏,成为大大小小的碎块,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3.2 降水因素
虽然不在降雨多发期,但在滑坡发生前,气象监测就显示10月以来,浙江丽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2倍,其中11月以来,丽水附近地区多阴雨天气,累计降雨量有70~85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11月12日。雅溪镇自动站监测显示,雅溪镇过去24小时降雨7.6毫米,过去48小时降雨46.1毫米。持续性降雨使得大量降水经地表渗透转入滑坡体中。另一方面,在山体前有条河,降水量增多导致河水水位上升,从而降低了滑坡体内水力梯度,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滑坡体内地下水的排泄量,使大量降雨长时间滞留于滑坡体中,从而增加了滑坡体的自重和下滑力。
3.3 河水水位因素
在滑坡体前有一条河水,由于持续性降水使得水位升高流速加快。河水水位的上升使滑坡前缘大部分岩体长时间浸泡于水中。李晓[3]等学者就提出随岩土体含水量的增加,其强度必然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水位升高使在滑坡前缘和前部的潜在滑动带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滑动带强度因此降低。因此,在浸水的影响下,滑坡体前缘岩体强度降低,滑坡体抗滑力减小,也降低了滑坡自身稳定性。
4 防灾减灾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防治措施的关键位山体的稳定度,而其主要任务就在于减少推动滑坡发生的力(滑动力)和加大阻止滑坡发生的力(抗滑力),从而提高山体的稳定性。马立纲[4]就提出通过排除滑坡地表水、地下水和防止水对坡脚侵蚀等减滑工程和用抗滑桩等支挡结构,用锚索与锚杆等进行斜坡内部加固等措施的抗滑工程;刘小丽[5]等人则提出用钢筋混凝土抗滑桩进行固定治理。
结合此次丽水市滑坡灾情,本文各学者的理论措施与实际灾情发生状况进行对比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最后针对此次滑坡提出防止、减灾措施。
非工程措施:
对重要地质灾害点及隐患区域加强监控,落实好24小时的检测工作,尤其是在夜间[8]。丽水市滑坡多由降雨所致,而又因降水下渗过程具有缓冲阶段,因而灾情多发生于夜晚,如本次莲都区的滑坡在晚上10点发生。据调研,一年前已有山体裂缝,而且滑坡发生之前已有一些征兆,而只有少数人发现迹象并进行通知,这也就造成了近30人的死亡人数。因此政府应加强监控及预报体系。
(2)加强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据当地村民透露,事发地之前也出现过多次小型滑坡,村民却不以为意。可见当地防灾意识薄弱,所以政府应加强防灾减灾的知识宣传,特别是灾害点,当地居民必须人人存防灾意识,一发现有滑坡前兆必须马上撤离。本次滑坡一年前就发现了隐患到发生还有大半村民没有撤离。
工程措施:
(1)首先要做好坡面排水和滑坡体内排水,截断一切水源侵入滑坡体内,减少滑坡上的致滑因素,增加抗滑因素[6]。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此次滑坡发生的关键就是水分。而山脚又存在河流,因此丽水市应加强对剖面的治理,修筑排水管道,能大大减少滑坡发生的机率。
(2)对滑坡体进行减载,挖除滑坡上部岩体,放缓滑坡坡度,减轻产生下滑的重力,挖除的岩体运至下部进行压脚。
(3)作人工挡土墙,抗滑桩
此次滑坡体就到高速公路边,上图可见发生滑坡体上已有抗滑桩,可是还没有完工就发生了灾害。可见其成效并不显著,政府当地应当因地制宜,针对此类定时炸弹应该尽快治理,如直接进行减裁,将上面土体搬至山脚增加摩擦力。但对于可能滑坡的山体则可以选用抗滑桩,也可在山前做人工土墙进行减缓。
参考文献:
[1] 王帅.王深法.俞建强.构造活动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浙西南山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分布规律[J].山地学报.2002(1).
[2] 2015年丽水市统计年鉴
[3] 廖秋林.李晓.李守定.董艳辉.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的发生、地质地貌特征、成因及滑坡判据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17).
[5] 马立纲.山区公路滑坡灾害分析与防治[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6).
[6] 刘小丽,谭长伟,董太稳.青岛市S212公路典型岩石滑坡治理工程实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