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被认为是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在强调了数百年的理性与科学之后,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在现实中,除了常规教育传授的系统知识以外,我们日常的生活更倚赖于我们的态度和偏好、我们的习惯与技巧等一些无法言说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即是波兰尼所谓的“默会知识”。以默会知识理论的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意义。如何使默会知识成为明言知识,促进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形成默会的班级文化,促进合作学习以提升第二语言教学效率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
1.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别
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区别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他认为:“人类有精神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
显性知识是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是客观有形的知识,显性知识容易掌握,易于传递。而默会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非正式的知识,难以形式化,无法用语言表达,难于传递。
2.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联系
所有的显性知识都根植于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自足的,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化的过程就是默会知识的实践性过程,领会知识的显性化可以理解为是从一种知识到另一种知识的获取过程。正如波兰尼所说的,是识知过程,是一种技能行为,是一种艺术,是正在识知的人的无所不在的个人参与,人是认识和知识的建构者,是桥梁和纽带。
二、第二语言与默会知识
1.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存在着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语言是一个体系,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形态),以词汇为建筑构建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其中,语言以其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而能被人所感知,它的词汇标示着一定的事物,它的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因而语言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言语则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使用这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写、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
语言知识作为系统的、统一的、稳定的符号体系,是一种显性知识,而言语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主体学习母语的过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由默会到显性的过程,主体在先掌握了言语后,才意识到语言知识的存在。但二语课堂教学的难题在于学习主体缺乏自足的默会知识,传统的二语教学法的弊端在于课堂灌输的显性语言知识无法与学习者的隐性言语知识发生关联。笔者认为,学习主体可以通过默会学习,通过默会知识的显性化提高第二语言能力。
2.语言能力和默会知识
语言能力本身包含了丰富的默会知识,比如我们平时常说的“语感”实质上一种难以言说的默会知识。格林和赫克特对300名学习英语的德国人所做的测试认为: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凭借的是语感,但分析错误、解释错误依靠的是语言知识。王光培的调查研究发现:指出解释偏差是层次较高的能力,是儿童后期发展出来的能力。虽然语言能力的最高境界是由理性到感性到无意识性,但作为基础语言教学,作为基础的理性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直观重要的,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能促进语言知识的积累,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
1 涕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的方式
对默会知识显性化的研究,常常从知识的两种形态转化上考虑问题。因此第二语言课堂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就是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问题,关注知识从“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到“可以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的转化。
此外,默会知识也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被显示、习得、传递、积累和批评,而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的形式,许多非语言的方式也可被使用,比如动作、表情、图像等。
2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的形式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包括了个人的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和组织的默会知识的转移两个层面。从个人的默会知识到组织的显性知识,这种转化的目的是要把默会知识物化在第二语言课堂活动中,体现在课堂的价值文化中,存在于学生的头脑里。把藏在学生头脑里的关于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让人难以明确把握的默会知识变成有形的、可以记录的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这种转化还意味着属于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推广变成课堂中大家都掌握的组织知识。
组织的默会知识显性化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组织的默会知识通过编码而外化,转化为班级共享的显性知识。二是在课堂制度和文化的氛围中组织的默会知识对课堂中的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在组织内部的交流与合作中使个体逐渐顺应课堂而转化为个体的默会知识。三是课堂的默会知识通过编码而将知识社会化,使默会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成为人类共享的知识。
3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的共同体体制
在个人的和组织的默会知识显性化中对课堂、对班级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有助于过程的实现。这里所说的共同体,还包括了课堂内部学生自我组织的学习小组或小群体。课堂知识共同体所具有的主要功能是信任,有了信任就会朝着成员知识分享的方向而螺旋上升。
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不同的共同体的产生和管理是课堂默会知识显性化发挥共同体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共同体之间有不同的语言方式、价值观和学习方式,因此需要寻求不同的共同体视角交换和解释内容的交流形式。这些共同体首先必须愿意交流他们的观点,让其他共同体理解他们的语言,展示他们的知识和精神话语等。不仅要有必须交流的“内容和意义”,而且还需要交流小组共同成员的元认知,将其隐性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在共同体体制下,第二语言课堂中小组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4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步骤
(1)形成知识愿景。形成知识愿景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积极寻求元知识图式与新知识系统之间的融合点。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找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知识愿景”至少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自觉的学习文化。即从教师到全体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②激励知识生成的机制。即能够激发学生涌现出新的思想、主意、话语和行动;③追求创新的制度。即需要提出独一无二、富于创造精神、保持知识生成和坚定目标的口号和期望;④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即勇于对语言知识系统的重新编排、寻找新的知识创新点;⑤聚焦重构当前的任务系统。即为了促进默会知识的显现和新知识的运用,提出新的任务、采用新的方法。
(2)组织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种类繁多,层次有高有低,但所有的有效活动都应该具备“催化知识创造”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活动组织中,必须有“催化剂”和“润滑剂”,保证活动得以在共同体内的各个层次、所有成员中都顺利展开。这个角色一开始可以是教师,之后要有目的地在学生中培养领导者,让他们参与到创造性的知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来。教学组织中,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参与学生的数量以及个体学生融入的深度对于知识显性化均有重要影响。
(3)创造有利的环境。根据科若赫的观察,适合默会知识显性和传播的环境需要强化同事合作和有效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具体到第二语言课堂环境,就是要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来归纳默会知识,促进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并组织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和交流活动。既有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又有群体对群体的交流;既有面对面的视觉交流,又有通过网络的信息交流。合适环境的营造是程序进行的先决,只有在课堂成为安全、开放和合作的公共空间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最大数量的学生参与及个体学生的深入思考。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的尝试对课堂共同体的形成,合作学习的促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个人的和组织的默会知识的显性化。比如、默默的认同而掩盖自身的欲望、动机号情感,因为担心别人而不愿意表达以及作为社会结构的不可言传等,这些都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见习编辑 郭振玲)
一、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
1.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别
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区别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他认为:“人类有精神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
显性知识是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是客观有形的知识,显性知识容易掌握,易于传递。而默会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非正式的知识,难以形式化,无法用语言表达,难于传递。
2.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联系
所有的显性知识都根植于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自足的,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化的过程就是默会知识的实践性过程,领会知识的显性化可以理解为是从一种知识到另一种知识的获取过程。正如波兰尼所说的,是识知过程,是一种技能行为,是一种艺术,是正在识知的人的无所不在的个人参与,人是认识和知识的建构者,是桥梁和纽带。
二、第二语言与默会知识
1.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存在着语言知识和言语知识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语言是一个体系,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形态),以词汇为建筑构建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其中,语言以其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而能被人所感知,它的词汇标示着一定的事物,它的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因而语言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言语则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使用这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写、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
语言知识作为系统的、统一的、稳定的符号体系,是一种显性知识,而言语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主体学习母语的过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由默会到显性的过程,主体在先掌握了言语后,才意识到语言知识的存在。但二语课堂教学的难题在于学习主体缺乏自足的默会知识,传统的二语教学法的弊端在于课堂灌输的显性语言知识无法与学习者的隐性言语知识发生关联。笔者认为,学习主体可以通过默会学习,通过默会知识的显性化提高第二语言能力。
2.语言能力和默会知识
语言能力本身包含了丰富的默会知识,比如我们平时常说的“语感”实质上一种难以言说的默会知识。格林和赫克特对300名学习英语的德国人所做的测试认为: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凭借的是语感,但分析错误、解释错误依靠的是语言知识。王光培的调查研究发现:指出解释偏差是层次较高的能力,是儿童后期发展出来的能力。虽然语言能力的最高境界是由理性到感性到无意识性,但作为基础语言教学,作为基础的理性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直观重要的,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能促进语言知识的积累,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
1 涕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的方式
对默会知识显性化的研究,常常从知识的两种形态转化上考虑问题。因此第二语言课堂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就是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问题,关注知识从“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到“可以用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的转化。
此外,默会知识也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被显示、习得、传递、积累和批评,而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的形式,许多非语言的方式也可被使用,比如动作、表情、图像等。
2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的形式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包括了个人的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和组织的默会知识的转移两个层面。从个人的默会知识到组织的显性知识,这种转化的目的是要把默会知识物化在第二语言课堂活动中,体现在课堂的价值文化中,存在于学生的头脑里。把藏在学生头脑里的关于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让人难以明确把握的默会知识变成有形的、可以记录的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这种转化还意味着属于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推广变成课堂中大家都掌握的组织知识。
组织的默会知识显性化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组织的默会知识通过编码而外化,转化为班级共享的显性知识。二是在课堂制度和文化的氛围中组织的默会知识对课堂中的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在组织内部的交流与合作中使个体逐渐顺应课堂而转化为个体的默会知识。三是课堂的默会知识通过编码而将知识社会化,使默会知识转化为公共知识,成为人类共享的知识。
3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的共同体体制
在个人的和组织的默会知识显性化中对课堂、对班级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有助于过程的实现。这里所说的共同体,还包括了课堂内部学生自我组织的学习小组或小群体。课堂知识共同体所具有的主要功能是信任,有了信任就会朝着成员知识分享的方向而螺旋上升。
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不同的共同体的产生和管理是课堂默会知识显性化发挥共同体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共同体之间有不同的语言方式、价值观和学习方式,因此需要寻求不同的共同体视角交换和解释内容的交流形式。这些共同体首先必须愿意交流他们的观点,让其他共同体理解他们的语言,展示他们的知识和精神话语等。不仅要有必须交流的“内容和意义”,而且还需要交流小组共同成员的元认知,将其隐性的思维过程显性化。在共同体体制下,第二语言课堂中小组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4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显性化步骤
(1)形成知识愿景。形成知识愿景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积极寻求元知识图式与新知识系统之间的融合点。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找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知识愿景”至少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自觉的学习文化。即从教师到全体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②激励知识生成的机制。即能够激发学生涌现出新的思想、主意、话语和行动;③追求创新的制度。即需要提出独一无二、富于创造精神、保持知识生成和坚定目标的口号和期望;④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即勇于对语言知识系统的重新编排、寻找新的知识创新点;⑤聚焦重构当前的任务系统。即为了促进默会知识的显现和新知识的运用,提出新的任务、采用新的方法。
(2)组织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种类繁多,层次有高有低,但所有的有效活动都应该具备“催化知识创造”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活动组织中,必须有“催化剂”和“润滑剂”,保证活动得以在共同体内的各个层次、所有成员中都顺利展开。这个角色一开始可以是教师,之后要有目的地在学生中培养领导者,让他们参与到创造性的知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来。教学组织中,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参与学生的数量以及个体学生融入的深度对于知识显性化均有重要影响。
(3)创造有利的环境。根据科若赫的观察,适合默会知识显性和传播的环境需要强化同事合作和有效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具体到第二语言课堂环境,就是要建立专门的学习小组来归纳默会知识,促进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并组织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和交流活动。既有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又有群体对群体的交流;既有面对面的视觉交流,又有通过网络的信息交流。合适环境的营造是程序进行的先决,只有在课堂成为安全、开放和合作的公共空间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最大数量的学生参与及个体学生的深入思考。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的显性化的尝试对课堂共同体的形成,合作学习的促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个人的和组织的默会知识的显性化。比如、默默的认同而掩盖自身的欲望、动机号情感,因为担心别人而不愿意表达以及作为社会结构的不可言传等,这些都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见习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