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學生语文课外阅读应该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形成课外阅读场。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提供适合其阅读的读物,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教学经验表明,读写能力较好的学生,成绩的取得总是和他们所阅读的许多有益的课外读物分不开的。正如古人总结出来的读写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足以表明学生学习语文仅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能力迁移到课外,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扩大知识范围。通过实践,我以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外阅读教学效果,必须重视两个方面。
一、推荐图书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年龄特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如对文章做简要的介绍,或朗读精彩的片段,或讲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停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因人而异进行指导。比如有的学生爱读科普读物,就建议他读读《十万个为什么》;有的学生爱读经典名著,我推荐他读读名家短篇佳作。当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再者,推荐图书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比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节选的原文或作者的其它作品,也可选择与课文体裁、写法相似的读物,或阅读与儿童影视相关联的书。学了《丑小鸭》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惊弓之鸟》,就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了《争吵》,就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读其他写夏天或西湖的诗词,并了解苏轼其他的作品;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推荐同名小说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读起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五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的机动性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C、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一实例就能说明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二、训练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1、浏览泛读。要使学生形成快速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必须培养他们泛读、扫读、跳读、速读的习惯。如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栏目、标题,在浏览中广泛摄入信息,获取粗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选取自己需要详细阅读的材料。
2、细品精读。对于典型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品精读,例如:①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或写景还是状物),写了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事(或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②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按总分总的顺序等等。③能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哪里有什么,哪里怎么样等句式概括出每一段话(或意义段)的主要意思。④抓重点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时代背景读懂每一句话。⑤能找出文中的句式,体会其作用。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设问句、夸张句、反问句以及前后照应的句子,过渡句,带有关联词的句子等等。⑥写人记事的文章能透过人物的外表描写,了解人物内心活动。⑦能辨别出文中所描写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和由实实在在事物引起的联想。⑧圈画或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⑨简要地写出读后的收获和体会。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问题不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每篇文章时都要做到,而是要他们结合文章内容灵活地选择。
3、专题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学习,也是一种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如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后的“思考•练习”中有一道拓展性阅读题: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如,森林的覆盖率,煤、石油的储藏量。根据题目要求,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资源情况进行研读,教给他们的阅读方法,如:要有详细的文字、数据资料,要有相关的图片。在此基础上,我把题目进行了扩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或书籍收集,对我国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研读,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动物种类等等。
4、养成勤动笔、勤问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今大师们成功的阅读经验。我首先教给学生如何“圈•点•画•勾”,然后教给学生如何写批注,如何摘抄,如何写体会,如何把没读懂的词句、段落等注上质疑符号,最后教给释疑的方法,如查找工具书等资料,问家长、老师、同学等等。学生再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阅读,养成勤动笔、勤问的好习惯。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抓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其完成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孩子就会爱上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力量,一种自觉行为,就能有效地提高其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教学经验表明,读写能力较好的学生,成绩的取得总是和他们所阅读的许多有益的课外读物分不开的。正如古人总结出来的读写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足以表明学生学习语文仅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能力迁移到课外,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扩大知识范围。通过实践,我以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外阅读教学效果,必须重视两个方面。
一、推荐图书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年龄特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如对文章做简要的介绍,或朗读精彩的片段,或讲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停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因人而异进行指导。比如有的学生爱读科普读物,就建议他读读《十万个为什么》;有的学生爱读经典名著,我推荐他读读名家短篇佳作。当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再者,推荐图书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比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节选的原文或作者的其它作品,也可选择与课文体裁、写法相似的读物,或阅读与儿童影视相关联的书。学了《丑小鸭》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惊弓之鸟》,就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了《争吵》,就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读读其他写夏天或西湖的诗词,并了解苏轼其他的作品;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推荐同名小说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读起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五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的机动性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C、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一实例就能说明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二、训练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1、浏览泛读。要使学生形成快速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必须培养他们泛读、扫读、跳读、速读的习惯。如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栏目、标题,在浏览中广泛摄入信息,获取粗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选取自己需要详细阅读的材料。
2、细品精读。对于典型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品精读,例如:①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或写景还是状物),写了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事(或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②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按总分总的顺序等等。③能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哪里有什么,哪里怎么样等句式概括出每一段话(或意义段)的主要意思。④抓重点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时代背景读懂每一句话。⑤能找出文中的句式,体会其作用。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设问句、夸张句、反问句以及前后照应的句子,过渡句,带有关联词的句子等等。⑥写人记事的文章能透过人物的外表描写,了解人物内心活动。⑦能辨别出文中所描写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和由实实在在事物引起的联想。⑧圈画或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⑨简要地写出读后的收获和体会。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问题不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每篇文章时都要做到,而是要他们结合文章内容灵活地选择。
3、专题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学习,也是一种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如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后的“思考•练习”中有一道拓展性阅读题: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如,森林的覆盖率,煤、石油的储藏量。根据题目要求,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资源情况进行研读,教给他们的阅读方法,如:要有详细的文字、数据资料,要有相关的图片。在此基础上,我把题目进行了扩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或书籍收集,对我国其它资源情况进行研读,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动物种类等等。
4、养成勤动笔、勤问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今大师们成功的阅读经验。我首先教给学生如何“圈•点•画•勾”,然后教给学生如何写批注,如何摘抄,如何写体会,如何把没读懂的词句、段落等注上质疑符号,最后教给释疑的方法,如查找工具书等资料,问家长、老师、同学等等。学生再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阅读,养成勤动笔、勤问的好习惯。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抓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其完成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孩子就会爱上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力量,一种自觉行为,就能有效地提高其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