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判一堂数学课的质量优劣,应看它能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能否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收益,取得最佳的发展。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思维方式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其学习的效果,而由此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回归生活,体验应用价值是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仅仅是学习目的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新大纲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实践活动课“量一量”,我将量渗透到生活实际中,要求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柞、一步、一度,还要到篮球场去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测量方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兴趣很高,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在生活中,学生们深深感到:学数学,真有用!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上课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多位数,让学生判断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在计算之时,老师告诉学生“我不用计算就知道。”说出答案,经学生检验正确,学生感到惊奇。这时老师揭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又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 "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又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时,设计了罚点球的场景,出示三位球员的战绩,问学生如果你是主教练应该选谁去罚为好?有学生觉得哪位失球最少,就该让哪位去主罚。老师马上反驳道:“按这样的说法,如果我是罚1个球,可踢飞了。我的失球数只有1,那倒应该我去罚不成?”教师这么一反驳,学生马上深受启发,显然这种方法有漏洞。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处,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法。可以说,正是有了启发性的特点,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
四、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自主探索”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相对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学习而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自主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此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自主探索并非是放任自流,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及思维特点,由于儿童的知识与经验都比较少,有时不能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因此他们的自主探索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才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进而促使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如学习“对称图形”时,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提出:“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剪的是不是对称图形。”教师把长方形纸对折后,以折痕为中心剪出了一个漂亮的花瓶。然后又提出:“你们能不能自己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试一试,剪好后向同学介绍介绍你的对称图形。”这样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愿望投入到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操作的成功率,进一步增强了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保障,但指导不是命令学生去做,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基础上的建设性意见,是为了帮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五、注重教学中师生互动、平等的对话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在课堂上,师生间和学生间在这平等的基础上,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信息进行多种多样的动态的对话交流,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在这个对话互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命的历程,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师生成为真诚的合作伙伴和诚实的朋友。
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回归生活,体验应用价值是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仅仅是学习目的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新大纲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实践活动课“量一量”,我将量渗透到生活实际中,要求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柞、一步、一度,还要到篮球场去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测量方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兴趣很高,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在生活中,学生们深深感到:学数学,真有用!
二、要精心设计好导入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一上课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多位数,让学生判断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在计算之时,老师告诉学生“我不用计算就知道。”说出答案,经学生检验正确,学生感到惊奇。这时老师揭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又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 "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又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时,设计了罚点球的场景,出示三位球员的战绩,问学生如果你是主教练应该选谁去罚为好?有学生觉得哪位失球最少,就该让哪位去主罚。老师马上反驳道:“按这样的说法,如果我是罚1个球,可踢飞了。我的失球数只有1,那倒应该我去罚不成?”教师这么一反驳,学生马上深受启发,显然这种方法有漏洞。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处,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法。可以说,正是有了启发性的特点,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
四、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自主探索”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相对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学习而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自主探索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此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自主探索并非是放任自流,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及思维特点,由于儿童的知识与经验都比较少,有时不能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因此他们的自主探索不可缺少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才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进而促使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如学习“对称图形”时,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提出:“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剪的是不是对称图形。”教师把长方形纸对折后,以折痕为中心剪出了一个漂亮的花瓶。然后又提出:“你们能不能自己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试一试,剪好后向同学介绍介绍你的对称图形。”这样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愿望投入到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操作的成功率,进一步增强了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保障,但指导不是命令学生去做,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基础上的建设性意见,是为了帮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五、注重教学中师生互动、平等的对话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在课堂上,师生间和学生间在这平等的基础上,对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信息进行多种多样的动态的对话交流,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在这个对话互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命的历程,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师生成为真诚的合作伙伴和诚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