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管子》作为一部政治、法学、文学经典,其书中体现的学说思想对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用法律治理国家这一点在书中尤为的突出。法治就是管子治理国家的主要举措,同时也是其治国思想的主干。对几千年前管子“依法治国”的治国思想进行探析对于当前我国推行的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故对其进行初略的探析。
关键词:《管子》;法治思想;价值及其影响
一、《管子》的法治之维
“依法治国”这一观点最早是由法家代表管子提出,管子在其《明法篇》第四十六中就明确的写道“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依法治国仅仅举措而已。”其依法治国的理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子》中对法解释
《管子》中对法的解释虽然表现为前后不一,但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将《管子》中对法律的解释界定为一切政治制度的总和,此概括可以说是无可厚非。例如,《任法》第四十五就明确记载:“法者所以一民使得天下也。”《七臣七主》第五十二写道:“法者所以兴功拒暴也。”在《禁藏》第五十三中同样也记载到:“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 ④上面这些所提到的观点都是就法律的内容和作用来谈的。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律、令、刑、政四种称呼,与法律虽然称呼不同,但其实质上与法律扮演的作用完全相同,或者可以认为律、令、刑、政被包含在法律之中。总的来说,法律就是定纷止争,让人知事而已。在《正第》四十三中写道:“制段五刑各当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惊曰刑”。“正之、服之、胜之、伤之,必严其令,而民则之约政。”⑤我们都知道法是制度的总称,那就是管子所说的“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治理国家的人必须要制定固定的制度,并不是让君主可以任意的作出裁判。这就是所说的:“不法法则事无常。”
(二)法出自君且法法道、法人性
“法出自君且法道”集中体现了管子在立法方面的思想理念,虽然管子提倡“君臣上下皆从法”与前人提法有些相似,但是管子的立法理念与前人的思想相比,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又有了很多的创新,管子认为“生法者君也”,但是同时也强调,君主虽然能够制定法律,但是制定法律并不是凭借着君王的私心或者私利任意制定法律,君王制定法律应该遵循人性和天道。《七法篇》中记载道:“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虽物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⑥其认为立法必须统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稳定性,如果君王把法律搁置一旁不加理会,那么招致最大的危害后果将是下面的各个阶层也会同样不会按照既定的法律办事而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加以更改。
二、《管子》法治思想的价值及其影响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理念对后世及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管子》此书中对管子法治思想的阐述比较的系统和完整,无论是其对法律的解释还是在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的过程中的相关理念对我们国家所推行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法略都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管子》此书中体现的法律观、法律的制定、法律的执行、法律的遵守等方面对我们现阶段进行法制建设来说尤其应该关注。《管子》此书不仅最早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而且在其理念中也最早反映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理念。几千年千的春秋时期就有人提出如此超前的法治理念,在这一定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但是我们也要清晰的指导管子提出“依法治国”理念毕竟是在君王专制的社会大前提下提出的,而今我们说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的,此二者不可以同日而语。但是其反映出的一系列的治国理念及法治理念又有存在着某些相似性,今天我们在推行依法治国的法制建设策略的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的借鉴古今中外的先进的法治理念,而几千年千管子提出的“依法治国”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特别是管子强调的在执法过程中君主王臣都不得任意的关闭按法律,君王应该以身作则,王臣必须效法君主,对待奖惩不以君王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依靠既定的法律为标准。对于我们现代社会而言更应该加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只有这种理念的到最大的强化、最大限度的深入人心,才能够真真的树立起法律的权威,社会主义的法治环境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才能够建立起真真的法治环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目的才能够得到实现。而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良性发展的法治社会才能真正的建立。
(二)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特别强调对执法者的执法
关注执法者的执法是《管子》此书的有一大法治思想,作为一部法律能否实现其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执法”,尤其是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法律能否的到客观公正的执行,进而影响到法律的预期目的及效果能否得到实现。法律能否得到客观公正稳定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能否稳定,此观念在《管子》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管子》此书中强调“对执法者要求要严格执法”的理念,对我们推行法治建设有很现实的启发意义。当前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我们就必须要对手中握有权力的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进行严格的监督。这也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社会中突出的一些社会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应为执法者不依法办事,而是凭借其手中我有的权力进行滥用,损害了广大守法主体的权益。因此,加重了执法者与执法相对人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导致法律的权威在广大守法主体中受到极大的削弱,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建的理念完全是相悖的。加大对执法者的执法监督,既有利于对公权力的约束,有利于对执法相对人的权益的保护,最重要的是可以树立法律在广大守法主体心中的权威,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三)《管子》中强调依法治国但是其也并没有否定礼的作用,而是强调“法礼兼用”
管子与其他法家思想家观念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推行的是一套“法礼兼用”的法治思想。管子强调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稳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在专制君主社会如果仅仅依靠法律来治理其后果就将向秦朝一样,导致亡国。其主张在试行法治的同时要实行礼教,即同时兼顾“四维”,即礼、义、廉、耻。通过礼教来教化人民,使得人民的内在素养的到提高,将法治与礼制相结合,这就是我们当前所提倡的以法治建设为主,以德教化为辅的法治理念相符合。法与礼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仅仅凭借法律来维护正义,那维护正义的成本过高。如果任何一个案件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的话,那么有限的法律资源将得不到最佳的利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不平等。然而通过礼教让人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这种成本就会远远的低于运用法律的成本。因此,将“法礼兼用”的观念更有利于充分的发挥法治与礼治,即法治与德治的作用。笔者认为无论历史上的哪个国家都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之上,德治应该是法治的前提,当德治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的时,才需要外在的法治的介入。这点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很多法律制定出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广大守法主体的抵触,其原因就在于此。目前我国实行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管子》“德刑相辅”的集中体现。 三、结语
《管子》此书涉及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天道、人性,法律的执行应该加强对执法者执法的监督等等一系列的法治思想与我们现代社会所推行的法治思想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对《管子》的法治思想的研究能够为我门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很好的借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其提出的“法礼兼用”影响了后来的历朝历代。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是在《管子》的“法礼兼用”的思想指导下制定和推行各种法律,只是在各个朝代法与礼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何地位不一而已。现今我国正在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对《管子》思想的研究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将管子的法治思想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有利于我们构建一种和谐、有序、安宁的良性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法治秩序。
注释:
①《明法篇》第四十六
②《任法》第四十五
③《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④《禁藏》第五十三
⑤《正第》四十三
⑥《七法篇》
参考文献:
[1]管仲.管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
[2]亚当斯密.国富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马克思˙韦伯.新教理论与自由资本主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新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
[6]陈光中.中国古代司法制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7]高绍先.中国历代法学名篇注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1993年版
[8]刘新.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10]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唐学军(1990~),男,汉族,四川简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法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法治问题研究。
陈晓霞(1989~),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藏双语及方言研究。
关键词:《管子》;法治思想;价值及其影响
一、《管子》的法治之维
“依法治国”这一观点最早是由法家代表管子提出,管子在其《明法篇》第四十六中就明确的写道“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依法治国仅仅举措而已。”其依法治国的理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子》中对法解释
《管子》中对法的解释虽然表现为前后不一,但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将《管子》中对法律的解释界定为一切政治制度的总和,此概括可以说是无可厚非。例如,《任法》第四十五就明确记载:“法者所以一民使得天下也。”《七臣七主》第五十二写道:“法者所以兴功拒暴也。”在《禁藏》第五十三中同样也记载到:“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 ④上面这些所提到的观点都是就法律的内容和作用来谈的。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律、令、刑、政四种称呼,与法律虽然称呼不同,但其实质上与法律扮演的作用完全相同,或者可以认为律、令、刑、政被包含在法律之中。总的来说,法律就是定纷止争,让人知事而已。在《正第》四十三中写道:“制段五刑各当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惊曰刑”。“正之、服之、胜之、伤之,必严其令,而民则之约政。”⑤我们都知道法是制度的总称,那就是管子所说的“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治理国家的人必须要制定固定的制度,并不是让君主可以任意的作出裁判。这就是所说的:“不法法则事无常。”
(二)法出自君且法法道、法人性
“法出自君且法道”集中体现了管子在立法方面的思想理念,虽然管子提倡“君臣上下皆从法”与前人提法有些相似,但是管子的立法理念与前人的思想相比,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又有了很多的创新,管子认为“生法者君也”,但是同时也强调,君主虽然能够制定法律,但是制定法律并不是凭借着君王的私心或者私利任意制定法律,君王制定法律应该遵循人性和天道。《七法篇》中记载道:“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虽物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⑥其认为立法必须统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稳定性,如果君王把法律搁置一旁不加理会,那么招致最大的危害后果将是下面的各个阶层也会同样不会按照既定的法律办事而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加以更改。
二、《管子》法治思想的价值及其影响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理念对后世及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管子》此书中对管子法治思想的阐述比较的系统和完整,无论是其对法律的解释还是在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的过程中的相关理念对我们国家所推行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法略都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管子》此书中体现的法律观、法律的制定、法律的执行、法律的遵守等方面对我们现阶段进行法制建设来说尤其应该关注。《管子》此书不仅最早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而且在其理念中也最早反映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理念。几千年千的春秋时期就有人提出如此超前的法治理念,在这一定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但是我们也要清晰的指导管子提出“依法治国”理念毕竟是在君王专制的社会大前提下提出的,而今我们说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的,此二者不可以同日而语。但是其反映出的一系列的治国理念及法治理念又有存在着某些相似性,今天我们在推行依法治国的法制建设策略的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的借鉴古今中外的先进的法治理念,而几千年千管子提出的“依法治国”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特别是管子强调的在执法过程中君主王臣都不得任意的关闭按法律,君王应该以身作则,王臣必须效法君主,对待奖惩不以君王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依靠既定的法律为标准。对于我们现代社会而言更应该加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只有这种理念的到最大的强化、最大限度的深入人心,才能够真真的树立起法律的权威,社会主义的法治环境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才能够建立起真真的法治环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终目的才能够得到实现。而一个和谐、安定、有序的良性发展的法治社会才能真正的建立。
(二)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特别强调对执法者的执法
关注执法者的执法是《管子》此书的有一大法治思想,作为一部法律能否实现其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执法”,尤其是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法律能否的到客观公正的执行,进而影响到法律的预期目的及效果能否得到实现。法律能否得到客观公正稳定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能否稳定,此观念在《管子》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管子》此书中强调“对执法者要求要严格执法”的理念,对我们推行法治建设有很现实的启发意义。当前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我们就必须要对手中握有权力的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的执法进行严格的监督。这也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社会中突出的一些社会矛盾。很多时候都是应为执法者不依法办事,而是凭借其手中我有的权力进行滥用,损害了广大守法主体的权益。因此,加重了执法者与执法相对人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导致法律的权威在广大守法主体中受到极大的削弱,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建的理念完全是相悖的。加大对执法者的执法监督,既有利于对公权力的约束,有利于对执法相对人的权益的保护,最重要的是可以树立法律在广大守法主体心中的权威,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三)《管子》中强调依法治国但是其也并没有否定礼的作用,而是强调“法礼兼用”
管子与其他法家思想家观念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推行的是一套“法礼兼用”的法治思想。管子强调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稳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在专制君主社会如果仅仅依靠法律来治理其后果就将向秦朝一样,导致亡国。其主张在试行法治的同时要实行礼教,即同时兼顾“四维”,即礼、义、廉、耻。通过礼教来教化人民,使得人民的内在素养的到提高,将法治与礼制相结合,这就是我们当前所提倡的以法治建设为主,以德教化为辅的法治理念相符合。法与礼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仅仅凭借法律来维护正义,那维护正义的成本过高。如果任何一个案件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的话,那么有限的法律资源将得不到最佳的利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不平等。然而通过礼教让人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这种成本就会远远的低于运用法律的成本。因此,将“法礼兼用”的观念更有利于充分的发挥法治与礼治,即法治与德治的作用。笔者认为无论历史上的哪个国家都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之上,德治应该是法治的前提,当德治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的时,才需要外在的法治的介入。这点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很多法律制定出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广大守法主体的抵触,其原因就在于此。目前我国实行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管子》“德刑相辅”的集中体现。 三、结语
《管子》此书涉及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天道、人性,法律的执行应该加强对执法者执法的监督等等一系列的法治思想与我们现代社会所推行的法治思想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对《管子》的法治思想的研究能够为我门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很好的借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其提出的“法礼兼用”影响了后来的历朝历代。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是在《管子》的“法礼兼用”的思想指导下制定和推行各种法律,只是在各个朝代法与礼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何地位不一而已。现今我国正在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对《管子》思想的研究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将管子的法治思想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有利于我们构建一种和谐、有序、安宁的良性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法治秩序。
注释:
①《明法篇》第四十六
②《任法》第四十五
③《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④《禁藏》第五十三
⑤《正第》四十三
⑥《七法篇》
参考文献:
[1]管仲.管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
[2]亚当斯密.国富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马克思˙韦伯.新教理论与自由资本主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新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
[6]陈光中.中国古代司法制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7]高绍先.中国历代法学名篇注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1993年版
[8]刘新.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10]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唐学军(1990~),男,汉族,四川简阳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法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法治问题研究。
陈晓霞(1989~),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藏双语及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