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n3701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西才让,藏族,甘肃甘南人。作品见于《西藏文学》《芳草》《滇池》《百花园》等文学期刊,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刊转载。曾获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梁斌小说奖等文学奖项。著有散文集《诗边札记:在甘南》、中短篇小说集《桑多镇故事集》。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五位甘南作家组成洮河流域考察采风小组,自甘南合作启程,先后抵达青海省海南州河南县代富桑草原(洮河源头)——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夏河县、卓尼县、临潭县(洮河中上游)——甘肃省定西地区岷县、临洮县(洮河中游)——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永靖县(洮河下游)。
  在考察采风的旅途中,我们的身份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由外来者变成了参与者。这种变化,显然暗示着多种情感的纠结:对于身边这条养育了甘肃境内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等多民族的河流而言,我们是有着浓重的感恩情怀的,我们爱她、敬她,亲近她却又远离她,自认为很熟悉她,但其实又对她非常陌生。
  正是这种纠结的情感,促成了国庆期间的考察:我们打算了解她的来龙去脉,了解前生后世,了解她的生态、脾性,甚至她两岸的不同民族基于她而生发的繁衍史、争斗史和和谐史。
  这便使这次考察与采风,有了完成使命的性质。是的,使命,追根溯源的使命,关注民生的使命,倾情书写的使命,似乎正是每一个文艺创作者命定的重任。这就让人想起了王小忠的“流浪者系列”小小说创作。“漂泊者”既是外来者又是观察者,更是融入者。“漂泊者”的形象,喻示着作为外来者的生存状态,即对于一个地方或一条河流,我们必然经历五个阶段:试图接近——被人排斥——慢慢融入——扎下根基——怅然离开。
  《小酒馆》,写的也是“慢慢融入”的过程。“漂泊者”来到一个名叫麻路的地方,以捡破烂为生。这捡破烂的过程,就是慢慢融入当地的过程。捡破烂不仅给漂泊者解决了生计问题,也给他带来了商机——害人的魔鬼就在那废弃的酒瓶里,只有砸碎原来的酒瓶,当初的饮酒者才能从困境里走出来。于是,到漂泊者处来寻觅旧酒瓶的“怪人”越来越多,漂泊者的财富梦也一朝成真。但在《小酒馆》里,作家的着墨点显然不在漂泊者身上。作为故事讲述人,他感兴趣的,显然是“怪人”们的情感状态。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一旦犯错,就得纠正,就得弥补。喝酒,就是纠正与弥补的方式之一。但这方式,非但起不了纠正与弥补的作用,反而会加重所犯之错的分量,使错成为被铭记的东西。“找到旧酒瓶,并且砸了它”,就成为“怪人”们摆脱往昔的方法之一。其实,我们从中也看到小镇人的精神困境,似乎只有毁掉所谓的“罪魁祸首”,才能从精神困境中抽身。但这有作用吗?文末,漂泊者由富变穷,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精神上的困境,不是靠“喝”和“砸”的方式就能解决的。
  而《裁缝店》,则写漂泊者“怅然离开”的过程。冬天来了,以捡破烂为生的漂泊者,遭遇了寒冷的袭击。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做件棉衣。但问题也随之出现,镇上唯一的女裁缝,拒绝为漂泊者做棉衣,因为她有个规矩:“不为男人量尺寸”。这就引出了女裁缝多舛的命运:丈夫早逝,独自生存,被人霸占,立下铁规,暗夜复仇,悄然离去,更名改姓,异地求生。与其说作家在讲述漂泊者的生存困境,还不如说作家借漂泊者之眼,在观察并反思一個身份低微的小镇女人的一生。
  虽然《小酒馆》和《裁缝店》仅仅是“漂泊者系列”中的两篇,但管中窥豹,我们也由此能知道王小忠写漂泊者系列的用意:借一个来历不明的漂泊者,展现藏地小镇的丰富生活,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挖掘小镇人的生存困境,并试图找到解决困境的有效策略。这让人想起滕刚的长篇小说《异乡人》,也由一则又一则篇幅短小却构思巧妙的小小说组成,读来趣味盎然又发人深省。
  因此,从“漂泊者系列”可以看出王小忠在小小说创作上小小的“野心”。而这“野心”,也在利用国庆长假期间漫游洮河流域的我们的身上显露了出来:关注一条河的命运,关注这条河两岸的各民族的生活,进而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似乎是作家和艺术家们不可遗忘的写作初心和创作使命。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六月的阳光,是琉璃的光,璀璨,明亮。风在那样的阳光里穿行一番,然后才来到我们的身边,抚一下我们的脸庞,就又去了别处。我们两个站在阳光下闭着眼睛,感受这风,我们不说话。但我们总是要睁开眼睛的,我先睁开眼睛,看你微仰着脸在笑,我也笑了。我说:“我们到那棵梧桐树下去吧。”一群嬉闹的同学从我们身边跑过时,有谁伸手推了你一把,你被推了一个趔趄。你伸出手臂要保持平衡,我拉住了你的手。似乎被人推一个趔趄是一件很
期刊
吃过晚饭后,做灵屋的人就回家去了。爸爸跟往常一样去找朋友喝酒。  黄小炜从神龛上偷偷地拿了一支彩笔和一张纸。他躲在房间里,把那张纸裁成许多小片儿。  他趴在床上,铺开一张纸片,然后转头望了望窗户。窗户外面是一弯明朗的月亮,月亮旁边围着几颗影影绰绰的星星。此时山里的风正轻轻地吹着,吹得屋后的毛竹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  接着,他便开始画了。他要画一条长生椅——这是一种把毛竹剃去竹节,刳开,打眼,上好楔
期刊
那天早晨,抬眼之间,他忽然看见他了。  他是他的叔叔,他是他的未出五服的侄子。  太阳刚刚出山,朝霞流光溢彩,他正在大门口打扫卫生时,他手里提着裤子,慌慌地跑了过来,一头扎进了街道旁边的厕所。  他很兴奋,他很激动,他几乎要喊出来了!他心里想,哎呀,这不是那个赵二乱吗?我终于见着你小子,逮住你小子了。我就在这儿守着你,看你还往哪里跑,看你还往哪里逃!  他放下手里的扫帚,点了一袋旱烟,坐在旁边的一
期刊
矿上又有人打架了。  矿工之间拌个嘴打个架,在男人世界里是家常便饭。以往打了也就打了,过一阵子就消停了,人们并不十分留意。而这次打架卻非同寻常,不仅工人们议论纷纷,而且还引起了矿上高层的关注。  打架的两个人,一个是说一不二的坑口主任赵亮,另一个是被称为特别能战斗的“快一队”的大队长亢勇,二人在矿上都是大名鼎鼎。  矿长把两个二杆子一起叫到办公室,问他们为什么打架。  赵亮五大三粗,唾沫飞溅:“井
期刊
阿红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动不动就往她家跑。  二房厅最后一进,镇志记载,它叫德逸馆,我们却称它后堂前。也有一道仪门,照例也只剩下一个光溜溜的石头门槛。不同的是,这个仪门两旁的墙壁完整,只是都成了黑色。墙壁下依次放着各家的粪缸,缸沿儿都光溜溜的——男人大解,会从自己家门后拿根扁担,搁在缸沿儿,完后再藏到门背后。  这个院子比前院浅,铺设的石板也小。晴天搭有各家的三脚棚,晒衣服、被头。下雨时满院积水,雨
期刊
弋江像一条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抽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呼,势不可挡。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竹筏更是不见影踪。当年那般喧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迈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看到的江天岩峰间最后一只苍鹰孤独寂寥的身影,亦如风烛残年日日浸在往事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摸爬滚打,江水卷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地
期刊
春节的探亲假眨眼过去一多半,木子才由家里的亲戚介绍和云见了面。云婷婷地站着,用白眼珠翻着木子的身体几个来回,才说:“年底能退伍吗?能退伍咱们就谈,不能退伍就别浪费时间了。”木子用军人队列那种标齐排面的眼睛余光充分“标”完了云,咬咬牙说:“能!”云这才落落大方地在公园的长条椅子上坐了下来。  五天后,木子与云道别。云很冷淡,毕竟才见了三次面,啥都还没“热”起来。木子怕冷场,就没话找话说:“要不,你五
期刊
秋日里,有两种花开在家门口,一是粉豆花,二是喇叭花。前者傍黑开,后者清早开。一个站在墙根下,一个攀在篱笆上,都不知道疲倦,今儿开、明儿开、后儿还开……要问啥时候种了这两种花,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反正是,冷不丁一瞧,花就开了。  粉豆花色彩杂,红的、粉的、紫的、黄的……闹哄得不得了,翌日晨太阳一出来,花儿说谢就谢了,不拖泥不带水,随后结个黑色的种子,惹得孩子们伸手去捉。喇叭花则定时定点上白班儿,很
期刊
隔壁的王胡子,胡子很长。  他头上的绒线帽一年四季都没有摘下来过。  绒线帽四周松散地积着一些细软的黄发丝,和他下巴颏上金黄发亮的胡须对应着。他在黄昏光线映照下的侧影,显得慵懒高贵又汗津津的。  王胡子喜欢看书,不挑书,收来的小学语文课本他也读得津津有味。  这不,此刻眯着眼的王胡子正在认真地读一本书——华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多功能万年历》。书是旧书,旧得很不一般,有些页角很固执地卷着,这
期刊
栓柱巡山回来,没有回家,在村头折了个弯儿,气冲冲地朝村支书家走去。人未进屋,栓柱先嚷開了:“我的支书大人,我东山坳种的那些姜一夜之间全被人偷了,你看怎么办吧!”  二喜披了件外衣从屋子里踱出来:“怎么办?待我了解清楚,抓到了偷姜贼轱辘赔你呗!”  栓柱吐了口唾沫说:“屁,等你个二喜了解清楚,咱村的姜恐怕都让贼捋光了。”  按说,被人直接呼叫大名而不叫官名应该生气,但二喜不生气,二喜还是那副慢腔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