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年前,第一次住进悉尼大学国际学舍的我,以为这仅仅是一次短暂的过渡性居住。我以为,等我花了半学期的时间熟悉了悉尼之后,便会像大多数留学生一样,过着在外面租房子的生活。那时候哪里能想象得到,将来的我,会与国际学舍产生解不开的情结,而它,也成为了我留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水土不服的语言
那一年的我,拖着一个硕大的行李箱,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再加个比硕大要小点的手提包,满头大汗地进入了国际学舍的接待厅,领了钥匙和新生欢迎包。寻找自己的房间之前,我在厅里认识了当时的新任学舍主席Josh。当时,他非常热情地与我打招呼,欢迎我来到学舍。天呐!他在说什么英语?怎么可以那么快?尴尬的我几乎除了简单的“谢谢”就说不出什么词,只能微笑。
这段经历让我有些受挫,因为在出国之前,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英文,却没想到只能微笑对待这尴尬的状况。不过,后来我才知道许多留学生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况,也就略微释然了。这大概是一种语言上的水土不服吧。
男女混居的国际学舍
我的住宿生活就在慢慢克服语言水土不服的过程中开始了。说起来,居住在这种各国男女混居并朝夕相处的学舍,确实是一种特别的经历。
是的,男女混居!洗手间不分男女,浴室竟然也不分男女!
比如,一大早,我睡眼惺忪地手拿牙刷,低下头吐出漱口水,抬头就看见裹着浴巾,刚从对面浴室出来的五官深邃的希腊男生,正精神抖擞地拿着剃须刀开始刮胡子。我只好赶快低下头继续刷牙。
不过很快,我对这种事情便习以为常,觉得既然叫International House(国际学舍),谁又会在里面分什么男女卫生间和浴室呢?毕竟大家都已经有各自独立的房间了。
说到独立的房间,这大概也是我觉得国际学舍美好的地方之一。大家每天一起吃饭、学习、玩耍,但是依然尊重独立的私人空间。你可以在自己房间里熬夜学习或者游戏,而不用担心是否会影响到别人的睡眠。但在这种尊重独立空间的同时,我们又会一群人呼啦啦地跑去相熟的朋友房间里,吹一地的气球给她一个生日惊喜。
独立空间与公共空间并存,为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能让我们成长为一个更豁达的人。
期末是一场熬夜的厮杀
每逢期末复习期间,学舍里不仅有人在机房、阅览室、自习室里奋战,还会把平时用来看电影、办讲座,亦或是平时大家喝香槟、听钢琴的活动厅里摆上一张张学习的桌椅。
每次,我在复习周的深夜里抱着一叠书和稿纸从机房里走出,都会看一眼楼下的活动厅,看看还有多少人依然在复习,有多少人趴在书桌上睡觉,还有那个把房间的被子拖到活动厅沙发上的小哥,是否还在痛苦地整理着一沓又一沓的笔记。
穿过活动厅,走到我自己的房间,要路过三个小厨房。一路上能看到有人或疲倦或幸福地做着宵夜:有微波炉爆米花,有牛肉派,当然也有最速食的泡面。路过别人房间时,当你看见门缝还有灯光,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萌萌哒大厨
学舍虽然每层楼都有一个小厨房,但学舍是提供一日三餐的。每餐供应两款热菜,水果蔬菜饮料任选。而且既然号称国际宿舍,自然餐饮上要有国际范。传说中食堂三位大厨,一人负责亚洲系列,一人负责英美澳系列,一人负责其他地区。
师傅们整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各地美食,他们工作应该还蛮辛苦,但说实话,菜的味道从来都不怎么样。不过他们依然是我们心爱的好大厨。每年感恩节晚宴上,最久的掌声都是送给他们。
因为即使厨艺不敢好评,但他们的关心是满满的。在打饭的时候,大厨总会说:“豆子这么有营养!你为啥不要吃豆子?不行!我得给你盛一碗!”“啊啊啊!为什么一做炸鸡你们就排队排成这样!”“让我猜猜你今天要吃鱼肉还是牛肉?”而且,在你早起失败错过餐点的时候,除了出去买早餐,还可以到厨房卖个萌装个可怜,听一句“下次别这样了啊”的长辈式教育,求得一盘热腾腾的羊角包煮鸡蛋,或者煎培根,或者最不济,牛奶泡谷物总是可以的。
青春不感伤
努力学习,当然也要奋力玩耍。在我每一次被难吃的食堂逼着想要离开的时候,国际学舍的舍友们总是把我从搜索租房信息的网站上拉回来。
我们会一起结伴去郊外用望远镜看星星看月亮;一起在学舍圆桌讲座上,把自己专业上有趣的知识讲给有兴趣的人听;一起学着各种音乐乐器,或者集中办一场演奏会,还一起彩排汇演……
而在告别学校之后,我依然怀念那段一起居住的日子。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在学校里遇上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都是一段美好的经历。
青春不感伤,煽情的话也不多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感谢国际学舍的那些舍友们,你们是我留学经历中,最宝贵的财富。
水土不服的语言
那一年的我,拖着一个硕大的行李箱,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再加个比硕大要小点的手提包,满头大汗地进入了国际学舍的接待厅,领了钥匙和新生欢迎包。寻找自己的房间之前,我在厅里认识了当时的新任学舍主席Josh。当时,他非常热情地与我打招呼,欢迎我来到学舍。天呐!他在说什么英语?怎么可以那么快?尴尬的我几乎除了简单的“谢谢”就说不出什么词,只能微笑。
这段经历让我有些受挫,因为在出国之前,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英文,却没想到只能微笑对待这尴尬的状况。不过,后来我才知道许多留学生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况,也就略微释然了。这大概是一种语言上的水土不服吧。
男女混居的国际学舍
我的住宿生活就在慢慢克服语言水土不服的过程中开始了。说起来,居住在这种各国男女混居并朝夕相处的学舍,确实是一种特别的经历。
是的,男女混居!洗手间不分男女,浴室竟然也不分男女!
比如,一大早,我睡眼惺忪地手拿牙刷,低下头吐出漱口水,抬头就看见裹着浴巾,刚从对面浴室出来的五官深邃的希腊男生,正精神抖擞地拿着剃须刀开始刮胡子。我只好赶快低下头继续刷牙。
不过很快,我对这种事情便习以为常,觉得既然叫International House(国际学舍),谁又会在里面分什么男女卫生间和浴室呢?毕竟大家都已经有各自独立的房间了。
说到独立的房间,这大概也是我觉得国际学舍美好的地方之一。大家每天一起吃饭、学习、玩耍,但是依然尊重独立的私人空间。你可以在自己房间里熬夜学习或者游戏,而不用担心是否会影响到别人的睡眠。但在这种尊重独立空间的同时,我们又会一群人呼啦啦地跑去相熟的朋友房间里,吹一地的气球给她一个生日惊喜。
独立空间与公共空间并存,为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能让我们成长为一个更豁达的人。
期末是一场熬夜的厮杀
每逢期末复习期间,学舍里不仅有人在机房、阅览室、自习室里奋战,还会把平时用来看电影、办讲座,亦或是平时大家喝香槟、听钢琴的活动厅里摆上一张张学习的桌椅。
每次,我在复习周的深夜里抱着一叠书和稿纸从机房里走出,都会看一眼楼下的活动厅,看看还有多少人依然在复习,有多少人趴在书桌上睡觉,还有那个把房间的被子拖到活动厅沙发上的小哥,是否还在痛苦地整理着一沓又一沓的笔记。
穿过活动厅,走到我自己的房间,要路过三个小厨房。一路上能看到有人或疲倦或幸福地做着宵夜:有微波炉爆米花,有牛肉派,当然也有最速食的泡面。路过别人房间时,当你看见门缝还有灯光,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萌萌哒大厨
学舍虽然每层楼都有一个小厨房,但学舍是提供一日三餐的。每餐供应两款热菜,水果蔬菜饮料任选。而且既然号称国际宿舍,自然餐饮上要有国际范。传说中食堂三位大厨,一人负责亚洲系列,一人负责英美澳系列,一人负责其他地区。
师傅们整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各地美食,他们工作应该还蛮辛苦,但说实话,菜的味道从来都不怎么样。不过他们依然是我们心爱的好大厨。每年感恩节晚宴上,最久的掌声都是送给他们。
因为即使厨艺不敢好评,但他们的关心是满满的。在打饭的时候,大厨总会说:“豆子这么有营养!你为啥不要吃豆子?不行!我得给你盛一碗!”“啊啊啊!为什么一做炸鸡你们就排队排成这样!”“让我猜猜你今天要吃鱼肉还是牛肉?”而且,在你早起失败错过餐点的时候,除了出去买早餐,还可以到厨房卖个萌装个可怜,听一句“下次别这样了啊”的长辈式教育,求得一盘热腾腾的羊角包煮鸡蛋,或者煎培根,或者最不济,牛奶泡谷物总是可以的。
青春不感伤
努力学习,当然也要奋力玩耍。在我每一次被难吃的食堂逼着想要离开的时候,国际学舍的舍友们总是把我从搜索租房信息的网站上拉回来。
我们会一起结伴去郊外用望远镜看星星看月亮;一起在学舍圆桌讲座上,把自己专业上有趣的知识讲给有兴趣的人听;一起学着各种音乐乐器,或者集中办一场演奏会,还一起彩排汇演……
而在告别学校之后,我依然怀念那段一起居住的日子。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在学校里遇上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都是一段美好的经历。
青春不感伤,煽情的话也不多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感谢国际学舍的那些舍友们,你们是我留学经历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