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学教目标的实现,还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文本解读的含义和实施策略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这一教学关健问题。
关键词:教学关健问题;文本解读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在课堂教学過程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而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或逾越的最基本、最紧要的教学问题。本文以《丝路明珠》一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文本解读来解决“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这一教学关键问题,培育学生“空间感知”核心素养。
一、何为历史与社会文本解读
常言道“上好历史与社会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那么,我们平刚一直i兑狗历史与社会文本是指什么呢?什么是历史与社会的文本解读呢?
(一)何为“历史与社会文本”
“历史与社会文本”就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材。目前浙江省使用的是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2018年12月第2版,一套共六册。教材的结构由单元导言、课前引言、正文、图像和活动五大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历史与社会文本。
(二)何为“历史与社会文本解读”
“历史与社会文本解读”是指依据《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对《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2018年12月第2版中每个单元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把握和有效利用。
二、历史与社会文本解读策略
(一)心中有标,依据课标解读文本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进行文本解读、解决好教学关键问题的依据和前提。
在《丝路明珠》这一课例当中解决“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这一教学关键问题,需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梳理出了相关课标条目: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不难发现,“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这一教学关键问题与上述课标是完全契合的。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把握住教学关键问题的内核,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推进这一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学生对解决该教学关键问题方法论与逻辑推理的内化。
(二)手中有书,厘清知识体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通读、细读和研读。首先,通读教材的单元导言形成系统的认知;然后,阅读课前引言本课的主体内容;接着要通读正文内容,初步认识教材的主体内容;再者,细读教材的正文活动、图像等所有内容,理清它们各自功能及逻辑关系;最后,研读教材,尤其是正文部分,力求在课标内容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
在《丝路明珠》一课中,通过阅读单元导言《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知道每个区域自然环境有各自的显著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和这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通过阅读课前引言知道,教材在《第三课西北地区》中安排了三个课时,学教的主要内容是新疆的绿洲农业和坎儿井、内蒙古草原上的牧业和民族文化、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一乌鲁木齐。
通读本节教材的正文内容,初步认识《丝路明珠》本课的教材主体由“新疆自然环境”“丝绸之路”“坎儿井”和“绿洲农业的特点”这三大知识点组成。
进一步细读教材的正文、图像和活动等所有内容,知道:
知识点1是“新疆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包括图6-56新疆在中国的位置、图6-57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和图6-58喀什的气温和降水在内的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安排P57的活动了解新疆的气候特点与所处的位置与地形的关系,以及绿洲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知识点2"丝绸之路”是通过图6-59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P58的第一段文字介绍了“丝绸之路”的美称由来,以及让学生通过观察图6-59沙漠中的一个个绿洲对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一为往来的商旅提高宝贵的水和食物。因此,绿洲被誉为丝路明珠。
知识点3坎儿井。教材先利用图6-60坎儿井和图6-61坎儿井剖面示意图和文字直观展示了坎儿井的结构和作用,并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疆;人是如何通过坎儿井这一古老的水利设施来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绿洲农业。
不难发现,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丝路明珠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习难点是丝路明珠的形成原因和丝路明珠的建设途径。
(三)目中有人,依据学情解读文本
丝路明珠的学教主体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虽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后,学生们已基本能够根据各类资料分析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于人地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出发,打破教材的原有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深化,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与认知,并深刻意识到在认知区域单一要素的基础上,务必深刻理解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
具体学教过程可以这样处理:先播放新疆的瓜果等绿洲农业的产品,如哈密瓜、香梨、长绒棉和小麦等农产品的影音资料作为新课导人。然后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谈谈对新疆瓜果等农产品的印象。进而引导学生结合书本P59的内容描述新疆绿洲农业的具体表现,并概况绿洲农业的特点。思考新疆能够发展绿洲农业的条件,也就是新疆的人文环境(坎儿井)和自然环境对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影响。
这样处理文本的好处在于学生是在具体的农业生产现象中分析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的条件,符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特点,使学生在积极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进而树立区域认知素养和人地和谐相处、司特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牛学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04):14-15+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关键词:教学关健问题;文本解读
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在课堂教学過程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而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或逾越的最基本、最紧要的教学问题。本文以《丝路明珠》一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文本解读来解决“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这一教学关键问题,培育学生“空间感知”核心素养。
一、何为历史与社会文本解读
常言道“上好历史与社会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那么,我们平刚一直i兑狗历史与社会文本是指什么呢?什么是历史与社会的文本解读呢?
(一)何为“历史与社会文本”
“历史与社会文本”就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材。目前浙江省使用的是教育部2013年审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2018年12月第2版,一套共六册。教材的结构由单元导言、课前引言、正文、图像和活动五大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历史与社会文本。
(二)何为“历史与社会文本解读”
“历史与社会文本解读”是指依据《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对《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与社会》2018年12月第2版中每个单元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把握和有效利用。
二、历史与社会文本解读策略
(一)心中有标,依据课标解读文本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进行文本解读、解决好教学关键问题的依据和前提。
在《丝路明珠》这一课例当中解决“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这一教学关键问题,需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梳理出了相关课标条目: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不难发现,“如何理解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本特点(区域认知)”这一教学关键问题与上述课标是完全契合的。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文本解读,把握住教学关键问题的内核,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推进这一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学生对解决该教学关键问题方法论与逻辑推理的内化。
(二)手中有书,厘清知识体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通读、细读和研读。首先,通读教材的单元导言形成系统的认知;然后,阅读课前引言本课的主体内容;接着要通读正文内容,初步认识教材的主体内容;再者,细读教材的正文活动、图像等所有内容,理清它们各自功能及逻辑关系;最后,研读教材,尤其是正文部分,力求在课标内容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
在《丝路明珠》一课中,通过阅读单元导言《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知道每个区域自然环境有各自的显著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和这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通过阅读课前引言知道,教材在《第三课西北地区》中安排了三个课时,学教的主要内容是新疆的绿洲农业和坎儿井、内蒙古草原上的牧业和民族文化、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一乌鲁木齐。
通读本节教材的正文内容,初步认识《丝路明珠》本课的教材主体由“新疆自然环境”“丝绸之路”“坎儿井”和“绿洲农业的特点”这三大知识点组成。
进一步细读教材的正文、图像和活动等所有内容,知道:
知识点1是“新疆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包括图6-56新疆在中国的位置、图6-57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和绿洲和图6-58喀什的气温和降水在内的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安排P57的活动了解新疆的气候特点与所处的位置与地形的关系,以及绿洲分布与河流的关系。
知识点2"丝绸之路”是通过图6-59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P58的第一段文字介绍了“丝绸之路”的美称由来,以及让学生通过观察图6-59沙漠中的一个个绿洲对于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一为往来的商旅提高宝贵的水和食物。因此,绿洲被誉为丝路明珠。
知识点3坎儿井。教材先利用图6-60坎儿井和图6-61坎儿井剖面示意图和文字直观展示了坎儿井的结构和作用,并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疆;人是如何通过坎儿井这一古老的水利设施来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绿洲农业。
不难发现,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丝路明珠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习难点是丝路明珠的形成原因和丝路明珠的建设途径。
(三)目中有人,依据学情解读文本
丝路明珠的学教主体是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虽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后,学生们已基本能够根据各类资料分析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于人地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出发,打破教材的原有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深化,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与认知,并深刻意识到在认知区域单一要素的基础上,务必深刻理解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
具体学教过程可以这样处理:先播放新疆的瓜果等绿洲农业的产品,如哈密瓜、香梨、长绒棉和小麦等农产品的影音资料作为新课导人。然后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谈谈对新疆瓜果等农产品的印象。进而引导学生结合书本P59的内容描述新疆绿洲农业的具体表现,并概况绿洲农业的特点。思考新疆能够发展绿洲农业的条件,也就是新疆的人文环境(坎儿井)和自然环境对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影响。
这样处理文本的好处在于学生是在具体的农业生产现象中分析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的条件,符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特点,使学生在积极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进而树立区域认知素养和人地和谐相处、司特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牛学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04):14-15+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