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述河南省建设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比较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构建由政府、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合作等构成的河南省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概念模型,分析模型中各因素,提出河南省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 内陆经济开放高地 竞争优势
一、建设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一)比较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核心地区,省内消费及对周边的辐射市场巨大,区位优势明显,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人工资比沿海地区低30%以上,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对外开放的良好基础已经形成,2008年以来,全省累计实现利用外资151亿美元,比前20年总和多2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总和;利用省外资金6795亿元,达前3年的2.2倍。
(二)劣势
一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2010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88.3亿元增长到1204.40亿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从3.7%增长到5.2%,而2000—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39.5%上升到44.2%。二是加工贸易发展存在不足。加工贸易引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项目较多;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较少;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联系不紧密。
(三)机遇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下,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地区竞争优势渐失,逐渐向中部转移产业。中部地区具有承接加工贸易向内地转移的契机,延续了东部的要素禀赋优势,比较优势正在形成。
(四)挑战
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省份争取发展机遇,围绕市场、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展开激烈竞争。土地等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中国工资将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优势未来面临挑战。新竞争优势有待培育,在新竞争优势形成之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优势如何持续并寻求转变,是富有挑战的问题。
二、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内陆开放高地概念模型
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研究基础,将政府作为竞争优势理论模型的内生变量。理论框架通过各因素作用于经济开放高地建设,核心在于平台构筑;发挥综合保税区集聚产业和企业的优势,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和经济辐射力。将生产要素集聚和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开放高地的驱动因素,加强外资对技术密集产品出口的技术外溢效应。
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概念模型是由政府、机遇、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合作等构成的竞争优势扩展模型,如图1所示。
政府:政府主导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并且通过制度影响其它因素。具体包括:一是构筑对外开放平台,营造与域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是开拓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准确把握承接点和着力点,加快城市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健全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体系;三是健全以出口退税为主体,以金融、信息服务为支撑的出口政策服务体系,促进企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四是促进企业整合国际资源的政策支持,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统一。
机遇: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内宏观经济的新机遇,以及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规划的发展契机。尤其应把握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和中部区域经济发展机遇。河南省应当发挥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完善产业配套条件,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健全产业转移推进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的转移。
生产要素:将生产要素集聚和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因素。促进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对外开放平台的集聚,发挥平台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发挥生产要素的溢出效应。吸引国内外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参与更广阔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加快技术进步、培育人力资本,发挥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使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市场等要素开始集聚,初步具备规模化和集聚效应。
市场需求:品的出口市场的同时支持先进技术进口。扩大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并实现资源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市场需求满足最终要落实到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结构,调整出口货物贸易结构和格局。以科技创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自主高技术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产业集群:内陆开放高地的重点在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建设。注重产业集聚和扩展加工贸易产业链。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密集产品出口的技术外溢效应。强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外资和内资引进并重,促进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利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有利时机,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发展空间。
区域竞争合作: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凭借雄厚实力仍握有主导权。河南省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应当加强与沿海口岸的战略合作。依托现有园区,加强与港澳台经济技术和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同时,把握中西部省份竞相争取发展的机遇,在展开市场、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竞争的同时也可开展区域资源和市场的共享合作。
三、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主导规划和营造对外开放环境
政府根据内陆开放高地战略的要求,制定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发展规划。特别要加强科技、产业、园区等重点规划,以充分发挥高地的要素集聚效应。要明确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实施步骤。也应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尤其是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平台的构建,构建对外开放重要通道。
(二)构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应使新郑综合保税区成为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建设的重要平台,在此范围实现物流与产业的有效嫁接,将综合保税区打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使新郑综合保税区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聚中心。利用综合保税区和开发区等重要平台带动中部地区发展。
(三)促进生产要素集聚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有利于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重点体现在人力资本集聚、技术集聚和产业集聚。建议培养和引进精通专业知识、熟悉WTO 法规、具有较强商务谈判能力的人才,实现人力资本集聚。跟踪世界技术发展最新趋势,发展新兴技术,培育高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实现技术集聚。引进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高附加值项目、服务外包,建立研发机构,形成配套产业。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机构、制造基地和物流中心。
(四)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推进与外部区域的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贸与技术合作。发挥新郑综合保税区的龙头作用。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内部产业协作,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资源开发合作,形成全面区域开放和发展。通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探索区域合作方式,在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制造业等领域寻求合作机遇。通过区域合作促进要素充分流动,整合外力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参考文献:
①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1990
②裴长洪.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0(4):27—45
③卢中原等. 对外开放新战略[J].国际贸易,2010(8):1—6
④张国庆.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J]. 国际贸易2011(8):4—9
关键词:河南省 内陆经济开放高地 竞争优势
一、建设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一)比较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核心地区,省内消费及对周边的辐射市场巨大,区位优势明显,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人工资比沿海地区低30%以上,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对外开放的良好基础已经形成,2008年以来,全省累计实现利用外资151亿美元,比前20年总和多2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总和;利用省外资金6795亿元,达前3年的2.2倍。
(二)劣势
一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2010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88.3亿元增长到1204.40亿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从3.7%增长到5.2%,而2000—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39.5%上升到44.2%。二是加工贸易发展存在不足。加工贸易引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项目较多;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较少;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联系不紧密。
(三)机遇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下,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地区竞争优势渐失,逐渐向中部转移产业。中部地区具有承接加工贸易向内地转移的契机,延续了东部的要素禀赋优势,比较优势正在形成。
(四)挑战
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省份争取发展机遇,围绕市场、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展开激烈竞争。土地等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中国工资将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优势未来面临挑战。新竞争优势有待培育,在新竞争优势形成之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优势如何持续并寻求转变,是富有挑战的问题。
二、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内陆开放高地概念模型
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研究基础,将政府作为竞争优势理论模型的内生变量。理论框架通过各因素作用于经济开放高地建设,核心在于平台构筑;发挥综合保税区集聚产业和企业的优势,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和经济辐射力。将生产要素集聚和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开放高地的驱动因素,加强外资对技术密集产品出口的技术外溢效应。
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概念模型是由政府、机遇、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合作等构成的竞争优势扩展模型,如图1所示。
政府:政府主导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并且通过制度影响其它因素。具体包括:一是构筑对外开放平台,营造与域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是开拓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准确把握承接点和着力点,加快城市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健全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体系;三是健全以出口退税为主体,以金融、信息服务为支撑的出口政策服务体系,促进企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四是促进企业整合国际资源的政策支持,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统一。
机遇: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内宏观经济的新机遇,以及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规划的发展契机。尤其应把握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和中部区域经济发展机遇。河南省应当发挥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完善产业配套条件,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健全产业转移推进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地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的转移。
生产要素:将生产要素集聚和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因素。促进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对外开放平台的集聚,发挥平台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发挥生产要素的溢出效应。吸引国内外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参与更广阔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加快技术进步、培育人力资本,发挥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使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市场等要素开始集聚,初步具备规模化和集聚效应。
市场需求:品的出口市场的同时支持先进技术进口。扩大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并实现资源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市场需求满足最终要落实到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结构,调整出口货物贸易结构和格局。以科技创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自主高技术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产业集群:内陆开放高地的重点在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建设。注重产业集聚和扩展加工贸易产业链。加强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密集产品出口的技术外溢效应。强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外资和内资引进并重,促进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利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有利时机,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保障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发展空间。
区域竞争合作: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凭借雄厚实力仍握有主导权。河南省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应当加强与沿海口岸的战略合作。依托现有园区,加强与港澳台经济技术和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同时,把握中西部省份竞相争取发展的机遇,在展开市场、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竞争的同时也可开展区域资源和市场的共享合作。
三、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主导规划和营造对外开放环境
政府根据内陆开放高地战略的要求,制定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发展规划。特别要加强科技、产业、园区等重点规划,以充分发挥高地的要素集聚效应。要明确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实施步骤。也应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尤其是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平台的构建,构建对外开放重要通道。
(二)构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应使新郑综合保税区成为内陆经济开放高地建设的重要平台,在此范围实现物流与产业的有效嫁接,将综合保税区打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使新郑综合保税区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聚中心。利用综合保税区和开发区等重要平台带动中部地区发展。
(三)促进生产要素集聚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有利于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重点体现在人力资本集聚、技术集聚和产业集聚。建议培养和引进精通专业知识、熟悉WTO 法规、具有较强商务谈判能力的人才,实现人力资本集聚。跟踪世界技术发展最新趋势,发展新兴技术,培育高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实现技术集聚。引进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高附加值项目、服务外包,建立研发机构,形成配套产业。支持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机构、制造基地和物流中心。
(四)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推进与外部区域的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贸与技术合作。发挥新郑综合保税区的龙头作用。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内部产业协作,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资源开发合作,形成全面区域开放和发展。通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探索区域合作方式,在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制造业等领域寻求合作机遇。通过区域合作促进要素充分流动,整合外力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参考文献:
①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1990
②裴长洪.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0(4):27—45
③卢中原等. 对外开放新战略[J].国际贸易,2010(8):1—6
④张国庆.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J]. 国际贸易201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