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不断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笔者发现,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更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敢于打破传统方法,用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本文笔者从营造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探索兴趣;倡导求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开展创造性活动四方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一二,从而为社会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动手实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指导原则
(一)增强创新欲望
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着迷,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多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必须有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人的认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功能。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萌发创新意识
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从解答一个个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设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三)开发创新潜能
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四)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动手、动脑,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探索兴趣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例如在教学 “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三、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欲望并给学生创设创新的条件和环境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入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欣赏解决问题时的愉快.
学生的创新要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才能完成。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这时教师一定要让他们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同时要给其时间加以讨论.切不可贪图方便以讲解或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那样会导致以听课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更谈不上“创新了”。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目的,设计出相应的可操作的学具进行教学.进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成功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自由地发表意见.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开展创造性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多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正确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不足之处。在学习新知识时,我融入了富有童趣的资源信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通过看、摸、滚、搭、说、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时的奇思异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除此之外,课外多搞一些创造性活动,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语:
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一种大胆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必理状态,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基础,它需要学生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去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环境,改变自己,以应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说,创新能力是一个智力特征和精神状态的综合体现。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振兴国家的栋梁,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应忠意.浅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英语之友:高二版,200(15):18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动手实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指导原则
(一)增强创新欲望
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着迷,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多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必须有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人的认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功能。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萌发创新意识
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从解答一个个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设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三)开发创新潜能
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四)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动手、动脑,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探索兴趣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例如在教学 “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三、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欲望并给学生创设创新的条件和环境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入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欣赏解决问题时的愉快.
学生的创新要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才能完成。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这时教师一定要让他们有机会暴露自己在思维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同时要给其时间加以讨论.切不可贪图方便以讲解或灌输代替引导和启迪,那样会导致以听课代替思维.而结果是听起来什么都“明白”.事后自己动手做起来什么都不明白.更谈不上“创新了”。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目的,设计出相应的可操作的学具进行教学.进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成功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自由地发表意见.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开展创造性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多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正确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不足之处。在学习新知识时,我融入了富有童趣的资源信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通过看、摸、滚、搭、说、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时的奇思异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除此之外,课外多搞一些创造性活动,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结语:
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一种大胆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必理状态,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作基础,它需要学生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去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环境,改变自己,以应对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说,创新能力是一个智力特征和精神状态的综合体现。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振兴国家的栋梁,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应忠意.浅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英语之友:高二版,200(15):180.